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及耦合协调演变——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晓佳 乔宇 +1 位作者 周菁菁 王瑞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54,共14页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基于熵权TOPSIS-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探讨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山西省晋中市2007~2022年绿色转型绩效与耦合协调...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基于熵权TOPSIS-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探讨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山西省晋中市2007~2022年绿色转型绩效与耦合协调发展演变特征,诊断制约绿色转型障碍因子,并分析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晋中市绿色转型综合绩效显著上升,总体呈两个阶段,2007~2018年为稳步增长阶段,2019~2022年为停滞下滑阶段;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系统对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差异显著;②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过渡发展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协调水平受制于阶段性短板影响;③绿色转型障碍因子表现出阶段差异性,但整体来看,经济和社会系统是制约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④未来10年,绿色转型绩效与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资源型城市 熵权TOPSIS-灰色关联模型 耦合协调发展 协调类型 障碍因素 趋势预测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科学性探究
2
作者 王鹏成 郑国璋 葛鑫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212-215,318,共5页
在梳理前人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研究的背景下,对风水学中科学实用的部分进行透视,挖掘出风水中科学实用的一面。指出风水活动在实际择址中需要考虑的地形、地势、水文、土壤等基本的地理因素以及风水择址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出的地理学... 在梳理前人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研究的背景下,对风水学中科学实用的部分进行透视,挖掘出风水中科学实用的一面。指出风水活动在实际择址中需要考虑的地形、地势、水文、土壤等基本的地理因素以及风水择址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出的地理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理念对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甚至失衡的局面具有切实的意义。采用SWOT分析法对风水发展进行简单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 地理学 人地关系 风水科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被引量:2
3
作者 闫玉鑫 贾文毓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151-153,共3页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地名进行了分类处理并且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乡镇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地名名称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地名 地理环境要素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型地区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晓佳 李晋强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煤炭资源型地区是碳减排的重点关键区域,其节能降碳对于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融合校正后的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夜间灯光数据模型,对典型煤炭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碳排放量进... 煤炭资源型地区是碳减排的重点关键区域,其节能降碳对于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融合校正后的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夜间灯光数据模型,对典型煤炭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采用探索性时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山西省碳排放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年以后增速大幅度放缓,呈现收敛态势;②山西省碳排放呈现显著的正向全局自相关,形成了以太原与晋中为中心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则主要分布于忻州西部和大同东部;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对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地区 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转型视角下山西省水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研究
5
作者 郭晓佳 刘志超 王瑞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4,共12页
山西省正处于可持续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评估水生态安全现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基于“压力-状态-功能-响应”(PSFR)模型建立评估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灰色关联模... 山西省正处于可持续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评估水生态安全现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基于“压力-状态-功能-响应”(PSFR)模型建立评估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灰色关联模型,从水生态压力、水生态状态、水生态功能、水生态响应4个方面探析2007—2021年山西省水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西省水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在2007—2021年由0.2949增长至0.7384,空间上中南部优于北部;各子系统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提升至良好协调,空间上中部优于南北部;归一化植被指数、农业用水比例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22—2030年全省水生态安全等级均处于安全状态。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水生态安全治理、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安全 可持续转型 PSFR模型 BP神经网络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6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减碳效应 增碳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河流域水沙动态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逸飞 武磊 +6 位作者 杨致远 高祖桥 申娜 李美静 张旭阳 刘源文 李常斌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过程影响的贡献分离。