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冯海燕 刘瑞风 张开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4,78,共6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潜能,可能为银屑病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加入血管...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潜能,可能为银屑病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h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Dil-ac-LDL摄取实验鉴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培养的hMSCsCD71、CD44阳性表达,CD54、CD106、CD45弱阳性表达,CD34、CD31、VWF、KDR、HLA-DR阴性表达;经bFGF、VEGF诱导后的h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特异表面标志CD34、CD31、VWF、KDR表达转为阳性(P<0.01),而HLA-DR、CD54、CD106、CD45表达明显上调(P<0.01);诱导分化后的内皮样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MSCs;在bFGF、VEGF诱导作用下,hMSCs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产生功能性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曲霉Bem46基因荧光定位菌株构建及对极性生长相关基因影响作用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彦 曹雪 +5 位作者 李雯 李雪静 冀英 杨静 岑雯 冯文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40-846,共7页
目的构建以eGFP作为荧光标记的烟曲霉Bem 46基因定位菌株,观察其在烟曲霉不同形态中的定位情况,初步明确该基因对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烟曲霉Bem46基因克隆入质粒pUCGH,构建荧光定位载体。... 目的构建以eGFP作为荧光标记的烟曲霉Bem 46基因定位菌株,观察其在烟曲霉不同形态中的定位情况,初步明确该基因对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烟曲霉Bem46基因克隆入质粒pUCGH,构建荧光定位载体。原生质体法转化烟曲霉获得该基因定位菌株并验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在烟曲霉孢子、芽管以及菌丝状态下分布情况。RT-PCR观察对照菌株Ku80和ΔBem46中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的表达量。结果通过全基因克隆成功获得烟曲霉Bem46基因定位菌株并经PCR验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绿色荧光在孢子中弥散分布,在孢子即将发芽时荧光在孢子一侧聚集,并随着芽管形成,荧光在极性生长的一侧延伸分布于整个菌丝中,在菌丝形成侧枝膨大处可见荧光明显聚集。RT-PCR结果表明ΔBem46中基因Bem1、Bud5表达量均较对照菌株有所下降。结论烟曲霉Bem46基因可能同孢子发芽、菌丝发生侧枝的极性生长相关;且该基因缺陷可影响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 Bem46 极性生长 E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永翠 刘瑞风 +5 位作者 任国华 朱爱茹 王荣 李新华 尹国华 张开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40-944,共5页
目的:将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VEC),并对定向分化的VEC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为银屑病患者BMMSCs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为骨髓象正常者。采用密度梯... 目的:将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VEC),并对定向分化的VEC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为银屑病患者BMMSCs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为骨髓象正常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BM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BMMSCs向VEC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免疫细胞荧光技术鉴定VEC标志物VWF的表达;体外血管成形试验检测诱导的内皮细胞体外成形能力。结果:流式测定显示两组培养的BMMSCs高表达CD44、CD29,而HLA-DR、CD45、CD34阴性表达;银屑病组CD34、CD45、ICAM-1、HLA-DR阳性表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两组都可分化为VE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诱导的VEC体外血管成形能力较强。结论:银屑病患者BMMSCs生物学活性异常,且易于转分化为VEC。银屑病患者BMMSCs-VEC发育分化系统在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异常增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