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临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地下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被引量:12
1
作者 陆俊姣 董晋明 +4 位作者 任美凤 李霞 武宇鹏 李大琪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6-1059,共14页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其与土壤温湿度及环境的关系。【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地下害虫种群迁移总体呈现出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上移,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下潜的规律。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时间、分布深度以及活动范围等均不同。春季随着温度升高,上移时间的早晚依次为金针虫、蛴螬、蝼蛄;而当晚秋温度降低时,下潜顺序则相反。冬季低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20 cm以下;而夏季高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10~20 cm之间,同一种类地下害虫越冬比越夏下潜得更深。从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全年垂直活动范围来看,蛴螬活动的土层范围较浅薄,蝼蛄活动的土层较深厚,越冬时下潜的深度也最深。【结论】不同类群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不同,在周年活动中均存在着上下往返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害虫 上移 下潜 垂直移动 迁移规律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除虫脲对中华稻蝗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慧花 张建珍 +2 位作者 杨美玲 郭亚平 马恩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5-836,共2页
为研究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除虫脲对不同龄期中华稻蝗若虫的毒性效应,将除虫脲用丙酮溶解,稀释至不同浓度,点滴法处理试虫。结果表明除虫脲对2、3龄中华稻蝗若虫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试虫出现因蜕皮困难而死亡的现象,且影响其进食和增重。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除虫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丽君 刘龙龙 +4 位作者 张建珍 孙毅 康国帅 周建平 崔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方法,提高转化率,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品种,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方法]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LBA44...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方法,提高转化率,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品种,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方法]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3301ubi Ac)侵染转化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优化转化条件,探索燕麦、玉米和高粱遗传转化体系,探讨菌液浓度、种子萌发时间、超声波功率、乙酰丁香酮和草丁膦浓度对3种作物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6>OD600≥0.4时转化效果最佳;第1次超声波功率为900 W,处理时间为10 min;第2次超声波功率为200 W,处理时间为4 min效果最佳。转化效率最高;添加乙酰丁香酮对燕麦、高粱和玉米的发芽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转化效果有明显区别;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转化植株对草丁膦的耐受性差异不大,与非转化植株相比,0.8 mg/L除草剂胁迫下燕麦、玉米和高粱种子萌发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用1 mg/L除草剂溶液对T0和T1代转化植株幼苗进行筛选,转化植株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结论]经除草剂筛选和PCR对T0和T1代幼苗检测,初步证明获得了转化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转化 燕麦 玉米 高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靶向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昆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婷婷 柳伟伟 +4 位作者 李涛 张敏 张学尧 马恩波 张建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61-65,共5页
介绍CRISPR/Cas9系统的基本结构、作用机制、脱靶效应以及在昆虫基因编辑和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将该技术应用于非模式昆虫的基因编辑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因组编辑 CRISPR/Cas9系统 导向RNA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黄胸鼠种群的分布现状及年龄结构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新根 张健旭 +5 位作者 张建珍 王庭林 邹波 常文英 侯玉 刘娇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为了掌握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在山西省的分布现状,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11个地市的15个县(市、区)采用夹(笼)捕法对其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体质量法研究了黄胸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显示,黄胸鼠... 为了掌握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在山西省的分布现状,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11个地市的15个县(市、区)采用夹(笼)捕法对其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体质量法研究了黄胸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显示,黄胸鼠在山西省的8个地市有不同程度分布,并且有继续北扩的趋势;黄胸鼠成年组(Ⅲ)和老年组(Ⅳ)的群体数量占到54.28%。表明黄胸鼠种群有形成数量高峰的可能,需密切监测其数量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鼠 分布 年龄结构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步甲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常虹 孙海莲 +1 位作者 董玮 乌兰吐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3期7754-7756,7772,共4页
