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晋陕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被引量:3
1
作者 梁四宝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0-52,共3页
晋陕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是两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区内黄土分布广泛,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晋西北和陕北一带,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达3.47~8.05km km^2。属剧烈侵蚀区。在气候和植被... 晋陕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是两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区内黄土分布广泛,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晋西北和陕北一带,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达3.47~8.05km km^2。属剧烈侵蚀区。在气候和植被方面,本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向暖温带半暖温带干旱草原过渡的地带,年降水量东南部为600至650毫米,向西北逐渐减少为450毫米左右。降水的年际、年内变率都很大,多数集中在7、8、9三个月,并且往往以暴雨形式出现。天然次生森林共64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西的太行、太岳、吕梁山脉和陕西的子午岭、黄龙山、白于山、秦岭等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几乎没有森林覆盖,灌丛草地也很少。这样的气候、植被条件,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太原段硅藻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翠红 梁晓霞 辛晓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62-2166,共5页
通过现场采样、室内鉴定对来自汾河太原段水体8个采样点的22个优势硅藻种进行了关联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中正相关的种对占66.23%,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22个种可被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分别指示不同的环境条件。扭曲小... 通过现场采样、室内鉴定对来自汾河太原段水体8个采样点的22个优势硅藻种进行了关联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中正相关的种对占66.23%,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22个种可被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分别指示不同的环境条件。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锉刀布纹藻(Gyrosigma scalproides)等是寡污带的指示生物,耐污性差,生长于清洁的环境中;眼斑小环藻(Cyclotella ocellata)、小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等为β-中污带的指示生物,但耐污力差,是轻污水体的良好指示生物;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适宜舟形藻(Navicula accomda)等主要分布在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耐污力强,生态幅广;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纤细异极藻(Gomphonema gracile)等主要分布于多污带,指示水体受有机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硅藻 相关系数 污染带 指示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苏志珠 董光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8,共8页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 第四纪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群落主要种群的小格局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金屯 《草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7-11,共5页
本文引入小格局分析方法一种毗连法,对英国北威尔士山地草甸中的几个主要种的小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描述了小格局中的种间关系、格局规模等,生态意义明确。这些生态关系是不能用通常的格局分析方法研究的。
关键词 小格局分析 植物群落 群落结构 草地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