-
题名对竞争机制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孙兴玲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33,共2页
-
文摘
对竞争机制的哲学思考孙兴玲人类对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的消费,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但事实上...
-
关键词
现代竞争
生产要素
市场竞争
哲学思考
商品生产者
全方位竞争
市场价值
市场价格
优化配置
物质产品
-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
-
题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不容诋毁
- 2
-
-
作者
刘觉生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34,共3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方法论。它对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不容诋毁的。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成果似乎与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相矛盾,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就利用这些成果来诋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有关这方面的观点,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6期发表的《方励之——共和国需要这样的学者》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篇文章中。
-
关键词
自然科学领域
方励之
现代自然科学
宇宙大爆炸
人类社会
实证科学
思维科学
文中
宇宙模型
宇宙学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关于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考
- 3
-
-
作者
刘觉生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7年第2期18-21,共4页
-
文摘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这一决定向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推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我愿从哲学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物质文明建设
现代生产力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进步
共产主义事业
思想道德素质
物质生活资料
现代化建设
内容说明
-
分类号
F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 4
-
-
作者
韩贵斌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33,31,共3页
-
文摘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韩贵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密切结合的哲学概括和辩证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对于推进我国改革...
-
关键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邓小平文选》
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
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
生产力标准
-
分类号
F120.2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裴頠哲学思想评述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兰喜并
韩建萍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山西省教育学院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5-28,共4页
-
文摘
裴頠字逸民,河东闻喜人,生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是晋代著名的哲学思想家。裴危页的哲学思想在魏晋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搞清魏晋哲学的发展状况,不能忽视对裴危頠哲学思想的研究。整个魏晋时期,思想领域几乎被玄学所垄断。玄学是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的特点是通过用“辩名析理”的方法来讨论“本末”、“有无”、“言意”、“名教自然”
-
关键词
魏晋哲学
裴頠
言意
晋惠帝
思想领域
以无为本
越名教而任自然
思想解放
析理
崇有论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哲学概念辨析
- 6
-
-
作者
兰喜并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6年第11期54-55,57,共3页
-
文摘
联系与关系:意义相近的一对概念。在哲学中都表示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因果联系与因果关系就是指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差别。在哲学中,联系多从动的方面来描述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关系则多从静的方面来描述其状态。也就是说,关系仅仅说明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联系则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实现。所以,同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过程的角度考察,是联系;从状态的角度考察,是关系。如:我们常讲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说理论关系实际;说要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而不说处理好红与专的联系,就说明了这一点。
-
关键词
因果关系
原因与结果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关系
发展阶段
概念辨析
中都
辩证统一
匀速直线
文字符号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老子“道”的哲学归属
- 7
-
-
作者
杨再原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7-29,共3页
-
文摘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这个问题已成定论,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引起人们意见分歧的主要焦点是:“道”究竟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呢,还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原初物质?换句话说,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朴素唯物主义?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东西。但人们对这一既成的宇宙客体的认知却不象它本身的存在那样确实。人们往往从自己所处的立场、角度和层面去观察、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尤是这样。
-
关键词
论老子
天地万物
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
有生于无
意见分歧
既成
天下母
世界万物
法天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浅谈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7
- 8
-
-
作者
孙兴玲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护理研究》
2001年第5期250-250,共1页
-
-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
影响
心理护理
-
分类号
R471
[医药卫生—护理学]
-
-
题名心理关怀的价值思考
被引量:6
- 9
-
-
作者
孙兴玲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1A期5-6,共2页
-
-
关键词
心理关怀
临床护理
价值观
生活质量
-
分类号
R395
[医药卫生—医学心理学]
-
-
题名社会主义民主过程论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潘峰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3-17,共5页
-
文摘
社会主义民主为一个复杂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受其外在矛盾的影响,内在矛盾的制约和基本条件的限定;正是这三方面的客观情况决定了社会之义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前进”。因此,本文将立足于这三个方面的规定来论述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性。
-
关键词
社会主义民主
过程论
资本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民主
封建专制主义
历史过程
社会平等
社会自我
恶性膨胀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单向性思维方式必须改革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贾明建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6年第7期8-13,共6页
-
文摘
哲学研究中的“单向性思维方式”和“注经式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的一种旧的传统。它是在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几千年封建政治专制及其意识形态“大一统”的必然结果。我国封建社会有着漫长的封建政治专制的历史。
-
关键词
哲学研究
传统思维方式
儒学研究
哲学原理
向性
诗经补注
教条式
《五经正义》
疑经
