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岩石粒径和浆液浓度影响下的采空区充填浆液扩散规律试验
1
作者
曾一凡
袁子龙
+11 位作者
李昊
武强
赵刚毅
周安琪
高翔
张帅
白彦飞
梁进
杨虎雄
盛新丽
杨东辉
赵艺霞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89,共10页
【目的】研究浆液扩散规律并预测注浆范围,对采空区煤矸石基注浆充填工程设计注浆孔距和排距、指导注浆施工、把握注浆充填密实度,进而保证注浆效果意义重大。【方法】以破碎岩石为被注介质,以煤矸石基浆液为注浆材料,开展不同破碎岩石...
【目的】研究浆液扩散规律并预测注浆范围,对采空区煤矸石基注浆充填工程设计注浆孔距和排距、指导注浆施工、把握注浆充填密实度,进而保证注浆效果意义重大。【方法】以破碎岩石为被注介质,以煤矸石基浆液为注浆材料,开展不同破碎岩石粒径、浓度的破碎岩石注浆试验,对采空区矸石基浆液流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和讨论】(1)当浆液质量分数为50%时,3~5、>5~7、>7~9mm粒径岩体的扩散距离分别为5.0、5.5、6.2cm,粒径改变导致的扩散距离最大差异1.2cm;当质量分数降至40%时,扩散距离分别增至10.2、14.5、18.0cm,粒径梯度差异导致的扩散距离变化扩大至7.8cm;当质量分数进一步降至30%时,扩散距离呈非线性增长,分别达到20.5、28.0、34.0cm,粒径差异导致的扩散距离变化激增至13.5cm;扩散距离随浆液浓度降低、破碎岩石粒径增大而增大,浆液浓度变化对扩散距离的影响相较于破碎岩石粒径更加显著。(2)煤矸石浆液在破碎岩石中流动可以分为快速、平稳、堵塞3个阶段,随浓度降低3阶段时间增长;煤矸石浆液在破碎岩石中的扩散距离随浓度减小而增大,破碎岩石粒径越大,浓度对扩散距离影响越显著,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3)通过分析粒径、浓度对颗粒扩散距离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扩散距离与浓度的基本关系,并结合粒径、浓度二者基本关系进一步量纲分析,建立了适用于采空区煤矸石基注浆充填的双参量浆液扩散距离预测方程。(4)本研究成果在陕北某矿采空区矸石注浆地面充填工程设计中应用,为采空区煤矸石规模化充填提供了全链条技术支撑,对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矿井固废协同处置具有显著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注浆充填
浆液浓度
破碎岩石粒径
双参量
扩散距离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应力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龙建辉
李鸿强
+1 位作者
孙自强
郭晓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0-365,共6页
为了对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受力及变形进行研究,以某工程案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建立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拐角部位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内在的力学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
为了对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受力及变形进行研究,以某工程案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建立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拐角部位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内在的力学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更易发生变形和破坏;拐角部位潜在破裂面的空间形态呈现"圈椅"状,与两侧墙面相交;对于格栅拉应力的分布,呈X型的拐角部位和与墙面平行的直线部位是完全不同的;拐角部位的水平位移在垂直和平行墙面的两个方向都有发生,而直线部位只在垂直墙面的方向有水平位移;拐角部位与直线部位之间存在过渡区域,过渡区域的范围与潜在变形破坏的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角部位
挡墙
加筋土
数值分析
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均值漂移聚类算法的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分组
3
作者
彭是焱
周鑫
+1 位作者
申壮
徐千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2-1399,共8页
岩体结构面产状的优势分组对于揭示不同类型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结构面极点密度图分组方法通常较为依赖地质经验,缺乏一定客观性,为此,引入均值漂移聚类算法开展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分组研究。首先,人工生成不同...
岩体结构面产状的优势分组对于揭示不同类型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结构面极点密度图分组方法通常较为依赖地质经验,缺乏一定客观性,为此,引入均值漂移聚类算法开展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分组研究。首先,人工生成不同离散程度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随后,将生成的产状数据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以单位法向量的夹角正弦值γ作为相似性度量标准。接下来采用均值漂移算法对度量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与传统的极点密度图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比较,有效性检验指标和聚类错误识别率与K均值聚类算法接近一致。最后以重庆三功矿岩质边坡为工程实例,通过野外采集到的结构面数据验证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聚类效果优于传统的极点图分组方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聚类结果客观合理,对近水平产状也有良好的聚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结构面产状
优势分组
均值漂移聚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裂缝走向与黄土地貌关系探讨
被引量:
6
4
作者
赵金贵
岳科杉
+2 位作者
李彦荣
梁进
孙彦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898-906,共9页
黄土覆盖浅埋采煤山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寻找采动地表破坏规律,进而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区划、保护和防治措施。以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表裂缝走向分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拍摄、地表裂缝填图、分区统计,得到不同...
