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MRI引导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荣荣 李瑞婷 +2 位作者 彭跃有 林增茂 孟延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6,共4页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影像学引导下多种治疗方法均可减轻患者慢性疼痛。介入磁共振(iMRI)对于治疗慢性疼痛及评估预后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围绕iMRI引导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介入性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MR纳米探针用于诊疗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2
作者 余秋凤 孟延锋 彭跃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8-851,共4页
肝细胞癌(HCC)临床管理面临发现晚、复发率高及传统治疗低效等挑战。可视化MR纳米探针不仅能增强肿瘤成像效果、提高诊断HCC敏感度,还能靶向递送治疗基因或药物以实现靶向治疗并实时评估疗效,推动了HCC诊疗一体化进程。本文就可视化MR... 肝细胞癌(HCC)临床管理面临发现晚、复发率高及传统治疗低效等挑战。可视化MR纳米探针不仅能增强肿瘤成像效果、提高诊断HCC敏感度,还能靶向递送治疗基因或药物以实现靶向治疗并实时评估疗效,推动了HCC诊疗一体化进程。本文就可视化MR纳米探针用于诊疗HC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纳米医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志祥 李俊琴 +1 位作者 柴淑芳 李新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400,共6页
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sis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Janus激酶(JAK)-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Ps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JAK抑制剂能够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因此其具... 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sis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Janus激酶(JAK)-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Ps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JAK抑制剂能够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因此其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目前已开发出多种JAK抑制剂,且已有多项JAK抑制剂治疗PsA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完成。本文就JAK抑制剂治疗Ps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病型银屑病 JAK抑制剂 JAK-STA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ED1参与银屑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旭燕 李俊琴 +2 位作者 牛旭平 成彦蓉 李新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0-1323,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多种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炎症性皮肤病。异常的血管增生、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是银屑病的主要病理特征。MAPK信号通路参与银屑病的发病,SPRED1已经在其他疾病中被证明是M...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多种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炎症性皮肤病。异常的血管增生、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是银屑病的主要病理特征。MAPK信号通路参与银屑病的发病,SPRED1已经在其他疾病中被证明是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负调控因子。本文主要对SPRED1在银屑病发病中可能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银屑病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为其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细胞增殖 血管增生 SPRED1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脑卒中相关的白细胞介素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晨 乔晓媛 +1 位作者 商广喜 王金桃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1,共4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白细胞介素(IL)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发现某些IL的基因位点如IL-1α-889 C/T、IL-1RN rs380092和IL-10-1082 G/G等与脑卒中发病...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白细胞介素(IL)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发现某些IL的基因位点如IL-1α-889 C/T、IL-1RN rs380092和IL-10-1082 G/G等与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有关,而另外一些基因位点如IL-4 C582T、IL4-589C>T等可能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与脑卒中相关的IL的基因多态性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多种IL亚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以期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白细胞介素类 炎症介导素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方迪 侯瑞霞 +1 位作者 李俊琴 李新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715-2721,共7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调控细胞生长和修复损伤等功能。T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T淋巴细胞的...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调控细胞生长和修复损伤等功能。T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上。目前在MSCs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的机制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仍不明确。本文就MSCs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免疫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血清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方迪 侯瑞霞 +3 位作者 赵新程 李俊琴 张开明 李新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67-1871,共5页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清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银屑病患者血清作用于正常DMS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IL-10、PGE_(2)、TLR4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作用后的DMSCs对PHA活化的T...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清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银屑病患者血清作用于正常DMS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IL-10、PGE_(2)、TLR4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作用后的DMSCs对PHA活化的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作用后的DMSCs表达IL-10、PGE_(2)、TLR4的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且对PHA活化的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作用于DMSCs后,其血清中升高的炎症因子会导致DMSCs表达的TLR4、PGE_(2)、IL-10减少,进而降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版病毒流行压力和焦虑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4
8
