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烟煤微生物成气中间代谢产物组成及其转化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林勇 王保玉 +4 位作者 邰超 关嘉栋 赵晗 王美林 韩作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05-2311,共7页
研究了煤生物成气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变化规律与成气过程的相互关系。以10 kg沁水盆地山西寺河矿的无烟煤为底物,以寺河矿区煤层气井口出水为菌源,进行了煤生物成气模拟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成气阶段发酵液中间产物进行了分... 研究了煤生物成气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变化规律与成气过程的相互关系。以10 kg沁水盆地山西寺河矿的无烟煤为底物,以寺河矿区煤层气井口出水为菌源,进行了煤生物成气模拟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成气阶段发酵液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煤生物成气有2个主要的产气周期,芳香环、杂环化合物和苯衍生物在反应初期转化为VFA等,发生在第1个产气周期;而长链烷烃的生成有2个高峰期,分别对应2个产气周期。根据煤生物成气模拟实验中间代谢产物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选取乙酸钠、丙酸钠、丁酸钠、己酸为底物,仍以同一煤层气井口出水为菌源,进行产气实验模拟,结果显示乙酸、丙酸、丁酸可以产气,而己酸则对成气呈现抑制作用。以底物计算甲烷产生效率为丁酸>丙酸≈乙酸,丁酸约为乙酸和丙酸的4倍;而以碳数计算时甲烷产生效率则为丁酸>乙酸>丙酸,丁酸约为乙酸的2倍,说明不同的有机酸产甲烷时可能存在有机酸碳数奇偶性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VFA和长链烷烃在煤生物成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有关煤生物成气中VFA和长链烷烃的生成和转化以及其对成气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气 代谢产物 VFA 长链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河矿区西二盘区煤层气井抽采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姚晋芳 《中国煤炭》 2019年第4期33-42,共10页
为解决寺河矿区生产期间瓦斯浓度高的潜在安全问题,对寺河矿区西二盘区进行煤层气井排采,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的3~#煤层、15~#煤层的煤炭地质、煤层气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应煤层的含气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数据研究表明,... 为解决寺河矿区生产期间瓦斯浓度高的潜在安全问题,对寺河矿区西二盘区进行煤层气井排采,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的3~#煤层、15~#煤层的煤炭地质、煤层气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应煤层的含气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数据研究表明,寺河矿区西二盘区主煤层在一定排采时间内,瓦斯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同时得到含气量实际降低的结果,通过生产数据拟合、参数修正预测了煤层气产能及未来含气量随时间抽采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与构造 原始含气量 剩余煤层含气量 煤层气井抽采 产能预测 抽采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井排出水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同谦 李鹏 +2 位作者 邰超 王保玉 胡斌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73,共11页
随着煤层气开发利用商业化进程推进,煤层气井排出水作为开采过程中的副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沁水盆地为研究区域,根据地下水流向将沁水盆地划分为5个区块。对采集区块内40口煤层气井的排出水水样中的TOC、典型阴离... 随着煤层气开发利用商业化进程推进,煤层气井排出水作为开采过程中的副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沁水盆地为研究区域,根据地下水流向将沁水盆地划分为5个区块。对采集区块内40口煤层气井的排出水水样中的TOC、典型阴离子、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物进行了测定,分析其污染特征,并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分析表明各区块萘和Cl-质量浓度高,井位质量浓度差别大。对于Cr,Mn,Ni,沁水区块Mn质量浓度较高,襄垣、太原和阳泉区块中Cr质量浓度较高。不同区块间水质污染特征存在差异,沁水和长治区块有机物污染明显;除长治区块外,其他区块普遍受到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5个区块中,排出水整体F-污染最为严重,平均超标7.32倍;有机物污染在沁水区块表现突出,其中苯酚、甲基酚和萘分别超标4.4倍、4.21倍、2.19倍;重金属主要表现为Cr污染,襄垣区块平均超标1.55倍,太原区块平均超标2.71倍,阳泉区块平均超标3.11倍。襄垣区块水质较差,其他区块均为极差,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井排出水 污染特征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泉煤层气田产甲烷菌群富集的厌氧产气中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国琴 何环 +3 位作者 王江泽 韩作颖 牛江露 陶鲲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9-254,共6页
