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硅沸石分子筛ZSM-11用于CH_(4)与N_(2)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郭武杰 李媛 +5 位作者 李世帅 吴新龙 谭晋崇 李薇 杨江峰 李晋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调节铝源和硅源的比例合成了两种高硅铝比(n(Si)/n(Al)=100、500)沸石分子筛ZSM-11,采用XRD、TG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ZSM-1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分析,测试了样品在500 kPa下对CH_(4)和N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调节铝源和硅源的比例合成了两种高硅铝比(n(Si)/n(Al)=100、500)沸石分子筛ZSM-11,采用XRD、TG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ZSM-1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分析,测试了样品在500 kPa下对CH_(4)和N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SM-11-500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略高于ZSM-11-100,两个样品的CH_(4)/N_(2)吸附选择性均达到4.0以上,优于商业吸附剂水平。混合气体穿透模拟结果显示,ZSM-11具有良好的CH_(4)/N_(2)分离能力,且对于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的富集纯化脱除N_(2)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ZSM-11分子筛 CH_(4)/N_(2) 吸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H_(2)O-CO体系改性长焰煤的黏结和热解特性研究
2
作者 魏永永 赵钰琼 +3 位作者 刘瑞 王莉萍 徐昕逸 张永发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长焰煤通过加氢改性转化为黏结性煤,有利于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益和扩大炼焦煤资源。利用亚临界H_(2)O-CO体系对印尼长焰煤进行改性,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改性煤的热解特性,并利用索氏抽提、热重(TG-D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探究了... 长焰煤通过加氢改性转化为黏结性煤,有利于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益和扩大炼焦煤资源。利用亚临界H_(2)O-CO体系对印尼长焰煤进行改性,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改性煤的热解特性,并利用索氏抽提、热重(TG-D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探究了煤结构变化对其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焰煤在亚临界H_(2)O-CO体系中改性后黏结性显著提高,获得的改性煤黏结指数(GRI)随反应温度升高至340℃而达到最大值;改性煤中氢含量和索氏抽提可溶组分收率的提高,使得改性煤热解焦油产率升高而热解气产率降低,同时改性降低了煤中氧含量,导致热解水产率降低;改性煤中沥青烯组分提高,将抑制其快速热解失重,而改性处理后脂肪族-CH、-CH_(2)和-CH3伸缩振动吸收峰增强,导致改性煤热解气H_(2)和CH4体积分数均高于原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焰煤 黏结性 亚临界水 一氧化碳 热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H_(2)O-CO体系中CO对褐煤改性增黏的影响
3
作者 赵钰琼 何守琪 +3 位作者 魏永永 王莉萍 安娜 张永发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在亚临界H_(2)O-CO体系中开展了褐煤改性增黏研究,利用气相色谱(G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3)C核磁共振(^(13)C-NMR)、热重分析(TG)和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探索了CO对煤黏结性、结构特征和自由基变迁规律的影响,进而认识... 在亚临界H_(2)O-CO体系中开展了褐煤改性增黏研究,利用气相色谱(G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3)C核磁共振(^(13)C-NMR)、热重分析(TG)和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探索了CO对煤黏结性、结构特征和自由基变迁规律的影响,进而认识了CO对煤改性增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CO初压为4.5 MPa时对褐煤进行改性,褐煤的黏结指数(G RI)可由0显著提高至91.35。C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向体系提供活性氢(H·),提高CO初压促进了H·的生成,有利于H·向煤分子结构内部扩散实现加氢。同时,在CO初压为4.5 MPa时,褐煤中的亚甲基、氧桥键和甲基侧链等会发生断裂,并生成大量自由基,提高了芳香片层的活动性,以促进褐煤中较小的芳香层片重排形成中等分子多环芳烃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被体系中活性氢H·稳定而生成前沥青烯等黏结性物质,从而提高了煤的黏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加氢改性 黏结性 一氧化碳 亚临界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