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煤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以二连盆地中东部为例
1
作者 梁建刚 匡海阳 +1 位作者 曹占宁 杨为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9,共12页
【背景】砂岩型铀矿是我国铀资源增长的关键类型,广泛分布于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岩中。当前,我国对其勘查研究多集中于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的和方法】二连盆地具有“铀−煤−油”共生特点,以盆地中东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区域重... 【背景】砂岩型铀矿是我国铀资源增长的关键类型,广泛分布于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岩中。当前,我国对其勘查研究多集中于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的和方法】二连盆地具有“铀−煤−油”共生特点,以盆地中东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区域重力、航磁、航空放射性测量等资料,同时布设6条共130 km二维地震剖面,并采用土壤瞬时测氡法,剖析砂岩型铀矿关键控矿要素的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响应,构建找矿预测模型,旨在为含煤区找矿提供技术支撑。【结果】研究发现,重力反演揭示了基底隆−坳结构与铀矿富集的关系,航磁、航放明确了蚀源区及铀元素的迁移特征。区域重磁与航放数据识别出苏尼特隆起和巴音宝力格隆起两大蚀源区,揭示了物源供给边界;二维地震圈定了含铀砂体和蚀源区构造“天窗”;氡气测量异常经钻探验证,在马尼特坳陷南部圈定了一条长约20 km、宽1~3 km新的铀成矿带。【结论】区域重磁与航放数据为宏观成矿背景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二维地震与氡气测量在含铀砂体定位及矿化异常识别中优势显著。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实现了多尺度地球物理方法融合,为含煤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含煤盆地 地球物理方法 二连盆地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多金属矿NLSD-2孔综合地球物理测井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新鹏 项彪 +9 位作者 邹长春 李建国 赵斌 肖昆 刘东明 侯颉 孙少伟 汪振斌 黄波 尹道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6-694,共9页
NLSD-2孔是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盘古山示范区部署的南岭地区第二口科学钻孔———金属异常验证孔,终孔深度2012.12m,全井段实施了连续取芯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作业,测井项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井径... NLSD-2孔是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盘古山示范区部署的南岭地区第二口科学钻孔———金属异常验证孔,终孔深度2012.12m,全井段实施了连续取芯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作业,测井项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井径、井斜、井温、超声波成像、极化率、磁化率和井中三分量磁测等,原位获取了钻孔剖面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钻孔几何形态及井壁图像。综合利用各种测井资料,并结合岩芯编录资料,对全井段岩性、金属矿化带和断裂破碎带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伽马、声波速度和密度测井对该钻孔的岩性响应明显,通过制作岩性识别交会图,可识别出钻孔剖面的主要岩性;该钻孔的多金属矿化主要有白钨矿化、黑钨矿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辉钼矿化等,在测井图中表现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磁异常垂直分量ΔZ及水平分量模差ΔH’异常的组合特征,据此能够有效地划分和评价矿化带;断裂破碎带的测井响应特征为井径扩大,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减小,超声成像呈暗色条带,这些特征可作为找矿辅助标志。实践证明综合测井资料在深部找矿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多金属矿 NLSD-2孔 地球物理测井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骑田岭岩体的稀有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晗晗 王登红 +5 位作者 苏晓云 张怡军 王国瑞 李建康 赵斌 李建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6-374,共9页
骑田岭岩体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为一中生代复式岩体。本文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ICP-MS)对穿越骑田岭岩体的大剖面上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稀有金属Li、Rb、Sr、Cs、Nb、Ta、Be、Zr、Hf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岩体明显富集Li、Rb... 骑田岭岩体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为一中生代复式岩体。本文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ICP-MS)对穿越骑田岭岩体的大剖面上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稀有金属Li、Rb、Sr、Cs、Nb、Ta、Be、Zr、Hf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岩体明显富集Li、Rb、Cs、Be、Zr,高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平均值,Sr、Nb、Ta则相对亏损;(2)Li、Rb、Cs等稀有金属自西向东逐渐升高,Sr则逐渐降低,Nb、Ta、Hf等除了个别地方出现"特高值"之外,基本保持稳定;(3)相比于同时期的邻区香花岭岩体,骑田岭岩体虽然富集了一定量的稀有金属,但要形成或找到香花岭这样的稀有金属矿床还要注意剥蚀、保存条件。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和岩体地质特征,认为骑田岭岩体自南东向北西斜向侵位的可能性很大,这可能也是造成骑田岭岩体稀有金属元素分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田岭岩体 稀有金属 元素地球化学 含矿性 侵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平陆县西山头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廉凯龙 赵胜利 +3 位作者 薛磊 豆贯铭 靳妙杰 代金拴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1,共6页
