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长子崔庄石窟、丹朱岭石窟调查简报
1
作者 徐晴(绘图) 肖诗颖(绘图) +3 位作者 武夏(摄影\文) 马楠(摄影) 赵杰 李辉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7,共13页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学系对崔庄石窟和丹朱岭石窟进行了调查。两处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长子县和晋城高平市交界处。崔庄石窟共有2窟,第1窟为凿有低坛基的方形洞窟,三壁雕三佛;第2窟雕凿未完成。丹朱岭石窟亦有2窟,均为方形洞窟,...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学系对崔庄石窟和丹朱岭石窟进行了调查。两处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长子县和晋城高平市交界处。崔庄石窟共有2窟,第1窟为凿有低坛基的方形洞窟,三壁雕三佛;第2窟雕凿未完成。丹朱岭石窟亦有2窟,均为方形洞窟,第1窟四壁及窟顶遍刻千佛,第2窟三壁雕三佛。根据洞窟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推断,两处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晚期。此次调查完善了晋东南地区北朝石窟寺及造像演变的年代序列,为研究北魏都城地区佛教造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长子县 崔庄石窟 丹朱岭石窟 北魏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冈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研究
2
作者 张海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0,共6页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存在内外两重,均为镶嵌式,其本体虽小,实牵涉颇广。本文从第20窟主尊现存外重大眼珠与石雕本体及内外重眼珠之间的打破关系着手,认为石雕本体与两重佛眼珠均存在时代差异,对其可能形制和安装工艺进行了探讨...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存在内外两重,均为镶嵌式,其本体虽小,实牵涉颇广。本文从第20窟主尊现存外重大眼珠与石雕本体及内外重眼珠之间的打破关系着手,认为石雕本体与两重佛眼珠均存在时代差异,对其可能形制和安装工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洞窟的情况,进一步研究认为第20窟主尊左眼外重眼珠为辽代,辽末的战乱与动荡导致其遭受破坏,内重眼珠为金代补配。第20窟主尊佛眼珠形制的变化直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宗教造像理念、审美、工艺和材料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第20窟主尊 佛眼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沁源枣林庄、柳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夏(摄影) 徐晴(绘图) +4 位作者 姬凌飞(绘图) 刘亚楠(绘图) 马楠 李辉 冯鹏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山西长治沁源枣林庄、柳湾摩崖造像进行了两次调查。枣林庄摩崖造像开凿有3个主龛,龛下刻有供养人形象及题记,据造像题材与风格推断应开凿于北魏晚期。柳湾摩崖造像共有12龛,风化较为严重,根据造像题材...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山西长治沁源枣林庄、柳湾摩崖造像进行了两次调查。枣林庄摩崖造像开凿有3个主龛,龛下刻有供养人形象及题记,据造像题材与风格推断应开凿于北魏晚期。柳湾摩崖造像共有12龛,风化较为严重,根据造像题材与风格推断应陆续开凿于东魏北齐时期。此次调查为研究晋东南地区北朝佛教遗存的年代序列以及佛教的传播路线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枣林庄 柳湾 摩崖造像 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沁源红莲山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2
4
作者 武夏 马楠 +4 位作者 李辉 冯鹏锦 刘亚楠 徐晴 赵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5,共5页
红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坡底村东约2km的红莲山腰上,现存4龛摩崖造像,均坐东朝西。其中第4龛南侧有东魏武定四年(546)纪年题记,造像题材与风格主要延续了晋东南地区北魏晚期的特点。这处纪年造像为判定北朝佛教造... 红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坡底村东约2km的红莲山腰上,现存4龛摩崖造像,均坐东朝西。其中第4龛南侧有东魏武定四年(546)纪年题记,造像题材与风格主要延续了晋东南地区北魏晚期的特点。这处纪年造像为判定北朝佛教造像的年代提供了参考,也为探讨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源 红莲山 摩崖造像 东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阿输迦施土”题材组合探析
5
