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方言与汉语语音史上的tsi(-)类音节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为民 乔全生 《汉语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34-39,95,共7页
卷舌ts类声母能否和i相配是事关汉语语音史、汉语方音史研究的重要观念。本文以山西霍州方言的tsi(-)类音节、汾河片方言"说"字白读音的演变及汾阳方言假开三、咸山开三知章组今读舌面音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ts和i相配不仅在... 卷舌ts类声母能否和i相配是事关汉语语音史、汉语方音史研究的重要观念。本文以山西霍州方言的tsi(-)类音节、汾河片方言"说"字白读音的演变及汾阳方言假开三、咸山开三知章组今读舌面音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ts和i相配不仅在客家方言存在,在北方山西方言中也存在,甚至在山西方言的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由此反观汉语语音史,tsi(-)类音节不仅在汉语语音史上出现过,甚至持续了近千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汉语语音史 知庄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层次与方言史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乔全生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95,共11页
历史层次的提出是方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方言的历史层次应该是方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现在历史层次的研究一方面没有处理好与方言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忽视了历史文献的作用,使得历史层次的研究走上了纯理论的演绎,而... 历史层次的提出是方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方言的历史层次应该是方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现在历史层次的研究一方面没有处理好与方言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忽视了历史文献的作用,使得历史层次的研究走上了纯理论的演绎,而与方言的实际历史面貌越来越远。历史层次的研究应当而且必须放在方言史研究的框架之内,必须依靠历史文献,否则很容易陷入共时层面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层次 方言史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平定方言“起”“去”的趋向动词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延俊荣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8,共8页
平定方言属晋方言大包片。该方言既有独用的"起"去k^h■",也有"起去ka"及"V+起去ka",甚至有"起去去"并置的现象。从"起""去"的句法分布入手,文章通过"起去去&qu... 平定方言属晋方言大包片。该方言既有独用的"起"去k^h■",也有"起去ka"及"V+起去ka",甚至有"起去去"并置的现象。从"起""去"的句法分布入手,文章通过"起去去""起去"和"去"之间的语音间隔、成分插入及"去"省略的条件等证明"起去"是趋向动词。另一方面,文章从"起"和"去"间仍可有成分插入,"起""起来""起去"并存但使用环境和表意指向有别,试图说明曾存在过由"起""去"到"起去"的趋向动词化过程,旨在加深"起去"研究和对"起去"语法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定方言 起去 趋向动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晋方言常用词看山西中西部交界方言的归属 被引量:1
4
作者 余跃龙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6,96,共9页
本文讨论了山西中西部"外祖父/母"称谓的类型与地理分布,并结合"伯/叔父"等6个晋方言常用词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认为原属并州片的平遥、介休和孝义3点与吕梁片汾阳点高度一致,且历史上曾与吕梁片汾州小片主要方言点... 本文讨论了山西中西部"外祖父/母"称谓的类型与地理分布,并结合"伯/叔父"等6个晋方言常用词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认为原属并州片的平遥、介休和孝义3点与吕梁片汾阳点高度一致,且历史上曾与吕梁片汾州小片主要方言点属同一行政区划,因此将上述3点方言划归晋方言吕梁片较为适宜。平遥、介休、孝义和汾阳4点方言由于不同程度受到并州片核心方言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这是毗邻地区词汇扩散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西部 交界地带方言 方言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演进历程与文化思考:活态生存和价值共生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怡帆 乔全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2,共7页
方言作为一种具有鲜活现实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在自我认同、节目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梳理近三十年来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探寻其发展变化、价值演进和文化本质,解析方言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的多价共生关系,... 方言作为一种具有鲜活现实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在自我认同、节目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梳理近三十年来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探寻其发展变化、价值演进和文化本质,解析方言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的多价共生关系,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方言节目 地域认同 语言多样化 价值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三)——见组细音字的超前演变 被引量:8