西山头铝土矿区位于平陆—夏县铝土矿成矿带内,区内本溪组为铝土矿含矿地层,主要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中,自下而上分为铁质岩段、铝质岩段、硅(碳)质岩段。区内铝土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溶斗状、透镜状产出于奥陶系古风化壳之上,是在晚石... 西山头铝土矿区位于平陆—夏县铝土矿成矿带内,区内本溪组为铝土矿含矿地层,主要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中,自下而上分为铁质岩段、铝质岩段、硅(碳)质岩段。区内铝土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溶斗状、透镜状产出于奥陶系古风化壳之上,是在晚石炭世海侵背景下,中条古陆上的铝硅酸盐风化壳中的富铝物质,被搬运到溶斗、溶洼等有利的成矿地带,在潮坪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成矿过程分为母岩风化阶段、沉积成矿阶段、成岩阶段、表生阶段等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含矿地层 地球化学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峰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精选 杨引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1-27,共7页
 东峰顶金矿区呈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为硫化物石英重晶石脉型,矿体围岩蚀变强烈,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体矿物共生组合、铅和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年龄、包裹体成分及特征以及原生金的成色等研究,认为金矿床矿...  东峰顶金矿区呈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为硫化物石英重晶石脉型,矿体围岩蚀变强烈,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体矿物共生组合、铅和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年龄、包裹体成分及特征以及原生金的成色等研究,认为金矿床矿源为重熔岩浆岩。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成矿温度140℃~400℃,成矿深度约1.5km。矿床成因类型属中温、中深条件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充填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金矿 东峰顶 山西 矿床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平陆县关西沟一带铜铅锌多金属矿利用θ函数处理数据找矿研究
6
作者 陈彩萍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7-444,共8页
文章以关西沟矿区为试验区(矿区西部为已知矿带),对全矿区进行了1∶1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通过对元素迁移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和产在同一地形类的多基元景观的共生组合分析,编制出组合元素组,计算θ函数值,利用θ函数值圈定异常,作为判断... 文章以关西沟矿区为试验区(矿区西部为已知矿带),对全矿区进行了1∶1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通过对元素迁移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和产在同一地形类的多基元景观的共生组合分析,编制出组合元素组,计算θ函数值,利用θ函数值圈定异常,作为判断矿致异常和非矿异常的依据。布设了5条岩石剖面,以进行异常检查,除西部异常带与已知矿化带对应外,在中部发现了铅异常带,在东部发现了铜异常带,进一步证实了应用θ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可获得用以指导找矿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Θ函数 元素组合分析 圈定异常 关西沟 平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本溪组铝土矿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探讨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银川 李昭坤 +2 位作者 翟自峰 李瑞保 李欣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82-88,共7页
通过对山西石炭系本溪组铝土矿,即华北G层铝土矿形成的构造背景、古地理环境及铝土矿床的分布分析,指出了山西铝土矿矿床主要分布在各古陆、古岛边缘的成矿盆地中,且成矿盆地的封闭性越好越有利于成矿。古陆上广泛出露的铝硅酸盐岩经过... 通过对山西石炭系本溪组铝土矿,即华北G层铝土矿形成的构造背景、古地理环境及铝土矿床的分布分析,指出了山西铝土矿矿床主要分布在各古陆、古岛边缘的成矿盆地中,且成矿盆地的封闭性越好越有利于成矿。古陆上广泛出露的铝硅酸盐岩经过风化分解,其中的K、Na、Ca、Mg等元素大多数被淋失,Fe、Al、Ti、Si等元素相对富集,残留在红土风化壳中,经海侵短距离机械搬运至沉积盆地沉积。通过对铝土矿成分及其围岩物质组分的分析,进一步确认沉积在古陆边缘的原始铝土矿层埋藏于潜水面以下的还原环境中,经地下水、地表水等酸性溶液的淋滤脱硅后沉积成矿,后经地壳抬升,通过对原始铝土矿的渗流作用、氧化改造而达到铝土矿的富集,且铝土矿多分布在靠近古陆边缘的缓坡一侧,在沟谷两侧的高山低洼处矿体较富,而埋藏越深越则不利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铝硅酸盐岩 钙红土 沉积盆地 古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脑成矿模式”及其深部找矿示范:“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的拓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正 王登红 +11 位作者 陈毓川 刘善宝 方贵聪 梁婷 郭娜欣 王少轶 王浩洋 刘战庆 曾载淋 丁明 陈伟 周新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6,共9页
