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重金属离子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玉珍 施宁娜 +3 位作者 田茂忠 温雅琼 王江悦 穆建圆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基于抗原抗体、酶、核酸适配体、蛋白质、细胞等各种生物成分建立的电化学方法,由于这些生物成分具有强的特异性,决定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选择性。同时该方法还具有便捷快速、灵敏、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广泛...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基于抗原抗体、酶、核酸适配体、蛋白质、细胞等各种生物成分建立的电化学方法,由于这些生物成分具有强的特异性,决定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选择性。同时该方法还具有便捷快速、灵敏、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各种生物成分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重金属离子 生物成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丽华 李江 +4 位作者 王娟 闫旭 王俊丽 白云峰 冯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9-241,共13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癌症基因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较低的基因递送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等不良事件仍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纳米递药系统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由于具有避免药物过早泄漏、提高血液循环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癌症基因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较低的基因递送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等不良事件仍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纳米递药系统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由于具有避免药物过早泄漏、提高血液循环稳定性、增加病灶药物浓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减轻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从内源刺激(pH、酶、氧化还原、活性氧和其他)和外源刺激(磁场、热、光和超声)两个角度,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纳米系统 基因递送 药物控释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协同电催化及其在典型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天璇 武美霞 +5 位作者 陈宁 唐昌强 赵强 王俊丽 郭永 李作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30,共20页
近年来,双金属非均相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已成为当前材料与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两种组分之间的适当组合,会极大地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该催化性能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因而被认为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协... 近年来,双金属非均相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已成为当前材料与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两种组分之间的适当组合,会极大地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该催化性能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因而被认为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的催化作用。过去的十几年里,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低温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工作总结了近年来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电化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综述了PtRu、NiFe、PtNi三种典型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甲醇氧化、析氧及氧还原方面的协同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从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和电子结构的优化多角度分析了第二种金属的加入对催化剂的影响和改变,最后对双金属协同电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协同催化 甲醇氧化 电解水制氢 析氧 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的构筑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
4
作者 郭智楠 王俊丽 +4 位作者 赵强 贾治芳 李作鹏 王科伟 郭永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1-752,共12页
通过共沉淀法在Bi_(2)CrO_(6)表面引入Cu_(2)O,成功制备了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复合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其对四环素(TC)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Cu_(2)O与Bi_(2)CrO_(6)的质量比为20%时,20%Cu_(2)O/Bi... 通过共沉淀法在Bi_(2)CrO_(6)表面引入Cu_(2)O,成功制备了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复合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其对四环素(TC)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Cu_(2)O与Bi_(2)CrO_(6)的质量比为20%时,20%Cu_(2)O/Bi_(2)CrO_(6)光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好,在100 min内能降解87.5%的TC,分别是纯Bi_(2)CrO_(6)和纯Cu_(2)O光催化剂的1.8倍和1.3倍。此外,Cu_(2)O/Bi_(2)CrO_(6)光催化剂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的构筑增加了活性位点,增强了界面电荷分离效率,从而增强了光催化性能。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_(2)^(-))、羟基自由基(·OH)和h^(+)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Cu_(2)O 铬酸铋 光催化降解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室温磷光碳点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冯文丽 赵璐 +1 位作者 白云峰 冯锋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3-846,共14页
与传统室温磷光(RTP)材料相比,室温磷光碳点(RTP-CDs)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毒性较低和性能稳定等优点,近些年获得了研究者们的青睐。然而,其磷光寿命较短,通常为毫秒级水平,这也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如何促进碳点的系间穿越与稳定碳点的激... 与传统室温磷光(RTP)材料相比,室温磷光碳点(RTP-CDs)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毒性较低和性能稳定等优点,近些年获得了研究者们的青睐。然而,其磷光寿命较短,通常为毫秒级水平,这也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如何促进碳点的系间穿越与稳定碳点的激发三线态是实现其超长室温磷光(URTP)发射与应用的关键。本文依据近年来超长室温磷光碳点(URTP-CDs)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其构建策略,及其在防伪与信息加密、传感、生物成像和发光二极管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超长室温磷光 合成策略 杂原子掺杂 基质辅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物质为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 被引量:6
