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位场场源边界识别新技术及其在山西古构造带与断裂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金兰 李庆春 赵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569-574,共6页
给出了位场场源边界识别的最新技术,利用斜导数法、斜导数水平梯度法及theta图法对山西境内古裂陷带和古拼接带及山西地堑系主要断裂构造进行了边界位置识别研究,并与常规水平梯度法进行对比分析。对理论模型和山西实际资料的边界识别... 给出了位场场源边界识别的最新技术,利用斜导数法、斜导数水平梯度法及theta图法对山西境内古裂陷带和古拼接带及山西地堑系主要断裂构造进行了边界位置识别研究,并与常规水平梯度法进行对比分析。对理论模型和山西实际资料的边界识别结果表明:这些新技术的识别效果都优于传统水平梯度法,能获得更丰富的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探测 斜导数 斜导数水平梯度 Theta图 断裂 古裂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81
2
作者 邢作云 赵斌 +1 位作者 涂美义 邢集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 上涌 软流圈 裂谷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