作者 杜欣洁 庞琳 +1 位作者 余红梅 贺润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009-301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病毒流行压力和焦虑量表(SAVE-9)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翻译模型将英文版SAVE-9翻译成中文,并对其进行文化调适。通过在线平台对山西省太原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38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 目的:探讨中文版病毒流行压力和焦虑量表(SAVE-9)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翻译模型将英文版SAVE-9翻译成中文,并对其进行文化调适。通过在线平台对山西省太原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38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中文版SAVE-9量表包含焦虑和压力2个维度,共9个条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76%。量表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00,全体一致性内容效度指数为0.89,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7。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9,折半信度系数为0.831,重测信度为0.818。结论:中文版SAVE-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我国医务人员在面临病毒流行时的心理状况,为下一步的心理支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量表 焦虑 压力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血清与M5因子对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和增殖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泽洪 李俊琴 +1 位作者 邹朋 李新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88-1492,共5页
目的探讨银屑病血清与五联因子(M5)对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和增殖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分别用健康人、银屑病患者血清和M5因子对人类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 cell line,HaCaT)进行培养,通过CCK-8监测细胞的增殖情... 目的探讨银屑病血清与五联因子(M5)对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和增殖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分别用健康人、银屑病患者血清和M5因子对人类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 cell line,HaCaT)进行培养,通过CCK-8监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采用RT-qPCR检测各组HaCaT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8/21/23(IL-1β/8/21/23)与增殖标志物角蛋白6/16(K6/K16)和细胞相关抗原67(Ki67)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健康人、银屑病血清和M5因子均能有效促进HaCaT细胞的生长,且银屑病血清和M5因子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健康人血清。与M5因子相似,银屑病患者血清显著促进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8、IL-23和增殖标志物K6、Ki67的表达;与M5因子不同的是,银屑病患者血清对炎症因子IL-21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对增殖标志物K16的促进作用减弱。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微环境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高于健康人,且与M5因子相似,可以用于构建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角质形成细胞 炎症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对Jurkat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朋 李俊琴 +1 位作者 王泽洪 李新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究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殖及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试验组)和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培养Jurkat细胞,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Jur... 目的:探究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殖及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试验组)和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培养Jurkat细胞,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Jurka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8、IL-10、增殖核抗原(Ki-67)、细胞死亡受体1(Fas)、Fas配体(FasL)、胱天蛋白酶(Caspase)-3及Caspase-8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Jurkat细胞表达促炎因子IL-8水平增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降低(P<0.05);Fas、FasL、Caspase-3及Caspase-8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而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中高表达的IL-8水平与胞内Fas(r=0.72,P<0.05)、FasL(r=0.54,P<0.05)、Caspase-3(r=0.62,P<0.05)、Caspase-8(r=0.69,P<0.05)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低表达的IL-10水平与胞内Fas(r=-0.40,P<0.05)、Caspase-3(r=-0.46,P<0.05)、Caspase-8(r=-0.62,P<0.05)mRNA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浆可诱导Jurkat细胞IL-8及IL-10表达异常,并增强Fas/FasL凋亡途径;且IL-8与Fas/FasL凋亡呈正相关,IL-10与Fas/FasL凋亡呈负相关,提示银屑病血浆微环境异常可能是T细胞活性异常的形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血浆微环境 JURKAT细胞 炎症 Fas/FasL凋亡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卫林东 霍建忠 +2 位作者 季兴华 段宇晨 张兆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9-563,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较高,在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同时还会对其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较高,在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同时还会对其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因外伤性SCI而丧失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人数高达60多万[2]。目前,临床上治疗SCI的主要方式包括药物(如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冲击)、手术、物理及康复训练等。SCI后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依靠药物和外科手术的传统治疗方式多局限在病症的缓解,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感觉 运动功能障碍 损伤平面 脊髓损伤 自我修复能力 康复训练 类固醇激素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素通过自噬对棕榈酸诱导的INS-1细胞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湄湄 刘师伟 +3 位作者 段瑞雪 吴亚茹 郭胜慧 卫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8-914,共7页