作者 秦艳兰 王炜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本文首次考察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流行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组合,指出阿输迦施土因缘、释迦、弥勒为其主要组合形式,深入分析了此种组合形式蕴含的佛教信仰思想。通过与云冈石窟及山西周边其他北朝石窟和造像碑以及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 本文首次考察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流行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组合,指出阿输迦施土因缘、释迦、弥勒为其主要组合形式,深入分析了此种组合形式蕴含的佛教信仰思想。通过与云冈石窟及山西周边其他北朝石窟和造像碑以及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及其组合受到云冈造像样式影响,又辐射影响了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为研究中国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信仰、佛教造像艺术及其传播流变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涅水 石刻造像 阿输迦施土因缘 云冈造像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中国视野下的河西早期石窟——河西早期石窟研究之下 被引量:2
6
作者 韦正 马铭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10,共14页
对河西早期石窟与炳灵寺第169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第74、78窟关系的梳理表明,早期石窟在河西的传播并不一定由西到东,还应存在跳跃或迂回现象。长安佛教可能对炳灵寺和云冈石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长安与河西早期石窟一样可能也都有... 对河西早期石窟与炳灵寺第169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第74、78窟关系的梳理表明,早期石窟在河西的传播并不一定由西到东,还应存在跳跃或迂回现象。长安佛教可能对炳灵寺和云冈石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长安与河西早期石窟一样可能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来源。长安佛教在北中国早期石窟史中的地位值得继续仔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早期石窟 炳灵寺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长安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武乡石仁底石窟调查简报 被引量:3
7
作者 武夏(执笔/摄影) +4 位作者 杜煜 赵杰 李辉 徐晴(绘图) 马楠(绘图)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0,共7页
石仁底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西石仁底村东部的麓台山半山腰上,只有一窟,坐北朝南。窟内三壁开龛,龛下方有低坛基。正壁雕凿二佛并坐,两侧开龛雕凿胁侍菩萨,壁面上方雕刻飞天。西壁雕凿一佛二菩萨,壁面上方雕刻文殊菩萨说法。东壁... 石仁底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西石仁底村东部的麓台山半山腰上,只有一窟,坐北朝南。窟内三壁开龛,龛下方有低坛基。正壁雕凿二佛并坐,两侧开龛雕凿胁侍菩萨,壁面上方雕刻飞天。西壁雕凿一佛二菩萨,壁面上方雕刻文殊菩萨说法。东壁雕凿结跏趺坐佛,北侧雕刻菩萨,菩萨上方雕刻维摩诘。窟外西侧壁面刻有题记,风化剥落严重,仅存下部文字。从洞窟形制、造像题材、布局与风格来看,石仁底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这一发现完善了当地石窟寺演变的年代序列,为研究北朝民间石窟寺的开凿情况以及佛教造像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乡 石仁底石窟 释迦多宝 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法向量和面状指数特征的文物点云棱界配准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鹏程 杨朝 +2 位作者 孟杰 肖渊 崔嘉宝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4-662,共9页
三维重建是文物信息保护常用的方法,其主要通过点云配准技术重组文物空间的点云信息,配准精度对文物复现有重要影响。针对文物表面复杂点云纹理特征配准存在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法向量夹角和面状指数特征的局域点... 三维重建是文物信息保护常用的方法,其主要通过点云配准技术重组文物空间的点云信息,配准精度对文物复现有重要影响。针对文物表面复杂点云纹理特征配准存在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法向量夹角和面状指数特征的局域点云配准方法。首先,根据点云平面特性设定法向量夹角和协方差矩阵阈值,提取同时满足这两个特征的点云特征点;其次,采用K近邻搜索方法提取点云局域特征点集,通过刚性变换使两组点云质心位置重合,完成粗配准;最终,在两点云粗配准的基础上,根据迭代最近点ICP进行精配准。与传统ICP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方法的点云配准误差下降了3%,匹配耗时降低了50%,有效地提高了配准精度和效率,增强了点云配准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配准 法向量夹角 协方差矩阵 平面特性 局域特征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275窟的年代方案 被引量:4
9
作者 韦正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60,共13页
第275窟可以置于莫高窟自身、吐鲁番——河西早期石窟两个序列中进行比附。比附状况显示,第275窟与吐鲁番——河西十六国晚期石窟面貌差异大,与莫高窟北魏洞窟联系紧密,第275窟年代为北魏早期较为合理。这一年代推断与北魏攻占河西后敦... 第275窟可以置于莫高窟自身、吐鲁番——河西早期石窟两个序列中进行比附。比附状况显示,第275窟与吐鲁番——河西十六国晚期石窟面貌差异大,与莫高窟北魏洞窟联系紧密,第275窟年代为北魏早期较为合理。这一年代推断与北魏攻占河西后敦煌独盛、余地皆衰的历史背景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75窟 年代 北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