6
作者 史建华 赵建国 +3 位作者 邢宝岩 赵仁 胡双启 郭永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5-180,共6页
以富含过渡金属元素铁的天然生物质黑木耳、紫菜、香菇、黑芝麻的炭化粉末作为催化剂前驱体,天然气为碳源,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所制CNTs阵列的管径较窄,排列整齐,归因于蘑菇、紫菜和黑芝蔴的碳含量高及铁基纳米... 以富含过渡金属元素铁的天然生物质黑木耳、紫菜、香菇、黑芝麻的炭化粉末作为催化剂前驱体,天然气为碳源,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所制CNTs阵列的管径较窄,排列整齐,归因于蘑菇、紫菜和黑芝蔴的碳含量高及铁基纳米颗粒分散均匀。采用黑木耳为催化剂所制CNTs的直径也较窄,但杂乱生长,可能是由于黑木耳的碳含量低及铁基纳米颗粒分布不均匀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化学气相沉积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炭/炭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建国 杨国臣 +1 位作者 王海青 冯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59-62,64,共5页
炭/炭复合材料被成功用于许多领域,主要用作抗烧蚀、热防护和刹车材料,如飞机的刹车盘、导弹的头锥等。化学气相沉积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本文阐述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原理,论述了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炭机理的研究现... 炭/炭复合材料被成功用于许多领域,主要用作抗烧蚀、热防护和刹车材料,如飞机的刹车盘、导弹的头锥等。化学气相沉积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本文阐述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原理,论述了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炭机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种类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特点,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 热解炭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化/交联聚丙烯多相共聚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8
作者 赵松美 初庆凯 +3 位作者 秦亚伟 刘会影 于湲 刘伟丽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在等规聚丙烯(iPP)和乙丙橡胶(EPR)两步共聚反应中引入非共轭二烯等交联助剂,制备了支化/交联结构的聚丙烯(PP)多相共聚物iPP/EPR。采用Jeziorny法、Ozawa法和莫志深法等分析了iPP/EPR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并观察了聚合物的非等温结晶形... 在等规聚丙烯(iPP)和乙丙橡胶(EPR)两步共聚反应中引入非共轭二烯等交联助剂,制备了支化/交联结构的聚丙烯(PP)多相共聚物iPP/EPR。采用Jeziorny法、Ozawa法和莫志深法等分析了iPP/EPR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并观察了聚合物的非等温结晶形貌。实验结果表明,支化/交联PP多相共聚物iPP/EPR中的橡胶相EPR含量可达50%(w)以上;随着EPR含量的增加,iPP/EPR的结晶焓和结晶温度明显降低,iPP/EPR中iPP球晶的结晶形态变得不完善;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更适合分析支化/交联PP多相共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化/交联聚丙烯多相共聚物 非等温结晶 结晶动力学 结晶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液气相沉积C/C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海青 李红叶 +2 位作者 赵建国 孟双明 郭永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414-416,共3页
化学液气相沉积技术是目前最快的C/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它的致密化速度是传统等温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100倍。本文阐述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的优越性和用于制备C/C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讨论化学液气相沉积热解炭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工艺的计... 化学液气相沉积技术是目前最快的C/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它的致密化速度是传统等温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100倍。本文阐述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的优越性和用于制备C/C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讨论化学液气相沉积热解炭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工艺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化学液气相致密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液气相沉积 C/C复合材料 热解炭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液气相沉积致密化技术研究
10
作者 王海青 赵建国 +1 位作者 张素芳 郭永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304-306,共3页
介绍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的基本原理。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与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是化学液气相沉积用液态烃作前驱体,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加快热解炭沉积的速率。研究了不同沉积温度对炭/炭... 介绍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的基本原理。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与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是化学液气相沉积用液态烃作前驱体,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加快热解炭沉积的速率。研究了不同沉积温度对炭/炭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的粗糙层、光滑层热解炭微观组织结构。研究发现用环己烷作前驱体当沉积温度为1 100℃时可以得到粗糙层结构的热解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化学液气相沉积 热解炭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气相反应制备碳化硅纳米线
11
作者 赵建国 郭永 +1 位作者 张素芳 王海青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6期2212-2213,共2页
用硅粉、二氧化硅和石墨粉作原料,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在1400℃下用高温化学气相反应法制备了碳化硅纳米线,并用高分辨扫描电镜观察了所得碳化硅纳米线的形貌。所得碳化硅纳米线直径为100-500nm,长度可达几百微米。还提出了描述碳... 用硅粉、二氧化硅和石墨粉作原料,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在1400℃下用高温化学气相反应法制备了碳化硅纳米线,并用高分辨扫描电镜观察了所得碳化硅纳米线的形貌。所得碳化硅纳米线直径为100-500nm,长度可达几百微米。还提出了描述碳化硅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纳米线 扫描电子显微镜 化学气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化学传感室温磷光法测定微量苏丹Ⅲ
12