6
作者 乔全生 崔容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95,共7页
本文是《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的续篇。《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二)主要讨论了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滞后的一面。本文主要讨论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超前演变的一面。晋方言见组细音字声母的超前演变主要表现为读舌尖中... 本文是《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的续篇。《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二)主要讨论了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滞后的一面。本文主要讨论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超前演变的一面。晋方言见组细音字声母的超前演变主要表现为读舌尖中塞音t、t',舌尖后塞擦音ts、ts',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ts、ts'、s。晋方言见组细音字读舌尖中塞音和舌尖后塞擦音是声母自身推链作用的结果,读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是元音高化及舌尖化引起的音系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演变很晚才发生,至今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方言 非同步发展 见组细音字 超前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含南北郊区)方言古蟹摄字的演变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楚 王为民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9,共8页
太原方言蟹摄字的演变模式曾是一+二≠三四合≠三四开,这与北方官话型蟹摄字的曾经演变模式一合≠一开+二≠三+四不同。太原南郊晋源方言是太原型蟹摄字演变的早期阶段,百年前太原城区话是晋源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太原城区话蟹摄字的演变... 太原方言蟹摄字的演变模式曾是一+二≠三四合≠三四开,这与北方官话型蟹摄字的曾经演变模式一合≠一开+二≠三+四不同。太原南郊晋源方言是太原型蟹摄字演变的早期阶段,百年前太原城区话是晋源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太原城区话蟹摄字的演变模式已被官话方言覆盖,太原北郊方言蟹摄字的演变模式已由以等为条件,转变为以开合为条件,这是晋方言与官话方言两种模式结合的表现,是一种"矫枉过正"现象。核心晋方言蟹摄字的典型特征是一等开合口不分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方言 蟹摄字 演变模式 太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审视《李氏音鉴》在清代北京语音史研究上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为民 郎瑞萍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以往学者在研究《李氏音鉴》音系时多以其中的"字母五声图"为主要依据,而辅以《李氏音鉴》其他各卷的论述,结果多认为《李氏音鉴》所反映的北京音系"尖团合流",但"果"摄与"拙"摄尚存在对立。... 以往学者在研究《李氏音鉴》音系时多以其中的"字母五声图"为主要依据,而辅以《李氏音鉴》其他各卷的论述,结果多认为《李氏音鉴》所反映的北京音系"尖团合流",但"果"摄与"拙"摄尚存在对立。但仔细分析"北音入声论"我们会发现,它不但"尖团合流",而且"果"摄与"拙"摄也合流。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字母五声图"的列字尤其是入声是作者根据《等韵》列字的,是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的素养,而"北音入声论"则是作者口语的反映。由《李氏音鉴》来看,现代北京话至少在19世纪初期已经具备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音鉴》 字母五声图 北音入声论 等韵 口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微入鱼”的演变模式及其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为民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入鱼"产生的基础是/jwi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入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 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入鱼"产生的基础是/jwi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入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括某些方言中的蟹摄合口一等字在不同的阶段都曾具备/jwij/这样的基础,故都产生这一变化。这一变化是与知庄章组字丢失腭化介音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了不同的类型,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变化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微入鱼 音韵结构 异化 晋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全生 常乐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5,共7页
