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提升
1
作者 王聪 张守红 +3 位作者 杜自强 张超 刘广全 吕一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72-4077,共6页
黄土高原一直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尽管多年来的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仍面临着新挑战。为制定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系统解决方案,根据“十四五”国家... 黄土高原一直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尽管多年来的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仍面临着新挑战。为制定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系统解决方案,根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联合8家单位共同申报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技术及示范”项目,并通过评审,获准立项。项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以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为目标,依托典型小流域,开展包括机理机制、技术研发示范和综合集成的全链条系统研究,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将为推动黄土高原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治理 景观格局优化 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实践
2
作者 石伟 武志涛 梁寒雪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共7页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致力于开展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动态监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恢复技术,并对湖泊群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建设观测站...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致力于开展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动态监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恢复技术,并对湖泊群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建设观测站的意义在于保护并充分利用华北地区的亚高山草甸资源,支持我国温带亚高山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预期目标包括获取大量连续观测数据、培养野外科技工作者和取得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该观测站的建设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为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生物多样性保育 生态系统监测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数量区划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素清 李斌 张金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2,共3页
采用GIS技术与数量生态分析技术(TWINSPAN)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植被进行数量区划。植被数量区划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可划分为4个植被区,包括5个植被亚区,与黄土高原植被DCA、CCA、DCCA排序的结果相吻合。
关键词 黄土高原 GIS 植被 数量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应刚 张秋华 张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所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但威胁该地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因此,开展该地区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数十... 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所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但威胁该地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因此,开展该地区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数十年来涉及该地区的生态退化和生态治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对该地区如何进行生态恢复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为更好地开展该地区的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恢复 小流域治理 生态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区小叶杨林分密度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范明远 张杰铭 +6 位作者 孙立博 李治学 闫冰 余锦亚南 宁晓梅 崔悦 常晓敏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5,共9页
[目的]探究林分密度对小叶杨纯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选取晋西北黄土区5种不同密度(375、600、825、1050和1350株·hm^(−2))的小叶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叶... [目的]探究林分密度对小叶杨纯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选取晋西北黄土区5种不同密度(375、600、825、1050和1350株·hm^(−2))的小叶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叶杨林不同密度下生长情况、单一生态功能及EMF的差异。[结果](1)当小叶杨林密度为375株·hm^(−2)时,树高、胸径最大(10.80±2.01 m、23.43±2.29 cm);密度为1350株·hm^(−2)时,树高、胸径最小(9.89±3.49 m、16.13±5.66 cm);1050株·hm^(−2)密度下小叶杨的胸径生长和树高增长较其他林分密度相对稳定。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1050株·hm^(−2)密度下4种生态功能较为均衡。(2)在375株·hm^(−2)、600株·hm^(−2)、825株·hm^(−2)密度下生物多样性对EMF贡献度最高,在1050株·hm^(−2)、1350株·hm^(−2)密度下防风固沙对EMF贡献度最高。1050株·hm^(−2)密度下的EMF指数最高。(3)EMF与胸径、树高、郁闭度、密度呈正相关,其中林分密度是EMF最重要的解释因子。[结论]小叶杨林密度维持在1050株·hm^(−2)时,有利于晋西北黄土区小叶杨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功能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 小叶杨 不同密度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矿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康娜 杨永刚 +1 位作者 李洪建 李晋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74-280,I0004,共8页
[目的]认清黄土高原矿区的水环境承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矿区——山西省古交市为例,基于其水文、生态、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水资源利用率、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供水量、生态需水率、生... [目的]认清黄土高原矿区的水环境承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矿区——山西省古交市为例,基于其水文、生态、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水资源利用率、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供水量、生态需水率、生活需水定额、需水量模数、供水量模数、耕地灌溉率和万元工业产值需水量9项评价指标,构建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对试验区2000,2010,2020和2030年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各年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其水环境承载力属于中等偏低的不安全水平,试验区不仅存在资源型缺水,还存在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的状况。[结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开源节流、巩固基础工作和重视生态目标以提高黄土高原区域及类似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评价模型 水环境承载力 矿区 生态需水 评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柠条人工林土壤呼吸 被引量:23
