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程林梅 孙毅 岳焕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6-70,共5页
90年代以来 ,大豆的生物工程研究重点放在建立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上 ,随着遗传转化和再生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大豆植株 ,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 ,大豆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法、基因枪及 PEG法。... 90年代以来 ,大豆的生物工程研究重点放在建立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上 ,随着遗传转化和再生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大豆植株 ,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 ,大豆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法、基因枪及 PEG法。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子叶、胚轴为外植体 ,通过卡那霉素筛选 ,器官发生再生转化植株 ;花粉管介导法是以植株整体为受体导入外源基因 ,获得稳定遗传品系 ;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幼胚的胚轴、用基因枪轰击生长点 ,可以从任意一个基因型获得转基因植株 ;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将质粒导入大豆原生质体 ,通过潮霉素进行筛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物工程 遗传转化 农杆菌 花粉管通道 基因枪 P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高效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果萍 《中国西瓜甜瓜》 2002年第2期1-3,共3页
西瓜离体组织培养技术是植株再生与转基因研究的重要基础。试验对西瓜离体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W1培养基中添加浓度3~7mg/L的BA和0.5mg/L的IAA诱导营养胚分化的效果最佳,并且适合于所选试验材料的各个品系;W2培养基... 西瓜离体组织培养技术是植株再生与转基因研究的重要基础。试验对西瓜离体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W1培养基中添加浓度3~7mg/L的BA和0.5mg/L的IAA诱导营养胚分化的效果最佳,并且适合于所选试验材料的各个品系;W2培养基中KT的浓度以0.3mg/L为宜。选用贮藏1~2年的种子进行成熟子叶诱导营养胚芽丛分化,不仅所需培养时间短,而且芽丛分化率及成苗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组织培养技术体系 离体组织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采前落果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孟玉平 曹秋芬 《山西果树》 2002年第3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苹果 采前落果 防控技术 应用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生殖细胞原位转化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果萍 孙 毅 +1 位作者 王景雪 崔贵梅 《中国西瓜甜瓜》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利用西瓜有性生殖过程,将常规提纯的质粒DNA稀释后,涂抹在授粉后的柱头上,使其随花粉管伸入胚珠过程中形成的通道进入到生殖细胞,形成的合子胚在适宜的发育条件下,在植株原位发育成熟,从而得到转化种子。
关键词 生殖细胞 原位转化技术 西瓜 活体植株 外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仪治本 孙毅 +4 位作者 牛天堂 梁小红 刘龙龙 赵威军 李炳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38-1143,共6页
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方法(MSAP)分析了3个高粱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 5'-CCC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的甲基化差异模式。研究发现,以V4A、1383、Tx622A... 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方法(MSAP)分析了3个高粱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 5'-CCC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的甲基化差异模式。研究发现,以V4A、1383、Tx622A和晋粱5号为亲本,3个杂交组合V4A×1383、Tx622A×晋粱5号和V4A×晋粱5号,F1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即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数占总扩增位点数的比率分别为48.7%、47.6%和41.8%,都低于双亲。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7.7%、25.4%和28.0%,也均低于双亲值,表明杂交种比相应的亲本在形成杂合体时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高粱4个亲本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为51.4%~63.0%,全甲基化率为28.3%~29.1%。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双亲或亲本之一甲基化,但在F1该位点无甲基化;C型,超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高于双亲;D型,次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杂交种F1代DNA甲基化模式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以协调来源于双亲的异质基因的协同表达,使某些基因高效转录,而有些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由于F1代相对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经过重新调整,在其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发生了总体变化。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DNA甲基化 MSAP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仪治本 孙毅 +4 位作者 牛天堂 梁小红 刘龙龙 闫敏 赵威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20-2425,共6页
