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被引量:
6
1
作者
王志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8-139,共2页
面对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的不断消解,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激活与延续面临空心化与文化变迁、乡村旅游带来的伪复兴、景观文化破坏与同化、文化管理缺位、文本媒介...
面对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的不断消解,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激活与延续面临空心化与文化变迁、乡村旅游带来的伪复兴、景观文化破坏与同化、文化管理缺位、文本媒介缺失等困境,理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传统文化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产·底层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底层写作
2
作者
凌建英
赵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5,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艺术生产的形态,民间文艺是其典型的形态。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不平衡规律"并结合中国当今的现实,分析其发展轨迹,探寻其保护的良好路径,这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艺术生产的形态,民间文艺是其典型的形态。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不平衡规律"并结合中国当今的现实,分析其发展轨迹,探寻其保护的良好路径,这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表现。与打工一族相比,传承民族之根的民间艺人更是底层之底层,文学家应该用文学大旗"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生产
底层写作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贺多罗即破多罗考
被引量:
6
3
作者
殷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7-233,共7页
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周边诸民族的不断内迁,中国北方地区在经历了血腥的民族冲突的阵痛之后,最终归于多民族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汉民族文化不仅经受了周边民族朴素、刚健精神的冲击,而且在民族融合所造成的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周边诸民族的不断内迁,中国北方地区在经历了血腥的民族冲突的阵痛之后,最终归于多民族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汉民族文化不仅经受了周边民族朴素、刚健精神的冲击,而且在民族融合所造成的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断输入外来思想文化,出现了许多以往单一民族政权中难以想象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现象。北朝中后期,随着民族交融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标志,颁布了诸多新制,推行了一些新政,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气象。本期以"北朝制度与文化革新研究"为主题,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李凭、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大同大学殷宪、扬州大学王永平诸先生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作一专题讨论。李凭先生的《民族融合与制度革新——十六国北魏的历史轨迹》一文,宏观论述了十六国北朝历史变动的轨迹、特点与地位,特别论述了制度创新对北朝民族融合的深刻影响。严耀中先生的《关于北魏"三刺史"制度的若干诠释》一文,对北魏地方行政制度独特的"三刺史"问题加以考释,以为此制主要在北魏前期实行,其范围则主要在缘边和战略要地等驻扎内朝禁军的地方,除设两汉人刺史"对治"外,其领兵之将兼任当地刺史,从而形成"三刺史"。殷宪先生的《贺多罗即破多罗考》一文,将出土文献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漆画题记与《魏书》、《北史》、《通鉴》对勘,以为题记中的破多罗,即《魏书》太武朝多次从驾征伐的贺多罗,涉及相关爵位官职和功勋业绩的具体考释。王永平先生的《北魏孝文帝之任用南士及其对南朝文化的汲引》一文,比较深入地考论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过程中,重视任用入魏之南朝流亡人士和具有南朝文化特点的"平齐民"子弟,其目的除了与孝文帝之南进战略决策相关外,主要在于通过他们以转输南朝之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进而推动北魏之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价值
大同市
文物考古
壁画墓
北魏
研究员
研究所
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拓跋代与平城
被引量:
3
4
作者
殷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7-212,共6页
拔跋部从大兴安岭往西南迁徙之后,依次经过盛乐、平城、洛阳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就像三级跳远一样,完成了虽然短暂但却辉煌的历程。从盛乐经平城再到洛阳,拓跋部的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越。盛乐、平城、洛阳的鼎盛与鲜卑拓跋部的兴旺紧密...