7
作者 严俊霞 秦作栋 +1 位作者 李洪建 张义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2005—2008年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柠条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柠条林地3—12月的土壤呼吸总量为814.9~1224.7gC·m-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 2005—2008年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柠条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柠条林地3—12月的土壤呼吸总量为814.9~1224.7gC·m-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正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31~0.67,由拟合的指数方程系数计算出柠条林2005,2006,2007和2008年的Q10值分别为2.02,1.70,1.76和1.75,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Q10值分别为0.64和2.11;2005和2006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30左右,而2007和2008年则不显著(P>0.05);生长季(5—9月)土壤水分起主要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5%,非生长季土壤温度起主要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37%;4个双因子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人工林 土壤呼吸 时间变化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9
8
作者 王麒翔 范晓辉 王孟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512-5523,共12页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14个地面气象站最近50年(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法,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分区3个层面,对本地区年降水量(PTOT)、侵蚀性降水量(R12mm)、汛期降水量(RJ...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14个地面气象站最近50年(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法,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分区3个层面,对本地区年降水量(PTOT)、侵蚀性降水量(R12mm)、汛期降水量(RJJAS)和暴雨量(R50mm)的时空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地区,PTOT、R12mm和RJJAS变化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从东南向西北,其减少幅度逐渐变小,至西北部和最西部,其反而略有增加。但是R50mm变化的空间趋势不大明显。相比之下,典型黄土高原PTOT、R12mm和RJJAS变化的空间趋势更为突出。(2)在黄土高原地区,约83%的站点PTOT呈减少趋势,69%的站点R12mm和RJJAS呈减少趋势;其中20%的站点PTOT减少显著,10%的站点R12mm和RJJAS减少显著。而约68%的站点R50mm变化率为零。相比之下,在典型黄土高原,呈减少或显著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较高,约92%的站点PTOT呈减少趋势,80%的站点R12mm和RJJAS呈减少趋势;其中24%的站点PTOT减少显著,12%的站点R12mm和RJJAS减少显著。R50mm变化率为零的站点比例则较底,约占62%。(3)近50a黄土高原地区的PTOT和R12mm总体上分别呈显著和接近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9.9mm/10a和5.9mm/10a;但是其RJJAS和R50mm的减少不显著。近50a典型黄土高原的PTOT和R12mm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13.4 mm/10a和8.1mm/10a。其RJJAS减少趋势接近显著,递减率为7.6mm/10a。但是其R50mm减少不显著。(4)就5个综合治理区而言,第Ⅰ区和第Ⅱ区的PTOT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这两个区的R12mm分别呈接近显著和显著减少趋势,而第Ⅲ至Ⅴ区的PTOT和R12mm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仅第Ⅱ区的RJJAS呈显著减少趋势。R50mm在第Ⅰ区、第Ⅱ区和第Ⅳ区减少不显著,在第Ⅲ区和第Ⅴ区变化率为零。(5)近50aPTOT减少的突变时间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第Ⅱ区始于1986年,在第Ⅰ区始于1991年。PTOT在其余3个区没有出现突变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在典型黄土高原,尤其是其水土保持重点区(即第Ⅱ区),近50a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明显减少,但暴雨量却未显著减少。这意味着如果此种趋势继续下去,尽管因水蚀导致的土壤侵蚀量总体上会有所减少,但是缺水情形会更为严峻,因暴雨导致的剧烈水土流失仍不会有明显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 被引量:37
9
作者 贾宇平 苏志珠 段建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通过对砖窑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62个点的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空间变异的复杂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有机碳非常低,存在土壤养分贫瘠化现象。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为中... 通过对砖窑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62个点的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空间变异的复杂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有机碳非常低,存在土壤养分贫瘠化现象。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为中等程度,该变异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同层次内,沟坝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比梁峁地高。垂直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含量值明显高于下部各层,60cm以上含量值随深度增加递减迅速,60cm以下含量值变化不大。不同地貌部位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幅是:在80cm以上,沟坝地明显大于梁峁地;80cm以下,二者大体相当。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异主要受土壤动植物在土体中的分布、土壤含水量、水土流失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小流域土壤 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80
10
