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常利兵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3-92,共10页
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渐趋兴盛,既有讨论社会史视角对当代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也有对当代史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反思,从而将社会史的引入作为当代史学科体系建立和研究走向深入的新途径。利用新资料、新视角、新方法进... 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渐趋兴盛,既有讨论社会史视角对当代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也有对当代史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反思,从而将社会史的引入作为当代史学科体系建立和研究走向深入的新途径。利用新资料、新视角、新方法进行的微观实证研究也取得新进展,对其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助于推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未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不仅要借鉴古代、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优秀成果,而且要在资料、视角和写法等方面确立自身的学术话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社会史 走向田野与社会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料革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被引量:5
2
作者 行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3,共3页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倍加受人青睐。可以说,就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而言,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了一定长足的发展和积累,其中,中国近代社会史的...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倍加受人青睐。可以说,就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而言,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了一定长足的发展和积累,其中,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发展显得更为强势一些。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姗姗来迟,明显滞后了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 中国近代社会史 革命 中国历史研究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化时代乡村干部“反行为”研究——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维强 邓宏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7,166,共8页
在集体化时代,国家倡导和强调社会主义理念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在社会运作中的积极实践,但乡村传统的经济理性、人情关系、重情不重理的生活逻辑与思维定势而非科层的现代管理体制,在乡村公共管理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乡村干部... 在集体化时代,国家倡导和强调社会主义理念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在社会运作中的积极实践,但乡村传统的经济理性、人情关系、重情不重理的生活逻辑与思维定势而非科层的现代管理体制,在乡村公共管理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乡村干部的"反行为"看,他们占有较多的政治、社会资源,居于较高的社会地位,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同时也利用了国家的权威;普通群众处于社会下层,居于被支配地位,并努力寻求干部庇护。村庄公共事务的运作和干部组织的内部管理呈现出一定的无秩序状态。党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国家的权威遇到了乡村的生活逻辑和村民生存理性的挑战与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化时代 乡村干部 反行为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村庄:“泉域社会”在中国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俊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111,共8页
泉域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解说模式,是为克服村庄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而且是水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类型,泉域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之所以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开展水利社会... 泉域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解说模式,是为克服村庄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而且是水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类型,泉域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之所以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正是考虑到中国地域空间的差异性、水利在地域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地域社会对水利所具有的不同态度和策略。这样就可以真正从中国地域社会的水利问题出发,瓦解魏特夫大而化之的"治水学说"及其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并发掘出中国水利社会的多样性特征,凸显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泉域社会 理论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起来”的历史实践及其思想意涵——以社会史视角理解新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被引量:4
5
作者 常利兵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9-125,共7页
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既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历史表现各有不同,但又都有其共性。本文讨论思考的对象主要限定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多涉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问题,进而又会牵连到革命年代的农民社会构造问... 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既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历史表现各有不同,但又都有其共性。本文讨论思考的对象主要限定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多涉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问题,进而又会牵连到革命年代的农民社会构造问题。就此而言,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称之为新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未尝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 历史实践 社会史 组织 “三农问题” 1949年 历史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革命与中国调查:以太行根据地调查文本和实践为考察中心
6
作者 马维强 史灿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东渡黄河开辟华北根据地,太行是其中重要的一块。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残酷的战争环境和广大农村的地域传统,中共结合形势发展及政权建设的需要,开展了规模化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支部发展状况和群众动员的调查,...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东渡黄河开辟华北根据地,太行是其中重要的一块。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残酷的战争环境和广大农村的地域传统,中共结合形势发展及政权建设的需要,开展了规模化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支部发展状况和群众动员的调查,中共有针对性地作出适时调整,极大地推进了支部的建立巩固,也形塑了良好的党群关系。正是经过战争年代的斗争洗礼,调查研究不仅成为中共普遍性的工作方法,而且因其始终贯穿于根据地的党政建设和社会改造,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政党色彩的原则理念及社会治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社会调查 太行根据地 调查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漫画:医疗社会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素材
