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塑性5ε_t与中性层偏移的二辊矫直辊型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
作者 马立峰 马自勇 +3 位作者 马立东 黄庆学 王玉峰 马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81,共10页
为了提高棒材二辊矫直机的矫直精度,依据棒材矫直工艺特点和矫直辊磨损区域分析,提出了"凹三凸二"的矫直辊组合形式及辊型设计方法。在辊型设计过程中,根据棒材矫直的实际变形规律,提出了塑性5εt矫直应力应变拟合原则,更加... 为了提高棒材二辊矫直机的矫直精度,依据棒材矫直工艺特点和矫直辊磨损区域分析,提出了"凹三凸二"的矫直辊组合形式及辊型设计方法。在辊型设计过程中,根据棒材矫直的实际变形规律,提出了塑性5εt矫直应力应变拟合原则,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棒材矫直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微元法对矫直棒材内部金属的受力状态及中性层偏移进行分析,推导出了含有硬化系数与中性层偏移的新弯矩比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矫直力与辊面磨损关系以及残余应力和弹性芯对隐患挠度影响的综合分析,精确给出了矫直不同规格棒材时辊腰段的反弯曲率比范围,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辊面磨损,克服因残余应力回复而导致矫直质量不稳定的缺陷。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并对矫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矫直过程中影响棒材矫后精度的各参量状态。结果表明:设计辊型的残余直线度为0.64mm/m,隐患挠度为0.202 4mm/m,预测弹复后直线度小于0.85mm/m,从而显著提高了棒材的矫后精度及其稳定性,同时也验证了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辊矫直机 5εt拟合原则 中性层偏移 弹性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研究纳米孔洞对多晶FeO/Fe中FeO断裂的影响
2
作者 龚建雄 周存龙 +3 位作者 郭瑞 柴泽琳 孟钰峰 王天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9,共9页
孔洞缺陷是影响表面氧化皮断裂失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分子动力学软件Lammps和Atomsk软件建立了半径相同位置不同(模型1)和孔洞位置相同半径不同(模型2)两种模型,为了探究两者对FeO/Fe多晶模型拉伸失效的影响,文章从抗拉强度、断裂韧... 孔洞缺陷是影响表面氧化皮断裂失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分子动力学软件Lammps和Atomsk软件建立了半径相同位置不同(模型1)和孔洞位置相同半径不同(模型2)两种模型,为了探究两者对FeO/Fe多晶模型拉伸失效的影响,文章从抗拉强度、断裂韧性、中心对称参数(CSP)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当孔洞位于晶界和三叉点时,模型1和2的抗拉强度随着孔洞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断裂韧性在抗拉强度降低的同时增强.2.孔洞位于晶内时,模型2的抗拉强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断裂韧性整体降低;模型1既增强了模型的抗拉强度,又降低了断裂韧性.3.裂纹扩展受孔洞半径影响较大,半径达到1 nm以上时,模型2的裂纹扩展速度加快,模型1的裂纹扩展速度减慢.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氧化皮的断裂过程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多晶FeO/Fe 预制孔洞 抗拉强度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235A特厚板轧制复合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娟 赵广辉 +3 位作者 黄庆学 马立峰 支晨琛 成慕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15-117,共3页
对特厚Q235A钢板真空焊接后进行了轧制复合。对复合板进行了超声波探伤检查,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结构及复合界面分析。结果表明:在80 mm厚复合钢板中,特别是在钢板的头部和尾部存在裂缝和层压缺陷;在复合界面处存在不均匀的铁素... 对特厚Q235A钢板真空焊接后进行了轧制复合。对复合板进行了超声波探伤检查,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结构及复合界面分析。结果表明:在80 mm厚复合钢板中,特别是在钢板的头部和尾部存在裂缝和层压缺陷;在复合界面处存在不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微观结构和未结合的区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裂纹中的附加夹杂物,其成分是Mn、Fe、Si的氧化物。拉伸断口呈现多处解理性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钢板 Q235A钢 轧制复合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过盈联接的可靠性稳健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宁可 王建梅 +1 位作者 姜宏伟 崔夕峰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2-88,共7页