作者 李斌 张金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9,共8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典范对应分析和数量区划的方法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排序结果表明 :CCA的第一轴代表黄土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纬向性变化 ,水分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热量梯度中的全年...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典范对应分析和数量区划的方法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排序结果表明 :CCA的第一轴代表黄土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纬向性变化 ,水分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热量梯度中的全年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年均温也对植被的纬向性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黄土高原植被与气候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性 ;CCA的第二轴代表黄土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经向性变化 ,热量梯度是决定植被经向性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水分梯度中的全年最大蒸散量对植被的经向性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黄土高原植被与气候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经向分布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理信息系统 典范对应分析 植被分析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高原三种白羊草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琪 张金屯 高洪文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53-58,共6页
用收获法对山西省的3种白羊草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496.61、283.54、和139.05g/m2。3种群落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各群落优势种白羊草的生物量占群落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总生物量... 用收获法对山西省的3种白羊草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496.61、283.54、和139.05g/m2。3种群落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各群落优势种白羊草的生物量占群落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总生物量的比例均大于70%。通过对群落特征、干鲜重比率以及群落生物量的综合分析得出,水因子是影响白羊草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另外,对牧草种类和生物量构成的分析得出,白羊草群落是优等的草地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羊草群落 生物量 优势种 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量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素清 李斌 张金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97,共4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和降雨量等级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降雨量等级为1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占整个侵蚀的55.76%。在降雨量等级为2和3时,水蚀和风蚀占整个侵蚀的...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和降雨量等级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降雨量等级为1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占整个侵蚀的55.76%。在降雨量等级为2和3时,水蚀和风蚀占整个侵蚀的比例较接近。在降雨量等级为4、5和6时,主要以水蚀为主,分别占整个侵蚀的82.54%、98.66%和99.53%。在降雨量等级为7时,土壤侵蚀全部为水蚀,占整个侵蚀的100%。冻融侵蚀出现在降雨量等级为2到6时,占整个侵蚀的比例均不大。在降雨量等级为4时,水蚀、风蚀和水-风混合侵蚀的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它降雨量等级的土壤侵蚀指数大,分别为406.84、665.94和723.78,土壤侵蚀最严重。黄土高原降雨条件的变化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部大气降尘量的空间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晋昌 康晓云 高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29-1735,共7页
2012年,黄土高原东部未发生明显沙尘事件,降尘主要表现为常态化的非尘暴降尘.对2012年该区18个站点降尘量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降尘量为89.27t/(km2·a),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占全年的53.69%、22.45%、8.44%和15.42%;降尘... 2012年,黄土高原东部未发生明显沙尘事件,降尘主要表现为常态化的非尘暴降尘.对2012年该区18个站点降尘量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降尘量为89.27t/(km2·a),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占全年的53.69%、22.45%、8.44%和15.42%;降尘量季节变化主要受风速影响,但高的降水量和NDVI指数也可以减少降尘量;在现代气候背景下,研究区各季节非尘暴降尘均主要为地方性粉尘,春、冬季降尘中远源粉尘含量相对较高,总体来说,黄土高原东部已很少接收西北干旱区的远源粉尘;与地质时期风尘通量相比,黄土高原现代降尘量表明现代气候可能处于间冰期较为暖湿的时期,并且倒数第2次冰期和末次冰期的整体气候环境可能类似于黄土高原西部现代3、4月份的气候,而倒数第2次间冰期和末次间冰期则类似于黄土高原东部现代5、6月份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量 地方性粉尘 气候背景 黄土高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永刚 李国琴 +1 位作者 焦文涛 黄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9-534,共6页
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中亟需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环境同位素方法可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取的水文过程信息。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包气带0~150 cm土壤水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木质部水... 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中亟需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环境同位素方法可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取的水文过程信息。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包气带0~150 cm土壤水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木质部水等样品的同位素δD和δ^(18)O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同位素组成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大,呈现明显分馏效应。包气带土壤水、降水与木质部水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月份变化特征。降水是土壤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灌丛的水分利用来源主要为降水和土壤水,符合降水-土壤水-植被水的运移特征。灌丛木质部水和20~40 cm土壤水δD和δ^(18)O最为接近,20~40 cm土壤水是灌丛水分利用的主要来源。研究揭示了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及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为土壤水运移过程、模型结构与参数识别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木质部水 水分来源 黄土高原 包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碳酸盐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贾宇平 段建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根据对砖窑沟流域 6 2个点 9个层次的取样分析数据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流域土壤碳酸盐碳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除 80~ 10 0cm层外 ,其余各层均属中等程度的变异 ,该变异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同层次内 ,梁峁... 