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西方言与汉语语音史上的tsi(-)类音节 |
王为民
乔全生
|
《汉语学报》
CSSCI
|
2011 |
4
|
|
|
2
|
历史层次与方言史研究 |
乔全生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
3
|
山西平定方言“起”“去”的趋向动词化 |
延俊荣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
4
|
从晋方言常用词看山西中西部交界方言的归属 |
余跃龙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5
|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演进历程与文化思考:活态生存和价值共生 |
周怡帆
乔全生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
6
|
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三)——见组细音字的超前演变 |
乔全生
崔容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
7
|
太原(含南北郊区)方言古蟹摄字的演变模式 |
张楚
王为民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
8
|
重新审视《李氏音鉴》在清代北京语音史研究上的价值 |
王为民
郎瑞萍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9
|
“支微入鱼”的演变模式及其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
王为民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
10
|
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
乔全生
常乐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11
|
基于微平台的方言传播创新探究 |
周怡帆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
12
|
音变过程的交错与榆社方言[±送气]分韵现象的形成 |
王为民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13
|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港台腔”对大众语言传播的影响 |
高国庆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4
|
山西晋语量词“个/块”的地理分布特征 |
余跃龙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15
|
开展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的集成 |
乔全生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16
|
论太原城区方言不能作为晋语的核心方言 |
王晓婷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7
|
网络语言形成的个案分析 |
刘芳
延俊荣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8
|
抗击疫情“硬核”标语的语言艺术 |
原慧艳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
19
|
方言写作与中国文化中的听觉传统——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为例 |
关伟华
乔全生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
20
|
《黄锺通韵》韵图的构造原理与音系解析 |
王为民
张楚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