目的:探讨鸢尾素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INS-1细胞,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鸢尾素干预INS-1细胞,根据蛋白结果筛选出最佳鸢尾素干预浓度为1 500 ng/mL。然后将INS-1细胞分为正常组、PA组、PA+... 目的:探讨鸢尾素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INS-1细胞,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鸢尾素干预INS-1细胞,根据蛋白结果筛选出最佳鸢尾素干预浓度为1 500 ng/mL。然后将INS-1细胞分为正常组、PA组、PA+1 500 ng/mL鸢尾素组、PA+1 500 ng/mL鸢尾素+雷帕霉素组、PA+1 500 ng/mL鸢尾素+3-MA组。用3.3 mmol/L和16.7 mmol/L的葡萄糖浓度刺激检测干预后胰岛素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mTOR、mTOR、p62、LC3Ⅱ、LC3Ⅰ的蛋白水平,用mGFP-GFP-LC3腺病毒转染观察自噬流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urkey HSD检验。结果:(1) PA组LC3Ⅱ/Ⅰ的比值较正常组增高(0.745±0.035 vs. 1.015±0.012,P=0.000),随着鸢尾素干预浓度增加,LC3Ⅱ/Ⅰ的水平较PA组逐渐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I1组1.465±0.028,I2组2.269±0.063,I3组1.858±0.074,I4组2.355±0.074,均P=0.000),鸢尾素浓度为1 500 ng/mL时LC3Ⅱ/Ⅰ的水平最高。(2) PA组INS-1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在3.3 mmol/L和16.7 mmol/L葡萄糖刺激下较正常组均下降[(0.447±0.067)ng/mL vs.(0.138±0.012)ng/mL,P=0.000;(0.625±0.041)ng/mL vs.(0.245±0.043)ng/mL,P=0.000],鸢尾素干预后胰岛素水平较PA组均升高[(0.138±0.012)ng/mL vs.(0.322±0.041)ng/mL,P=0.001;(0.245±0.043)ng/mL vs.(0.414±0.036)ng/mL,P=0.005]。(3)与正常组相比,PA干预细胞后,自噬体数量增加(2.33±1.53 vs.10.33±1.53,P=0.000),而自噬溶酶体数量无明显变化(2.33±1.53 vs. 3.33±1.53,P=0.939),鸢尾素干预后,自噬体数量和自噬溶酶体数量较PA组均升高(10.33±1.53 vs. 15.67±1.53,P=0.007;3.33±1.53 vs. 12.00±2.00,P=0.001)。(4)与正常组相比,PA干预后细胞凋亡率增加[(11.417±1.297)%vs.(46.507±0.525)%,P=0.000],鸢尾素干预后凋亡率降低[(46.507±0.525)%vs.(33.767±1.083)%,P=0.000]。结论:鸢尾素通过自噬改善PA诱导的INS-1细胞分泌功能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素 自噬 棕榈酸 胰岛Β细胞功能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MKL-LPP方法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多组学数据整合分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灵梅 魏亿芳 +3 位作者 李治 房瑞玲 崔跃华 曹红艳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2-528,共7页
目的探讨局部保留投影的正则化多核学习(regularized 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with 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rMKL-LPP)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多组学数据分子分型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PRCC分... 目的探讨局部保留投影的正则化多核学习(regularized 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with 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rMKL-LPP)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多组学数据分子分型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PRCC分子分型在信号通路活性和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异质性。方法采用rMKL-LPP方法对PRCC的mRNA、miRNA和DNA甲基化数据进行整合,进一步采用k-means方法聚类分型,并通过Cox回归分析研究不同分型的预后风险。针对不同分型,进行通路活性分析,使用差异表达分析筛选DEm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DEmi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和DMGs(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genes),并对三者的重合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最后使用相关及生存分析筛选可能受DNA甲基化或miRNA调控且影响患者生存的基因。结果PRCC患者分为三型,不同亚型在通路活性和基因表达方面均有差异。筛选出10条活性存在差异的通路;1185个DEmRNAs,13个DEmiRNAs及416个DMGs,其中36个重合基因富集于有统计学差异的8个GO生物项。相关分析发现,ABL2可能受hsa-miR-107调控,13个基因可能受DNA甲基化调控。生存分析表明,ZNF135和RBPMS2可能与患者生存结局相关。结论rMKL-LPP能够有效识别PRCC亚型,筛选出的通路及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为PRCC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保留投影的正则化多核学习 多组学数据整合 分子亚型 乳头状肾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俊 秦晋梅 薛伟珍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1057-1063,共7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目前对其病理生理机制尚缺乏全面认识,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目前对其病理生理机制尚缺乏全面认识,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诱发CMVD的核心,多种炎症因子可通过内皮细胞损伤途径参与CMVD病情进展。本文主要对炎症反应在CMVD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CMVD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在皮肤相关疾病及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15
作者 王泽洪 李俊琴 李新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4-820,共7页
microRNA-21(miR-21)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miR-21作为广泛研究的miRNA,其在皮肤相关疾病及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表明,miR-21作为一个“广泛因子”,通过抑制不同靶基因(... microRNA-21(miR-21)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miR-21作为广泛研究的miRNA,其在皮肤相关疾病及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表明,miR-21作为一个“广泛因子”,通过抑制不同靶基因(PTEN、TIMP、PDCD4等)的转录翻译过程,影响不同细胞(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纤维细胞等)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同时,还能通过不同信号通路,促进炎症的发生,在皮肤肿瘤、皮肤免疫性疾病、皮肤炎症性疾病、皮肤创伤及瘢痕组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miR-21在不同的皮肤疾病(黑色素瘤、皮肤鳞状细胞癌、T细胞淋巴瘤、银屑病、硬皮病等)和创伤愈合中的参与机制,旨在深化对miR-21分子在皮肤相关疾病和创伤愈合中的认识,表明miR-21除了有作为皮肤性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潜力和评价药物疗效的能力外,更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为临床治疗难题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 皮肤疾病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核融合的多组学数据结直肠癌分子亚型研究
16
作者 武永清 郭志飞 +3 位作者 房瑞玲 李治 曹红艳 崔跃华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0-655,660,共7页
目的探讨相似核融合(similarity kernel fusion, SKF)方法在整合多组学数据的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识别结直肠癌预后高危患者,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重要通路。方法采用SKF对结直肠癌患者多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得到融合核,在融... 目的探讨相似核融合(similarity kernel fusion, SKF)方法在整合多组学数据的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识别结直肠癌预后高危患者,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重要通路。方法采用SKF对结直肠癌患者多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得到融合核,在融合核基础上采用谱聚类进行聚类分型,进一步采用Cox回归研究不同分型患者的预后风险;针对不同分型,筛选差异表达的mRNA(DEmRNAs)、miRNA(DEmiRNAs)以及异常甲基化基因,对三者进行联合分析获得重合基因;最后利用GO和KEGG分析得到重合基因富集的通路。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分为预后高危组和低危组,其中高危组的死亡风险是低危组的2.72倍,并筛选出1908个DEmRNAs, 30个DEmiRNAs, 7763个异常甲基化基因,联合分析得到35个基因同时受到mRNA、miRNA及DNA甲基化调控,并富集到有统计学差异的17个GO生物项和23条KEGG通路。结论 SKF能够有效地识别出结直肠癌预后高风险患者,并筛选出结直肠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重要通路,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提供重要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核融合 多组学数据 分子亚型 差异基因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