黄土覆盖浅埋采煤山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寻找采动地表破坏规律,进而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区划、保护和防治措施。以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表裂缝走向分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拍摄、地表裂缝填图、分区统计,得到不同地貌部位地表裂缝的走向规律,进而探寻采动地裂缝与黄土地貌的关系,获得如下认识:(1)采动地裂缝分为3种类型,即采动+构造节理引起的地裂缝、采动+地貌因素引起的地裂缝、采动+地形因素引起的地裂缝;采动+构造节理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黄土墚顶,裂缝走向与黄土墚走向及区域水系末梢沟谷走向一致;采动+地貌因素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黄土斜坡上,裂缝走向沿着斜坡等高线方向;采动+地形因素引起的地裂缝亦主要分布在黄土斜坡上,裂缝走向垂直坡体等高线方向。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坡度0°~20°内,在沟谷底部不发育;(2)沟谷侧畔斜坡是遭受侵蚀和破坏的优势部位,也是采动地裂缝发育的优势部位;(3)在煤层埋深、采厚、采煤方法等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采动影响带范围由黄土下伏基岩古地貌面高程决定,与新黄土的覆盖厚度无关。井工开采导致的地表裂缝,是黄土覆盖山区滑坡、崩塌、串珠状落水洞形成的重要诱因,加速了地貌演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地裂缝走向
黄土地貌
裂缝类型
采动影响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平软弱夹层黄土滑坡形成机制及启动角度
被引量:
7
5
作者
易志强
龙建辉
+3 位作者
张吉宁
李旭鹏
李鸿强
倪向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13-4320,共8页
人工坡脚开挖引发不少滑坡地质灾害,当含有水平软弱夹层时将会进一步加快坡体失稳。为了研究具有此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在坡脚开挖后变形破坏形成机制和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5·3”大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
人工坡脚开挖引发不少滑坡地质灾害,当含有水平软弱夹层时将会进一步加快坡体失稳。为了研究具有此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在坡脚开挖后变形破坏形成机制和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5·3”大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滑坡主要由坡脚工程开挖导致关键阻滑块体缺失所引发,坡体沿近乎水平软弱卵石夹层滑动破坏;具有水平软弱夹层地层条件的黄土滑坡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①水平软弱夹层应力集中;②牵引沉陷后缘拉裂;③裂缝滑面贯通失稳破坏。该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坡脚开挖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介于35°~40°,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滑坡案例结果一致。研究结论为类似地层结构黄土边坡的防治提供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开挖
水平软弱夹层
黄土滑坡
形成机制
启动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拐角形式的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鸿强
龙建辉
+1 位作者
任俊姣
张吉宁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8-124,共7页
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特殊,且常在计算过程中将模型简化,使得该部位较挡墙的直线部位更容易引发工程问题。为探究加筋土挡墙不同拐角形式的变形特征,以某加筋土挡墙凸形拐角部位鼓胀病害为例,对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变形...
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特殊,且常在计算过程中将模型简化,使得该部位较挡墙的直线部位更容易引发工程问题。为探究加筋土挡墙不同拐角形式的变形特征,以某加筋土挡墙凸形拐角部位鼓胀病害为例,对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变形破坏进行了成因探析,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凸形拐角的3种常见形式,即折角、直角和圆角3种拐角形式,分析了加筋土挡墙凸形拐角的整体变形、竖向变形以及水平变形规律,并从3种拐角形式的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造成3种拐角形式在拐角部位鼓胀变形区域特征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的变形集中在挡墙上部,其中竖向变形对整体变形的发展影响很大;3种拐角形式的最大竖向变形位置离面板的距离不同,圆角距离最近,折角居中,直角距离最远;在拐角段墙高的1/4~2/3段为鼓胀区,墙顶为外倾区;在整体变形以及水平变形方面,尤其是在对面板形态有重要影响的水平变形上,因折角形式的结构特征使得其在应力应变的扩散上更具优势,从而具有3种形式中最小的最大变形值,即折角在控制变形方面较其他2种形式有更好的优势,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应优先使用。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变形测量结果所揭示的挡墙变形规律吻合较好,成果可为加筋土挡墙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拐角形式
应变分析
边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石粒径和浆液浓度影响下的采空区充填浆液扩散规律试验
1
作者
曾一凡
袁子龙
李昊
武强
赵刚毅
周安琪
高翔
张帅
白彦飞
梁进
杨虎雄
盛新丽
杨东辉
赵艺霞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
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
鄂尔多斯市应急管理局
陕西天地地质
有限
责任
公司
陕西小保当矿业
有限公司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89,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C3012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27801,42372297)。
文摘
