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写的“人”是怎样炼成的——贾植芳创作论 |
段崇轩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作家如何做好时代的记录者 |
杜学文
|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3
|
无所顾忌的作家与教授──我看鲁迅与陈西滢的笔墨官司 |
阎晶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4
|
“专业作家体制”面面观 |
段崇轩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3
|
|
5
|
追溯新文学源头——中国新文学潮流中的山西文学 |
段崇轩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 |
1
|
|
6
|
抒情文化小说的传承与再造——汪曾祺小说论 |
段崇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7
|
深入一个人的灵魂究竟有多难?——评蒋子龙长篇小说《农民帝国》 |
王春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8
|
大众狂欢与精英争论 |
阎晶明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9
|
倾心营造小说的形而上世界——毕飞宇的小说理论与创作 |
段崇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0
|
京与都:时间维度中的空间意义--关于邱华栋的《北京传》 |
杜学文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1
|
重建文学的“虚构”诗学——兼谈“非虚构”思潮 |
段崇轩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2
|
人物形象塑造的“突围”与路径——小说创作探索之一 |
段崇轩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
2023 |
4
|
|
13
|
“十七年”文学中的“异端”小说 |
段崇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4
|
一个底层“文青”的上下求索——赵树理的思想构成与早期写作 |
段崇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5
|
人生中的“短篇” 短篇中的“人生”——铁凝的短篇小说 |
段崇轩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9 |
1
|
|
16
|
从“讽刺”到“歌颂”的“过渡”——沙汀短篇小说论 |
段崇轩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7
|
小说文体与“总体性”思想——兼谈近期中短篇小说创作 |
段崇轩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8
|
变革人物观念 创造新的形象——关于人物和典型问题的思考 |
段崇轩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19 |
15
|
|
19
|
文学批评怎样“生成”文学理论 |
段崇轩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2 |
2
|
|
20
|
“文革”短篇小说的三种写作模式 |
段崇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