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 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交种Mo17×Suwan 5和Suwan 1×太3221的F1代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比率分别为39.1%和40.1%,均略低于其相应的双亲(39.8%和39.7%、44.6%和43.2%)。2个杂交种的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4.4%和23.3%,而其相应亲本Mo17、Suwan 5、Suwan 1和太3221分别为17.1%,24.4%、24.6%和21.6%。4个玉米亲本的MASP比率变化范围为39.7%-44.6%,平均为41.8%。全甲基化比率为17.1%-24.6%,平均为21.9%。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横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1C型,超甲基化;D型,次甲基化。杂交种F1代DNA的甲基化模式与其双亲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F1代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重新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SAP DNA甲基化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EST同工酶变化与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乔燕祥 高平平 +3 位作者 王果萍 周建萍 田齐建 张素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对玉米自交系Mo17种子分别进行 5 8℃热水和 4 5℃恒温老化处理并对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发芽率、EST同工酶酶谱变化与染色体畸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Mo17玉米种子萌发一天的种子胚EST酶谱共表现为 14条清晰条带 ,5 8℃热水处理 30... 对玉米自交系Mo17种子分别进行 5 8℃热水和 4 5℃恒温老化处理并对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发芽率、EST同工酶酶谱变化与染色体畸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Mo17玉米种子萌发一天的种子胚EST酶谱共表现为 14条清晰条带 ,5 8℃热水处理 30min后 ,有四条酶带 (Rf值为 0 4 4、0 4 7、0 77、0 80 )消失 ,酶带号为 1、2、6、7、9的五条酶带着色变浅 ,由一、二级酶带变为二、三级酶带。 4 5℃恒温老化处理 6 0d后 ,Mo17种子EST酶谱中编号为 2和 5的两条酶带 (Rf值为 0 33、0 39)消失。处理 70d后 ,种子发芽率降至 39% ,酶带号为 11、12、13、14的四条酶带消失。随着老化时间延长 ,老化程度不断加重 ,发芽率低的玉米种子其根尖染色体畸变率相对较高 ,单桥、双桥、断片、落后及其它染色体畸变类型均被观察到。 5 8℃热水老化其发芽率降至 5 %时 ,染色体畸变率上升为 12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老化 EST同工酶 染色体畸变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化学疏花疏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学府 孟玉平 +2 位作者 曹秋芬 张玉萍 韩明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7-441,共5页
根据文献报道对苹果的化学疏花疏果研究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苹果化学疏花疏果从1930年开始研究以来,发现20余种化学药剂有疏花疏果作用,其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有西维因、NAA、石硫合剂,西维因和NAA用于疏果,石硫合剂用于疏花... 根据文献报道对苹果的化学疏花疏果研究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苹果化学疏花疏果从1930年开始研究以来,发现20余种化学药剂有疏花疏果作用,其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有西维因、NAA、石硫合剂,西维因和NAA用于疏果,石硫合剂用于疏花。但由于这些疏花疏果剂及其应用效果都存在一定缺点,近年来各国研究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寻找无公害的疏花疏果剂。影响化学疏花疏果的因子基本明确,有关研究报道比较一致。对化学疏花疏果剂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不一,尚存在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疏花疏果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胞质雄性不育及保持系的RAPD技术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范昌发 孙春昀 +4 位作者 孙毅 王景雪 贾敬芬 何军贤 郭骁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2,共5页
以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 A1Tx6 2 3 A/B,A2 V4 A/B为材料 ,考察了 Mg2 + ,Taq酶 ,d NTP,引物 ,模板等的用量、循环参数及不同的 PCR仪对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 2 5 μL体系中 ,Mg Cl2 2 .0 mmol/L,... 以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 A1Tx6 2 3 A/B,A2 V4 A/B为材料 ,考察了 Mg2 + ,Taq酶 ,d NTP,引物 ,模板等的用量、循环参数及不同的 PCR仪对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 2 5 μL体系中 ,Mg Cl2 2 .0 mmol/L,Taq酶 0 .75 U(1 U=1 μmol/min) ,d NTP0 .1 5mmol/L,引物 1 6 .5 ng,模板 3 0 ng,明胶 0 .0 0 1 % ,KCl5 0 mmol/L,Tris1 0 mmol/L(p H8.3 )为最佳反应混合物组合。对 Peltier Thermal Cycler 2 0 0而言 ,94℃预变性 5 min,94℃变性 1 min,3 5℃退火 1 min,72℃延伸 2 min,最后 72℃保温 5 min,共计 40个循环为最佳扩增条件 ;对 Perkin ElmerCetus DNA Thermal Cycler- 480而言 ,采用 94℃预变性 3 min后 ,前 3个循环 ,94℃变性 1 min,3 5℃退火 1 min,72℃延伸 2 min,后 3 7个循环 ,94℃变性 3 0 s,3 6℃退火 45 s,72℃延伸 1 min,最后72℃保温 5 min的循环程序可获得理想扩增。并阐述了优化 RAPD实验体系的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梁 胞质雄性不育 保持系 RAPD技术 技术优化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玉米抗矮花叶病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雷海英 孙毅 +1 位作者 王志军 杜建中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117,共4页
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 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将连续2代抗病的植株通过PCR以及PCR-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病毒复制酶基因已成功导入玉米自交系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获得了对玉米矮花叶病抗病性增强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玉米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复制酶基因 玉米 花粉介导法 人工接种 矮花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硫杆菌对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弛 马青兰 +1 位作者 王增长 曹秋芬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4,共6页