根据对砖窑沟流域 6 2个点 9个层次的取样分析数据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流域土壤碳酸盐碳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除 80~ 10 0cm层外 ,其余各层均属中等程度的变异 ,该变异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同层次内 ,梁峁顶部土壤碳酸盐碳含量最高 ,沟坝地的含量最低 ;梁峁顶部和沟坝地较梁峁坡地碳酸盐碳含量变化小。地貌部位不同 ,碳酸盐碳在剖面上的淀积深度不同。以淀积层为界 ,沟坝地上部比下部的碳酸盐碳含量略低 ,梁峁坡地上部与下部的碳酸盐碳含量大体相当 ,而梁峁顶部上部比下部的碳酸盐碳含量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空间分布 土壤碳酸盐碳 地统计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边坡喷播纤维本地化及绿化草种的筛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君剑 郭陆 +1 位作者 李洪建 张锁峰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30,共4页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边坡绿化时,喷播中通常使用稻纤维组成喷播基质,但由于其成本过高等原因,限制了边坡绿化的进程。以本地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加工成的纤维分别组成喷播基质,与通常使用的稻纤维作对比,对禾本科和豆科绿化草种的发芽...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边坡绿化时,喷播中通常使用稻纤维组成喷播基质,但由于其成本过高等原因,限制了边坡绿化的进程。以本地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加工成的纤维分别组成喷播基质,与通常使用的稻纤维作对比,对禾本科和豆科绿化草种的发芽率、苗高及地上总生物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高羊茅的生长优于无芒雀麦,苜蓿和白三叶混播优于苜蓿与草木樨或沙打旺的混播,但差异性基本不显著;与稻纤维相比,本地的玉米纤维和小麦纤维并未显著影响绿化草种的萌发和生长,可以代替稻纤维应用于喷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绿化 喷播 纤维 本地化 发芽率 苗高 地上生物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的祸根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维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1-27,共7页
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许多古籍和碑文都有“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之类的称赞。自春秋战国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屡遭人为破坏,包括战争破坏、滥伐森林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而主要祸根却是广种薄收... 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许多古籍和碑文都有“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之类的称赞。自春秋战国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屡遭人为破坏,包括战争破坏、滥伐森林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而主要祸根却是广种薄收、轮荒耕种,致使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十分贫困落后。治理方针必须包括“建造植被,制止水土流失和林牧为主,粮食自给”这两个基本对策。只有坚持这个治理方针,实现黄土高原青山绿水、林茂粮丰和经济繁荣的目的便指日可待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高原 生态环境 水土侵蚀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保护与林区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18
作者 柴宝峰 王孟本 +1 位作者 李洪建 许秀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1-14,共4页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及灾害现状与1998 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洪水再次向人们警示:保护森林植被就是保护人类,森林保护势在必行。根据国家林业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本文作者提出将黄河流域作为“保护工程”的重点和以及地区林业建设的指...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及灾害现状与1998 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洪水再次向人们警示:保护森林植被就是保护人类,森林保护势在必行。根据国家林业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本文作者提出将黄河流域作为“保护工程”的重点和以及地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保护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的历史和经济条件,提出了本地区森林保护和林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保护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农村空心化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劲达 乔陆印 贾宁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口迁移对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农村空心化指数定量剖析黄土丘陵区案例村(D村)空心化演进规律与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环境变化,D村聚落空间经历了居民点内部迁移、村庄快速扩张、新村旧村分化、闲置宅基地盘活4个阶段,对应聚落空心化出现期、发展期、兴盛期、稳定期。②D村空心化是在人口迁移这一核心因素驱动下,由聚落内部迁移演替与农村人口流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序上看,村落空心化初期主要受住宅更新的显性作用影响,表现为宅基地成片空心化;在建房需求饱和后显性作用逐渐弱化,以人口持续流失造成的隐性作用成为空心化的主导因素,空心化程度逐渐加剧。③受乡村发展内能与外部支持条件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可能出现再实心化、稳态的空心化、发展的空心化等差异化趋势,可通过制度改革、基本投资、发展产业等手段调控空心化进程与演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人口迁移 内部演替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道路边坡绿化土壤基质筛选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陆 李君剑 +2 位作者 张锁峰 李洪建 张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7-360,共4页
目前边坡绿化中,喷播绿化基质通常使用木纤维和稻纤维,在北方地区由于其成本过高等原因,限制了该地区边坡绿化的进程。以本地所产的小麦及玉米秸秆加工成的基质纤维对原本木纤维及稻纤维进行对比试验,利用面积为60cm×60cm的土胚培... 目前边坡绿化中,喷播绿化基质通常使用木纤维和稻纤维,在北方地区由于其成本过高等原因,限制了该地区边坡绿化的进程。以本地所产的小麦及玉米秸秆加工成的基质纤维对原本木纤维及稻纤维进行对比试验,利用面积为60cm×60cm的土胚培养供试草种,用不同纤维种类和含有不同纤维质量分数的土壤基质对禾本科、豆科的种子发芽率和苗生长状况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种类对于供试种子的发芽率和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只是表现在木纤维的起初发芽率较高上,而不同纤维质量分数的土壤基质的变化对发芽率和苗生长也均无显著影响,但根据该试验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最终得出本地所产的植物纤维可以替代稻纤维及木纤维,且纤维质量分数建议选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绿化 基质纤维 发芽率 苗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