汉语方言近百年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音史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成为可能。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进行方音史研究,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20世纪方音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历史文献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坚实基石。&qu... 汉语方言近百年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音史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成为可能。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进行方音史研究,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20世纪方音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历史文献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坚实基石。"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最佳方法。开展历史方音的构拟工作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任务之一。目前,既需要对汉语方言进行更加细致的平面调查和研究,也需要以已有的历史文献和平面调查结果为基础积极开展汉语方音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音史 历史文献 历史比较法 共时研究 历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平台的方言传播创新探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怡帆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0-32,共3页
新媒体时代,语言资源深层结构正在被重组,保持语言的活力与生命力就要依靠新媒体微平台进行创新。本文分析方言传播的微平台现状,提出方言传播新范式,探讨用创新路径为方言传播指明方向,真正实现"传播+社交+服务",最大程度地... 新媒体时代,语言资源深层结构正在被重组,保持语言的活力与生命力就要依靠新媒体微平台进行创新。本文分析方言传播的微平台现状,提出方言传播新范式,探讨用创新路径为方言传播指明方向,真正实现"传播+社交+服务",最大程度地激发大众的自我需求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语言资源 方言传播 微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变过程的交错与榆社方言[±送气]分韵现象的形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为民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202,共13页
从声母的互补性上看,榆社方言蟹摄四等开口非端组声母字和端组声母中的泥母字读韵母,端组其他声母字依声母的送气与否分别读i和ei韵母是同一历史层次的三类韵母,这一创新性演变是止蟹两摄开口三四等合并之后发生的。比较晋方言并州片... 从声母的互补性上看,榆社方言蟹摄四等开口非端组声母字和端组声母中的泥母字读韵母,端组其他声母字依声母的送气与否分别读i和ei韵母是同一历史层次的三类韵母,这一创新性演变是止蟹两摄开口三四等合并之后发生的。比较晋方言并州片止蟹两摄开口字现代的读音类型并联系汉语语音史,止蟹两摄开口三四等字合流之后的韵母是*i,这是现代榆社方言蟹摄开口四等三类韵母的共同源头。这个*i与蟹摄端组送气声母后的i韵母不同,后者与麻开三及效开三四等韵母相同,是因元音裂化*i>iei而躲过舌尖化*i>,并在此过程中又发生音节结构异化iei>ei/t_、iei>ie/t_,元音高化ie>i而新形成的i。由于ie>i是在山咸摄三四等及二等见系细音韵母ie的推动下产生的,因而榆社方言蟹摄开口四等字的演变当发生在二等开口见系产生i介音之后。比较与之同样经历过裂化的介休方言,可知榆社方言的[±送气]分韵是《中原音韵》之后的创新演变,是元音的高化、裂化及音节结构的异化参与一个推链过程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社方言 蟹摄 [±送气]分韵 裂化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港台腔”对大众语言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国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3-164,共2页
本文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对当代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中流行的“港台腔”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就其对大众语言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大众语言 语言传播 港台 语言功能 语言特点 语言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晋语量词“个/块”的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余跃龙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4,共9页
山西晋语中相当于普通话"个"的量词有"个"和"块"两个,其读音较为丰富,可分为"个"类读音、"块"类读音、"个"和"块"混杂类读音三种,其中"个"类读音根... 山西晋语中相当于普通话"个"的量词有"个"和"块"两个,其读音较为丰富,可分为"个"类读音、"块"类读音、"个"和"块"混杂类读音三种,其中"个"类读音根据韵母及主元音的不同,又分为展唇非低元音、圆唇非低元音、开口复元音、促声韵四小类。"个"和"块"混杂类读音可分为舒声开合两读、舒入两读两小类。从语言地理学的角度看,山西晋语中量词"个/块"的读音发生了两种扩散:一是受周边官话方言的影响,晋语核心地带"块"类读音正在被覆盖,渐变为与周边官话相同或接近的类型;二是量词"个/块"舒声促化呈现不同地域共时演变趋势。本文认为,量词"个/块"的扩散轨迹表明,山西境内山脉对方言扩散有重要的阻隔作用,河流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呈现出"山川阻隔,河流无碍"的扩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晋语 量词“个/块” 地理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的集成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全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105,163,共6页