基于厚壁圆筒理论,通过分析多层过盈联接的几何关系,推导得出结合压力与过盈量的矩阵表达式,明确了多层过盈联接力学模型的函数关系。以风电锁紧盘作为多层过盈联接的具体实例,根据应力-强度模型和失效机理,建立了锁紧盘可靠度数学模型... 基于厚壁圆筒理论,通过分析多层过盈联接的几何关系,推导得出结合压力与过盈量的矩阵表达式,明确了多层过盈联接力学模型的函数关系。以风电锁紧盘作为多层过盈联接的具体实例,根据应力-强度模型和失效机理,建立了锁紧盘可靠度数学模型,同时确定了锁紧盘可靠度相对基本随机变量的灵敏度;依据可靠度对基本随机变量灵敏度平方和最小原则及满足最小可靠度的原则,建立了风电锁紧盘可靠性稳健设计数学模型;为多层过盈联接过盈量的确定提供一种评价指标,进一步精确过盈量的具体取值。通过对设计参量的分析,确定摩擦因数、装配间隙、屈服强度对锁紧盘可靠度的影响。以某型号风电锁紧盘为例,对经典设计方法与可靠性稳健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可靠性稳健设计的锁紧盘,其可靠度提高了47.6%,且除屈服强度外,可靠度对随机变量的灵敏度均小于经典设计方法,稳健性更强。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基于文中设计方法的锁紧盘能够满足实际运转过程中给定的工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过盈联接 过盈量 可靠性 稳健设计 风电锁紧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板片波纹结构辊压成形工艺设计 被引量:5
5
作者 贾伟涛 马立峰 乐启炽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9-384,共6页
不锈钢换热板片的形状参数较为复杂,考虑到传统冲压成形工艺制备效率低、缺陷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辊压成形和冲压工艺相结合的加工方法,基于冲压工艺及冷弯成形工艺中的弯曲理论,对板片波纹结构的辊压工艺参数进行了数学建模和优化设计... 不锈钢换热板片的形状参数较为复杂,考虑到传统冲压成形工艺制备效率低、缺陷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辊压成形和冲压工艺相结合的加工方法,基于冲压工艺及冷弯成形工艺中的弯曲理论,对板片波纹结构的辊压工艺参数进行了数学建模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换热器板片波纹结构可采用制备效率高的辊压工艺单道次成形,通过量化研究变形回弹,板片各物理参数加工精度基本满足技术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板片 辊压成形 冲压工艺 数学建模 变形回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裂纹多晶FeO/Fe拉伸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龚建雄 周存龙 +3 位作者 郭瑞 孟钰峰 李兴玉 王天翔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0,共8页
针对机械除鳞工艺中因氧化皮结构复杂,其破裂机理及力学性能难以掌握、除鳞工艺参数难以精确设定的问题,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多晶FeO/Fe模型,设置裂纹缺陷,模拟单轴拉伸下应变率和裂纹位置对多晶FeO/Fe断裂变形的影响。研... 针对机械除鳞工艺中因氧化皮结构复杂,其破裂机理及力学性能难以掌握、除鳞工艺参数难以精确设定的问题,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多晶FeO/Fe模型,设置裂纹缺陷,模拟单轴拉伸下应变率和裂纹位置对多晶FeO/Fe断裂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从中心对称参数可得原子紊乱程度不同,其由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裂纹缺陷>原始晶界>原始FeO/Fe界面>原始多晶内部;当应变率一定时,多晶FeO/Fe断裂行为有差异,完美模型(即无缺陷)及裂纹位于晶内、晶界时,失效方式为沿晶断裂;裂纹位于FeO/Fe界面时,失效方式为界面断裂。裂纹位于相同位置时,随着应变率从1×10^(9)s^(-1)增大到1×10^(10)s^(-1),位错总数量从51条增至105条,总长度从58.78nm增至112.11nm,模型塑性变形更强,抗拉强度逐渐升高,由2.21GPa增大到3.25GPa,且裂纹断裂程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对掌握氧化皮的破裂机理提供理论帮助,为精确除鳞工艺参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FeO/Fe 分子动力学 应变率 裂纹位置 位错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液压矫直机阀控缸系统的建模及实验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华君 黄庆学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99-1303,共5页