步甲是鞘翅目昆虫的重要类群之一,是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天敌。步甲与环境关系密切,环境因子(如湿度、温度、海拔、土壤性质、植被、食物条件)及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如演替阶段、干扰等)都对步甲的生命活动及群落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步甲是鞘翅目昆虫的重要类群之一,是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天敌。步甲与环境关系密切,环境因子(如湿度、温度、海拔、土壤性质、植被、食物条件)及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如演替阶段、干扰等)都对步甲的生命活动及群落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因子对步甲的影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子对步甲生命活动及群落分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步甲 多样性 影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慧敏 韩焱 +3 位作者 宋少娟 杨美玲 马恩波 郭亚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6-239,共4页
为了阐明铜(Cu)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长期作用的毒性效应,对实验室多代筛选的耐铜型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寿命、衰老、发育、生殖和运动等生物学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耐铜型秀丽隐杆线虫与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相比其寿命... 为了阐明铜(Cu)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长期作用的毒性效应,对实验室多代筛选的耐铜型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寿命、衰老、发育、生殖和运动等生物学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耐铜型秀丽隐杆线虫与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相比其寿命缩短、衰老提前、个体发育受到抑制,且出现繁殖率降低、生殖能力减弱、运动行为存在障碍等一系列生理变化。本文为理解与阐明Cu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实验资料,有助于深入开展Cu毒性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隐杆线虫 耐铜型 生物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燕麦创伤胚转化体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丽君 刘龙龙 +2 位作者 孙毅 张建珍 崔林 《河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49-54,76,共7页
通过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对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 CAMBAR.CH I.11)侵染转化燕麦种子,对转化体系... 通过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对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 CAMBAR.CH I.11)侵染转化燕麦种子,对转化体系中的菌液浓度、超声波功率、种子处理方式和抗除草剂筛选等不同转化条件分别进行了研究,以探索农杆菌介导的燕麦最适宜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燕麦种子浸泡4 h后采用穿刺法划伤种子,1 000 W超声波处理划伤种子10 min,在OD600=0.4的农杆菌溶液中共培养2 d,最有利于种子转化;用0.8 mg/L草丁膦溶液与种子共培养能够有效抑制种子萌发进行初筛,用1 mg/L草丁膦溶液喷施幼苗进行除草剂抗性筛选,能够明显抑制假阳性苗的生长;将来自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的Bar基因导入燕麦,经除草剂筛选以及Bar基因的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获得转基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转化体系 BAR基因 农杆菌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特征和mtDNA COI序列的北美五倍子蚜分类和系统发育地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庞雅文 马恩波 任竹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81,共7页
五倍子蚜共6属12种,除北美分布1属1种外,其余分布东亚。本研究采用数值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的形态特点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以倍蚜6属8种179个有翅孤雌蚜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胸部、腹部的直接测量... 五倍子蚜共6属12种,除北美分布1属1种外,其余分布东亚。本研究采用数值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的形态特点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以倍蚜6属8种179个有翅孤雌蚜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胸部、腹部的直接测量特征48个、量度间比例特征31个及转化为数值的描述特征29个共108个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北美倍蚜M.rhois与倍蚜属关系较近,五倍子蚜8个种共形成3个大的聚类簇,北美倍蚜M.rhois与倍蚜属的倍蛋蚜Schlechtendalia peitan和角倍蚜S.chinensis聚为一支;铁倍蚜属的肚倍蚜蛋铁亚种Kaburagia rhusicola ovogallis和肚倍蚜枣铁亚种K.rhusicola ensigallis与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Meitanaphiselongallis、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Nurudea shiraii和红倍花蚜N.yanoiella与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Floraphis meitanensis分别聚为一支。另外,测定五倍子蚜8个种共16个样本的mtDNA COI基因序列(约1.2 kb),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北美倍蚜M.rhois与倍蚜属的关系密切,和形态数据得到的结果一致;但倍蚜8个种之间的聚类总体上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不太一致,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和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铁倍蚜属的肚倍蚜枣铁亚种和肚倍蚜蛋铁亚种与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和红倍花蚜分别聚为一支,彼此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蚜 北美倍蚜 数值分类 COI基因序列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聚乳酸3D打印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崔荣荣 吴海花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79,共5页
