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飞地”公共乐队:社交与情感凝聚下的功能性音乐实践
1
作者 冯曦瑶 洛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4,I0004,共7页
天津公共乐队是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铜管乐队,在1886-1901年天津“飞地”外侨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乐队的产生、发展及消亡,与该时期天津“飞地”的历史、社会语境紧密相连。其不仅是实现外侨社交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其情... 天津公共乐队是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铜管乐队,在1886-1901年天津“飞地”外侨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乐队的产生、发展及消亡,与该时期天津“飞地”的历史、社会语境紧密相连。其不仅是实现外侨社交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其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并支撑与保障了这一时期外侨“完全娱乐化和社交化”的音乐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公共乐队 “飞地”乐队 音乐社会 近代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法坏女巫》的音乐与舞蹈:情感表达的深度探索
2
作者 赵艳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161,共5页
“情感的内体验,动作的外体验”是歌舞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显著特征。歌舞电影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魔法坏女巫》作为一部改编自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电影,凭借其独特的音乐与舞蹈编... “情感的内体验,动作的外体验”是歌舞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显著特征。歌舞电影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魔法坏女巫》作为一部改编自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电影,凭借其独特的音乐与舞蹈编排,深刻传达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深入分析电影中音乐与舞蹈的情感表达,可以总结歌舞电影的优秀特质,为我国以及未来歌舞电影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音乐 舞蹈 情感表达 歌舞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音乐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研究——评《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曹晓芳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I0013-I0013,共1页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学音乐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传统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机制、音乐教育目标体系、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核心课程设置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由秦润明编著的《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学音乐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传统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机制、音乐教育目标体系、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核心课程设置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由秦润明编著的《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一书是高校音乐教育核心课程构建方面的重要专著,它以国家音乐教师教育改革为专业背景,加快了高校音乐教育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创新发展,强化了音乐人才教育中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和音乐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当下音乐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核心课程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与训练 高校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方法 大学音乐教育 音乐人才 音乐教师教育 专业背景 音乐教育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的音乐美学史意义钩沉
4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3,167,共10页
“诗意”最初诞生于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领域,用来概括早期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最后发展成一个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哲学美学概念。由于赫尔德、蒂克等人将“诗意”与器乐的审美属性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因此它逐渐具有了音乐美学史意义... “诗意”最初诞生于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领域,用来概括早期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最后发展成一个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哲学美学概念。由于赫尔德、蒂克等人将“诗意”与器乐的审美属性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因此它逐渐具有了音乐美学史意义。“诗意”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西方音乐美学发展中的一条主要理论线索,它不仅与器乐独立密切联系,而且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实践。站在“诗意”视角观察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我们可以在器乐的形而上学、绝对音乐观念、标题音乐创作、器乐审美的超越性等问题上形成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 器乐的形而上学 绝对音乐 标题音乐 审美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隔与流动:音乐趣味阶层特征的社会学批判
5
作者 王文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5,I0002,I0003,共7页
布尔迪厄认为,音乐趣味能清晰地表征人群的阶层特征。朗西埃批判了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研究,尤其针对他的趣味区隔逻辑予以深刻反思。基于对朗西埃“歧感”的阐发,我们能在音乐趣味的流动性问题上获得更深认识。历时地看,特定阶层音乐趣味... 布尔迪厄认为,音乐趣味能清晰地表征人群的阶层特征。朗西埃批判了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研究,尤其针对他的趣味区隔逻辑予以深刻反思。基于对朗西埃“歧感”的阐发,我们能在音乐趣味的流动性问题上获得更深认识。历时地看,特定阶层音乐趣味的形成的确与场域规训有紧密联系,但同时具有向新求异的主动性和流动性。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的音乐趣味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探讨音乐趣味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趣味 区隔 变革 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音乐智力培养的化学作业设计策略
6
作者 赵学武 王荥 原丽红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18-I0019,共2页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给教育者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了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育者们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给教育者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了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育者们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其中,音乐智力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逐渐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培养 教育者 信息爆炸 化学教学 二十一世纪 化学作业 音乐智力 作业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口述音乐史的几个问题--基于与梁茂春教授的对话 被引量:18
