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运用红外线照相机调查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以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高晋红 《山西林业》 2019年第3期20-21,共2页
红外线照相技术,就是通过自动照相机系统来获取野生动物图像数据。2018年5月月,作者利用红外相机对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全境兽类和鸟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14种兽类和20种鸟类。
关键词 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线照相机 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分布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晋红 《内蒙古林业》 2018年第12期40-42,共3页
褐马鸡是雉科马鸡属的鸟类,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种。褐马鸡分布范围较小,据有关资料显示,褐马鸡仅在我国的山西、陕西、河北、北京4个省市有分布,大致分为山西吕梁山中部、陕西黄龙山西部、河北与北京东部3个地理种群,... 褐马鸡是雉科马鸡属的鸟类,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种。褐马鸡分布范围较小,据有关资料显示,褐马鸡仅在我国的山西、陕西、河北、北京4个省市有分布,大致分为山西吕梁山中部、陕西黄龙山西部、河北与北京东部3个地理种群,山西的吕梁山比其它区域分布的种群数量和范围都大,是野生褐马鸡的分布中心和多度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褐马鸡 保护动物 地理种群 种群数量 区域分布 分布中心 吕梁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与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巩秀兰 《山西林业》 2017年第5期30-31,共2页
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重点保护油松与褐马鸡等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介绍了保护区珍稀动植物资源现状与调查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治明 《山西林业》 2013年第4期4-5,共2页
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长足发展,但是如何规范管理行为,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和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将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林业 自然保护区 规范化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不同针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异性 被引量:6
5
作者 贾匡迪 王勇强 +1 位作者 高雨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系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均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出现最大值。3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库中,稳定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约占总有机碳的80%以上。在0<h≤10 cm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低于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混交林(P<0.05),前者分别比后两者低22.32%、21.69%。相关性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林分类型的转变对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根系生物量显著促进了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土壤养分及根系生物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P<0.05)。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可以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碳库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质量与有机碳稳定性随林龄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志勇 徐梦瑶 +2 位作者 王勇强 高雨 贾匡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2-119,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质量和有机碳稳定性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为合理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进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取山西太岳山区域4种林龄(20年、40年、80年和110年生)的油松林,分析其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黏粒含量、...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质量和有机碳稳定性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为合理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进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取山西太岳山区域4种林龄(20年、40年、80年和110年生)的油松林,分析其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黏粒含量、根系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等理化指标,以有机碳与黏粒含量的比例表征土壤的物理质量,以惰性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比值表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结果】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酶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都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土壤质量和有机碳稳定性都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在0~10 cm土层,以40年生林地的土壤质量最低,为0.12,110年生林地的最高,为0.40,有机碳稳定也是在40年生林地最低,为2.69,110年生林地最高,为6.72,土壤质量与有机碳稳定性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络合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土壤水分、根系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则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发挥的作用更强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油松林 土壤质量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铁铝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无机氮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微生物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金婕 王勇强 +1 位作者 周志勇 沈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7,共8页
在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研究区域,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天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为研究样地,于2015年5月份建立试验样地20块(每块样地15 m×15 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样地内设置1个对照处理和4... 在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研究区域,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天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为研究样地,于2015年5月份建立试验样地20块(每块样地15 m×15 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样地内设置1个对照处理和4个梯度添加氮处理(0、5、10、20、40 g·m^(-2)·a^(-1)),每个梯度设置4个重复,添加的氮源为硝酸铵,在每年的6月份对各样地进行施氮处理;2019年8月份,在每块样地内随机选取3个取样点,用内径5 cm的土钻采集0~1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分析不同氮处理间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土壤微生物氮利用效率与各形态氮素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径分析微生物氮利用效率的驱动因素间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添加氮时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有机氮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无机氮质量分数,从不施氮时的4.89 mg·kg^(-1)显著提高到施氮量为40 g·m^(-2)·a^(-1)时的177.63 mg·kg^(-1),增加了35.3倍;微生物生物量氮的质量分数、与氮获取酶相关酶的活性(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亮氨酸氨肽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氮量为40 g·m^(-2)·a^(-1)时最小,显著低于不施氮时12.5%、27.9%。②添加氮对微生物氮利用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对照(施氮量0)时的0.18增大到施氮量40 g·m^(-2)·a^(-1)时的0.60,提高了2.3倍(P<0.05)。③微生物氮利用效率,受土壤pH、碳氮比(碳质量分数w(C)∶氮质量分数w(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生物量碳质量分数w(C_(MB))∶生物量氮质量分数w(N_(MB)))、氮获取酶相对活性[(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亮氨酸氨肽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亮氨酸氨肽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显著影响;微生物氮利用效率,与pH、w(C)∶w(N)、氮获取酶相对活性呈正相关,与w(C_(MB))∶w(N_(MB))呈负相关。④综合试验结果,说明添加氮通过影响土壤氮及其各组分的构成,使土壤微生物由养分(氮)限制转化为能量(碳)限制,提高了微生物对氮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氮 油松林 土壤微生物氮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短期影响
8
作者 吴晓龙 王勇强 +4 位作者 彭博 李秋梅 齐学诚 刘颖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0期92-99,133,共9页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分有机碳(LFOC)、重组分有机碳(HFOC)质量分数,并明确灾害发生后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性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重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土壤TSOC、DOC、MBC、LFOC平均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高29.0%、138.9%、120.0%、212.0%,但四种受灾程度样地间的HF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重度受灾样地的0<h≤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密度、土壤pH、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凋落物生物量(m_(LB))、α-1,4-葡萄糖苷酶(AG)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轻度及中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间差异不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对受灾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异贡献率最高。冰雪灾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土壤惰性有机碳则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灾害 受灾程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林综合核查中的遥感技术运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晋红 《花卉》 2018年第20期233-234,共2页
对山西省营造林实施综合核查, 是以林业大局为基础, 以增强营造林质量与服务六大工程为目标, 按照统一评价、 统一标准以及统一方法的原则,对山西省重点营造林工程成效与实绩进行监测与评价, 以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重要举... 对山西省营造林实施综合核查, 是以林业大局为基础, 以增强营造林质量与服务六大工程为目标, 按照统一评价、 统一标准以及统一方法的原则,对山西省重点营造林工程成效与实绩进行监测与评价, 以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重要举措,对于山西省林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实现理想化营造林综合核查模式, 山西省开始将遥感技术运用到了该项工作之中,并以获得一定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山西省 营造林综合核查 林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