以聚乳酸骨钉为例,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其加工温度、打印速率和冷却速率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制件尺寸精度和力学强度的模拟,得到了最佳加工工艺为供料段、压缩段和均化段温度分别为230,250,260℃;打印速率为70 mm/s,冷却速率为30℃/s。... 以聚乳酸骨钉为例,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其加工温度、打印速率和冷却速率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制件尺寸精度和力学强度的模拟,得到了最佳加工工艺为供料段、压缩段和均化段温度分别为230,250,260℃;打印速率为70 mm/s,冷却速率为30℃/s。在该工艺下制得的骨钉制件尺寸精度和力学强度高。另外,还通过实际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所得制件的尺寸误差和标准差均较小,力学强度为54.7–56.9 MPa,与模拟结果相近。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到3D打印工艺优化中,可使优化参数周期缩短,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技术 模拟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温度波动对麦长管蚜生理生态表型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邢鲲 张树明 +1 位作者 赵飞 张建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7-375,共9页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下不同变温幅度(±0℃、±6℃、±12℃)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理指标(温度耐受性、呼吸)与生态指标(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变温幅度±0℃和±12℃相比,变温幅度±6℃显著提高了麦长管蚜整体存活、寿命、繁殖以及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阻碍了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抑制了整体存活,缩短了寿命,降低了繁殖量,且显著降低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但是,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提高了成蚜的耐热、耐寒性与CO_(2)呼吸速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变温幅度中,麦长管蚜成蚜耐寒性的提高是以寿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以往以恒温为基础的昆虫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必要因素,应考虑纳入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中,从而提高昆虫田间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与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温幅度 麦长管蚜 生活史 温度耐受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幼鲫鳃组织及其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雅菲 贾欣 +4 位作者 耿志远 陈晨 张月 刘少贞 宋晶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8,共10页
为探究氨氮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慢性毒性效应,以及对鳃组织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健康幼鲫,随机分为8组,分别饲养于自来水(对照组)与NH 4Cl质量浓度为160~720 mg/L的水环境中,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得出96 h半... 为探究氨氮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慢性毒性效应,以及对鳃组织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健康幼鲫,随机分为8组,分别饲养于自来水(对照组)与NH 4Cl质量浓度为160~720 mg/L的水环境中,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得出96 h半致死浓度(LC 50)和安全浓度(SC),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慢性毒性实验,NH 4Cl质量浓度分别为0、6、15、24 mg/L,实验期为60 d。结果显示:(1)氨氮对幼鲫96 h的LC 50为289.29 mg/L(95%置信区间264.08~316.90 mg/L),SC为28.90 mg/L。(2)鳃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鳃丝充血,鳃小片变短变粗、卷曲,泌氯细胞增生,柱状细胞变形,氨氮对鳃组织的损伤程度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3)各氨氮组的鳃组织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氨氮组的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暴露时间延长,相同浓度组ACP、AKP酶活性呈升高趋势,ALT、AST、SOD、CA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综上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会抑制幼鲫生长,损伤鳃组织,并伤害抗氧化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鲫(Carassius auratus) 组织结构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蝗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及mRNA表达特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晓健 张欢欢 +3 位作者 李大琪 崔淼 马恩波 张建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64-1271,共8页
海藻糖酶是海藻糖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在昆虫发育和能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本文分析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一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并对其mRNA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藻糖... 海藻糖酶是海藻糖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在昆虫发育和能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本文分析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一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并对其mRNA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藻糖酶(TRE,GenBank登录号:FJ795020)不含有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酶与大豆蚜Aphis glycines、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可溶型海藻糖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我们将该酶的基因命名为LmTre-1。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LmTre-1在卵发育前期、中期的表达量都很低,卵发育后期表达量显著提高;LmTre-1在5龄若虫和成虫被检测的组织部位中均有表达,在体壁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脂肪体、肌肉、气管、精巢及卵巢中;5龄飞蝗刚蜕皮后LmTre-1在体壁中的表达量较高,随着生长发育其表达量逐渐降低;LmTre-1在成虫发育期体壁中稳定高表达。LmTre-1的mRNA表达特性与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非常相似,据此推测该基因可能与体壁几丁质的合成相关。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该基因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并为以海藻糖酶为杀虫靶标的农药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海藻糖酶 序列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铠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菊平 宣善滨 +3 位作者 张育平 杨静 曹天文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目的】了解闪蛱蝶亚科属间及种间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采用PCR步移法对武铠蛱蝶Chitoria ulup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38种鳞翅目昆虫的系统发育树。