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点云分布的光学发射层析系统响应矩阵计算方法
1
作者 靳海晶 李华 +5 位作者 宋建波 闫学文 何良 李德源 芦莹 庞国宝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1-397,共7页
为满足放射治疗的三维剂量实时测量验证需求,基于闪烁体发光的三维剂量测量技术被提出。该技术利用闪烁体受辐射发光的原理,将三维剂量分布转换为三维光分布,并通过相机和光学发射层析技术进行三维光分布的测量与重建。基于光学发射层... 为满足放射治疗的三维剂量实时测量验证需求,基于闪烁体发光的三维剂量测量技术被提出。该技术利用闪烁体受辐射发光的原理,将三维剂量分布转换为三维光分布,并通过相机和光学发射层析技术进行三维光分布的测量与重建。基于光学发射层析的三维重建需要使用迭代算法,而系统响应矩阵是迭代重建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小孔成像模型提出了基于点云分布的系统响应矩阵计算方法,该方法将体素转化成随机点云,计算点云投影至像素内的数量作为体素对像素的响应。在模拟成像的对比中,相较于传统的基于投影面积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抑制了模拟图像上的条纹状误差,提升了模拟成像的均匀性和梯度均匀性,改善了模拟精度,有利于提升三维重建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剂量验证 光学发射层析 系统响应矩阵 小孔成像模型 点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2
作者 吴山 杨美霞 +2 位作者 闫俊荣 陈吉虎 亢志琴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 观察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IKPLAS)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68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肝外侵袭性感染分为IKPLAS组(n=25)及非IKPLAS组(n=4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和/或MRI表现。结果IKP... 目的 观察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IKPLAS)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68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肝外侵袭性感染分为IKPLAS组(n=25)及非IKPLAS组(n=4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和/或MRI表现。结果IKPLAS组患者年龄低于而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均高于非IKPLAS组(P均<0.05)。IKPLAS组18例、非IKPLAS组6例可见肝静脉血栓性静脉炎,IKPLAS组10例、非IKPLAS组28例可见动脉期脓肿周围异常高灌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KPLAS组肝外感染主要累及肺(19/25,76.00%)。结论 IKPLAS患者年龄低于而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高于其他KPLA;较常见肝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及肝外感染主要累及肺为IKPLAS影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肺炎克雷伯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征象联合纹理特征在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莎莎 武志峰 鄂林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纹理特征用于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ocal autoimmune pancreatitis,f-AIP)与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临床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0例f-AIP患者和60例PC患者的CT图像,通过评价...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纹理特征用于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ocal autoimmune pancreatitis,f-AIP)与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临床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0例f-AIP患者和60例PC患者的CT图像,通过评价这两个病变的CT形态征象,和使用MaZda软件从动脉期厚层CT图像提取纹理特征参数,比较f-AIP组与PC组间差异,并将获得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CT征象、纹理特征及CT征象联合纹理特征诊断模型,最后运用ROC曲线对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所建立的CT征象模型、纹理特征模型及联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0、0.881、0.937,且CT征象联合纹理特征模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前两者(敏感度82%;特异度93.3%)。结论:采用CT征象联合纹理特征建立模型,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单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胰腺肿瘤 诊断 鉴别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细胞外体积分数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桐池 鄂林宁 武志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53-359,共7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延迟期细胞外体积分数(fECV)评估肝硬化及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61例肝硬化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者。均接受双源CT扫描,注射碘对比剂后约25 s和60 s扫描获得动、静脉期图像,延迟期图像分别于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延迟期细胞外体积分数(fECV)评估肝硬化及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61例肝硬化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者。均接受双源CT扫描,注射碘对比剂后约25 s和60 s扫描获得动、静脉期图像,延迟期图像分别于动脉期扫描后间隔3 min和5 min采集。评估2种时间段采集的延迟期图像上肝脏标准化碘浓度和肝细胞外体积分数与Child-Pugh分期之间的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做内镜检查38例,分析fECV与内镜下EV的相关性,并进行高危静脉曲张组和非高危组的比较。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在DECT增强延迟3 min和5 min扫描得到的fECV分数准确性相近(P=0.083)。两期fECV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均呈正相关(r_(s)=0.432,P=0.001 vs r_(s)=0.416,P=0.001),其r_(s)高于肝标准化碘浓度与肝功能分级所得的相关系数。肝硬化组平均fE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对照组与Child-Pugh分期之间、Child-Pugh 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in-fECV的AUC最高(AUC=0.938),fECV对肝硬化的诊断能力高于标准化浓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CV与EV分级呈弱正相关(r_(s)=0.365,P=0.024 vs r_(s)=0.345,P=0.034)。两期相下EV0级、EV1级与EV2级fECV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不同期相下高危静脉曲张组和非高危组的fE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vs P=0.003)。两期fECV排除高危静脉曲张的AUC分别为0.775和0.769。结论:双源CT 3 min和5 min平衡相测定的fECV对预测肝硬化的准确性相似。fECV分数可为肝硬化严重程度和食管静脉曲张评估提供重要信息,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