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项式法的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模型修正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峰 秦洪岩 题正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3-770,共8页
针对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移动变形值计算结果误差较大,评价煤层开采后上覆构筑物危险性存在安全风险的难题.依据地表下沉值与其它移动变形值之间的计算原理关系,结合煤层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该文提出了利用多项式法... 针对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移动变形值计算结果误差较大,评价煤层开采后上覆构筑物危险性存在安全风险的难题.依据地表下沉值与其它移动变形值之间的计算原理关系,结合煤层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该文提出了利用多项式法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的方法,构建基于概率积分法和多项式法相叠加的地表移动变形值计算模型.以某矿已采工作面地表下沉值实测数据为例,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修正后得到的地表下沉值与实测结果之间的误差范围仅为0.1~0.4 m,极大的减小了计算模型的误差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项式法 概率积分法 修正 地表移动变形值 最大下沉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钢筋砼支柱的内错瓦斯尾巷底臌控制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凯 郝兵元 +1 位作者 张鹏鹏 乔永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80-2187,共8页
为解决高瓦斯综放工作面内错瓦斯尾巷强烈底臌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及相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底臌机制,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支承压力作用下,底板两侧煤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底板被切割为三角区,并在下侧塑性区... 为解决高瓦斯综放工作面内错瓦斯尾巷强烈底臌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及相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底臌机制,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支承压力作用下,底板两侧煤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底板被切割为三角区,并在下侧塑性区挤压下抬升形成整体"一"字形底臌;受采动应力的强烈影响,两帮松动圈不断扩大,巷道有效跨度增加,巷帮下底板相继出现新的剪切滑移面,使更多底板煤体参与底臌,导致底臌量不断攀升。基于内错瓦斯尾巷底臌机理及其对支护方面的特殊要求,研发了新型大底座钢筋砼支柱,通过其"控底-助帮"作用实现底臌控制。即沿尾巷轴线布置一排钢筋砼支柱,将顶板荷载传递致底板中央以对其施加反向约束,继而减轻两帮载荷,抑制巷帮松动圈范围扩大,最终实现底臌控制。该控制方法应用于阳煤集团二矿80704综放工作面内错尾巷,成功维护了底板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错瓦斯尾巷 底臌控制 剪切滑移破坏 钢筋砼支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垮落带高度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峰 车禹恒 +2 位作者 题正义 秦洪岩 李佳臻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54,共6页
为解决高瓦斯矿井综放工作面垮落带高度难以精确测定,造成工作面两端头难维护、预抽钻孔终孔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依据工作面采动后顶板岩层破断垮落、弯曲下沉对采空区煤层底板施加压力的情况,结合采空区上覆各岩层的厚度和密度,提出了... 为解决高瓦斯矿井综放工作面垮落带高度难以精确测定,造成工作面两端头难维护、预抽钻孔终孔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依据工作面采动后顶板岩层破断垮落、弯曲下沉对采空区煤层底板施加压力的情况,结合采空区上覆各岩层的厚度和密度,提出了垮落带发育高度的测定方法。以大平矿N1S2综放工作面为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测定方法测得的垮落带高度为88.65 m,钻孔冲洗液法测得的垮落带高度为88.20 m,二者绝对误差仅为0.4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煤层底板压力 垮落带高度 测定方法 钻孔冲洗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基于呋喃-3-酮配体的钯(Ⅱ)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英文)
4
作者 赵明霞 熊丽琴 +4 位作者 蔡永乐 常进 任红玉 张华北 齐传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17-2024,共8页
合成了2个钯(Ⅱ)化合物Pd(L1)2(1)和Pd(L2)2(2),(L1=(Z)-4-((对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L2=(Z)-4-((邻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和... 合成了2个钯(Ⅱ)化合物Pd(L1)2(1)和Pd(L2)2(2),(L1=(Z)-4-((对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L2=(Z)-4-((邻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化合物1和2中包含多种弱相互作用。在化合物1中,呋喃环上氧原子和苯环上的甲基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氢键桥联分子形成了一条平行于c轴方向的一维链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在化合物2中,分子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层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Pd(Ⅱ) 呋喃-3-酮 晶体结构 弱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