作者 李仁军 梁文娟 +2 位作者 白云峰 陈泽忠 冯锋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在室温和微量环己烷存在下,β-环糊精能诱导溴代菲产生出强烈的磷光发射。微量的苏丹Ⅲ能显著猝灭溴代菲的室温磷光。利用液滴磷光传感技术考察了苏丹Ⅲ的浓度与反应体系磷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液滴化学传感... 在室温和微量环己烷存在下,β-环糊精能诱导溴代菲产生出强烈的磷光发射。微量的苏丹Ⅲ能显著猝灭溴代菲的室温磷光。利用液滴磷光传感技术考察了苏丹Ⅲ的浓度与反应体系磷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液滴化学传感室温磷光法测定微量苏丹Ⅲ的方法。试验结果显示测定苏丹Ⅲ的线性范围为2.0×10-7-6.0×10-5mol·L-1。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1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测定 室温磷光 溴代菲 苏丹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synthesis,and detection of Al^(3+)of two zinc complexes based on Schiff base ligands
13
作者 YANG Yuanyu XUE Jianhua +3 位作者 BAI Yujia CUI Lulu YANG Dongdong MA Q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7-1216,共10页
Two new complexes,[Zn_(2)(L1)(HL1)(NO_(3))]·CH_(3)OH(1)and[Zn_(3)(L2)(L3)_(3)Cl]·CH_(3)OH(2),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one-pot’method based on cinnoline-3-ylhydrazine ligand and zinc with 2-hydroxy-... Two new complexes,[Zn_(2)(L1)(HL1)(NO_(3))]·CH_(3)OH(1)and[Zn_(3)(L2)(L3)_(3)Cl]·CH_(3)OH(2),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one-pot’method based on cinnoline-3-ylhydrazine ligand and zinc with 2-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 and 2-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ligands,respectively,where H_(2)L1=5-methoxy-2-(phthalazin-1-ylhydrazonomethyl)-phenol,H_(2)L2=2-methoxy-6-(phthalazin-1-yl-hydrazonomethyl)-phenol,HL3=2-(1,8-dihydro-[1,2,4]triazolo[3,4-α]phthalazin-3-yl)-6-methoxy-phenol.Complexes 1 and 2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elemental analysis,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powder X-ray diffraction,etc.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cinnolin-3-yl-hydrazine ligand and 2-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form two types of Schiff bases(H_(2)L2 and HL3)when in situ reacting and coordinating with Zn(Ⅱ),and HL3 also has two coordination modes.In addition,the fluorescence performance showed that complex 1 can achieve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sensing of Al^(3+)in water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6.37μmol·L^(-1).CCDC:2413978,1;24139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omplex Schiff base FLUORESCENCE Al^(3+)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ey Ni as a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 for the hydrolysis of ammonia borane to produce hydrogen
14
作者 YANG Tianxuan WU Meixia +6 位作者 WANG Junli CHEN Ning TANG Changqiang LI Jiang SHANG Jianpeng GUO Yong LI Zuope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4,共10页
Ammonia borane(AB)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non-toxic,room temperature stabl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with high hydrogen content of 19.6%.However,its hydrolysis for hydrogen producti... Ammonia borane(AB)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non-toxic,room temperature stabl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with high hydrogen content of 19.6%.However,its hydrolysi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at room-temperature is kinetically slow and requires precious metal catalysts.In this work,it is found that the prepared Raney Ni W-r trea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NaOH(6.25 mol/L)at 110℃exhibited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AB hydrolysis at room temperature.The Raney Ni W-r can promote the AB complete hydrolysis within 60 s under basic condition at small sized trials,even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20%Pt/C catalyst.Its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t room temperature is only 26.6 kJ/mol and the turnover frequency(TOF)value is as high as 51.42 min-1.Owing to its high densit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the catalyst is very easy for magnetic separation.Furthermore,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hydrolytic reaction of AB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proposed.As a well-established industrial catalyst,Raney Ni has been prepared on a large scale at low cost.This study provides a promising pathway for the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low-cost and recyclable catalysts for AB hydr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borane HYDROLYSIS Raney Ni hydrogen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的构建及光催化降解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强 郭智楠 +5 位作者 李淑英 王俊丽 李作鹏 贾治芳 王科伟 郭永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4,共10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一系列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新型光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性质和光电化学性质,并以四环素(TC)为降解目标污染物,进一...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一系列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新型光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性质和光电化学性质,并以四环素(TC)为降解目标污染物,进一步探究了其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Cu_(2)O的加入提高了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其中20%Cu_(2)O/Bi_(2)MoO_(6)复合催化剂(Cu_(2)O和Bi_(2)MoO_(6)的质量比为20%)降解效果最好,100 min内可降解95%的TC。Cu_(2)O与Bi_(2)MoO_(6)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其可以吸收更多的可见光,所构建的Z型异质结改变了电子转移途径,提高了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和能带结构,分析了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TC可能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钼酸铋 氧化亚铜 Cu_(2)O/Bi_(2)MoO_(6) Z型异质结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亚铜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强 李淑英 +6 位作者 郭智楠 许琳 赵一博 吕靖 尚建鹏 郭永 王俊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7-51,共15页