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模拟精度较好,不同典型流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空间分异显著,洮河流域水多沙少,祖厉河和泾河流域水少沙多;3个典型流域降水-径流和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的斜率存在明显变化,以斜率表征的径流系数和输沙量均呈减小趋势;1980—2020年,3个典型流域水沙俱减,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各特征时段水沙变化的贡献存在差异,前期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后期下垫面因素贡献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参与改造的下垫面因素是甘肃黄河流域水沙俱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动态 SWAT模型 双累积曲线 气候因素 下垫面因素 甘肃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炜霞 刘家明 +1 位作者 李明 朱林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8-176,共9页
以煤炭业为绝对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山西陷入了环境污染重,社会缺乏创新和活力,经济发展迟缓,政治易生腐败等困境,尤其是山西的经济增长表现出受煤炭需求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无奈特征,因此以前途黯淡和负面作用过大的耗竭性能源工业为支... 以煤炭业为绝对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山西陷入了环境污染重,社会缺乏创新和活力,经济发展迟缓,政治易生腐败等困境,尤其是山西的经济增长表现出受煤炭需求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无奈特征,因此以前途黯淡和负面作用过大的耗竭性能源工业为支撑的山西经济,必须选择潜力大、对环境损害小或有贡献意义的替代产业。通过与在山西被认为有前景的装备制造业的收入、增加值的数据比较,以及旅游业收入、增长率与山西GDP及其人均值和增长率、可支配收入的各项指标排名的较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实际数值、依赖资源和条件、成长环境看,山西旅游业发展和替代优势远大于装备制造业;2山西旅游业发展及其增速水平要明显高于山西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横向地位;3旅游业在山西具备产业比较和煤炭替代产业优势。根据山西资源条件及旅游业薄弱环节,构建以重点景区为基点的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循环路径模式,主要包括:1空间上,开发和充分利用重点景区周围地带,促使旅游业拓展、联盟、聚集和渗透,展现重点景区附近煤矿旅游资源怀旧、休闲、奇特和典型山西风格之价值;2重点景区周边环境经营成具有交友、聚首、消遣娱乐等多项享受时光、集人气活动和功能的场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应该多元化;3产业链上开发和表现的重点环节是购物和表演,购买品要以小巧别致的面目印染上山西的文化符号,优先发展消耗型特产。表演要成为以地方曲艺、方言等形式表现山西民俗生活百态的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煤炭业 替代产业 重点景区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盐碱胁迫下藜麦生长及抗性的影响
9
作者 严翻翻 张永清 +3 位作者 张萌 合佳敏 陈薇薇 景茂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为探究亚硒酸钠对盐碱胁迫下藜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其在盐碱胁迫下最适的喷施浓度,选用藜麦“陇藜4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亚硒酸钠的不同浓度为变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5个Na_(2)SeO_(3)浓度梯度及对照... 为探究亚硒酸钠对盐碱胁迫下藜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其在盐碱胁迫下最适的喷施浓度,选用藜麦“陇藜4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亚硒酸钠的不同浓度为变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5个Na_(2)SeO_(3)浓度梯度及对照组,研究不同盐碱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藜麦的株高、茎粗、鲜质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盐碱胁迫使藜麦的形态构建、生理特性均受到一定程度损害,甚至影响藜麦的生长发育。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缓减盐碱胁迫对藜麦的损伤程度,显著增加藜麦的株高、茎粗、鲜质量,提高藜麦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缓减盐碱胁迫对藜麦膜细胞的损伤,提高藜麦的根系活力,促进藜麦在盐碱胁迫条件下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吸收,最终提高藜麦对盐碱胁迫的抗性。综合隶属函数值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浓度在15 mg/kg时最有利于缓解藜麦受到的盐碱胁迫。综上可知,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盐碱胁迫下藜麦生长及生理特性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浓度为15 mg/kg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盐碱胁迫 亚硒酸钠 生理特性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黄土高原东部非农耕地与传统耕地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比较
10
作者 孟思彤 孙从建 陈伟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0-1683,共14页
土壤水分是土壤-大气物质能量迁移的纽带,定量解析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对于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3年生长季(4—11月)黄土高原东部典型传统耕地与非农耕地下的不同水体同位素数据,定量评估了... 土壤水分是土壤-大气物质能量迁移的纽带,定量解析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对于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3年生长季(4—11月)黄土高原东部典型传统耕地与非农耕地下的不同水体同位素数据,定量评估了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入渗、储存及蒸发能力,解析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δ^(18)O平均值均在0~20 cm土层最为富集,在80~100 cm土层最为贫化,同时在季风期呈现剧烈波动。②非农耕地下降水最高入渗时长(6d)小于传统耕地(8d),入渗深度略大于传统耕地,但均不超过80cm。③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量均值在季风期前最大(7.35%)而季风期后最小(2.2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变化。④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均由表层至深层逐渐增加,传统耕地(平均值63mm)土壤储水量高于非农耕地(平均值57mm)。⑤气温与饱和水汽压差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量存在极显著的影响。相较于传统耕地,非农耕地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受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东部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陕永杰 郭春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216-219,共4页
