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精炼过程中合金熔化混匀现象的水模型研究
1
作者 许智博 陈超 +5 位作者 王佳 李怡宏 曹瑞云 赵岩松 薛利强 范晋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目的】在RH精炼处理的不同阶段,根据需要会加入大量合金,以调整钢液成分,其在RH中的运动、熔化及均匀分布,决定了精炼过程的生产节奏。【方法】通过水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NaCl饱和溶液与NaCl颗粒分别作为示踪物质,在RH装置内的... 【目的】在RH精炼处理的不同阶段,根据需要会加入大量合金,以调整钢液成分,其在RH中的运动、熔化及均匀分布,决定了精炼过程的生产节奏。【方法】通过水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NaCl饱和溶液与NaCl颗粒分别作为示踪物质,在RH装置内的传输过程及混匀现象。以KCl溶液冷冻制备的盐球类比重型合金,研究其由真空室顶部进入RH后的运动及混匀过程。【结果】结果表明:颗粒与溶液在各点处的无量纲浓度曲线变化趋势一致,颗粒方案的响应时间和第一峰值时间略晚于溶液方案,第一峰值浓度也较低,这和颗粒溶解过程有关。当溶液体积或颗粒质量增加后,在下降管出口处盐水溶液的浓度曲线第一峰浓度较大且峰值时间较短。颗粒作为示踪物质时的混匀时间均远高于(接近2倍)同等盐分溶液的方案。在RH加入盐球时,其在真空室底部短暂停留后流入下降管,随后停留在钢包底部直至融化,期间缓慢释放盐分,使得钢包底部区域达到混匀的时间较长。在实际RH精炼过程中,加入重型难熔合金后,应注意钢包底部区域物质的混合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RH 水模型 熔化 混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钢转炉除尘灰冷固球团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鹏 《冶金能源》 2018年第3期45-46,53,共3页
转炉煤气经干法除尘后产生的除尘灰主要成分为Fe和Ca,还有少量的固体C,具有粒度细、含铁量高的特点,是可回收的二次资源。通过对除尘灰进行原料分析、配料计算、采用冷固球团生产工艺,生产出符合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转炉使用要... 转炉煤气经干法除尘后产生的除尘灰主要成分为Fe和Ca,还有少量的固体C,具有粒度细、含铁量高的特点,是可回收的二次资源。通过对除尘灰进行原料分析、配料计算、采用冷固球团生产工艺,生产出符合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转炉使用要求的冷固球团,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 除尘灰 冷固球团 循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英石加入量对低碳镁碳砖抗剥落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俊国 赵伟 +5 位作者 黄奥 顾华志 孙春晖 颜浩 刘靖轩 赵现堂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8-513,共6页
为了提高VOD钢包用低碳镁碳砖的抗剥落性能,以粒度为5~3、3~1、<1和<0.088 mm的电熔镁砂,粒度<0.15 mm的天然鳞片石墨,粒度<0.045 mm的金属铝粉和粒度<0.05 mm的锆英石粉为主要原料,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制备了低碳... 为了提高VOD钢包用低碳镁碳砖的抗剥落性能,以粒度为5~3、3~1、<1和<0.088 mm的电熔镁砂,粒度<0.15 mm的天然鳞片石墨,粒度<0.045 mm的金属铝粉和粒度<0.05 mm的锆英石粉为主要原料,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制备了低碳镁碳砖,研究了锆英石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2%、5%)对低碳镁碳砖抗剥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1%(w)锆英石试样的高温抗折强度、抗热震性、抗氧化性及抗渣性均达到最大,说明锆英石的加入有助于提高低碳镁碳砖的抗剥落性能。2)添加锆英石的试样经1 400℃埋碳加热0.5 h后,基质中有针状、连续片状空间结构的阿隆(AlON)以及片状氧化铝-氧化锆复合物生成,且通过钉扎增韧以及颗粒增韧提高了高温力学性能和抗热震性。3)加入过量的锆英石会导致氧化锆生成量明显增加,其高温下的体积变化使基质中微裂纹聚集,造成试样的抗剥落性能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镁碳砖 锆英石 抗剥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吹气钢包中示踪剂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齐红宇 陈超 +4 位作者 薛利强 杨荣旺 倪培远 尹力赋 辛毓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4,共9页
炼钢生产过程中,改善钢包中的流场对提高钢液纯净度、均匀化学成分和温度、缩短混匀时间有重要的作用。在钢包中进行交替吹气可以改善钢包中的混匀过程。使用STAR-CCM+软件对130 t钢包按1/5比例缩小之后的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 炼钢生产过程中,改善钢包中的流场对提高钢液纯净度、均匀化学成分和温度、缩短混匀时间有重要的作用。在钢包中进行交替吹气可以改善钢包中的混匀过程。使用STAR-CCM+软件对130 t钢包按1/5比例缩小之后的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了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交替吹气后流场的变化、示踪剂传输过程、混匀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替吹气时最终会形成与单孔吹气呈镜像的流场,达到稳定流场所需的时间在55~76 s之间。交替吹气后,由于惯性,示踪剂仍会以逆时针的环流向钢包表面传输,交替流场形成后,示踪剂以顺时针的主环流进行传输,此时死区位于钢包底部的前下方和后下方。交替吹气的时机会影响示踪剂参与逆时针的惯性引起的环流和参与新流场中顺时针主环流的分配比例。与单孔吹气相比,采用交替吹气钢包顶部监测点的混匀时间有所缩短,底部监测点的混匀时间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吹气 钢包 数值模拟 示踪剂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