对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借助重金属化学形态转化规律,间接判断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的转化机制。试验结果显示,Cu、Ni、Cd的生物淋滤是以直接机制为主的,Zn的生物淋滤过程是以间接机制为主的,Cr、P... 对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借助重金属化学形态转化规律,间接判断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的转化机制。试验结果显示,Cu、Ni、Cd的生物淋滤是以直接机制为主的,Zn的生物淋滤过程是以间接机制为主的,Cr、Pb的生物淋滤过程属于混合机制,但其混合机理是有差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重金属 生物淋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高频率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武军 卢龙斗 +1 位作者 王景雪 靳秀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58-61,共4页
本文以 H165和 DB3两个油菜品种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 ,综合分析了基因型、外植体和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对油菜高频率再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3种因素对油菜的再生频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影响程度依次为植物生长激素浓度 >外植体 &... 本文以 H165和 DB3两个油菜品种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 ,综合分析了基因型、外植体和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对油菜高频率再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3种因素对油菜的再生频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影响程度依次为植物生长激素浓度 >外植体 >基因型 ;基因型×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基因型×外植体、外植体×植物生长激素浓度以及基因型×外植体×植物生长激素浓度之间的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高频率再生 影响因素 植物生长激素浓度 外植体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非迈罗型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_2V4小孢子败育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小红 仪治本 +3 位作者 赵威军 崔贵梅 孙毅 崔丽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高粱非迈罗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A2V4,具有来源于IS12662C不育细胞质和Chicklett细胞核背景,以A2V4组配的杂交种已用于生产。以A2V4/B2V4为材料,对A2CMS的花药发育及小孢子败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A2V4雄性不育系... 高粱非迈罗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A2V4,具有来源于IS12662C不育细胞质和Chicklett细胞核背景,以A2V4组配的杂交种已用于生产。以A2V4/B2V4为材料,对A2CMS的花药发育及小孢子败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A2V4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过程中有大量异常现象。药室的绒毡层细胞不形成或提前解体;药室内的花粉母细胞不发育或小孢子液泡化;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出现巨型化而挤满整个药室;绒毡层细胞虽发育正常,但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在造孢细胞时期即开始出现变形现象,随后发生粘连退化;绝大部分花粉母细胞不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分体,导致小孢子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A2V4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绒毡层 小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的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春芬 孟玉平 +2 位作者 曹秋芬 邢国民 梁万中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11期34-37,共4页
以辣椒子叶、真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发现,以子叶为培养材料最理想。在MS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对不定芽分化、伸长及伸长不定芽生根诱导研究的结果表明,最适合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5.0mg/L+IAA0.... 以辣椒子叶、真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发现,以子叶为培养材料最理想。在MS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对不定芽分化、伸长及伸长不定芽生根诱导研究的结果表明,最适合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5.0mg/L+IAA0.5mg/L,芽伸长最优组合为MS+ZT2.0mg/L+GA2.0mg/L;不定芽伸长后在1/2MS+NAA0.1~0.3mg/L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普那菊苣高效再生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丽君 程林梅 +1 位作者 李贵全 孙毅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69-72,共4页
以普纳菊苣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培养基优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对其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6-BA1.5mg/L+IBA0.2mg/L+AgNO30.5mg/L+Vc 0.3mg/L为诱导愈伤形成和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100%;MS+NAA1.5mg/L为最适生根培养基... 以普纳菊苣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培养基优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对其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6-BA1.5mg/L+IBA0.2mg/L+AgNO30.5mg/L+Vc 0.3mg/L为诱导愈伤形成和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100%;MS+NAA1.5mg/L为最适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98%。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添加实验表明,26mg/L卡那霉素是普那菊苣苗能够存活的上限;500~750mg/L头孢霉素是抑制农杆菌过度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研究初步建立了普纳菊苣的高效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那菊苣 叶片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A_2类型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威军 仪治本 +2 位作者 孙毅 梁小红 李金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1,共5页