为探讨龙泉煤层气田产甲烷菌群降解烟煤产甲烷的潜力,研究富集并驯化了龙泉煤层气田产甲烷菌群;以龙泉矿烟煤为母质,开展产甲烷菌群降解煤产气的实验室研究以及中试研究。结果表明,龙泉煤层产甲烷菌群经富集驯化后,降解烟煤产甲烷的浓度... 为探讨龙泉煤层气田产甲烷菌群降解烟煤产甲烷的潜力,研究富集并驯化了龙泉煤层气田产甲烷菌群;以龙泉矿烟煤为母质,开展产甲烷菌群降解煤产气的实验室研究以及中试研究。结果表明,龙泉煤层产甲烷菌群经富集驯化后,降解烟煤产甲烷的浓度由8.2%上升至19.0%,且产气周期缩短。中试试验中,产甲烷浓度最高达27.06%,产甲烷速率达0.159 m L/(g·d);且在中试发酵产气的衰退期,向发酵罐内添加酵母粉、氮源、磷盐、镁盐、维生素、微量元素,可重新激活产甲烷菌群的活性,使其降解烟煤产甲烷的浓度回升。由此可见,富集驯化龙泉煤层产甲烷菌群可显著提高其降解烟煤产甲烷的能力;在发酵产气衰退期补加营养物质,可以活化产甲烷菌群,恢复其降解烟煤产甲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产甲烷菌群 功能菌群活化 产气模拟 厌氧发酵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平-涧河地区煤层气特征与有利勘探区带
5
作者 王政军 刘晓涵 +3 位作者 李国庆 王政国 张健 陈海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115-116,共2页
开平—涧河地区位于燕山南麓,南堡新生代凹陷西北部,东部以黑沿子断层为界与老王庄凸起相邻,西至宁河向斜,北部与燕山褶皱带相连。该区是一个由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叠合而成的构造盆地。整体上是一个被后期构造复杂化了的向斜构造,... 开平—涧河地区位于燕山南麓,南堡新生代凹陷西北部,东部以黑沿子断层为界与老王庄凸起相邻,西至宁河向斜,北部与燕山褶皱带相连。该区是一个由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叠合而成的构造盆地。整体上是一个被后期构造复杂化了的向斜构造,轴向北东,向西南倾伏(何海泉等,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涧河地区 煤层气 碳同位素 次生生物气 有利勘探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典型煤矿区煤的流速敏感性实验及控制机理 被引量:9
6
作者 孟召平 侯安琪 +2 位作者 张鹏 郝海金 武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649-2656,共8页
采用沁水盆地3个典型煤矿中、高煤阶煤样,开展了实验室煤样流速敏感性实验,分析了不同流速条件下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煤储层渗透性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和模型,揭示了中、高煤阶煤储层流速敏感性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样渗透... 采用沁水盆地3个典型煤矿中、高煤阶煤样,开展了实验室煤样流速敏感性实验,分析了不同流速条件下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煤储层渗透性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和模型,揭示了中、高煤阶煤储层流速敏感性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样渗透率随流速发生变化,且存在一个临界流速。在临界流速之前随着注入流量(或流速)的增加煤样渗透率增加,当流速超过临界流速后,煤样的渗透率随着流体流速的增加反而减少。煤储层流速敏感性主要受控于煤储层物性和煤中速敏矿物。随着煤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流体流量的增高,煤储层速敏损害率按对数函数关系增高。实验煤样黏土矿物占矿物质含量为66.63%~99.89%,主要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存在潜在的速敏伤害,速敏实验结果表明,本区实验煤样存在不同程度的速敏损害,煤样速敏损害程度由弱至中等偏强,临界流速低。随着煤中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煤储层速敏损害率也增高。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寺河煤矿和西山煤矿煤层气井排采降速应为赵庄煤矿的6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储层 流速敏感性 控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胜利褐煤生物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晗 何环 +3 位作者 王江泽 谭凯丽 赵娜 任恒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4-1231,共8页
为研究微生物群落在褐煤生物产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气前后煤样性质的变化。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出水中富集产气微生物为出发菌群,在实验室开展褐煤生物产气实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产气前后微... 为研究微生物群落在褐煤生物产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气前后煤样性质的变化。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出水中富集产气微生物为出发菌群,在实验室开展褐煤生物产气实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褐煤产甲烷量和产气前后煤样物化性质及其煤表面的菌体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胜利褐煤可以被所富集得到的菌群利用并产生甲烷,产气周期为49 d,期间累计产甲烷量为83. 1 mL,净产甲烷率为7.84 mL/g煤。褐煤生物产气微生物样本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主要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WWE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少量的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原始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高,经褐煤和基本培养基培养产气后,群落多样性降低。在微生物属水平上菌群结构变化较大,其中W22,Proteiniclasticum,VadinCA02,Tissierella_soehngenia,Clostridium, Dasulfovibrio等菌属在产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内蒙胜利褐煤挥发分较高,富氢、富氧,煤表面结构松散有明显裂隙,有利于微生物附着降解,适宜进行生物产气试验。褐煤经微生物作用产气后,水分、灰分、挥发分均降低,固定碳百分比升高,H/C升高,S元素比例下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产气体系中煤表面附着大量短杆状和球状微生物,并存在类似微生物纳米导线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产气 群落变化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生物产气规律及其液相体系中阳离子变化特征