【目的】研究浆液扩散规律并预测注浆范围,对采空区煤矸石基注浆充填工程设计注浆孔距和排距、指导注浆施工、把握注浆充填密实度,进而保证注浆效果意义重大。【方法】以破碎岩石为被注介质,以煤矸石基浆液为注浆材料,开展不同破碎岩石粒径、浓度的破碎岩石注浆试验,对采空区矸石基浆液流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和讨论】(1)当浆液质量分数为50%时,3~5、>5~7、>7~9mm粒径岩体的扩散距离分别为5.0、5.5、6.2cm,粒径改变导致的扩散距离最大差异1.2cm;当质量分数降至40%时,扩散距离分别增至10.2、14.5、18.0cm,粒径梯度差异导致的扩散距离变化扩大至7.8cm;当质量分数进一步降至30%时,扩散距离呈非线性增长,分别达到20.5、28.0、34.0cm,粒径差异导致的扩散距离变化激增至13.5cm;扩散距离随浆液浓度降低、破碎岩石粒径增大而增大,浆液浓度变化对扩散距离的影响相较于破碎岩石粒径更加显著。(2)煤矸石浆液在破碎岩石中流动可以分为快速、平稳、堵塞3个阶段,随浓度降低3阶段时间增长;煤矸石浆液在破碎岩石中的扩散距离随浓度减小而增大,破碎岩石粒径越大,浓度对扩散距离影响越显著,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3)通过分析粒径、浓度对颗粒扩散距离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扩散距离与浓度的基本关系,并结合粒径、浓度二者基本关系进一步量纲分析,建立了适用于采空区煤矸石基注浆充填的双参量浆液扩散距离预测方程。(4)本研究成果在陕北某矿采空区矸石注浆地面充填工程设计中应用,为采空区煤矸石规模化充填提供了全链条技术支撑,对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矿井固废协同处置具有显著示范意义。
关键词
采空区
注浆充填
浆液浓度
破碎岩石粒径
双参量
扩散距离预测
Keywords
goaf
grouting filling
grout mass fraction
particle size of crushed rocks
dual-parameter
prediction of diffusion distance
分类号
TD35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应力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龙建辉
李鸿强
孙自强
郭晓娟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
勘察
设计
研究院
出处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0-365,共6页
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01D121033)。
文摘
为了对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受力及变形进行研究,以某工程案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建立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拐角部位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内在的力学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更易发生变形和破坏;拐角部位潜在破裂面的空间形态呈现"圈椅"状,与两侧墙面相交;对于格栅拉应力的分布,呈X型的拐角部位和与墙面平行的直线部位是完全不同的;拐角部位的水平位移在垂直和平行墙面的两个方向都有发生,而直线部位只在垂直墙面的方向有水平位移;拐角部位与直线部位之间存在过渡区域,过渡区域的范围与潜在变形破坏的范围有关。
关键词
拐角部位
挡墙
加筋土
数值分析
应力应变
Keywords
corner parts
retaining wall
reinforced soils
numerical simulation
stress strain
分类号
TU476.4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均值漂移聚类算法的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分组
3
作者
彭是焱
周鑫
申壮
徐千博
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西北综合
勘察
设计
研究院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2-1399,共8页
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1jcyj-msxmX0869)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200709)
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JDLHPYJD2022004)。
文摘
岩体结构面产状的优势分组对于揭示不同类型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结构面极点密度图分组方法通常较为依赖地质经验,缺乏一定客观性,为此,引入均值漂移聚类算法开展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分组研究。首先,人工生成不同离散程度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随后,将生成的产状数据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以单位法向量的夹角正弦值γ作为相似性度量标准。接下来采用均值漂移算法对度量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与传统的极点密度图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比较,有效性检验指标和聚类错误识别率与K均值聚类算法接近一致。最后以重庆三功矿岩质边坡为工程实例,通过野外采集到的结构面数据验证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聚类效果优于传统的极点图分组方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聚类结果客观合理,对近水平产状也有良好的聚类效果。
关键词
岩体
结构面产状
优势分组
均值漂移聚类算法
Keywords
rock mass
discontinuity orientation
clustering method
mean shift clustering algorithm
分类号
TD679 [矿业工程—矿山机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裂缝走向与黄土地貌关系探讨
被引量:
6
4
作者
赵金贵
岳科杉
李彦荣
梁进
孙彦泽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
设计
研究院
有限公司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煤华晋集团韩咀煤业
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898-906,共9页
文摘