以2个高粱A2类型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A2V4/B2V4,A2TX622/B2TX622),2个恢复系(1383_2,晋粱5号)和3个组合(A2V4×1383_2,A2V4×晋粱5号,A2TX622×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方法,分析A2类型雄性不育的育性... 以2个高粱A2类型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A2V4/B2V4,A2TX622/B2TX622),2个恢复系(1383_2,晋粱5号)和3个组合(A2V4×1383_2,A2V4×晋粱5号,A2TX622×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方法,分析A2类型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结果发现,只有标记Xtxp65在A2TX622×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育性恢复基因与标记间距离为3.4 cM,位于连锁群J上;同样只有标记Xtxp141在A2V4×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该标记与育性恢复基因间的距离为13.4 cM,位于连锁群G上;在A2V4×1383_2的F2群体中,标记与育性未出现共分离现象。这说明,与这2个标记连锁的A2CMS育性恢复基因是位于同一个恢复系(晋粱5号)中的2个独立的位点;在A2恢复系材料中,至少有3个独立遗传的不同位点与A2雄性不育性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CMS A2 SSR 育性恢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价基因抗虫杨抑制美国白蛾的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利艳 孙毅 崔贵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7-160,共4页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鳞翅目害虫的作用机制,以美国白蛾为供试虫源,用转双价基因(烟草天蛾几丁质酶基因和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杨树叶片饲喂其幼虫,至3龄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进行观察,并对...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鳞翅目害虫的作用机制,以美国白蛾为供试虫源,用转双价基因(烟草天蛾几丁质酶基因和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杨树叶片饲喂其幼虫,至3龄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不完整,中肠细胞出现排列不整齐、脱落等现象;而取食非转化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完整,中肠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转基因杨树叶片还显著抑制了美国白蛾幼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p<0.05)。取食转chitinase-BmkIT基因杨树叶片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并使部分幼虫身体溃烂。该双价基因可作为防治美国白蛾的基因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几丁质酶基因 蝎昆虫神经毒素基因 中肠 乙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苑丽霞 孙毅 +1 位作者 杨艳君 赵鸿飞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8期15-17,共3页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在自身基因编码、多种因子调控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它是植物和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PCD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说明了PCD的作用机制,同时展望了PC...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在自身基因编码、多种因子调控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它是植物和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PCD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说明了PCD的作用机制,同时展望了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死亡 PCD 生长 发育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A_3类型CMS A_3JW败育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威军 梁小红 +3 位作者 仪治本 李金梅 孙毅 崔贵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19-22,共4页
以A3JW/B3JW为材料,对A3类型雄性不育系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的变化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A3JW与B3JW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无差异,均表现正常;从造孢细胞期到幼龄花粉粒期内,二者无明显差异... 以A3JW/B3JW为材料,对A3类型雄性不育系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的变化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A3JW与B3JW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无差异,均表现正常;从造孢细胞期到幼龄花粉粒期内,二者无明显差异;只是在花粉粒发育的后期,B3JW所有花粉粒都能被碘染色,而A3JW所有花粉粒均不被碘染色,花药中观察到变形的花粉粒。这说明,在这个时期,缺乏淀粉粒的沉积,A3JW花粉粒发育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梁 CMS A3JW 染色体行为 绒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苣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程林梅 高洪文 赵茂林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105-107,共3页
以菊苣叶片、茎段、花蕾和花瓣为外植体 ,进行离体培养试验 ,结果表明 ,叶片、茎段、花蕾可产生淡黄色的愈伤组织 ,并可诱导出不定芽 ,出愈率为 10 0 % ,叶片和茎段的分化率为 10 0 %。诱导愈伤组织及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 :MS+BA2 mg/ L+... 以菊苣叶片、茎段、花蕾和花瓣为外植体 ,进行离体培养试验 ,结果表明 ,叶片、茎段、花蕾可产生淡黄色的愈伤组织 ,并可诱导出不定芽 ,出愈率为 10 0 % ,叶片和茎段的分化率为 10 0 %。诱导愈伤组织及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 :MS+BA2 mg/ L+IBA0 .3mg/ L;生根培养基为 :1/ 2 MS+NAA0 .1mg/ L,生根率为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外植体 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