深部成矿预测已成为当前矿床学研究的科学前沿和研究重点。"五层楼"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深部找矿模型,源于华南钨矿勘查实践,在地质找矿中不断丰富并成功拓展应用。近年,项目组在南岭地区开展了深部探测、科学钻探和九龙脑矿... 深部成矿预测已成为当前矿床学研究的科学前沿和研究重点。"五层楼"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深部找矿模型,源于华南钨矿勘查实践,在地质找矿中不断丰富并成功拓展应用。近年,项目组在南岭地区开展了深部探测、科学钻探和九龙脑矿田深部找矿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找矿新突破,即在"五层楼"深部验证了"地下室",在外带破碎带发现了新类型矿体,在银金矿深部发现了钨铋,在岩体内带发现了多位一体成矿等,验证了南岭钨多金属矿集区的"第二找矿空间"。本文据九龙脑矿田深部找矿示范和南岭科学钻探成果,建立了南岭花岗岩相关钨多金属矿集区的"九龙脑成矿模式";定义了以往有争议的"地下室"矿化类型,强调了破碎带找矿方向的重要性,认为一定体量的花岗质岩浆在分异—含矿热液分离—迁移—富集过程中矿物质保持物质和能量守恒,而岩性、构造和力学性质的差异导致含矿热液在不同空间配置以不同的矿物组合形式堆积;按成矿系列理论之"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思路,在九龙脑矿田外围开展深部找矿示范,指明了各类型矿化的找矿方向,提出了预测各类矿体的技术方法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层楼+地下室” “九龙脑成矿模式” 深部找矿 矿化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地形校正研究进展及展望
9
作者 张菲菲 王林 +4 位作者 马静 王万银 李建国 周新鹏 李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273,共20页
重力地形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地形质量对观测重力的影响,包括传统地形校正和中间层校正,是重力勘探外部校正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影响重力勘探精度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地形校正计算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等开展了... 重力地形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地形质量对观测重力的影响,包括传统地形校正和中间层校正,是重力勘探外部校正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影响重力勘探精度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地形校正计算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忽视了不同测量方式(陆、海、空、井)过程中地形校正方法的统一,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选取原则的讨论。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测量方式地形校正的原理、计算方法及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指出地形校正方法中存在不同重力测量方式地形校正方法不统一、重力异常意义不统一、精度影响因素研究程度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重力测量方式地形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制定统一的地形校正规范成为重力数据统筹使用的必然。通过讨论分析地形网格间距、地形校正半径及地层密度对地形校正精度的影响,提出需要开展地形网格间距、地形校正半径与计算精度之间规律性关系的研究,实现地形网格间距和地形校正半径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选取,提高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地形校正 地形质量 计算模型 计算方法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及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洞沟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斌 王登红 +1 位作者 陈振宇 陈毓川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2-472,共11页
赋存在方解石脉中的铜矿不是铜矿的主要类型,但世界上与碳酸岩和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铜矿不仅存在,而且可以达到大型以上的规模。中条山地区曾经是中国铜矿主要产地之一,除了产出沉积变质型铜矿和斑岩型铜矿之外,含铜方解石脉也广泛出现... 赋存在方解石脉中的铜矿不是铜矿的主要类型,但世界上与碳酸岩和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铜矿不仅存在,而且可以达到大型以上的规模。中条山地区曾经是中国铜矿主要产地之一,除了产出沉积变质型铜矿和斑岩型铜矿之外,含铜方解石脉也广泛出现,但以往的地质工作对其找矿前景均给予了"潜力不大"的评价。根据近年来在洞沟方解石脉型铜矿的深部发现独立金矿和独立银矿的事实,结合初步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和综合分析,文章认为,中条山铜矿带洞沟方解石脉型铜矿,其成因与胡家峪-篦子沟明显不同,但具有幔源岩浆流体直接成矿的可能性,其深部具有进一步找矿的前景。该研究为区域上重新评价老矿点、开拓找矿思路、拓展找矿空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方解石脉型铜矿 找矿前景 洞沟铜矿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铜矿专题填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洪英 叶会寿 +8 位作者 杨磊 耿艳光 毕珉烽 尹德威 薛生升 简伟 范成龙 王梦琦 赵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中条山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分布有著名的铜矿峪型、胡篦型、落家河型、横岭关型等不同成因类型的前寒武纪铜矿床。