【... 【目的】了解闪蛱蝶亚科属间及种间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采用PCR步移法对武铠蛱蝶Chitoria ulup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38种鳞翅目昆虫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武铠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279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度为391 bp的A+T富含区,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已知近缘种昆虫相同。武铠蛱蝶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很高的A+T含量(79.9%)。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COII以TTG作为起始密码子,COI以CGA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为昆虫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COII和ND4基因使用了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基因均以典型的TAA为终止密码子。在所测得的22个tRNA基因中,除tRNASer(AGN)缺少DHU臂外,其余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与其他多数鳞翅目昆虫一样,武铠蛱蝶的A+T富含区中有一段由ATAGAA引导的保守的多聚T结构,长度为21 bp,并散布着一些长短不一的串联重复单元。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总科级别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卷蛾总科+(凤蝶总科+(螟蛾总科+(夜蛾总科+蚕蛾总科+尺蛾总科)));在蛱蝶科物种中,武铠蛱蝶与猫蛱蝶Timelaea maculate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基于分子标记构建的鳞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蛱蝶科 武铠蛱蝶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铬急性染毒对中华稻蝗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耀明 杨慧敏 +4 位作者 张育平 吴海花 张建珍 马恩波 郭亚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1-1327,共7页
为了解重金属对生物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对昆虫的毒性效应,研究了重金属镉和铬急性染毒对中华稻蝗5龄若虫几种代谢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镉和铬分别在48h和72h激活CarE活性;当镉处理中华稻蝗... 为了解重金属对生物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对昆虫的毒性效应,研究了重金属镉和铬急性染毒对中华稻蝗5龄若虫几种代谢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镉和铬分别在48h和72h激活CarE活性;当镉处理中华稻蝗96h后,体内ACP活性下降;铬染毒72h后,AKP活性升高,而铬作用24h和48h后,ACP活性表现为在低浓度处理组中被激活,高浓度处理组中被抑制;镉处理48h后,GST活性升高,铬处理72h和96h,GST有升高的趋势;镉处理24h和铬处理96h后PPO活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镉和铬染毒后,中华稻蝗体内代谢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重金属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酶 多酚氧化酶 中华稻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虫脲对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晓健 杨美玲 +2 位作者 张建琴 马恩波 张建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39-1044,共6页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以氟虫脲...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以氟虫脲浸渍法处理2龄中期中华稻蝗及1,2和3龄东亚飞蝗若虫为处理组,丙酮处理为对照组,使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氟虫脲对蝗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的OcCHS1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312bp,编码10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HM214491,与东亚飞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LmCHS1)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度达95%。RT-PCR结果显示,处理组几丁质合成酶1扩增带均强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华稻蝗2龄中期若虫OcCHS1mRNA表达提高了1.02倍,东亚飞蝗1,2,3龄若虫LmCHS1mRNA表达分别提高了34%,82%和89%,差异显著(P<0.05)。分析基因表达提高的原因是几丁质合成受阻后基因表达水平的一种代偿性增加,由此推测几丁质合成酶可能是氟虫脲作用的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中华稻蝗 几丁质合成酶 氟虫脲 基因表达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蝶类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敏 赵盼 +4 位作者 尹洁 李涛 张婷婷 曹天文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24-1338,共15页
【目的】了解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究蝶类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技术及Sequencher 4.8拼接软件获得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参考鳞翅目昆虫已知线粒体... 【目的】了解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究蝶类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技术及Sequencher 4.8拼接软件获得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参考鳞翅目昆虫已知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使用MEGA6.0软件对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中各基因进行定位和注释。采用tRNA Scan-SE 1.21在线预测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重建了包含凤蝶总科中凤蝶科(Papilionidae)、绢蝶科(Parnassiidae)、粉蝶科(Pieridae)、眼蝶科(Satyr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灰蝶科(Lycaenidae)、斑蝶科(Danaidae)、珍蝶科(Acraeidae)、喙蝶科(Libyheidae)和蚬蝶科(Riodinidae)10个科28种蝴蝶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总长度为15 362 bp(Gen Bank登录号:MF496134),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A+T富含区。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较高的A+T含量(79.6%)。