为了使全液压矫直机的液压伺服系统控制更精确、系统更稳定,从工程实际出发,以阀芯控制电压为输入信号,液压缸位移为输出信号,建立了基于高频响非对称比例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室应用,验证了该系统模型... 为了使全液压矫直机的液压伺服系统控制更精确、系统更稳定,从工程实际出发,以阀芯控制电压为输入信号,液压缸位移为输出信号,建立了基于高频响非对称比例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室应用,验证了该系统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响非对称比例伺服阀 非对称缸 负载压力 负载流量 综合泄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滚压反弯理论的钛合金二辊矫直辊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范沁红 马自勇 +1 位作者 马立东 雷军义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2-220,共9页
为了提高钛合金细棒材的矫直精度,保证钛合金紧固件质量,依据钛合金材料属性和弹塑性理论,提出采用滚压反弯方式来提高矫直效果的辊型设计方法。在辊型设计过程中,根据细棒材的矫直变形规律,提出了εt-10εt矫直硬化系数模型,对细棒材... 为了提高钛合金细棒材的矫直精度,保证钛合金紧固件质量,依据钛合金材料属性和弹塑性理论,提出采用滚压反弯方式来提高矫直效果的辊型设计方法。在辊型设计过程中,根据细棒材的矫直变形规律,提出了εt-10εt矫直硬化系数模型,对细棒材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更为准确;结合屈雷斯加屈服准则,分析了滚压反弯矫直的优点;并从接触强度、弹性变形及滚压力限制等角度建立了细棒材二辊矫直辊缝求解模型。在考虑应力中性层偏移、材料硬化规律和残余应力释放等因素对反弯曲率比的影响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给出了细棒材二辊矫直辊型设计曲线,并对矫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矫直过程中影响棒材矫后精度的各参量状态,结果表明:采用设计辊型的棒材矫后直线度为0.41 mm·m^-1,二次回弹挠度为0.1737 mm·m^-1,预测弹复后直线度小于0.584 mm·m^-1;最终,利用矫直试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滚压反弯 硬化系数模型 辊缝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切剪电液伺服协同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士伟 黄庆学 李宏杰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126,共6页
以中厚板液压滚切剪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对两路电液伺服系统的相对位移协同的控制。阐述了液压滚切剪及其机械运动过程;介绍了控制系统HMI和S7-400(PLC)的选型,给出了图形化的液压滚切剪电液伺服协同控制系统;根据交叉耦合控制理论,采... 以中厚板液压滚切剪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对两路电液伺服系统的相对位移协同的控制。阐述了液压滚切剪及其机械运动过程;介绍了控制系统HMI和S7-400(PLC)的选型,给出了图形化的液压滚切剪电液伺服协同控制系统;根据交叉耦合控制理论,采用基于模糊PID的双闭环控制结构实现两路电液伺服协同控制,将MATLAB环境下仿真得到的3个PID参数的查询表导入数据块;投产后上位HMI,执行AGC系统位移数据的采集、存储和计算等功能,并监控整个生产过程,该系统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滚切剪 人机接口(HMI) 交叉耦合控制 协同控制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压两步烧结工艺对Si_(3)N_(4)陶瓷力学性能的研究
10
作者 郝瑞杰 周存龙 +3 位作者 王强 杨元清 彭沧 王宇琨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4,共7页
传统的气压一步烧结工艺由于烧结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的异常长大,对Si_(3)N_(4)陶瓷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α-Si_(3)N_(4)为主要原料、Y_(2)O_(3)-Al_(2)O_(3)作为烧结助剂,通过气压两步烧结工艺制备Si_(3)N_(4)陶瓷。研究了... 传统的气压一步烧结工艺由于烧结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的异常长大,对Si_(3)N_(4)陶瓷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α-Si_(3)N_(4)为主要原料、Y_(2)O_(3)-Al_(2)O_(3)作为烧结助剂,通过气压两步烧结工艺制备Si_(3)N_(4)陶瓷。研究了低温预烧结(1500~1600℃)对高温烧结Si_(3)N_(4)陶瓷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气压两步烧结Si_(3)N_(4)陶瓷的致密度、物相组成、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析了Si_(3)N_(4)陶瓷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低温段预烧结对改善Si_(3)N_(4)陶瓷颗粒重排过程和α→β-Si_(3)N_(4)的相转变率起着重要作用,在1550℃预烧结2 h,然后在1780℃高温烧结2 h,样品晶粒尺寸分布呈现出少量大尺寸长柱状晶粒分布在细小晶粒之间的双峰分布,其相对密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97.42%、671±25 MPa和6.75±0.35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两步烧结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温段热轧镁铝层合板界面扩散及拉伸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博文 周存龙 +2 位作者 赵广辉 王涛 张柏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36,41,共7页
