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汾河干流(清徐段)堤外水保景观综合治理
- 1
-
-
作者
冯小东
-
机构
山西水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出处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4期12-17,共6页
-
文摘
新建汾河干流(清徐段)堤外综合治理项目,为汾河中游百公里示范区乡村段,任务是防洪安全、改善河道生境,形成百公里水利长廊、景观长廊、休憩长廊、文化长廊,最终实现汾河“风光美起来”。文章结合汾河干流和主要交通,将汾河清徐段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段,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品种,因地制宜进行植物栽种,营造经济节约性、生产性景观,以提升河流生态功能为核心,构建汾河生态景观廊道。
-
关键词
堤外综合治理
水利长廊
景观长廊
乡土植物
汾河干流(清徐段)
-
Keyword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utside the dike
Water conservancy corridor
Landscape promenade
Indigenous plant
Fenhe main stream(Qingxu section)
-
分类号
S15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夏县白沙河城区段河道及两岸生态系统构建
- 2
-
-
作者
索正茂
-
机构
山西水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出处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3期7-10,共4页
-
文摘
夏县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解决白沙河水库溢洪道消力池出口至临夏线拟建白沙河桥下游,长4.85 km,面积约37.45万m2的河岸区美化绿化问题,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植被和地域文化,打造一个以生态景观河道为主题的人文公园。确立以“黄河根祖文化区、忠义文化区、治国文化区、革命教育文化区”为核心灵魂的白沙河景观工程分区。以绿色生态为手段,演绎一个美轮美奂、缤纷绚丽的生态景观;以生态植被和本地植物物种为基本种植单元,营建多种立地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尊重河道自然地形地貌,结合河道水利措施,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减少雨水的对外排放,达到生态环保、节约工程造价的目的,展现夏县的新城风貌、客厅形象、文化特色和生活品质的新形象。
-
关键词
绿地系统
生态景观
人文公园
夏县白沙河
-
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Landscape
Humanistic Park
Baisha River in Xia County
-
分类号
Q145
[生物学—生态学]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 3
-
-
作者
李国安
蒋静
马娟娟
张济斌
郭向红
-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水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出处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4-552,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9174)
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4001)
-
文摘
在石羊河流域中游开展田间灌溉试验,试验设置3种灌水量,灌溉定额分别为355,280,205 mm(W1,W2和W3);4种灌水矿化度0.7,3.0,5.0和7.0 g/L(S1,S2,S3和S4),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3组重复.研究结果表明:淡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积盐率不超过15%,当灌水矿化度在3.0 g/L以上时,土壤剖面盐分积累峰值在20~40 cm层,灌溉水带入的盐分有40%~80%积累在60 cm深度.当灌水矿化度为3.0 g/L时,盐分胁迫造成春小麦减产在10%以下;灌水矿化度为5.0 g/L和7.0 g/L时,春小麦减产严重,最高可达28%.相同灌水矿化度条件下,与充分灌溉(W1)相比,W2和W3分别减产10%和15%左右.拔节期—灌浆期是春小麦需水关键期,灌水要及时,3种灌水量均可以保证春小麦根区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因此,3.0g/L的微咸水灌溉不会造成春小麦大幅减产,合理调控灌水时间,灌水量为205~355mm可以保证春小麦土壤含水量维持在适宜的水平.
-
关键词
小麦
咸水灌溉
水盐分布
盐分平衡
产量
-
Keywords
wheat
saline water irrigation
water - salt distribution
salt balance
yield
-
分类号
S275.3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
-
题名不同间距交替微润灌对大棚空心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尹玉娟
申丽霞
郭英姿
张春一
-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水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出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45)
山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140311007-4)
山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1D121109)
-
文摘
为了探究交替微润灌溉条件下不同间距处理对大棚空心菜生长的影响,以常规定量灌溉(S0)为对照,设置20 cm(S1)和30 cm(S2)两组不同间距的试验,每种处理重复3次,分析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植株株高、鲜重、干物质积累量、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交替微润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可以降低约21%,土壤含水率高于常规定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常规定量灌溉的4.88倍和4.34倍,植株长势及产量明显优于常规定量灌溉,产量分别为常规定量灌溉的3.87倍和3.44倍;管间距为20 cm处理的植株生长特性及产量高于管间距为30 cm。
-
关键词
交替微润灌溉
间距
空心菜
土壤含水率
产量
-
Keywords
ahemate micro-irrigation
moistube space
water spinach
soil moisture content
production
-
分类号
S275.4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
-
题名微润交替灌溉下管埋深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尹玉娟
申丽霞
郭英姿
张春一
-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水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出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4,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45)
山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140311007-4)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1D121109)
-
文摘
为了探究微润交替灌溉条件下,地埋微润管合理埋设深度,采用室内土箱模拟试验,研究了当微润管铺设间距为30 cm,压力水头为150 cm,土壤容重为1.25 g/cm3,微润管埋深分别为15和20 cm时的土壤水分累计入渗量、土壤含水率、湿润锋运移距离等指标的变化,每组试验重复3次。结果表明:累计入渗量随时间线性递增,两微润管在埋深15 cm时的累计入渗量比埋深20 cm时的累计入渗量分别高11.33%、13.57%;埋深为15 cm时土壤含水率大于埋深为20 cm的土壤含水率;微润交替灌溉条件下,埋深15 cm时湿润锋运移距离大于埋深20 cm时湿润锋运移距离约0.5~2.9 cm,埋深对湿润锋运移有影响但不显著;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的拟合结果为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埋深为15 cm时形成的湿润体截面积较埋深20 cm时大,且土体表层已经湿润。
-
关键词
微润交替灌溉
埋深
湿润体
水分入渗
-
Keywords
alternate micro-irrigation
buried depth
wetting body
soil moisture infiltration
-
分类号
S275.9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
-
题名微润交替灌溉下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 6
-
-
作者
郭英姿
申丽霞
尹玉娟
张春一
-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水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出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29,共4页
-
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1D121109)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03D211020-2)
-
文摘
为探明微润交替灌溉下土壤水分运移特征,采用室内土箱试验,以黏壤土为例,设置1 m压力水头,10 cm微润管埋深,8 d交替周期,设置3组不同微润管铺设间距(10、20、30 cm),观测不同微润管间距条件下,微润交替灌溉下土壤水分运移情况,试验重复3次。结果表明:微润管间距30 cm时,土箱中线区域土壤含水率维持在初始含水率1.38%左右,2条微润管形成的土壤湿润体均为圆柱体,彼此不相交;微润管间距20 cm时,土箱中线区域土壤含水量在交替灌溉管道后开始上升,试验结束时土壤含水率为11.01%,2条微润管所形成的土壤湿润体为2个相交圆柱体,彼此影响不大;微润管间距10 cm时,土箱中线处含水率从试验开始后不断上升,试验结束时土壤含水量为13.88%,2条微润管所形成的土壤湿润体呈近似椭圆柱体。
-
关键词
微润灌溉
交替灌溉
土壤水分
-
Keywords
moistube irrigation
alternative irrigation
soil moisture
-
分类号
S27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