7
作者 贾登红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5,共4页
通过梳理晚清民国医疗漫画的兴起、概貌与社会影响,借鉴跨学科研究的路径,聚焦于医疗漫画的创作内容与视觉表达,从疾病中的可见与不可见、“生生之具”、科普启蒙与卫生教育及其对社会时事的讽刺与隐喻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视觉图像背... 通过梳理晚清民国医疗漫画的兴起、概貌与社会影响,借鉴跨学科研究的路径,聚焦于医疗漫画的创作内容与视觉表达,从疾病中的可见与不可见、“生生之具”、科普启蒙与卫生教育及其对社会时事的讽刺与隐喻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视觉图像背后丰富且复杂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内涵;阐明了对医疗漫画的研究既要深入漫画,又要跳出漫画,立足于整体史的视野,注重以小见大与发掘漫画图像的证史功能。在此基础上,以冀深化医疗社会史的研究面向,推动医疗漫画研究的不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 漫画 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盐的消失——20世纪雁北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与民生问题研究
8
作者 郭宇 张俊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6,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雁北盐碱地区域民众刮土熬盐谋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盐政改革、贷款及盐碱地改造裁废土盐,推动盐民转产农业。但因灌溉不当与治理技术问题,农业发展受限,1957年暂允恢复土盐并持续探索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至90年代,... 清末民国时期,雁北盐碱地区域民众刮土熬盐谋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盐政改革、贷款及盐碱地改造裁废土盐,推动盐民转产农业。但因灌溉不当与治理技术问题,农业发展受限,1957年暂允恢复土盐并持续探索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至90年代,盐碱地缩减、收入多元化及食盐供应充足,土盐业彻底消失。雁北民众在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利用和改良相结合的新出路,其中畜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雁北 盐碱地 土盐 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滞与潜流:蒙元时期北方汉地的教育兴复与社会变迁——以山西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蒙元帝国于北方崛兴,分别于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由此完成全国统一。金蒙战争后,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汉地进行了长期的地方庙学重建活动,逐步恢复了儒家教育与祭祀典礼。通过对山西地区教育兴复和社会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窥见在... 蒙元帝国于北方崛兴,分别于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由此完成全国统一。金蒙战争后,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汉地进行了长期的地方庙学重建活动,逐步恢复了儒家教育与祭祀典礼。通过对山西地区教育兴复和社会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窥见在战争破坏与科举停废的双重影响下,儒士的地位产生动摇,区域社会中的精英角色呈现多元化发展,在当地官吏倡导之下,僧道、世侯豪族及普通民众的支持是汉地教育秩序恢复的重要因素。在科举制度恢复后,儒士们试图通过重塑社会规范,以此巩固社会地位,重新获得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元 山西 科举制度 教育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幢以存世系:金代山西民间的“先茔幢”与家族史书写
10
作者 王洋 张俊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4,共9页
经幢起源于唐代,原本是一种镌刻佛教经文的石刻,因《陀罗尼经》中宣扬的“影走飞天”效果而闻名。至金代,刊立在先茔中的经幢逐渐成为北方地区民间社会用来记录家族世系和宗族发展情况的载体。金代山西地区立幢的群体多种多样,所载世系... 经幢起源于唐代,原本是一种镌刻佛教经文的石刻,因《陀罗尼经》中宣扬的“影走飞天”效果而闻名。至金代,刊立在先茔中的经幢逐渐成为北方地区民间社会用来记录家族世系和宗族发展情况的载体。金代山西地区立幢的群体多种多样,所载世系相对简单明确,族中男女皆有收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幢的流行与金代北方地区汉人家族以先茔为中心的祭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考察山西民间“幢存世系”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可以窥见金代北方地区民间宗族积极适应战乱后的社会发展,留存世系资料的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幢 世系 先茔 宗族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课堂要“走向田野与社会”——关于区域社会史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理念 被引量:9
11
作者 行龙 常利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3-56,共4页
伴随社会史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研究经验与教学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显得迫切而又重要。也就是说在相关研究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大学历史教学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或者说研究实践如何与课堂教学彼此促进。... 伴随社会史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研究经验与教学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显得迫切而又重要。也就是说在相关研究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大学历史教学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或者说研究实践如何与课堂教学彼此促进。鉴于此,"走向田野与社会"的研究理念,可以为大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史 教学实践 走向田野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与生存:集体化时代的村庄经济与农民日常生活——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维强 邓宏琴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9,共10页
在集体化时代,为保障农业集体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国家通过经济制度安排的约束、政治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社会流动上的限制等手段使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但劳动安排和工分管理的不足使集体生产产生困境。一些农民... 在集体化时代,为保障农业集体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国家通过经济制度安排的约束、政治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社会流动上的限制等手段使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但劳动安排和工分管理的不足使集体生产产生困境。一些农民往往跨越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进行手工业劳作和倒买倒卖,这些手段被赋予了政治含义,受到约束限制,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被戴上"帽子",成为"阶级敌人"。不过,村民依然通过非农业劳动甚至偷盗来获得生存所需。农民的生存理性和村庄传统对于农民的生计观念和谋生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的现代性逻辑遭遇到农民日常生活逻辑的抵抗,使看似无可辩驳、无法更改的人民公社体制机体受到村民虽然微弱但却是日积月累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化时代 农民 生计 生存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与当代中国史研究--侧重于资料运用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英泽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关键词 中国史研究 农村档案 集体化 资料运用 国内外 研究者 利用 搜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灾害史:中国灾害史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从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说起 被引量:8
14