Cu_(2)O是一种p型半导体,在光催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者通过调控Cu_(2)O形貌和尺寸、构建异质结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增大比表面积和导电性等手段,提高其光利用率,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从而提高了Cu_(2)O的光催化活性... Cu_(2)O是一种p型半导体,在光催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者通过调控Cu_(2)O形貌和尺寸、构建异质结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增大比表面积和导电性等手段,提高其光利用率,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从而提高了Cu_(2)O的光催化活性和光稳定性,促进了其在光催化降解染料领域的应用。本文重点综述了通过元素掺杂、半导体异质结构建及与其他材料复合的途径增强Cu_(2)O光催化性能的方法,归纳了其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及异质结增强机理,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短板,并对氧化亚铜基复合光催化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 掺杂 半导体 异质结 光降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咔唑基-吡啶-N-氧化物内盐荧光极性探针研究
17
作者 梁文娟 王慧敏 +1 位作者 白云峰 冯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0-1606,共7页
合成了4-(9H-咔唑-9-基)吡啶1-氧化物(CPNO)和4-(4-(9H-咔唑-9-基)苯基)吡啶1-氧化物(CPPNO)两种咔唑基-吡啶-N-氧化物内盐,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均表现出对溶剂极性较好的敏感性。计算表明,两个化合物都... 合成了4-(9H-咔唑-9-基)吡啶1-氧化物(CPNO)和4-(4-(9H-咔唑-9-基)苯基)吡啶1-氧化物(CPPNO)两种咔唑基-吡啶-N-氧化物内盐,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均表现出对溶剂极性较好的敏感性。计算表明,两个化合物都具有较大的激发态偶极矩,是化合物溶剂极性敏感性的原因。研究为开发新型的荧光极性探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基 吡啶 N氧化物内盐 溶剂效应 荧光极性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硼烷催化水解制氢综合实验设计
18
作者 武美霞 杨肖萌 +2 位作者 王俊丽 张三兵 李作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1,共5页
根据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设计了氨硼烷催化水解制氢综合探索性实验。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新型镍硼纳米催化剂,将其用于氨硼烷水解催化反应,考察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测定反应的活化能。通过探索... 根据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设计了氨硼烷催化水解制氢综合探索性实验。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新型镍硼纳米催化剂,将其用于氨硼烷水解催化反应,考察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测定反应的活化能。通过探索性操作完成整个实验流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催化剂的化学还原法制备技术,还可以强化和巩固利用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硼烷 储氢材料 制氢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钰莹 赵璐 +1 位作者 白云峰 冯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97-211,共15页
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u-MOFs)是以Cu(Ⅰ)/Cu(Ⅱ)为配位中心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相连接形成的一类MOFs,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金属位点和催化类芬顿(Fenton)反应等特性。Cu-MOFs自身可以作为抗肿瘤治疗剂,也可以作为... 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u-MOFs)是以Cu(Ⅰ)/Cu(Ⅱ)为配位中心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相连接形成的一类MOFs,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金属位点和催化类芬顿(Fenton)反应等特性。Cu-MOFs自身可以作为抗肿瘤治疗剂,也可以作为载体负载多种治疗剂和靶向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综述总结了将Cu-MOFs用于抗肿瘤药物化疗、化学动力学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等多种单模式治疗,以及多模式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阐述了Cu-MOFs在肿瘤治疗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MOFs 肿瘤治疗 单模式治疗 联合治疗 HKUST-1 Cu-TC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应用于农林种植业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葛赛 韩亚梅 +2 位作者 孙曼銮 赵建国 张晓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403,共9页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的氧化物,其特殊的sp2-sp3杂化结构使其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在纳米电子、生物医学和能源储存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广、较深。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又被发现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进一步引起...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的氧化物,其特殊的sp2-sp3杂化结构使其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在纳米电子、生物医学和能源储存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广、较深。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又被发现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进一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氧化石墨烯对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氧化石墨烯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氧化石墨烯在农林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拓宽氧化石墨烯的综合利用途径,促进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植物生长 基因表达 土壤微生物 环境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