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代表着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对其家庭农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制约柳林县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有土地流转困难,融资困难,农场经... 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代表着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对其家庭农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制约柳林县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有土地流转困难,融资困难,农场经营者综合素质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结合柳林县家庭农场的经营现状,提出了加快确权登记,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简化审贷流程,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政策扶持,鼓励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制约因素 发展路径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对水铁矿相转化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丽霞 任子贺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8-636,共9页
表面性质活泼的纳米材料在使用及处理过程中会进入土壤及水体环境,进而影响近地表环境中的矿物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相对含量。然而,纳米材料对土壤或者水中矿物相转变的机制及转化过程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的纳米材料-碳纳米管(CNT... 表面性质活泼的纳米材料在使用及处理过程中会进入土壤及水体环境,进而影响近地表环境中的矿物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相对含量。然而,纳米材料对土壤或者水中矿物相转变的机制及转化过程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的纳米材料-碳纳米管(CNT)为代表,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Zeta电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草酸铵提取实验等手段,探究其对土壤中广泛分布的天然矿物水铁矿(Fh)相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Fh的转化产物主要为赤铁矿,带有异号电荷的CNT和Fh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及形成Fe—O—C键结合,该作用抑制Fh的转化过程,但不改变产物类型。另外,添加CNT使产物中赤铁矿的平均粒径减小。本研究为了解土壤中矿物相转变机制,进而探究人造物质对土壤影响机理提供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碳纳米管 矿物转化 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归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山地旅游对于人们增强体魄、生活幸福作用显著,是推动旅游业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在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中,山西因其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地位举足轻重。以山西省75个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以下简称A及以上)为研究对象,采用洛伦兹曲... 山地旅游对于人们增强体魄、生活幸福作用显著,是推动旅游业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在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中,山西因其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地位举足轻重。以山西省75个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以下简称A及以上)为研究对象,采用洛伦兹曲线、核密度分析、冷热点等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并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归因探究。研究发现:①景区呈现不均衡凝聚型分布态势,基本形成开口朝西的倒C型格局。可与紧邻的陕、豫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联动和链接功能。②景区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冷点地区主要分布于晋北,其余表现并不明显。③景区空间分布的四个成因存在明显异质性,50.18%区域资源联动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29.86%区域支撑保障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27.53%区域的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需提高黄河流域中部经济收入,并将优势山地景区串点成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 山西省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盐旱环境下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白 王国华 曾露婧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0,共12页
为了研究石墨烯对梭梭人工林盐旱环境下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人工林下5种典型一年生草本植物(3种藜科植物雾冰藜、白茎盐生草、沙米和2种禾本科植物狗尾草、虎尾草)为研究对象,分析施用不... 为了研究石墨烯对梭梭人工林盐旱环境下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人工林下5种典型一年生草本植物(3种藜科植物雾冰藜、白茎盐生草、沙米和2种禾本科植物狗尾草、虎尾草)为研究对象,分析施用不同浓度石墨烯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及盐旱复合胁迫下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处理下,施用10 mg/L和20 mg/L石墨烯对白茎盐生草、虎尾草种子萌发效果最佳,施用20 mg/L和30 mg/L石墨烯对雾冰藜、沙米、狗尾草种子萌发效果最佳;干旱胁迫处理下,施用20 mg/L和30 mg/L石墨烯能够基本上缓解干旱胁迫对5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影响;盐旱复合胁迫处理下,施用10 mg/L和20 mg/L石墨烯对雾冰藜、白茎盐生草、沙米种子萌发效果最佳;归一化结果分析表明,石墨烯对盐胁迫和盐旱复合胁迫下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虎尾草种子萌发效果最好,对干旱胁迫下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茎盐生草种子萌发效果最好。研究表明,施用20 mg/L石墨烯处理效果最佳,整体上有利于促进盐旱环境下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盐胁迫 干旱胁迫 盐旱复合胁迫 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
15
作者 陈杰 尹佳男 田庆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列短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YD)和10.2 ka B.P.、9.2 kaB.P.、4.2 ka B.P.降温事件,但8.2 ka B.P.降温事件在该区的记录并不明显,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2)东亚夏季风EASM在(16.6—6.0) ka B.P.持续增强,(7.6—6.0) ka B.P.达到最盛,6 ka B.P.以后呈现波动减弱的趋势;(3)东亚夏季风EASM在早全新世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滞后性,全新世中期与太阳辐射变化基本一致,表明东亚夏季风总体上受太阳辐射驱动,同时也受到北高纬冰盖的调控;冰盖以及冰川融水注入大西洋引起的北大西洋径向环流(AMOC)的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导致出现如新仙女木事件和9.2 ka B.P.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东亚夏季风 全新世 末次冰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我国“98”南北洪水看山西防洪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志正 任泽信 《灾害学》 CSCD 1999年第2期82-86,共5页