研究方法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实践论》的知行观之我见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贾明建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7年第4期31-34,共4页
-
文摘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
-
关键词
知行观
生而知之
《实践论》
学而知之
中国认识论史
知行关系
征知
认识过程
辩证法思想
知行说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客观地评价宗教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 13
-
-
作者
陈敏强
毛建儒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山西省委党校自然科技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5-47,共3页
-
文摘
宗教在科学发展历史上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一般认为,它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进步。这种观点确实反映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情况,但却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它没有看到:宗教对科学还起过另一种作用,这就是积极的作用。宗教在科学发展史上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加强了“自然界是有秩序的”这一观念。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英国的科学家怀特海指出:“中古世纪在规律的见解方面为西欧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很长的训练时期。当时也许缺乏一些实践。但这观念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被冲淡。这个时期十分明显也是一个有秩序的思想的时期,完全是理性主义的时期。”中世纪有秩序思想的保持和加强,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宗教有这样一种看法:每一种细微的事物都受着神视的监督并被置于一种秩序之中。
-
关键词
怀特海
本笃
全智全能
精神实体
十字军远征
文化活动
科学知识的增长
隐修院
毫无意义
盖仑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精神需要与精神文明建设
- 14
-
-
作者
孙兴玲
朱天晓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8年第1期32-35,共4页
-
文摘
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无疑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反之则势必阻碍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需要
中心任务
战略决策
精神生活
人类社会
时代精神
个体精神
个体需要
马恩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
- 15
-
-
作者
贾明建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0-23,共4页
-
文摘
一、群众路线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的基础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颇广。但究其基础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群众路线思想为其出发点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最终目的来说就是为了贯彻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思想无疑也是关于人民群众的理论。比如,毛泽东军事科学理论中的人民战争的思想就是群众路线在军事科学理论中的推广和运用。如果没有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就不能有人民战争的思想,也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军事科学的理论。同样道理,如果没有群众路线思想,也就没有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在党的建设理论中,关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基本问题。
-
关键词
中国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哲学思想
党建思想
无产阶级领导
人民群众
中等资产阶级
党的建设
三兼顾
无产阶级政党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与实践述评
- 16
-
-
作者
贾明建
-
机构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0-43,共4页
-
文摘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具体探讨。本文试就其主要理论和实践作一简要分析。一、毛泽东关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理论毛泽东的社会生产力理论,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着重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作用及其发展途径等若干理论问题。
-
关键词
毛泽东选集
理论与实践
生产资料私有制
卷第
发展社会
人类社会
“一大二公”
工作重点转移
科学技术规划
辩证关系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17
-
-
作者
潘峰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3-26,共4页
-
文摘
一、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谈起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许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建设相比,它起步晚、见效迟,并有一定失误,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反思或总结。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个大题目,短时期内不可能完成。但是,有一点现在可以肯定,就是搞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离开或违背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会搞偏。具体看,以往的民主政治建设至少有如下缺点或偏差:(1)对我国的政治现状、机制和发展前途缺乏客观的正确的估价和认识;(2)民主政治建设起步急,存在被动性,
-
关键词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
经验教训
经济体制改革
资本主义民主
工作路线
社会主义改革
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自由化
阶级属性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再思考
- 18
-
-
作者
潘峰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7年第3期30-33,共4页
-
文摘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命题的真实含义,就是指理论和实际通过主体中介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的是理论和实际双向的反馈和运动过程,包括理论向实际的靠近、渗透和实际向理论的靠近、渗透两个方面。其格式是:理论←——(主体)——→实际。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说成是理论面向实际、论证现实、为主体实践服务的单向的过程,这是一种片面的、偏颇的观点。其实,早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理论和实际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就已经被说明或被“猜测到了”。黑格尔把主体的活动规定为“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双重活动,前者是主观否定其自身,把现存的客观世界接受到其内部。
-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
主体实践
主体认识
理论思维能力
对象世界
主体需要
实现理论
相互交叉
社会调查
能力素质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对统计规律的呼唤
- 19
-
-
作者
陈敏强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1986年第10期27-30,共4页
-
文摘
本文简略地回顾自然科学从动力学规律到统计学规律的认识发展,以此为镜,着重探讨统计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地位。一、拉普拉斯的决定论遇到难题牛顿在他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名著中,以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主线,以他发明的微积分为数学工具。
-
关键词
统计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
运动三定律
动力学规律
机械决定论
社会历史领域
数学工具
历史规律
经典物理学
掷硬币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论毛泽东精神
被引量:3
- 20
-
-
作者
黄学诗
-
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5-37,共3页
-
文摘
毛泽东是中国当代革命的伟大领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不仅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知识,又非常注意了解并掌握中国的实际。三者统一在一起,才造就了毛泽东思想。而使上述三者统一在一起的灵魂则是因为毛泽东本人有着一种内在精神。本文试探讨一下毛泽东的这种内在精神。
-
关键词
当代革命
解放事业
中国历史文化
武装割据
社会主义方向
《体育之研究》
现实生活
志同道合者
共产主义事业
国民党反动派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