8
作者 赵晗 何环 +7 位作者 王江泽 宋燕莉 牛江露 陈林勇 郭鑫 刘健 关嘉栋 元雪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145,共8页
为研究褐煤生物产气规律及其液相体系中常见阳离子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采水中微生物作为发酵菌群,利用5 L厌氧发酵罐进行模拟生物产气实验,采用离子色谱仪对发酵液中的NH4^+、K^+、Ca^2+、Mg^2+和Na... 为研究褐煤生物产气规律及其液相体系中常见阳离子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采水中微生物作为发酵菌群,利用5 L厌氧发酵罐进行模拟生物产气实验,采用离子色谱仪对发酵液中的NH4^+、K^+、Ca^2+、Mg^2+和Na^+5种阳离子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煤模拟生物产气周期为33 d,分为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平缓期3个阶段,33 d单位质量煤净产甲烷量最高达23μmol/g;产气体系中NH4^+(741.5 mg/L)和K^+(994.5 mg/L)离子质量浓度变化最为明显,Ca^2+(26 mg/L)、Mg^2+(10.7 mg/L)和Na^+(72 mg/L)次之,表明发酵液中5种阳离子均参与了褐煤生物产气过程,且被不同程度地释放和利用;褐煤生物产气量与阳离子浓度有一定相关性,单位质量煤产气量与NH4^+和K^+浓度呈正相关,与Ca^2+、Mg^2+浓度呈负相关。此外,NH4^+和K^+以及Ca^2+和Mg^2+之间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由实验结果可知:褐煤生物产气液相体系中NH4^+、K^+、Ca^2+、Mg^2+和Na^+5种阳离子会随着煤中有机组分的厌氧降解而缓慢释放、再吸附,同时可被微生物利用参与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煤层气 阳离子 离子色谱 褐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山区块煤储层含气性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平 孟召平 +1 位作者 陈慧诚 王俊耀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9,共5页
煤层含气性是决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能有效反映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根据煤层气井实测含气量数据,剖析了山西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煤... 煤层含气性是决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能有效反映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根据煤层气井实测含气量数据,剖析了山西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含气性分布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西山区块2号煤层平均含气量6.87 m^3/t,8号煤层平均含气量8.4 m^3/t,9号煤层平均含气量7.6 m3/t,煤层含气量主要受煤层埋深和构造形态的影响。研究区8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为–65.33‰~–40.94‰,平均–45.88‰,煤层含气量与甲烷碳同位素之间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含气量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也逐渐变重。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受控于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效应和地下水动力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区块 含气性 甲烷碳同位素(δ13C1)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昭通褐煤提高游离腐殖酸含量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娟 何环 +5 位作者 衡曦彤 赵阳 刘健 石开仪 曹清河 李成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7期296-301,共6页
筛选到1株对云南省昭通褐煤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H3,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与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purpureum的相似度为96%。通过正交试验筛选H3菌株生物降解昭通褐煤产游离腐殖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样粒度会明显影响H3菌... 筛选到1株对云南省昭通褐煤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H3,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与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purpureum的相似度为96%。通过正交试验筛选H3菌株生物降解昭通褐煤产游离腐殖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样粒度会明显影响H3菌株对煤的生物降解,并且当粒度小于0.074 mm、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7 d时,菌株H3对褐煤的降解效果最好,经降解后褐煤中游离腐殖酸含量为70.34%,提高35.87%,降解率达到56.25%。