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必须制度化——关于山西省政协职能的调查和建议
1
作者 李巧荣 卢玉 杜美卿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2-65,共4页
一、山西省政协成员的基本概况山西省政协成员现有448人,中共党员172人,占委员总数的38.6%,非中共党员276人,占委员总数的61.4%,妇女委员82人,占委员总数18.4%,少数民族委员18人,占委员总数4%,各民主党派成员105人,占委员总数的23.5%。... 一、山西省政协成员的基本概况山西省政协成员现有448人,中共党员172人,占委员总数的38.6%,非中共党员276人,占委员总数的61.4%,妇女委员82人,占委员总数18.4%,少数民族委员18人,占委员总数4%,各民主党派成员105人,占委员总数的23.5%。委员的文化程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87人,有高级职称的142人,两者共429人,占委员总数96.1%。从年令来看,70岁以上只有23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政协 民主党派成员 政治协商 中共党员 爱国统一战线 党外人士 煤炭加工 统战对象 煤炭管理 县政协副主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玉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9,共4页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紧接着,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同时,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由...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紧接着,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同时,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经过革命的转变而实现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 历史进程 革命发展阶段论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中国 革命阶级 新解放区 革命领导权 半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姚寅虎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7-50,共4页
略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姚寅虎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为了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它的贯彻执行,对于克服头重脚轻的现象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对于加强党政军民的战斗力,... 略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姚寅虎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为了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它的贯彻执行,对于克服头重脚轻的现象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对于加强党政军民的战斗力,对于减轻人民负担和克服当时严重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政府机构改革 冀鲁豫边区 现代化建设 人民群众 游击战争 日本侵略军 边区政府 中共北方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寅虎 汤史斌 《理论探索》 1988年第1期74-76,共3页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它的贯彻执行,对于克服头重脚轻的现象和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对于加强党政军民的战斗力,使之更能适应当时游击战争的环境,对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克...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它的贯彻执行,对于克服头重脚轻的现象和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对于加强党政军民的战斗力,使之更能适应当时游击战争的环境,对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克服当时严重的物质困难都起了很大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和抗日战争时期有着许多根本差别,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抗战时期精兵简政的内容有很大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政治体制改革 游击战争 冀鲁豫边区 日本帝国主义 现代化建设 我国政治体制 权力过分集中 机构臃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政权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寅虎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0-82,共3页
抗战时期,各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主政权。这种政权有不少特点,在政权建设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想就政权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抗战时期,我们党在政权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是: 一... 抗战时期,各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主政权。这种政权有不少特点,在政权建设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想就政权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抗战时期,我们党在政权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是: 一、按照新民主主义政治钢领的精神,把民主政权建设成统一战线的政权。抗日战争是伟大民族战争。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大敌当前,为了团结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根据地政权建设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权建设 新民主主义政治 革命根据地 日本侵略者 日本帝国主义 钢领 民族战争 革命阶级 晋察冀边区 抗日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6
作者 赵林森 《理论探索》 1987年第4期62-63,3,共3页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一切改革的“清道夫”和“卫士”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等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般说,经济体制决定...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一切改革的“清道夫”和“卫士”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等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般说,经济体制决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当经济体制改革后,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很好地为它服务。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愈来愈显得落后了,迫切地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 文艺体制 权力过分集中 民主化建设 现行政治体制 教育体制 以党代政 领导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民族矛盾何时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7
作者 黄起福 马忠义 《理论探索》 1987年第4期56-58,共3页
目前,党史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中国领土主权、阶级关系和人心向背等因素的全面考察,而将着... 目前,党史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中国领土主权、阶级关系和人心向背等因素的全面考察,而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全面抗战是否已经开始。这显然是不妥的。分析中日民族矛盾何时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应着重考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对我国领土主权和社会的影响程度、国内阶级矛盾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对此的反映等等。本文仅就上述几方面提出我们的分析意见,以求得出切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 领土主权 政治派别 分析意见 蒋介石集团 九一八 八一宣言 日本侵略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8
作者 赵林森 《理论探索》 1986年第8期2-14,共13页
早在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同志就在《论十大关系》中,为我国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在较长时期内。
关键词 人民群众 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思想工作 《论十大关系》 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辩证统一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大法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陈云经济理论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
作者 赵林森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39,共2页
学习陈云经济理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赵林森陈云同志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长期领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对社全主义经济理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同志经济理论某些具体的理论原则和政演化措施性的论述... 学习陈云经济理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赵林森陈云同志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长期领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对社全主义经济理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同志经济理论某些具体的理论原则和政演化措施性的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已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陈云同志 农副产品 经济建设 价格政策 理论原则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 人民生活 控制物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10
作者 杜美卿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3-54,共2页
1940年8月至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几十万军民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是抗战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政治影响大的进攻进战役。对百团大战的功过是非问题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百团大战期间及... 1940年8月至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几十万军民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是抗战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政治影响大的进攻进战役。对百团大战的功过是非问题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百团大战期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无论是同情派还是反对派,都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在延安整风过程中一些同志根据百团大战后,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团大战 战略地位 参战兵力 延安整风 蒋介石集团 中国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 持续时间 中间势力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国情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
作者 姚寅虎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9-51,共3页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所以,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候,探讨其与中国国情的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所以,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候,探讨其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革命实践 历史过程 思想材料 《毛泽东选集》 《论十大关系》 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马恩 两条路线 改造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原因初探
12
作者 姚寅虎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5-47,共3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本文试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本文试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原因作一些粗浅分析,作为对建党七十周年的纪念。一、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政治保证。毛泽东思想是长期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 1959年以后,毛泽东思想这面鲜艳夺目的红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原因初探 中国具体实践 两条战线 政治生活 资产阶级自由化 理论概括 反革命集团 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党在白区策略方针的形成
13
作者 姚寅虎 《理论探索》 1986年第9期1-16,共16页
中国民主革命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胜利的,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没有城市工作和其它广大农村中的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败。而且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 中国民主革命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胜利的,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没有城市工作和其它广大农村中的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败。而且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此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区工作 农村革命根据地 群众斗争 策略方针 “八七”会议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力量 城市工作 革命形势 武装夺取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4
作者 赵林森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3-65,共3页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在总结国际和国内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关键词 南巡讲话 阶级投降主义 逃跑主义 “左”倾思想 游击战争 抗日根据地 阶级斗争扩大化 革命事业 延安整风 党的基本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
15
作者 卢玉 李巧荣 《理论探索》 1987年第2期22-25,共4页
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三十七多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台湾仍没有回归祖国。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过去是由于美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包围、封锁、遏制的政策,实行武力威胁,并用各种方式... 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三十七多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台湾仍没有回归祖国。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过去是由于美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包围、封锁、遏制的政策,实行武力威胁,并用各种方式阻挠台湾回归祖国;台湾当局也叫嚷“反攻大陆”, “反共复国”……。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一方面,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另一方面,随时准备用非和平方式,即用武力解放台湾,统一全中国。当时,我们的方针,不管采用什么办法解放台湾,其目的是要改变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变,在整个中国实行“一国一制”,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统一 台湾回归祖国 非和平方式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第三次国共合作 武力威胁 海峡两岸同胞 中国历史发展 发展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