7
作者 丁旭东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31,共10页
通过与梁茂春教授的学术对话及综合学术分析,文章对"口述音乐史"的内涵、特性及制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口述音乐史是音乐口述史下的一个子类。其研究的主要范围为现当代音乐史,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曲家... 通过与梁茂春教授的学术对话及综合学术分析,文章对"口述音乐史"的内涵、特性及制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口述音乐史是音乐口述史下的一个子类。其研究的主要范围为现当代音乐史,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曲家、作品,也包括重要的音乐事件及其艺术思潮的揭示。在实践操作中,要把握五个关键。一,访谈人具有专业素养;二,找到关键受访人;三,用"史骨"搭建历史框架;四,多重散点视角"勾绘"历史;五,同步建设"数字化口述音乐历史资料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音乐史 梁茂春 添写音乐历史 口述访谈资料 数字化口述音乐史资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戏曲音乐元素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曹晓晶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100,共3页
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和独特的音乐、诗歌、绘画、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戏曲音乐元素和创作经验方法,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结合一些现代音乐... 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和独特的音乐、诗歌、绘画、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戏曲音乐元素和创作经验方法,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结合一些现代音乐作品案例,分析和论述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戏曲音乐元素的影响及应用情况。宏观方面,分别从戏曲题材、戏曲音乐结构、戏曲审美文化、戏曲艺术等四种戏曲音乐元素的影响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微观方面,分别从戏曲道白、戏曲旋律、戏曲节奏、戏曲音色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深入分析,本文最终提出了一种中国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元素应秉持的一种科学、理性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音乐创作 戏曲音乐元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音乐分类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明星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139,共4页
针对单一特征难以建立理想音乐分类模型的不足,为了帮助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提出BP神经网络的音乐分类模型。首先提取音乐的多种类型特征,便于对音乐信息进行准确描述,然后将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作为音乐分类模型的输入向量,通过BP... 针对单一特征难以建立理想音乐分类模型的不足,为了帮助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提出BP神经网络的音乐分类模型。首先提取音乐的多种类型特征,便于对音乐信息进行准确描述,然后将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作为音乐分类模型的输入向量,通过BP神经网络的智能学习建立音乐分类模型,最后在Matlab 2016平台下进行多个音乐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克服了单一特征提供信息简单的局限性,提高了音乐的分类正确率,而且音乐分类的实时性较好,可以用于网络上的音乐检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特征 音频特征 RBF神经网络 音乐分类器 音乐检索 智能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身体化的音乐审美经验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文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6,共7页
在"身心二元论"的哲学背景下,西方近代美学把审美经验视为纯粹的精神活动。音乐审美感性论长期无法挣脱精神美学的藩篱,研究者难以正确看待身体在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重要性。具有意向性的身体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审美对象的建构... 在"身心二元论"的哲学背景下,西方近代美学把审美经验视为纯粹的精神活动。音乐审美感性论长期无法挣脱精神美学的藩篱,研究者难以正确看待身体在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重要性。具有意向性的身体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审美对象的建构中,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细腻的表现形式。在群体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间具有身体的共情能力。主体间音乐审美行为的协同性对审美信息的传达及审美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音乐审美缘身性与审美对象的属性及审美环境的类型有着密切关系,对象属性和环境类型决定了审美缘身性的程度和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化 音乐审美经验 身心二元论 身体意向性 审美缘身性 审美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审美”向音乐审美研究的理论拓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文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在把“生态审美”提升为一种新的美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从艺术美学考量其理论有效性是必要的。“三重生态学”为“生态审美”向艺术美学拓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以此为前提,一种深层的“生态审美”观念才能建立。沿着“三元合一”这一理论路... 在把“生态审美”提升为一种新的美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从艺术美学考量其理论有效性是必要的。“三重生态学”为“生态审美”向艺术美学拓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以此为前提,一种深层的“生态审美”观念才能建立。沿着“三元合一”这一理论路径,音乐生态审美研究有两个关键的理论拓展:外向环境拓展与内向身体拓展。结合现阶段的生态音乐学研究,“漫步于声景之中”可成为音乐生态审美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 音乐审美 环境 声音漫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音乐传承人口述史采访视点举要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建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音乐传承人口述史料是撰写民间音乐史志的重要材料。为提高采访效率,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史料内容,笔者认为,在实际采访中,采访者除了做好前期采访功课、录音准备外,还需特别关注五个方面的采访视点。
关键词 音乐艺术 民间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述史 音乐传承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尔迪厄的音乐社会学美学思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7,168,共7页
