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后现代视域中科技伦理主体的消解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侠
邢润川
-
机构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48,共8页
-
文摘
本文详细分析了科技伦理主体的变迁,并批评了极端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消解,指出主体观念的变迁必将影响科技伦理观念的变迁,并因而指出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主体和科技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关键词
主体
变迁
消解
科技伦理
重建
-
Keywords
Subject Change
Unmaking Sci-Tech Ethics
Rebuilding
-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科学与社会视野下的科学精神
- 2
-
-
作者
张培富
-
机构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1年第3期10-13,共4页
-
文摘
焦点:作为舶来品的近现代科学,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难免带有自己传统文化的痕迹。如果说过去百年来中国遭遇生存与发展的诸多紧迫性问题,才使得国人如此看待科学技术。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如果还采用功利主义、实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话,就会直接制约科学技术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妨碍科学技术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实现。
-
关键词
实利主义
科学与社会
科学技术观
自立自强
工具主义
近现代科学
伟大复兴
战略目标
-
分类号
G301
[文化科学]
-
-
题名过程哲学视角下英语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 3
-
-
作者
陈睿
-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75-78,共4页
-
基金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GH-19049)
山西省2019社科联课题(SXYYYBKT2019013)。
-
文摘
“过程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属性话语,既具备哲学意义上的语言特点,又有批判超越的发展路径。将“过程哲学”运用于英语课程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有利于消减语言所带来的教育问题。鉴于此,构建了英语课程话语体系的基本模型。调研结果显示,在相关性检验中变量课程思维、课程理论、课程知识、课程意义、课程理解和课程实施与英语课程话语体系构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变量课程思维、课程理论、课程知识、课程意义、课程实施对英语课程话语体系的构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课程理解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可能原因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
-
关键词
过程哲学
英语课程话语体系
课程实施
课程思维
课程意义
-
分类号
F274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论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走向
- 4
-
-
作者
李侠
邢润川
-
机构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中外建筑》
2001年第6期26-27,共2页
-
文摘
本文论述建筑艺术与哲学文化的密切关系,任何建筑艺术形式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当时哲学文化的变化,并指出当前的建筑艺术开始走向现代的生态建筑。
-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哲学文化
后现代建筑
生态建筑
-
分类号
TU-85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维格纳关于对称性思想的应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赵旭
-
机构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8年第1期62-63,共2页
-
文摘
维格纳因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于196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基于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形成的独特而深刻的哲学见解,对对称性的扩展和重新解释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于解读对称性的物理学及哲学意义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维格纳
对称性
群论
量子力学
哲学意义
-
分类号
O4-19
[理学—物理]
-
-
题名弦论中对偶性概念的内涵及哲学意义
- 6
-
-
作者
孟丽媛
-
机构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教育界》
2020年第5期24-25,共2页
-
文摘
对偶性是弦论框架下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当代量子引力理论中最具有颠覆性的概念。文章首先对弦的对偶性概念进行了简单阐述,进而从哲学的角度对其概念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深入挖掘了其具有的哲学内涵,最后阐明了其对当代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科学实在论的影响。
-
关键词
弦论
对偶性
科学实在论
内涵
哲学意义
-
分类号
O22
[理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
-
题名生物医学道德增强引发的人格同一性的伦理问题探析
- 7
-
-
作者
师月
-
机构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出处
《管理学家》
2018年第12期104-106,共3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进化的本质与现代生命观研究”(17JJD720005)。
-
文摘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新一代精神药物的治疗运用,不少人大胆地猜测未来人们可以通过生物医学技术操纵或增强人类个体的道德品质。使用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是将生物医学技术作用于人的道德情感上,以期增强其行为动机,从而提高道德行为。但是道德增强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伦理和社会问题。本文主要考察生物医学道德增强引发的人格同一性的伦理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自我认同的断裂;第二,造成社会关系的瓦解。这告诫人们应理智思考生物医学道德增强问题,在其技术应用方面,更应该谨慎对待。
-
关键词
道德增强
同一性
伦理问题
自我认同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