其中胡-篦型铜矿床主要产于中条群余元下组顶部-篦子沟组底、篦子沟组中部、篦子沟组顶部-余家山组底部... 中条山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分布有著名的铜矿峪型、胡篦型、落家河型、横岭关型等不同成因类型的前寒武纪铜矿床。其中胡-篦型铜矿床主要产于中条群余元下组顶部-篦子沟组底、篦子沟组中部、篦子沟组顶部-余家山组底部。按照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蚀变、地层物质组成与构造调查并重的原则,开展1∶5万专题地质填图。地质图图面表达采用地层代码及岩性组成方法,客观地表达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中条群余元下组、篦子沟组和余家上组地层组成与结构。提出了当前中条山前寒武纪铜矿专题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及填图单位划分与图面表达的方式,有益于探索中国现阶段成矿地质专题填图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铜矿 专题填图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素荣 汪大明 +6 位作者 杨俊泉 张静 王建华 张东辉 仝云霄 靳职斌 陈东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4-1675,共12页
【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 【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土壤元素的直接定量反演、利用土壤中元素相关性的间接定量反演以及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三种遥感定量反演方法,系统总结了其主要原理、优势与研究现状,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展望了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当前常用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方法均难于大范围推广应用。相比而言,利用植物叶片或冠层的光谱间接反演土壤元素含量的方法可信度更高。利用生态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找到目标元素在不同植物中特有的光谱学效应信息,解码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原理。【结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是突破土壤元素广域监测技术瓶颈的有利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元素 植物缺素反应 生态地球化学 大数据 遥感定量反演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科学钻探第一孔选址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陈毓川 陈郑辉 +7 位作者 曾载淋 赵正 赵斌 王登红 张永忠 李建国 周新鹏 李江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9-670,共12页
赣南银坑矿田作为中国深部探测实验研究在南岭成矿带的首批示范区,以探索深部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为主要目标,先后开展了地质实测剖面、地球化学测量、矿田构造、岩浆活动、典型矿床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认识到矿田内中高温热液型钨多... 赣南银坑矿田作为中国深部探测实验研究在南岭成矿带的首批示范区,以探索深部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为主要目标,先后开展了地质实测剖面、地球化学测量、矿田构造、岩浆活动、典型矿床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认识到矿田内中高温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和中低温金银铅锌铜贵多金属矿床分带性在二维平面空间内的存在。通过区内岩浆活动与典型矿床研究,发现两类矿床的形成在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面分别与燕山早期的两套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建立了精确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确立了两类矿床在时空三维上存在着成因联系。应用高精度重磁面积测量和骨干剖面的大地电磁、反射地震和CSAMT/AMT等探测方法,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初步探明了区内地层-岩体-构造的深部结构,为南岭科学钻探选址(SP-NLSD-1)提供了科学依据。南岭科学钻探旨在揭示南岭与武夷成矿带交汇部二层结构的成矿作用,探索南岭地区时空四维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坑矿田 深部探测 科学钻探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东段岩前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正 陈毓川 +4 位作者 曾载淋 陈郑辉 王登红 赵斌 张家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8-1839,共12页
岩前钨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滨太平洋北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南岭成矿带东段北部。主要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白钨矿和石英脉型黑钨矿,矿体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内。在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A—ICP—M... 岩前钨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滨太平洋北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南岭成矿带东段北部。主要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白钨矿和石英脉型黑钨矿,矿体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内。在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等时线方法,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前花岗岩和含矿石英脉中辉钼矿进行精确定年,获得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0.6±0.72)Ma,黑钨矿化石英脉中的辉钼矿为(159.2±2.3)Ma。