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年山西大同M_S5.6地震的震源断层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焱 刁桂苓 +4 位作者 张四昌 王勤彩 刘允清 朱振兴 张彦清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6-101,共6页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 山西 大同地震 震源断层 交叉断层 宏观烈度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遥测地震台网小震群活动与大同—阳高中强地震预报讨论
2
作者 李祝 薛振岳 +2 位作者 赵淑珍 金文臣 秦保燕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7-22,共6页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震群与外因相关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组合模式 小震群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同体应变观测资料检测日本9.0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明瑞 苏燕红 +3 位作者 郭昱琴 胡久常 刘伟 韩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32-33,44,共3页
基于大同地震台的体应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体应变资料进行任何改正情况下,准确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自由振荡的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基于大同地震台的体应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体应变资料进行任何改正情况下,准确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自由振荡的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测周期与PREM预测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10周期的相对误差为0.29%外,其余周期误差均小于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功率谱密度 PREM模型 体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晋冀蒙交界区6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化宇 殷志刚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4,共5页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北区 中小地震活动 晋冀蒙交界区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彭丽娟 陆明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7,共4页
山西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存在极大的盲区,场地监测手段单一,绝大部分场地未布设为环,存在大量的土层基岩混合监测场地。从监测环境、映震效能等方面评价监测效能,个别监测场地存在严重的环境干扰因素,影响监测资料质量。本文探讨跨... 山西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存在极大的盲区,场地监测手段单一,绝大部分场地未布设为环,存在大量的土层基岩混合监测场地。从监测环境、映震效能等方面评价监测效能,个别监测场地存在严重的环境干扰因素,影响监测资料质量。本文探讨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优化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该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跨断层流动形变 监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机制:观测和模拟结果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备 张家声 +5 位作者 许鹤华 张可丰 方之楚 单建新 蔡永恩 王化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03-1310,共8页
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1975~2003年期间的地震活动记录、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壳速度结构数据证明,沿特提斯陆-陆碰撞带正在进行大陆深俯冲作用。帕米尔地区大陆地壳的下部物质与上地幔一起俯冲到200km 以下,而中、上地壳在不同深度上... 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1975~2003年期间的地震活动记录、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壳速度结构数据证明,沿特提斯陆-陆碰撞带正在进行大陆深俯冲作用。帕米尔地区大陆地壳的下部物质与上地幔一起俯冲到200km 以下,而中、上地壳在不同深度上被反冲断层所剥离。帕米尔地区向南的大陆深俯冲作用限于西部恰曼左行走滑断裂和东部喀喇昆仑右行走滑断裂之间。沿深俯冲带存在上、中、下3个地震群。上地震群出现在30~50km 附近,对应于中、上地壳的反冲剥离构造作用,地震成因与长英质地壳的脆-韧转换和“二相变形”机制有关。中地震群大体出现在90~120km 深度上,与帕米尔深俯冲岩板向下由缓倾变陡的深度大体相当。下地震群的主体出现在180~220km,代表深俯冲岩板的最前端。帕米尔大陆深俯冲岩板为上宽下窄、上缓(20~30°)下陡(60~70°),转变深度在80~120km 的楔形体,深度超过200km 的走向宽度只有500~600km。在探讨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过程中采用了2种模拟方法。利用考虑温度场和负浮力的二维数值模拟表明:(1)地幔对流拖曳力对俯冲深度和俯冲速度有重要控制作用,从100MPa 到20MPa 的变化将导致俯冲深度由231km 减到151km,速率由10.79mm/a 减到5.46mm/a。(2)俯冲角30°与45°相比,前者的俯冲深度要深约25~50km。(3)俯冲板块厚度越大,则俯冲深度越浅。(4)在俯冲板块的负浮力、洋脊推力为10~30MPa 及地幔对流拖曳力为100MPa 的综合作用下,陆壳俯冲实际垂向位移可达120km,最终俯冲深度达到150km,而洋壳实际垂向位移约170km,最终俯冲深度达到230km。在考虑岩石圈和软流圈相互耦合的俯冲模拟中,块体间的接触判断采用了 LDDA 方法的接触判断准则和区域分解方法求解。其特点是边界条件比较简单,并能自动实现俯冲过程中岩石圈和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需要确定研究区域不同深度和不同板块的力学参数,且计算量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大陆深俯冲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