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微生物降解前后褐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H3菌株降解后昭通褐煤的水分和固定碳含量略有上升,而挥发分和灰分含量略有下降,煤中一部分芳香环可能被真菌破坏,使其微晶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经过微生物降解后的褐煤,部分碳碳双键和碳氮单键消失,说明原煤部分官能团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降解 游离腐殖酸 青霉菌 降解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衡效应的多种吸附剂对CH4/N2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高飞 汪亚燕 +1 位作者 张东辉 鲁博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3,37,共8页
采用静态容积法研究了CH4/N2在活性炭、5A、13X、LiX、硅沸石、硅胶、ZSM-5等7种基于平衡效应分离的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测定了CH4/N2在这7种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并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计算出了CH4/N2的吸附选择性与吸附热。结果表明:... 采用静态容积法研究了CH4/N2在活性炭、5A、13X、LiX、硅沸石、硅胶、ZSM-5等7种基于平衡效应分离的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测定了CH4/N2在这7种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并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计算出了CH4/N2的吸附选择性与吸附热。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CH4和N2在各个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且活性炭对CH4的吸附量较大而对N2的吸附量较小;活性炭、硅沸石、ZSM-5等吸附剂上CH4对N2的选择性均大于3.5。此外,分析比较了CH4和N2在各个吸附剂上的吸附热,为变压吸附分离CH4/N2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效应分离 甲烷 氮气 吸附量 选择性 吸附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层摩擦强度的地应力计算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召平 尹可 章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8,56,共6页
断层摩擦强度是煤岩层地应力的限定条件,如何评价断层摩擦强度是煤与煤层气开采值得考虑的问题,分析了断层摩擦强度和其对地应力的约束机制,建立了最大与最小主应力比值与断层摩擦强度的相关关系和地应力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煤岩层... 断层摩擦强度是煤岩层地应力的限定条件,如何评价断层摩擦强度是煤与煤层气开采值得考虑的问题,分析了断层摩擦强度和其对地应力的约束机制,建立了最大与最小主应力比值与断层摩擦强度的相关关系和地应力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煤岩层中有效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比值受断层摩擦强度的限制,当其比值达到临界方向断层的摩擦强度极限时,断层就会发生滑动;根据Anderson断层分类,将原岩应力分为3种应力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断层摩擦强度的正断层、平移断层和逆断层地应力计算模型;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地应力特征,揭示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处于不同深度的2种不同应力机制中,当煤层埋藏深度小于650 m时,原岩应力表现为形成正断层应力机制;而当煤层埋藏深度大于650 m时,原岩应力可能属于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摩擦强度 地应力 煤层气开采 沁水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研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邹捷 王宇 +4 位作者 张建国 刘昕 白清 王东 靳宝全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120,152,共8页
针对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中数据量庞大,且需要信号发生器外部驱动,集成度低的缺点,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实现传感数据的高速采集与声光调制器的同步驱动,采用USB 3.0实现采集模块与上位机的实时数据传输。... 针对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中数据量庞大,且需要信号发生器外部驱动,集成度低的缺点,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实现传感数据的高速采集与声光调制器的同步驱动,采用USB 3.0实现采集模块与上位机的实时数据传输。搭建一种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利用本地光与后向瑞利散射光的拍频效应,实现对微弱后向瑞利散射光信号的探测,并提高系统的传感距离。采用正交相位解调方法获取振动信号的位置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在22km传感光纤上对振动信号进行有效定位,定位误差在20m以内,且系统对正弦波和方波等不同形态的振动信号定位效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振动检测 相干光时域反射 后向瑞利散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