这一成果揭示,花岗岩的就位年龄与含矿石英脉的形成几乎在相同热过程完成。结合前人研究,进一步得出南岭地区160~150Ma成岩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南岭中东段,成岩成矿作用与华南地区东部岩石圈大规模伸展的构造运动力学背景有关。岩前钨矿与区内盘古山、画眉坳、柿竹园等著名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时代、成矿背景和相似的成矿条件,属同一个成矿亚系列,预测岩前钨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重点突破对象为内接触带石英脉型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地区 矽卡岩型白钨矿 燕山期 锆石U—Pb定年 辉钼矿RE-OS定年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建康 王登红 +11 位作者 粱婷 许以明 张怡军 梁华英 卢焕章 赵斌 李建国 屈文俊 周四春 王汝成 韦龙明 林锦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74,共17页
本文通过对桂西北矿集区、湘南矿集区和赣南粤北矿集区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方面的研究,扼要对比了南岭西段、中段和东段的地壳演化历史和区域成矿特点,发现在矿集区尺度上,南岭成矿带西段表现为燕山晚期的爆发式成矿作用;南岭... 本文通过对桂西北矿集区、湘南矿集区和赣南粤北矿集区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方面的研究,扼要对比了南岭西段、中段和东段的地壳演化历史和区域成矿特点,发现在矿集区尺度上,南岭成矿带西段表现为燕山晚期的爆发式成矿作用;南岭成矿带中段表现为伴随多期岩浆活动而发生多期次成矿,形成多金属矿床;东段虽然也发生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但成矿作用以燕山期早期第一阶段为高峰;南岭西段也具有发现东段式钨矿的潜力。在不同矿集区深部找矿方向上,南岭西段的少花岗岩地区应重点探测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体有关的成矿作用,高温高压成矿实验也表明溶洞式矿体也应列为找矿重点;南岭中段应根据不同的成矿环境探测深部矿体,如黄沙坪矿床深部存在"柿竹园式"矿床;南岭东段,应该在"五层楼"下部寻找"地下室"矿体。在物质来源方面,在湘南骑田岭矿集区的探测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骑田岭岩体深部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岩体中心相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较外围的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混入了较多的幔源物质,白蜡水矿区的富锡流纹质次火山岩脉,也暗示深部存在一期更晚的、含幔源物质更多的岩浆活动,与锡矿成矿物质多来源于地幔的认识一致。根据以上认识,并综合对比南岭与西藏成矿的异同,本文认为在西藏地区,宜在低剥蚀地区的中低温热液矿床的深部探测钨锡矿床,在发育老地层的高剥蚀地区寻找中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成矿带 成矿规律 深部探测 地球物理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银坑矿田高山角花岗闪长岩SHRIMP U-Pb定年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30
16
作者 赵正 陈毓川 +4 位作者 陈郑辉 王登红 曾载淋 赵斌 张家菁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2,共7页
高山角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之北部,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滨太平洋北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岩体产出于银坑贵多金属矿田内部,与区内金银铅锌铜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在矿田地质和岩体地质工作基础上,采用SHRIMP锆石U-Pb法... 高山角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之北部,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滨太平洋北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岩体产出于银坑贵多金属矿田内部,与区内金银铅锌铜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在矿田地质和岩体地质工作基础上,采用SHRIMP锆石U-Pb法对高山角花岗闪长岩进行了精确定年,获得岩体锆石年龄为(160±1)Ma,并存在(422±4)Ma的捕获岩浆锆石年龄,指示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而并不是以往认为的早白垩纪。结合矿床地质资料,判断矿田内的贵多金属成矿作用与高山角岩浆活动同期,与赣南地区中生代(165~150 Ma)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产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同属一个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SHRIMP 南岭成矿带 银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涑水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斌 王登红 +1 位作者 侯可军 刘仁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铜矿。为了弄清楚该铜矿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方法对桃花洞铜矿容矿围岩—涑水杂岩中的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 625±11)、(2 592±16)、(2 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 790±15)、(2 773±24)、(2 782±34)Ma;三种不同成生顺序的岩石中均有大于2 700Ma的锆石存在,且年龄相当接近;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可能最初形成于太古代。涑水杂岩作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容矿围岩,其成岩时代可以间接指示成矿时代,由此得出赋存在变基性火山岩层中的古火山含矿原岩建造型铜矿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铜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锆石 铜矿 太古代 容矿岩石 涑水杂岩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冯兵 李建国 +3 位作者 赵斌 王玉 王珺璐 张继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9-675,共7页