作者 行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4,共6页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灾害史研究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发端已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灾害史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以灾为主体仍然是灾害史研究的主流。所谓灾害中的“灾”是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害”则是“灾”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灾害史研究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发端已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灾害史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以灾为主体仍然是灾害史研究的主流。所谓灾害中的“灾”是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害”则是“灾”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这是一个完整的灾害过程。以灾为主体的灾害史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或淡化了以人为主体的灾害史内容和面相。呼应“灾害人文学”的旨趣,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有关记述为基础,从个体角度描述毒品、瘟疫这样的“日常之灾”与当事人的切身感受,可为中国灾害史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史研究 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 毒品 瘟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兼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韩晓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日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同于西方又被称为"新文化史"的社会文化史的是,国内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并没有表现出与传统文化史的彻底决裂,而是强调文化史研究中的视角转换。可以说,国内社会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日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同于西方又被称为"新文化史"的社会文化史的是,国内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并没有表现出与传统文化史的彻底决裂,而是强调文化史研究中的视角转换。可以说,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是在借鉴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对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和丰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同样关注文化的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文化史有着更多共通之处,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文化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商会与地方社会 被引量:6
16
作者 行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3,共8页
商会是在清末出现的最为普及、影响也最大的新式商人组织。20世纪的最初10年间,全国掀起了创设商会的高潮。明清以来山西商业虽然发达,但在商会的创设过程中却表现得相对迟滞,这与山西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注定了其发展过程... 商会是在清末出现的最为普及、影响也最大的新式商人组织。20世纪的最初10年间,全国掀起了创设商会的高潮。明清以来山西商业虽然发达,但在商会的创设过程中却表现得相对迟滞,这与山西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注定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虽然山西商会也可称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但由于其与传统势力的联系紧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相对有限,与政府之间更多的是依赖和受制的关系,而较少自主性,这与沿海大埠的商会组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商会 地方社会 传统晋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与建构:沁河流域的宗族实践——以山西阳城县张氏家谱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俊峰 张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6-214,共9页
12世纪以来沁河流域的宗族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区域特性,祖坟、墓碑和族谱是理解这一区域宗族的关键。从润城张氏的宗族实践来看,"门"型系谱在沁河流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对其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世系学实践类型上,还应... 12世纪以来沁河流域的宗族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区域特性,祖坟、墓碑和族谱是理解这一区域宗族的关键。从润城张氏的宗族实践来看,"门"型系谱在沁河流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对其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世系学实践类型上,还应扩大到实际运用的层面上。作为洪洞移民的润城五甲张氏,出于立足生存的需要,通过"祖茔""祭田"的话语,攀附本地大姓望族六甲张氏,建构起与其同宗的假象,六甲张氏对其则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体现的则是北方宗族对宗族建设的认识。润城张氏的"门"型系谱和对宗族的建构提示我们,要立足于历史发展进程中区域宗族实践,注意中国宗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中国宗族的本质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型系谱 阳城 宗族 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去何从:山西潞城县后期土改整党试点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宏琴 马维强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土改整党的激进偏向使农村干群观念意识中的封闭保守性被催化和凸显出来,形成诸多困境,这使中共面临较大的治理危机与挑战。是坚持整党还是中途放弃?有学者认为,反“左”纠偏后土改整党戛然而止,建党建政亦被暂时搁置。但事实上,尽管面... 土改整党的激进偏向使农村干群观念意识中的封闭保守性被催化和凸显出来,形成诸多困境,这使中共面临较大的治理危机与挑战。是坚持整党还是中途放弃?有学者认为,反“左”纠偏后土改整党戛然而止,建党建政亦被暂时搁置。但事实上,尽管面临着诸多困境,中共仍然坚持完成了既定的整党试点任务,而且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进行了“结束土改”和系统整党工作。由此,对于反“左”纠偏后的土改整党应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潞城县 土改整党 试点 反“左”纠偏 建党建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宏琴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农村社会 集体化 研讨会综述 历史学会 山西大学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规制与革命伦理教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私人生活——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维强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168,共8页
集体化时代国家对农民的私人生活进行政治与革命伦理的双重改造。农民的私人生活被置放在阶级话语和革命伦理的宏大体系中,既承载着农民的自然生命及他们的基本处世态度,也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载体,是透视集体化时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窗口,... 集体化时代国家对农民的私人生活进行政治与革命伦理的双重改造。农民的私人生活被置放在阶级话语和革命伦理的宏大体系中,既承载着农民的自然生命及他们的基本处世态度,也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载体,是透视集体化时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窗口,潜藏着国家政治运作的痕迹。国家从个人的婚姻和情感、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等方面对农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改造,以此促进农民私人生活的变革。政治性、阶级性和革命伦理的规制与教化对乡村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在接受国家改造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自我主体性和能动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化时代 乡村私人生活 革命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