采用双温段热轧法制备了两组7种不同工艺的镁铝层合板,对比研究了其界面演化程度及拉伸性能,分析了工艺参数与层合板界面形态、拉伸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350~450℃、4~5道次的4种工艺制备的层合板界面扩散结合程度与力学性能较... 采用双温段热轧法制备了两组7种不同工艺的镁铝层合板,对比研究了其界面演化程度及拉伸性能,分析了工艺参数与层合板界面形态、拉伸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350~450℃、4~5道次的4种工艺制备的层合板界面扩散结合程度与力学性能较好;其中4道次、总压下率71.4%制备的层合板性能最佳,扩散层厚度达到13.1μm,沿RD、TD的抗拉强度分别为162.93、194.98 MPa;而5道次、总压下率64.3%制备的层合板各向异性最小,扩散层厚度为9.1μm,沿RD、TD的抗拉强度分别为170.82、181.7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层合板 双温段热轧:界面扩散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气压对氮化硅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元清 周存龙 +3 位作者 王强 郝瑞杰 彭沧 王宇琨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38,共7页
在氮化硅陶瓷气压烧结制备过程中,除烧结加热制度外,氮气压力对其性能影响也很大,为了制备出性能更为优异的氮化硅陶瓷,本文采用气压烧结法在不同压力下制备氮化硅陶瓷材料,研究氮气压力对氮化硅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 在氮化硅陶瓷气压烧结制备过程中,除烧结加热制度外,氮气压力对其性能影响也很大,为了制备出性能更为优异的氮化硅陶瓷,本文采用气压烧结法在不同压力下制备氮化硅陶瓷材料,研究氮气压力对氮化硅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气压力达到4 MPa左右时,获得的氮化硅陶瓷材料综合性能最佳,α相几乎全部转变为β相,β-Si_(3)N_(4)晶粒长径比约为5.5,相对密度约为97.9%,抗弯强度约为(671.83±30.00)MPa、维氏硬度(HV)约为1670.25±50.00、断裂韧性约为(7.83±0.3.0)MPa·m1/2;通过分析氮化硅陶瓷材料腐蚀面和压痕裂纹的微观结构,发现适当的氮气压力能促使裂纹在扩展路径上更易发生偏转、分叉等增韧机制,消耗裂纹扩散能量,从而提高氮化硅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本研究对氮化硅陶瓷材料的增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陶瓷 气压烧结 氮气压力 致密性 抗弯强度 维氏硬度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极薄带在拉弯矫直中伸长率的研究
13
作者 李国栋 周存龙 +4 位作者 魏东 孙世杰 王天翔 廖席 赵永顺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8-184,共7页
针对传统拉弯矫直计算过程中仅考虑了极薄带材整个断面在所受张力消失后的延伸,将拉弯矫直后伸长率视为拉应力和弯曲应力两者的线性叠加,导致伸长率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拉应力与弯曲应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针对传统拉弯矫直计算过程中仅考虑了极薄带材整个断面在所受张力消失后的延伸,将拉弯矫直后伸长率视为拉应力和弯曲应力两者的线性叠加,导致伸长率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拉应力与弯曲应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考虑极薄带材的残余延伸及在平断面假设下拉伸区的残余变形对中心层延伸的影响,从而提出新的计算方法。同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及相应的极薄带材拉弯矫直实验对理论模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伸长率计算结果相比,优化后公式计算所得的伸长率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验与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弯矫直 极薄带 张力 压弯量 伸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钢拉伸弯曲矫直表面残余应力预测模型
14
作者 孙世杰 周存龙 +4 位作者 魏东 李国栋 王天翔 廖席 赵永顺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23,共8页
