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山西临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地下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陆俊姣
董晋明
+4 位作者
任美凤
李霞
武宇鹏
李大琪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6-1059,共14页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其与土壤温湿度及环境的关系。【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地下害虫种群迁移总体呈现出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上移,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下潜的规律。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时间、分布深度以及活动范围等均不同。春季随着温度升高,上移时间的早晚依次为金针虫、蛴螬、蝼蛄;而当晚秋温度降低时,下潜顺序则相反。冬季低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20 cm以下;而夏季高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10~20 cm之间,同一种类地下害虫越冬比越夏下潜得更深。从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全年垂直活动范围来看,蛴螬活动的土层范围较浅薄,蝼蛄活动的土层较深厚,越冬时下潜的深度也最深。【结论】不同类群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不同,在周年活动中均存在着上下往返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害虫
上移
下潜
垂直移动
迁移规律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改良石蜡切片技术的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发育模式及形态变化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柳伟伟
李任建
+5 位作者
付穗业
董卿
张敏
张学尧
张建珍
张婷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3-740,共8页
【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
【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浆膜表皮发育规律;通过制备飞蝗发育第6-8天从卵孔端至卵尾端的纵切切片,观察飞蝗胚胎转旋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飞蝗胚胎期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后的操作步骤为:固定前Na Cl O预处理和打孔、洗涤30min、脱水30 min和透明30 min。通过此方法可获得表皮结构完整且清晰的胚胎期组织切片。在30℃条件下,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几丁质沉积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5天,在第8天时开始降解。飞蝗胚胎的转旋发生在第6-7天,伴随着浆膜和浆膜表皮的形态变化。【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飞蝗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步骤,揭示了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胚胎转旋的发育模式,为昆虫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石蜡切片改良
HE染色
胚胎
浆膜表皮
胚胎转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西临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地下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陆俊姣
董晋明
任美凤
李霞
武宇鹏
李大琪
马恩波
机构
山西省
农业
科学院植物保护
研究所
农业
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
山西省
重点
实验室
山西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临汾市
农业
委员会
太原科技
大学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6-1059,共14页
基金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基金(BSH-2015JJ-004)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4)
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2015011077)
文摘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其与土壤温湿度及环境的关系。【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地下害虫种群迁移总体呈现出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上移,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下潜的规律。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时间、分布深度以及活动范围等均不同。春季随着温度升高,上移时间的早晚依次为金针虫、蛴螬、蝼蛄;而当晚秋温度降低时,下潜顺序则相反。冬季低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20 cm以下;而夏季高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10~20 cm之间,同一种类地下害虫越冬比越夏下潜得更深。从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全年垂直活动范围来看,蛴螬活动的土层范围较浅薄,蝼蛄活动的土层较深厚,越冬时下潜的深度也最深。【结论】不同类群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不同,在周年活动中均存在着上下往返迁移。
关键词
地下害虫
上移
下潜
垂直移动
迁移规律
季节性变化
Keywords
Subterranean pest insects
upward migration
downward migration
vertical migration
migration pattern
seasonal variation
分类号
Q968 [生物学—昆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改良石蜡切片技术的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发育模式及形态变化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柳伟伟
李任建
付穗业
董卿
张敏
张学尧
张建珍
张婷婷
机构
山西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3-74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19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591722)
文摘
【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浆膜表皮发育规律;通过制备飞蝗发育第6-8天从卵孔端至卵尾端的纵切切片,观察飞蝗胚胎转旋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飞蝗胚胎期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后的操作步骤为:固定前Na Cl O预处理和打孔、洗涤30min、脱水30 min和透明30 min。通过此方法可获得表皮结构完整且清晰的胚胎期组织切片。在30℃条件下,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几丁质沉积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5天,在第8天时开始降解。飞蝗胚胎的转旋发生在第6-7天,伴随着浆膜和浆膜表皮的形态变化。【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飞蝗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步骤,揭示了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胚胎转旋的发育模式,为昆虫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飞蝗
石蜡切片改良
HE染色
胚胎
浆膜表皮
胚胎转旋
Keywords
Locusta migratoria
paraffin section modification
HE staining
embryo
serosal cuticle
katatrepsis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山西临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地下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陆俊姣
董晋明
任美凤
李霞
武宇鹏
李大琪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改良石蜡切片技术的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发育模式及形态变化观察
柳伟伟
李任建
付穗业
董卿
张敏
张学尧
张建珍
张婷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