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鑫 王若水 +5 位作者 陈梨 王莉莎 熊常 张萌 代厚帅 张彦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5-314,32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分布特性影响,初步探明间作滴灌条件下,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L1、L2、L3)滴灌带...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分布特性影响,初步探明间作滴灌条件下,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L1、L2、L3)滴灌带间距,分析不同水分分布下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并在相关性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3个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苯甲酸和间苯三酚外,滴灌带间距对酚酸类物质分布影响显著(p<0.05),除过氧化氢酶外,滴灌带间距对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使酚酸更多地分布在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酶活性在L1、L2处理中随土层加深而先减后增;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土壤酚酸类物质、细菌和真菌分布影响与间作对照处理一致,随距树距离增加而增加。滴灌条件下,除对羟基苯甲酸外,酚酸类物质受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间作处理土壤酚酸总量较单作有所减少。L1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总量最高,L2处理土壤酚酸类物质累积量最低。其中L2处理在酚酸累积量最低的基础上,土壤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建议在果农间作系统中采用隔行大豆布设滴灌带模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同时可缓解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滴灌带布设 土壤酚酸 土壤酶活性 果农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TS模型的黄土丘陵小流域优势水土保持植物配比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孟函 侯健 +1 位作者 张彦勤 冯浩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55-2461,共7页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模型方法可以精确定量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恢复植被的物种,并提供适宜的物种配比。本研究利用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植物功能性状(Community assembly by trait selection,CATS)模...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模型方法可以精确定量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恢复植被的物种,并提供适宜的物种配比。本研究利用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植物功能性状(Community assembly by trait selection,CATS)模型,对黄土丘陵羊圈沟小流域待恢复群落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物种配比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对土壤和养分流失的治理效果比较好,且二者相对多度比为3∶2时,水土保持和养分固持的效果最好。本研究通过CATS模型获得精确的恢复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并能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物功能性状 CATS模型 相对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