基于弹塑性弯曲变形理论建立了带钢在拉伸弯曲矫直后长度方向上残余应力的预测模型,并通过Abaqus大型有限元模拟软件及相关试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带钢试样表面初始应力在-192.95~182 MPa范围内且呈“W”型分布的情况下... 基于弹塑性弯曲变形理论建立了带钢在拉伸弯曲矫直后长度方向上残余应力的预测模型,并通过Abaqus大型有限元模拟软件及相关试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带钢试样表面初始应力在-192.95~182 MPa范围内且呈“W”型分布的情况下,设置矫直工艺为张力比为0.2、压下量为5 mm,经过一次拉伸弯曲矫直后试样表面残余应力均降低到-100 MPa以下,且在宽度方向上分布幅值平均值降低至42.98 MPa;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模拟结果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7.79%和1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钢 拉伸弯曲矫直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层过盈联接结合压力算法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俊良 王建梅 +1 位作者 宁可 李璞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过盈联接作为联接件间的传统配合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在机械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研究大多数局限在单层或3层以内的联接.随着机械设备中多层过盈联接应用逐步增多,为进一步完善多层过盈联接设计理论,以厚壁圆筒... 过盈联接作为联接件间的传统配合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在机械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研究大多数局限在单层或3层以内的联接.随着机械设备中多层过盈联接应用逐步增多,为进一步完善多层过盈联接设计理论,以厚壁圆筒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过盈联接中各圆筒的几何关系,推导出过盈联接中过盈量与圆筒内、外表面径向位移的变化关系,得到了N层过盈联接结合压力与过盈量的矩阵表达式;用推导所得的解析法和Abaqus数值法,对比分析了过盈联接结合压力和过盈结合面两端存在的应力集中现象.结果表明:N层过盈联接中最内层过盈的结合压力随着过盈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压力由内到外依次减小;解析法和数值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中点相对误差均在4%之内,说明该解析法可以为N层过盈联接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数值法计算中显示在结合面两端存在应力集中,不同模型最内层过盈面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差别较小,且各模型中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由内到外呈现依次增大的规律.提出的算法和所得规律对N层过盈联接的设计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层 过盈联接 过盈量 结合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步轧制AZ31镁合金板带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翔宇 黄庆学 +1 位作者 朱琳 王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90-93,共4页
通过DE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对称轧制、同径异速与异径同速三种轧制工艺对AZ31镁合金轧制的影响,并对AZ31镁合金的边裂、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异步轧制工艺均有利于降低AZ31镁合金的... 通过DE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对称轧制、同径异速与异径同速三种轧制工艺对AZ31镁合金轧制的影响,并对AZ31镁合金的边裂、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异步轧制工艺均有利于降低AZ31镁合金的轧制力和边裂;同步轧制时板材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在厚度方向上呈对称分布,而异步轧制则为不对称分布;两种异步轧制工艺对板材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轧制 模拟 损伤 轧制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铝镁合金复合板轧制制备新工艺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鹏涛 马立峰 +1 位作者 贾伟涛 庞志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499,481,共4页