从我国“98”洪灾的惨重经济损失中认为,除了气候因素外,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是致灾的主要原因。以此为鉴,结合山西实际。
关键词 洪水 生态环境 对策 山西 防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乡村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化的深层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炜霞 谢迎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03-1611,共9页
改革开放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 改革开放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乡村大院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境为例,采用统计分析、ENVI解译和GIS方法对其演化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周边环境空间演化过程的3个时期和先天条件、管理、需求3个影响层因素,发现景区周边环境演变机理的根本性原因是管理层因素,即自主性强、环境宽松的集体体制与目标明确、踏实奋斗的管理人员的共同作用。这一演化机理对于古村落、乡村民居旅游开发及乡村振兴具有推广意义。其中集体经济体制使得景区内部以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主体唯一,有利于协调管理,对山西其他乡村大院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并为国家和全球治理提供微观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城相府 村落大院型民居 景区周边环境 深层演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碳储存动态归因及阈值分析
18
作者 武磊 张琨伟 +2 位作者 曹锦佳 贺正 刘雪瑛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4,共12页
[目的]探讨碳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借鉴。[方法]以青藏高原的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究了气候、植被和水沙对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采用弹性系数... [目的]探讨碳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借鉴。[方法]以青藏高原的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究了气候、植被和水沙对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采用弹性系数、密度分析等方法量化了不同因素对NPP的影响阈值。[结果]①洮河和祖厉河流域NPP均值(以C计)分别为276.47,136.86 g/m^(2),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②洮河NPP受水分参量影响较大,其次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T)和土壤侵蚀(A)均呈现负效应且相对较小;祖厉河流域NPP受NDVI和水源涵养量(W_(R))影响最大,T和A对NPP同样为负效应,但绝对值大于洮河流域。空间上,两个流域T和NDVI交互后对NPP分布的解释力最强。③不同方法的阈值量化结果有所差异,总体上洮河流域T和A对NPP的影响阈值更先达到,祖厉河P,NDVI和W_(R)对NPP的影响阈值率先到达。[结论]不同生态—地理分异下的碳储动态变化驱动及阈值差异显著,在达到“可持续”的阈值之前,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主要通过气候方面的监测即可;但在达到“限制性”阈值时,有目的的合理分配水资源、控制土壤侵蚀减缓河道输沙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植被 水沙 净初级生产力(NPP) 阈值 洮河和祖厉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9
作者 李曼 王梦竹 +2 位作者 刘焕才 王超 菅凯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目的]探讨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升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2005—2021年汾河流域耕... [目的]探讨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升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2005—2021年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进行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协调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各县差异明显,大部分县区仍处于中低等效率。②汾河流域粮食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以及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汾河流域上游、太原市区以及灵霍山峡地区。③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处于失调衰退阶段的县区主要以碳排放效率滞后型为主,处于过渡发展阶段的县区主要以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④人均耕地面积、城市化率和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汾河流域各县区应瞄准差异方向,提升短板,在优化耕地利用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与政策引导,最终实现二者同步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非期望产出超效率模型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观赋权法和集成学习的作物遥感分类研究
20
作者 荀兰 解毅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0-380,共11页
不同作物遥感分类算法具备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容错能力,单一分类器的精度因研究区和使用的数据不同而存在差异,没有一种分类器能够在所有情况下都获得最优表现。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客观赋权法集成多分类器的集成学习算法用于作物分类。... 不同作物遥感分类算法具备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容错能力,单一分类器的精度因研究区和使用的数据不同而存在差异,没有一种分类器能够在所有情况下都获得最优表现。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客观赋权法集成多分类器的集成学习算法用于作物分类。以K最近邻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为基分类器,基于Sentinel-2多光谱影像计算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作为输入特征。对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改进,并结合组合赋权法对5个基分类器进行加权集成。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赋权方法确定基分类器的权重获得的分类精度高于利用原始赋权方法,并且基于组合赋权法对改进的熵值法和改进的变异系数法进行组合获得的分类精度略高于基于单一赋权方法获得的分类精度。与基分类器相比,基于F1值和归一化组合赋权法构建的集成学习算法在美国阿肯色州、佐治亚州、得克萨斯州和爱荷华州4个研究区的分类总体精度分别提高1.12~6.45、0.75~3.98、0.45~2.70、1.15~2.50个百分点。与传统众数投票、概率融合和精度加权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集成学习算法同时考虑了基分类器精度差异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分类 集成学习 客观赋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