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与行动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凯 马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2-89,共8页
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不仅是传承与发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发展这一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耦合的关键路径,更是破解新发展阶段乡村社会治理难题的内... 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不仅是传承与发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发展这一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耦合的关键路径,更是破解新发展阶段乡村社会治理难题的内在要求。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经历了一个“核心主体重释—基层组织互动—组织体系建构”的良性动态发展过程。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整合结构单一、组织力度不强、动员范围有限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分散等具体问题。对此,须以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增能为前提,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关键,以强化农民主体性为保障,以多元组织参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持续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和互促共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组团帮扶机制研究——以粤东J县驻镇帮扶工作队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晓宾 马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121,共12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为了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先富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发展,派驻工作队的组团帮扶机制被普遍运用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为了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先富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发展,派驻工作队的组团帮扶机制被普遍运用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中。作为一种组团帮扶机制,驻镇帮扶工作队集中力量对重点镇进行帮扶,发挥了组团集成优势,但在嵌入乡村社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通过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内部协调对接机制、驻镇挂村联户工作机制和帮扶队员激励机制,推动驻镇帮扶工作队有效嵌入乡村社会,助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驻镇帮镇扶村 组团帮扶 工作队 混合科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效能的双重检验——以框架理论为视角的中国农民群体考察
3
作者 李蓉蓉 解小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共10页
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效能反映了国家治理的效能。因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效能不断彰显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产生... 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效能反映了国家治理的效能。因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效能不断彰显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效能是其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对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思想的文本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本框架”下呈现出话语变迁的适应性和连续性特征;从中国农民群体的现实回应中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受众框架”下呈现出农民的广续性基础认知、深厚性情感认同和持久性价值认定,凸显出中国农民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情感价值为主导”的认同特点。这是长期以来政党认同的代际传承的产物,同时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弥足珍贵的合法性基础和民心支持。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效能可通过强化组织引领统摄,突出认知导向;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延展认知带宽;优化数字传播生态,畅通认知通道;以及融入地域特色要素,增强认知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效能 框架理论 中国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接受的中介视角下互联网使用对村民公共参与的影响
4
作者 赵俊忠 郝栋男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6,共9页
村民公共参与是村民在乡村治理框架下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与监督等环节的行为过程,是凝聚乡村振兴智慧的重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伴随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全面普及与深度应用,村民的网络使用水平对公共参与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 村民公共参与是村民在乡村治理框架下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与监督等环节的行为过程,是凝聚乡村振兴智慧的重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伴随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全面普及与深度应用,村民的网络使用水平对公共参与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采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库的村户调查数据,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力与使用机会对村民不同类型的公共参与行为呈现异质性影响,并且其通过影响村民对技术的接受程度间接影响其公共参与行为,但该中介效应也因参与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技术接受视角下村民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受用性程度在村庄集体公益行动和社群公共事务交流参与中发挥着中介效应,但在村级民主审议参与中未产生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提升村民互联网使用水平与接纳度、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强化数字技能培训并针对不同公共参与方式分类施策是促进村民公共参与、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村民公共参与 技术接受模型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正义:“双韧性”路径纾解农民心理困境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蓉蓉 王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8-176,共9页
伴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数字化与老龄化同轨纵深发展态势下,数字鸿沟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方面造成了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诸多差距与不平等。同时,也在心理层面导致了农民由于认知、情绪、能力和观念等诸方面难以适应... 伴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数字化与老龄化同轨纵深发展态势下,数字鸿沟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方面造成了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诸多差距与不平等。同时,也在心理层面导致了农民由于认知、情绪、能力和观念等诸方面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焦虑感、疏离感、相对剥夺感和无力感,具体表现为能力恐慌与技术犹疑中的心理挣扎、虚拟空间与真实情感间的心理落空、权利挤压与机会缺失下的心理冲突、数字融入与信息获取下的心理失措。针对农民的这些心理困境,可利用“双韧性”理论,通过更新数字认知基模、重塑数字融入观念、确立数字身份认同和建构数字心态秩序实现农民主体心理韧性的强固,通过打造数字治理共同体、释放数字治理效能和增强数字技术回应力来提升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最终实现数字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数字正义 心理困境 双韧性理论 数字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及其解释——基于中部地区S省的实践考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勇 慕良泽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3,共12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部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公共治理场域,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部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公共治理场域,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结构力量与实践主体,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S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说明:依托国家高位推动、地方政府专项部署与生活场域机制构建的耦合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逐步深入农民日常生活,实现与农民以家户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接”。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治理资源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持续重塑农民生活空间,以家户为治理单元规范农民生活秩序,并通过现代化改造形塑农民生活实践,进一步赋能农民主体参与,从而建立起治理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行动 生活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 被引量:5
7
作者 吕其镁 常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95,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既保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既保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更好地利用了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情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进程中存在的特殊历史现象,只有牢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既始终避免平均主义倾向,又逐渐消解贫富分化的现象,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所有制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世界历史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迎 吕其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6-9,共4页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丰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的自我增殖和自我扩张在全球运动的产物,具有自否定和自悖谬的内在特征。人类命运共...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丰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的自我增殖和自我扩张在全球运动的产物,具有自否定和自悖谬的内在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进一步推动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征,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程序的行政过程论分析
9
作者 慕良泽 简丽琴 《中国土地科学》 2025年第7期45-54,共10页
研究目的:回归《土地管理法》,结合尊重村民自治,分阶段式建立符合程序公正理念的制度,将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全面纳入程序法治轨道,从而实现对违法、不当撤销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维护村民的宅基地权益,助益乡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法治政... 研究目的:回归《土地管理法》,结合尊重村民自治,分阶段式建立符合程序公正理念的制度,将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全面纳入程序法治轨道,从而实现对违法、不当撤销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维护村民的宅基地权益,助益乡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结果:(1)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的程序性法律制度不完备是当前宅基地用地许可后续管理的突出问题。(2)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是内部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持续过程,其合法性离不开作为整体的撤销过程的合法性。研究结论:(1)在了解取证阶段建立全面收集证据制度,尊重村民自治和集体决策,吸纳村民参与行政调查。(2)在意思形成阶段建立说明理由制度和听取陈述、申辩制度。撤销宅基地用地许可将致使村民失去唯一住宅等严重危害村民居住保障,或关涉宅基地建房相邻权利人权益时,应举行听证。(3)在宣告阶段建立系统的文书送达制度,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规定,并从放宽留置送达条件和建立撤销决定向村级组织公告机制两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用地许可 撤销 阶段性法律构造 行政过程 村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