本研究采用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包铝镁合金复合板。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测试仪分析了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对包铝镁合金复合板的微观组织形貌特征和显微硬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由于浇铸预复合的铝液温度较高,使... 本研究采用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包铝镁合金复合板。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测试仪分析了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对包铝镁合金复合板的微观组织形貌特征和显微硬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由于浇铸预复合的铝液温度较高,使得Mg/Al复合界面上形成较多数量的"熔池",有效地提高了轧前Mg/Al金属预复合的结合强度;热轧制复合工艺下的大压下量有效地细化了Mg/Al结合层的组织,增强了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复合 热轧 镁铝复合板 结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CrMoR钢热变形本构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广辉 黄庆学 +2 位作者 周存龙 王效岗 马立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为了分析15Cr Mo R钢的高温变形行为,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其进行了热压缩实验。依据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实验数据,通过把Zener-Hollomon参数和材料参数的函数导入Arrhenius-type方程,建立了15Cr Mo R钢的本构方程。... 为了分析15Cr Mo R钢的高温变形行为,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其进行了热压缩实验。依据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实验数据,通过把Zener-Hollomon参数和材料参数的函数导入Arrhenius-type方程,建立了15Cr Mo R钢的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测试的流变应力曲线类型为平稳类型和单峰类型,但其试样组织均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使用建立的本构方程计算的流变应力值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9273和平均相对误差AARE=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CRMOR钢 热变形 流变行为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复合Q235B特厚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广辉 黄庆学 +2 位作者 张占杰 周存龙 马立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4,共4页
特厚板Q235B在真空组坯焊接后进行了多道次轧制复合,厚度从400mm轧制到80mn。结果表明:轧制复合钢板没有明显缺陷,超声波探伤、力学性能满足要求。轧制后的晶粒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拉伸断口宏观上比较平齐,缩颈不明显;从微... 特厚板Q235B在真空组坯焊接后进行了多道次轧制复合,厚度从400mm轧制到80mn。结果表明:轧制复合钢板没有明显缺陷,超声波探伤、力学性能满足要求。轧制后的晶粒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拉伸断口宏观上比较平齐,缩颈不明显;从微观上看,断口存在一部分解理断裂,其余大部分是韧窝,韧窝底为夹杂物,能谱分析为氧化物+M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B钢 特厚钢板 轧制复合 力学性能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具温度对AZ31B镁合金管材纵连轧成形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代佳 双远华 +5 位作者 苟毓俊 周研 赵春江 蔡伟 丁小凤 张培庆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3-689,共7页
镁合金具有比强度高、阻尼及电磁屏蔽性能好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3C、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领域。镁合金管材连轧具有三维非线性多场耦合的特征,芯棒及轧辊温度严重影响管材的成形质量。在初轧温度为350℃、应变速率为0.05 s^-1、恒... 镁合金具有比强度高、阻尼及电磁屏蔽性能好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3C、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领域。镁合金管材连轧具有三维非线性多场耦合的特征,芯棒及轧辊温度严重影响管材的成形质量。在初轧温度为350℃、应变速率为0.05 s^-1、恒定压下量条件下,对尺寸为Φ50 mm×5 mm×1000 mm镁合金管材进行短流程连轧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芯棒和轧辊温度对镁合金管材轧制成形性影响显著。芯棒温度和轧辊温度分别为20℃和300℃时,轧后管材表面损伤严重。当温度为20℃时,轧后镁合金管材表面出现微裂纹;当温度为300℃时,轧后管材表面沿轧制方向出现条状凸起。当芯棒和轧辊温度均为150℃时,轧后镁合金管材内外表面光洁度高,且晶粒细小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无缝管 短流程 纵连轧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