以汉语方言为主线,全面收集晚唐五代以来反映汉语方言及其历史的数千种文献并汇编成册,制成电子图书数据库。这将极大地推动汉语语言学科、汉语文化历史的研究,同时对于保护汉语语言史文献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 方言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太原城区方言不能作为晋语的核心方言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晓婷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4,95,共7页
学界大多认为太原城区方言是晋语的核心方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太原城区方言已经不能作为晋语的核心方言,晋语的许多重要特征在太原城区方言中已经消失。通过对晋语中心地带的29个方言点方言进行检测,我们可以看出太原的郊区... 学界大多认为太原城区方言是晋语的核心方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太原城区方言已经不能作为晋语的核心方言,晋语的许多重要特征在太原城区方言中已经消失。通过对晋语中心地带的29个方言点方言进行检测,我们可以看出太原的郊区以及周边的文水、太谷、交城、孝义等15个方言点方言保留着晋语的重要特征,应当看作晋语的核心方言。同时,太原城区方言始终未能成为晋语的权威方言,未能对周边方言施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核心方言 太原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语言形成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芳 延俊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7-158,共2页
引言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为人类交际构建了一个自由共享的信息平台,不仅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也延展了人际交流.其中说得不一定对,但却可以“说得爽”,这正是网络语言的特点及魅力所在.“你个头”便是这一特点的最好诠释.如:
关键词 网络语言 个案分析 语言形成 传播媒介 信息平台 人际交流 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击疫情“硬核”标语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原慧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3,共4页
2020年早春似乎尤为寒冷,1月23日武汉封城意味着全国进入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繁华闹市变得冷清,确诊病例直线飙升,医务人员逆向而行,许多人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打好这次疫情阻击战,人们自创自编了许多接地气的标语、歌... 2020年早春似乎尤为寒冷,1月23日武汉封城意味着全国进入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繁华闹市变得冷清,确诊病例直线飙升,医务人员逆向而行,许多人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打好这次疫情阻击战,人们自创自编了许多接地气的标语、歌谣、快板、地方曲艺等,这些形式不仅为遏制疫情蔓延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些许幽默。在这些宣传形式中,标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艺术 接地气 繁华闹市 地方曲艺 标语 医务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写作与中国文化中的听觉传统——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关伟华 乔全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8-175,共8页
生于斯长于斯的棣花村以巨大的心理场笼罩着已经成为城里人的贾平凹,使其人生与创作永远切割不了与故乡的联系,而方言就是他与故乡斩不断的主要纽带之一。贾平凹小说的方言书写或浓墨重彩,或轻笔淡描,字里行间往往呈现出由地域文化长期... 生于斯长于斯的棣花村以巨大的心理场笼罩着已经成为城里人的贾平凹,使其人生与创作永远切割不了与故乡的联系,而方言就是他与故乡斩不断的主要纽带之一。贾平凹小说的方言书写或浓墨重彩,或轻笔淡描,字里行间往往呈现出由地域文化长期浸润而形成的韵味和光泽。贾平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说话传统,非常注重小说的听觉美学效果。被普通话和主流话语遮蔽的乡村人物声音在方言书写中被丰富地呈现出来。贾平凹小说中的方言腔调与埙声、胡琴声、秦腔等交相辉映,奏出动听的音符和乐章,在当今过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具有一定的反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听觉传统 听觉美学 贾平凹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锺通韵》韵图的构造原理与音系解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为民 张楚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黄锺通韵》的作者都四德利用律吕之学对《黄锺通韵》韵的次序进行了特别的安排,这种安排暗示了《黄锺通韵》所反映的汉语北京音系的元音音位结构。《黄锺通韵》和《音韵逢源》一样是依据满文标音框架来列字的。《音韵逢源》有明确的... 《黄锺通韵》的作者都四德利用律吕之学对《黄锺通韵》韵的次序进行了特别的安排,这种安排暗示了《黄锺通韵》所反映的汉语北京音系的元音音位结构。《黄锺通韵》和《音韵逢源》一样是依据满文标音框架来列字的。《音韵逢源》有明确的满文标音,而《黄锺通韵》是通过韵图的特别构造来暗示它所依据的满文标音框架。《黄锺通韵》所依据的满文标音框架与《音韵逢源》有所不同,因此要理解《黄锺通韵》的音系性质,必须先了解它所依据的满文标音框架。《黄锺通韵》反映的是十八世纪中期的北京话音系,而不是东北官话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锺通韵》 韵图构造原理 律吕 满文标音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