小红珠绢蝶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UUA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RSCU)最高(5.08),而AGG和CCG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RSCU)均较低(0),这与大紫蛱蝶Sasakia charonda coreana的分析结果一致。在所测得的22个tRNA基因中,除tRNASer(AGN)缺少DHU臂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这与鳞翅目中目前已得到的其他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凤蝶总科内蚬蝶科与灰蝶科的亲缘关系最近;粉蝶科与蛱蝶科、珍蝶科、眼蝶科、斑蝶科、喙蝶科、蚬蝶科和灰蝶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更近;绢蝶科与凤蝶科锯凤蝶亚科亲缘关系最近,随后二者与凤蝶亚科物种聚为一支。在绢蝶科中,小红珠绢蝶与依帕绢蝶Parnassius epaphus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支持绢蝶科物种归为绢蝶亚科,绢蝶亚科、锯凤蝶亚科和凤蝶亚科归入凤蝶科,且绢蝶亚科与锯凤蝶亚科为姐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凤蝶总科 小红珠绢蝶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取食染镉小麦后中华稻蝗体内镉的累积分布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鸽 吴海花 +3 位作者 席玉英 杨美玲 马恩波 郭亚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12-1817,共6页
重金属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以食物染毒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一龄若虫至成虫),将中华稻蝗成虫不同组织部位(头、翅、足、卵巢/精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解剖,并通过原子吸... 重金属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以食物染毒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一龄若虫至成虫),将中华稻蝗成虫不同组织部位(头、翅、足、卵巢/精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解剖,并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镉的浓度,统计分析各组织部位镉的累积分布规律。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结果表明,生长于浓度为0、36.67、73.34、110.01、146.68μg·g-1镉溶液中的小麦,其叶片中镉的累积浓度分别达到1.99、102.88、159.92、255.48、372.68μg·g-1,与培养液中镉浓度呈显著正相关(Y=2.4379X-0.206,R2=0.988P<0.01;Y为小麦中镉浓度,X为镉溶液浓度);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中华稻蝗头、翅、足、卵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中镉的累积浓度基本都呈增加的趋势,例如,在各组织部位中镉累积浓度最高的为中肠,4个处理浓度中雌虫分别为对照组的139.29、82.11、197.94、212.74倍,雄虫为对照组的99.89、70.32、100.17、91.23倍;在各组织部位中镉累积浓度较低的足,雌、雄虫也分别达到了对照组的4.95、8.80、16.23、16.90倍和7.14、12.22、20.59、27.98倍。对中华稻蝗成虫各组织部位镉累积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消化道各部位的累积浓度较其他部位为高,其中,中肠内镉的累积浓度均为最高,前后肠间的累积浓度次之;此外,镉在中华稻蝗头部也有明显的累积,其次是体壁和翅,而卵巢/精巢和足的累积浓度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取食染毒小麦可导致镉在中华稻蝗体内的累积,且镉在不同组织部位中的累积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小麦 组织分布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在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体内的累积及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跃 李丽君 +3 位作者 张育平 孙鸽 郭亚平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81-2286,共6页
昆虫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代谢过程的。本文中以不同浓度六价铬(Cr6+)溶液(0、7.5、15、30mg·L-1)培育的小麦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从4龄若虫开始进行慢性染毒,待其发育到成虫时分别测定虫体、粪便、小麦叶片内... 昆虫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代谢过程的。本文中以不同浓度六价铬(Cr6+)溶液(0、7.5、15、30mg·L-1)培育的小麦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从4龄若虫开始进行慢性染毒,待其发育到成虫时分别测定虫体、粪便、小麦叶片内的Cr含量以及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显示,生长于0、7.5、15、30mg·L-1Cr6+溶液中的小麦,其叶片中Cr浓度分别为5.77、6.85、9.88、18.33μg·g-1。随着Cr6+浓度的增加,虫体内和粪便中Cr的累积量也逐渐增大,在30mg·L-1时达到最大值。中华稻蝗体内SOD活力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未达到显著水平。而CAT、GPx活力和T-Aoc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5mg·L-1时达到最大值。本文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体内的Cr含量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是对环境中重金属Cr污染的一种间接反应。通过测定中华稻蝗体内的Cr含量,可以对环境中Cr污染进行评估;同时,中华稻蝗抗氧化酶系统在机体防御过氧化物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铬(Cr)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总抗氧化能力(T-A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倦库蚊主要组织结构的石蜡切片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闫亮珍 乔传令 +2 位作者 张建珍 马恩波 崔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3-380,共8页
【目的】蚊虫是传播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媒介害虫,对其组织形态学的认识是开展众多领域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quin quefasciatus成虫组织结构及形态,为媒介蚊虫的抗药性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 【目的】蚊虫是传播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媒介害虫,对其组织形态学的认识是开展众多领域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quin quefasciatus成虫组织结构及形态,为媒介蚊虫的抗药性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用改进的石蜡切片法和HE染色,结合活体内脏器官解剖及光学显微镜观察,从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对致倦库蚊组织结构做详尽展示。【结果】获得结构完整、染色清晰、定位准确的消化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HE染色石蜡切片。【结论】探讨了改进制片和染色过程中一些步骤及注意事项。研究结果为利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蚊虫体内抗药性基因的准确定位及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倦库蚊 石蜡切片 组织结构 解剖学 HE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