本文探讨了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在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中深部金属矿探测中的应用效果。在该区开展AMT工作目的是了解3km以浅地层分布、岩体展布及构造特征,为深部找矿提供基础地质信息。采用AMT张量观测方案采集了5条AMT剖面... 本文探讨了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在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中深部金属矿探测中的应用效果。在该区开展AMT工作目的是了解3km以浅地层分布、岩体展布及构造特征,为深部找矿提供基础地质信息。采用AMT张量观测方案采集了5条AMT剖面的数据,经数据预处理、反演得到了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断面图。对标本电阻率测试结果分析表明:沉积岩、变质岩及岩体存在电阻率差异,并建立了示范区的电性与地层对应关系。通过对比、分析AMT地电断面图,揭示了江背岩体、长潭岩体的空间展布及深部"无根"特征;发现了一个隐伏岩体-柳木坑岩体;推断了3km以浅变质岩系、沉积岩系地层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AMT可为"第二找矿空间"提供有益的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坑矿集区 音频大地电磁法 第二找矿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条地区重磁场特征及其断裂分布与构造单元 被引量:16
19
作者 冯旭亮 王万银 +2 位作者 李建国 赵斌 赵楠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3-572,共10页
大中条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铜、金、铁矿集区,区内各类矿床的分布与该区的构造演化有关,并受构造体系、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控制。因此,系统研究本区的断裂分布和构造单元是预测隐伏矿床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大中条地区重、磁场特征研究,系统... 大中条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铜、金、铁矿集区,区内各类矿床的分布与该区的构造演化有关,并受构造体系、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控制。因此,系统研究本区的断裂分布和构造单元是预测隐伏矿床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大中条地区重、磁场特征研究,系统推断了该区断裂分布并划分了构造单元。对重、磁场特征的研究表明,布格重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均呈现东西分带的特征,这是大中条地区前寒武纪、中生代和新生代三期构造演化的综合反映。研究中利用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技术推断出11条断裂,对断裂的研究表明,大中条地区断裂以NE向和NW向为主,大多形成于元古代和中生代,多数断裂表现出多期活动的特点。综合重、磁场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断裂分布,大中条地区可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和7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单元控制了矿床的成因和分布。上述研究成果对大中条地区构造划分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条地区 重力异常 磁力异常 断裂 构造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基底双界面模式二维重力反演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旭亮 王万银 +2 位作者 刘富强 李建国 鲁宝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34-1945,共12页
裂陷盆地基底的起伏表现为非光滑的几何形态,传统的重力反演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种特点.此外,大多数情况下,重力观测面并不位于盆地上界面,应为单独的起伏观测面,盆地应为上界面和基底组成的双界面模式.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起伏观测面... 裂陷盆地基底的起伏表现为非光滑的几何形态,传统的重力反演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种特点.此外,大多数情况下,重力观测面并不位于盆地上界面,应为单独的起伏观测面,盆地应为上界面和基底组成的双界面模式.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起伏观测面上裂陷盆地基底双界面模式二维重力反演方法.研究中假设沉积盆地的沉积层与基底的密度差随深度按双曲线规律变化.将沉积盆地的沉积层剖分成相邻的垂直柱体,其水平尺寸是已知的,顶面与沉积层上界面重合,底面深度代表基底的深度,即为要反演的参数.反演中引入全变差函数作为盆地模型的约束,使得反演结果呈现非光滑形态,符合裂陷盆地基底特征.为减小反演多解性,引入已知深度点作为约束.建立由重力数据拟合、已知深度约束及全变差函数组成的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使目标函数最小化.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反演裂陷盆地基底起伏,并通过调整正则化参数的值可反演坳陷盆地基底起伏.将该反演方法用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和运城—临汾裂陷盆地实际资料处理,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裂陷盆地基底起伏特征,为研究盆地构造、油气勘探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基底 双界面模式 二维重力反演 起伏观测面 全变差函数 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