拔跋部从大兴安岭往西南迁徙之后,依次经过盛乐、平城、洛阳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就像三级跳远一样,完成了虽然短暂但却辉煌的历程。从盛乐经平城再到洛阳,拓跋部的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越。盛乐、平城、洛阳的鼎盛与鲜卑拓跋部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其三级跳式的发展历程。有鉴于此,本刊特约华南师范大学李凭、大同大学殷宪、山西大学李书吉、暨南大学王银田、扬州大学王永平就此著文。这组专题论文在时代上贯穿鲜卑拓跋部的整个发展历程;而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在时间与地区方面又各有侧重。李凭论证,盛乐成为漠南中心与拓跋部的崛起密切相关,它肇始于313年拓跋部定盛乐为北都。殷宪指出,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事件,多有与平城相关者。李书吉认为,由于拓跋部的长期经营,代北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银田则从东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北魏神四年造塔记砖"的铭刻文字考据出发,述论拓跋部统治平城与洛阳时期佛教寺庙的状况。王永平的文章,考证了拓跋部迁都洛阳之后上层王公集团急剧腐化的表现,认为这与其固有之文化传统、特权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其内部政治斗争的局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拓跋鲜卑
早期历史
建国前后
部落联盟
魏武帝
形象化
魏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被引量:
6
1
作者
王志芳
机构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8-139,共2页
文摘
面对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的不断消解,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激活与延续面临空心化与文化变迁、乡村旅游带来的伪复兴、景观文化破坏与同化、文化管理缺位、文本媒介缺失等困境,理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传统文化
生命力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产·底层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底层写作
2
作者
凌建英
赵琦
机构
大同大学
云冈
文化
研究
中心
大同大学
文史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5,共4页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电子媒介时代文化经典的美育研究"成果之一(FCB070469)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之一(2007041028-03)
文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艺术生产的形态,民间文艺是其典型的形态。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不平衡规律"并结合中国当今的现实,分析其发展轨迹,探寻其保护的良好路径,这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表现。与打工一族相比,传承民族之根的民间艺人更是底层之底层,文学家应该用文学大旗"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生产
底层写作
和谐社会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贺多罗即破多罗考
被引量:
6
3
作者
殷宪
机构
大同大学
云冈
文化
研究
中心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7-233,共7页
文摘
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周边诸民族的不断内迁,中国北方地区在经历了血腥的民族冲突的阵痛之后,最终归于多民族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汉民族文化不仅经受了周边民族朴素、刚健精神的冲击,而且在民族融合所造成的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断输入外来思想文化,出现了许多以往单一民族政权中难以想象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现象。北朝中后期,随着民族交融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标志,颁布了诸多新制,推行了一些新政,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气象。本期以"北朝制度与文化革新研究"为主题,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李凭、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大同大学殷宪、扬州大学王永平诸先生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作一专题讨论。李凭先生的《民族融合与制度革新——十六国北魏的历史轨迹》一文,宏观论述了十六国北朝历史变动的轨迹、特点与地位,特别论述了制度创新对北朝民族融合的深刻影响。严耀中先生的《关于北魏"三刺史"制度的若干诠释》一文,对北魏地方行政制度独特的"三刺史"问题加以考释,以为此制主要在北魏前期实行,其范围则主要在缘边和战略要地等驻扎内朝禁军的地方,除设两汉人刺史"对治"外,其领兵之将兼任当地刺史,从而形成"三刺史"。殷宪先生的《贺多罗即破多罗考》一文,将出土文献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漆画题记与《魏书》、《北史》、《通鉴》对勘,以为题记中的破多罗,即《魏书》太武朝多次从驾征伐的贺多罗,涉及相关爵位官职和功勋业绩的具体考释。王永平先生的《北魏孝文帝之任用南士及其对南朝文化的汲引》一文,比较深入地考论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过程中,重视任用入魏之南朝流亡人士和具有南朝文化特点的"平齐民"子弟,其目的除了与孝文帝之南进战略决策相关外,主要在于通过他们以转输南朝之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进而推动北魏之社会变革。
关键词
考古价值
大同市
文物考古
壁画墓
北魏
研究员
研究所
墓葬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拓跋代与平城
被引量:
3
4
作者
殷宪
机构
大同大学
云冈
文化
研究
中心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7-212,共6页
文摘
拔跋部从大兴安岭往西南迁徙之后,依次经过盛乐、平城、洛阳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就像三级跳远一样,完成了虽然短暂但却辉煌的历程。从盛乐经平城再到洛阳,拓跋部的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越。盛乐、平城、洛阳的鼎盛与鲜卑拓跋部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其三级跳式的发展历程。有鉴于此,本刊特约华南师范大学李凭、大同大学殷宪、山西大学李书吉、暨南大学王银田、扬州大学王永平就此著文。这组专题论文在时代上贯穿鲜卑拓跋部的整个发展历程;而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在时间与地区方面又各有侧重。李凭论证,盛乐成为漠南中心与拓跋部的崛起密切相关,它肇始于313年拓跋部定盛乐为北都。殷宪指出,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事件,多有与平城相关者。李书吉认为,由于拓跋部的长期经营,代北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银田则从东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北魏神四年造塔记砖"的铭刻文字考据出发,述论拓跋部统治平城与洛阳时期佛教寺庙的状况。王永平的文章,考证了拓跋部迁都洛阳之后上层王公集团急剧腐化的表现,认为这与其固有之文化传统、特权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其内部政治斗争的局势密切相关。
关键词
平城
拓跋鲜卑
早期历史
建国前后
部落联盟
魏武帝
形象化
魏文帝
分类号
K239.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王志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产·底层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底层写作
凌建英
赵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贺多罗即破多罗考
殷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拓跋代与平城
殷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