在整体观察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文章梳理出他的音乐社会学美学部分。在布尔迪厄看来,音乐审美趣味能明显地表征出社会阶层的差异性。他对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大众阶级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解析布尔迪厄的... 在整体观察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文章梳理出他的音乐社会学美学部分。在布尔迪厄看来,音乐审美趣味能明显地表征出社会阶层的差异性。他对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大众阶级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解析布尔迪厄的这部分思想时,我们应充分重视他提出的实践“公式”的理论指导意义。只有对习性、资本、场、审美配置等概念进行考察与解读,我们才能明确看到其音乐社会学美学思想的内核及特征。布尔迪厄不专门从事美学研究,因此我们在分析其思想局限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的理论贡献及对国内音乐社会学美学研究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埃尔·布尔迪厄 区分 社会学美学 音乐审美趣味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南眉户戏唱腔音乐创作略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7-159,共3页
晋南眉户戏是山西晋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戏,其音乐唱腔音乐风格清新活泼、委婉秀丽,其曲牌更替螺旋式的唱腔创作方式更是晋南眉户戏创作成功的基点。鲜明的音乐主题、合理布局的唱腔节奏,独特的调式安排等都是晋南眉户戏唱腔音乐鲜... 晋南眉户戏是山西晋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戏,其音乐唱腔音乐风格清新活泼、委婉秀丽,其曲牌更替螺旋式的唱腔创作方式更是晋南眉户戏创作成功的基点。鲜明的音乐主题、合理布局的唱腔节奏,独特的调式安排等都是晋南眉户戏唱腔音乐鲜明的创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眉户戏 旋律 音乐主题 唱腔节奏 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法改革路径探索——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晓磊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近年来,教育改革正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和创新化的趋势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法的改革成为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教育改革的功能和目标来说,音乐教育教学法的改革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 近年来,教育改革正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和创新化的趋势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法的改革成为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教育改革的功能和目标来说,音乐教育教学法的改革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总体水平,并通过音乐教学的改善来有效增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 改革路径 教学法 高校 教育教学研究 实践效果 音乐教学 专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歌体验的价值思考——以山西河曲民歌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玉红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本文通过对河曲民歌的描述与阐释,研究河曲民歌与社会、历史、民俗之间的互为建构的关系,聆听和感受河曲民歌,并由此引发对河曲民歌体验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 河曲民歌 审美 价值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音乐分析美学?——基本研究观念与五个论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9-158,168,共11页
音乐分析美学是一个以语言分析为主要方法论的美学流派。究竟怎样的音乐美学才算是“分析的”?国内学界对此还不甚明了。音乐再现论、外观情感论、音乐审美经验论、音乐作品本体论及音乐表演论是音乐分析美学的五个关键论题。分析美学... 音乐分析美学是一个以语言分析为主要方法论的美学流派。究竟怎样的音乐美学才算是“分析的”?国内学界对此还不甚明了。音乐再现论、外观情感论、音乐审美经验论、音乐作品本体论及音乐表演论是音乐分析美学的五个关键论题。分析美学的方法论在这五个论题的阐述中均有鲜明体现。文章认为,明确音乐分析美学的基本研究观念与理论特征,对目前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音乐分析美学 语言分析 研究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及其局限性
18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并不回答"音乐是什么","有组织的声音"是在寻找音乐的边界。戴维斯认为音乐的本体具有多样性,进而对用于表演的作品和不用于表演的作品、用于现场表演的作品和用于录音棚表演的作品进行了区分,... 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并不回答"音乐是什么","有组织的声音"是在寻找音乐的边界。戴维斯认为音乐的本体具有多样性,进而对用于表演的作品和不用于表演的作品、用于现场表演的作品和用于录音棚表演的作品进行了区分,他还建议用"浑厚"和"单薄"来对音乐作品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戴维斯把作品改编中的忠实性及音乐表演中的真实性纳入到音乐本体论的讨论范围,这两个方面的讨论对其音乐本体论的阐发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戴维斯支持本体论的语境主义,也承认音乐作品中社会历史的嵌入,但在理论上难以彻底摆脱分析美学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 音乐本体论 分析美学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如何表现日常生活——评蒂娅·德诺拉《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19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8,共8页
转向生活是当下西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趋势。蒂娅·德诺拉的《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即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作者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大"传统进行批评,进而明确了"小"传统的理论优势,同... 转向生活是当下西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趋势。蒂娅·德诺拉的《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即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作者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大"传统进行批评,进而明确了"小"传统的理论优势,同时还探讨了音乐社会学研究的符号学维度。该书重视民族志式的研究策略,具体内容有3个方面:作为一种自我技术的音乐;音乐与身体;作为维持社会秩序手段的音乐。从学科历史看,德诺拉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西尔伯曼的实证主义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是没有缺陷,我们应以批判吸收的态度来对待德诺拉的音乐社会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娅·德诺拉 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音乐社会学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童话剧的经典化建构·原型与再创新--兼评第六版“中国儿艺”音乐童话剧《马兰花》
20
作者 丁旭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9-88,共10页
文章通过对"中国儿艺"新版童话剧《马兰花》的比较分析与论评提出如何建构艺术经典化理论的议题。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中的艺术经典化生成理论与艺术电影《小城之春》的跨时代经典化形成现象之间的存在的文化... 文章通过对"中国儿艺"新版童话剧《马兰花》的比较分析与论评提出如何建构艺术经典化理论的议题。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中的艺术经典化生成理论与艺术电影《小城之春》的跨时代经典化形成现象之间的存在的文化张力,通过分析进一步提出共性艺术经典建构的原则与基本范畴。并藉此,通过对童话剧《马兰花》不同版本的历时分析与类型精品剧目《人参娃娃》的案例比较,结合共性艺术经典化建构理论分析,得出"原型""再创新"是中国童话剧经典化生成的两大核心要素之结论,并因而提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和"类型细分"的原则,才能建构出具体实践指导针对性的艺术经典化建构理论模式之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童话剧 “中国儿艺” 《马兰花》 艺术经典化建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