黄土覆盖浅埋采煤山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寻找采动地表破坏规律,进而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区划、保护和防治措施。以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表裂缝走向分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拍摄、地表裂缝填图、分区统计,得到不同地貌部位地表裂缝的走向规律,进而探寻采动地裂缝与黄土地貌的关系,获得如下认识:(1)采动地裂缝分为3种类型,即采动+构造节理引起的地裂缝、采动+地貌因素引起的地裂缝、采动+地形因素引起的地裂缝;采动+构造节理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黄土墚顶,裂缝走向与黄土墚走向及区域水系末梢沟谷走向一致;采动+地貌因素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黄土斜坡上,裂缝走向沿着斜坡等高线方向;采动+地形因素引起的地裂缝亦主要分布在黄土斜坡上,裂缝走向垂直坡体等高线方向。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坡度0°~20°内,在沟谷底部不发育;(2)沟谷侧畔斜坡是遭受侵蚀和破坏的优势部位,也是采动地裂缝发育的优势部位;(3)在煤层埋深、采厚、采煤方法等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采动影响带范围由黄土下伏基岩古地貌面高程决定,与新黄土的覆盖厚度无关。井工开采导致的地表裂缝,是黄土覆盖山区滑坡、崩塌、串珠状落水洞形成的重要诱因,加速了地貌演化的进程。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地裂缝走向
黄土地貌
裂缝类型
采动影响带
Keywords
mining-induced ground fractures
strike of the fractures
loess landform
type of fractures
mining influence zone
分类号
TD32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平软弱夹层黄土滑坡形成机制及启动角度
被引量:
7
5
作者
易志强
龙建辉
张吉宁
李旭鹏
李鸿强
倪向龙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冶金岩土工程
勘察
有限公司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
勘察
设计
研究院
有限公司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13-4320,共8页
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01D121033)。
文摘
人工坡脚开挖引发不少滑坡地质灾害,当含有水平软弱夹层时将会进一步加快坡体失稳。为了研究具有此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在坡脚开挖后变形破坏形成机制和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5·3”大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滑坡主要由坡脚工程开挖导致关键阻滑块体缺失所引发,坡体沿近乎水平软弱卵石夹层滑动破坏;具有水平软弱夹层地层条件的黄土滑坡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①水平软弱夹层应力集中;②牵引沉陷后缘拉裂;③裂缝滑面贯通失稳破坏。该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坡脚开挖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介于35°~40°,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滑坡案例结果一致。研究结论为类似地层结构黄土边坡的防治提供基础理论。
关键词
人工开挖
水平软弱夹层
黄土滑坡
形成机制
启动角度
Keywords
manual excavation
horizontal weak interlayer
loess landslide
formation mechanism
starting angle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拐角形式的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鸿强
龙建辉
任俊姣
张吉宁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
冶金岩土工程
勘察
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8-124,共7页
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01D121033)。
文摘
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特殊,且常在计算过程中将模型简化,使得该部位较挡墙的直线部位更容易引发工程问题。为探究加筋土挡墙不同拐角形式的变形特征,以某加筋土挡墙凸形拐角部位鼓胀病害为例,对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的变形破坏进行了成因探析,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凸形拐角的3种常见形式,即折角、直角和圆角3种拐角形式,分析了加筋土挡墙凸形拐角的整体变形、竖向变形以及水平变形规律,并从3种拐角形式的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造成3种拐角形式在拐角部位鼓胀变形区域特征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的变形集中在挡墙上部,其中竖向变形对整体变形的发展影响很大;3种拐角形式的最大竖向变形位置离面板的距离不同,圆角距离最近,折角居中,直角距离最远;在拐角段墙高的1/4~2/3段为鼓胀区,墙顶为外倾区;在整体变形以及水平变形方面,尤其是在对面板形态有重要影响的水平变形上,因折角形式的结构特征使得其在应力应变的扩散上更具优势,从而具有3种形式中最小的最大变形值,即折角在控制变形方面较其他2种形式有更好的优势,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应优先使用。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变形测量结果所揭示的挡墙变形规律吻合较好,成果可为加筋土挡墙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拐角形式
应变分析
边坡稳定
Keywords
reinforced earth retaining wall
corner form
strain analysis
slope stability
分类号
P64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岩石粒径和浆液浓度影响下的采空区充填浆液扩散规律试验
曾一凡
袁子龙
李昊
武强
赵刚毅
周安琪
高翔
张帅
白彦飞
梁进
杨虎雄
盛新丽
杨东辉
赵艺霞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应力应变特征研究
龙建辉
李鸿强
孙自强
郭晓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均值漂移聚类算法的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分组
彭是焱
周鑫
申壮
徐千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裂缝走向与黄土地貌关系探讨
赵金贵
岳科杉
李彦荣
梁进
孙彦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水平软弱夹层黄土滑坡形成机制及启动角度
易志强
龙建辉
张吉宁
李旭鹏
李鸿强
倪向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不同拐角形式的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分析
李鸿强
龙建辉
任俊姣
张吉宁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