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7
1
作者 路志凯 李健丁 +3 位作者 王冠民 张士峰 刘国玉 肖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27例50~82岁T2DM患者及89名50~83岁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L1~3椎体行BMD定量CT(QCT)测定。按年龄和病程分组对两组腰椎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27例50~82岁T2DM患者及89名50~83岁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L1~3椎体行BMD定量CT(QCT)测定。按年龄和病程分组对两组腰椎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将腰椎BMD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T2DM患者腰椎BMD及OP患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男性T2DM不同病程腰椎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病程10年以上者L2椎体BMD显著低于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2DM患者腰椎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将年龄作为控制因子,T2DM患者腰椎BMD与病程无相关。④将年龄作为控制因子,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与绝经年限呈显著性偏相关(r=-0.216,P〈0.05),与绝经年龄无相关。结论①T2DM患者腰椎BMD和OP患病率均与正常人基本相似。②随着年龄增长、BMI的减低,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③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肾癌侵犯肾周间隙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申艳光 李健丁 +6 位作者 武志峰 李茜 段燕东 张华 张瑞平 乔英 姜增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56-1859,共4页
目的研究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病例40例。结果肾周间隙受侵的CT征象可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与肾癌肿块最大径及进展期肾癌分期有相关性,... 目的研究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病例40例。结果肾周间隙受侵的CT征象可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与肾癌肿块最大径及进展期肾癌分期有相关性,其病理改变包括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肾周间隙内的桥间隔的液体聚积等。结论正确分析掌握肾癌对肾周间隙侵犯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肾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周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3
作者 乔英 李健丁 +2 位作者 张瑞平 鄂林宁 张华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对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的主要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对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的主要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CT三期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CT平扫,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保护下的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春明 申东峰 +2 位作者 段润卿 胡耀峰 庞宁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进行脑保护,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2例患...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进行脑保护,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支架及滤器均成功植入,滤器均成功回收。回收物质为微小血栓颗粒、泡沫细胞、胆固醇颗粒。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可有效缓解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障碍,预防术中脱落的微小栓子进入脑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保护 内支架治疗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颅外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治疗 病理学分析 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 血栓颗粒 泡沫细胞 血流障碍 滤器 回收 胆固醇 患者 术中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平滑肌瘤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仲朴 王茂强 +2 位作者 高众 包俊杰 谢春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88-89,92,共3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UAE)对子宫平滑肌瘤 (UF)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资料和方法 :5 1例患者年龄 2 0~ 5 1岁 (平均 39 9岁 ) ,主要症状包括阴道出血 (月经过多 ) ,盆腔压迫症状 ,盆区疼痛。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经影... 目的 :评价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UAE)对子宫平滑肌瘤 (UF)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资料和方法 :5 1例患者年龄 2 0~ 5 1岁 (平均 39 9岁 ) ,主要症状包括阴道出血 (月经过多 ) ,盆腔压迫症状 ,盆区疼痛。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经影像学检查和专科医师检查确定 ,并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其它妇科疾病。 5 1例患者行 5 2例次子宫动脉栓塞 ,其中双侧者 49例次 ,单侧者 3例次。栓塞剂为直径 5 0 0~ 710 μ的PVA微球。 结果 :栓塞技术成功率为 94 2 % ( 49 5 2 ) ,无严重并发症。随访 44例 ,时间 2~ 19个月 ,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 43例 ,无改善者 1例 ,与仅行单侧栓塞有关。术后 4个月肿瘤体积平均缩小 47%。结论 :UAE是一治疗UF的安全方法 ,近期疗效优良 ,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与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武俊波 马亮 +4 位作者 许楠 张慧生 杜可仆 乔英 赵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比较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为纵隔囊肿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28例、胸... 目的比较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为纵隔囊肿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28例、胸腺囊肿21例、心包囊肿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囊肿部位、大小、密度、分隔、钙化等影像学特征,并对囊肿大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在纵隔的位置分布及是否合并囊壁钙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囊壁分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性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最小径/最大径比值分别为0.72±0.18、0.68±0.18、0.69±0.22;平扫CT值分别为(19.67±10.70)Hu、(13.83±8.37)Hu、(14.67±9.50)Hu;增强后CT值分别为(21.69±11.92)Hu、(16.88±11.83)Hu、(15.66±8.94)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囊肿最大径≥5 cm组与囊肿最大径<5 cm组比较合并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但利用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囊内有无分隔无法区分。囊肿所处位置和囊壁有无钙化可能为临床鉴别纵隔囊肿提供信息。囊肿大小和临床症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提示肿瘤大小可作为临床干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纵隔囊肿 支气管囊肿 心包囊肿 胸腺囊肿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