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冠脉内支架术一年预后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范炤 吕吉元 +3 位作者 陈泽华 高宇平 陶悦 赵素琴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3,82,共4页
关键词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预后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 冠脉内支架术 急性心肌梗塞 人类健康 缺血坏死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去卵巢大鼠和经β淀粉样蛋白作用的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琳 段光琳 +1 位作者 赵丽 吴建梁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黄素对去卵巢大鼠和经 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protein ,β AP)作用的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①将 2 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组 10只 ,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饲喂普通食物 ;给药组 10只 ,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 目的 研究大黄素对去卵巢大鼠和经 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protein ,β AP)作用的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①将 2 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组 10只 ,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饲喂普通食物 ;给药组 10只 ,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饲喂含大黄素的食物 ,大鼠摄入大黄素按 80 μg·kg 1 ·d 1 计 ;对照组 9只 ,给予假手术后饲喂普通食物。70d后通过水迷宫实验测定 3组大鼠行为改变情况。②取经过上述实验的 3组大鼠的脑额叶皮质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数。③取乳鼠大脑皮质细胞 ,培养 12d后分为 4组 :实验组 1加入 β AP1 4 0 ;实验组 2加入 β AP1 4 0 和 17 β雌激素 ,实验组 3加入β AP1 4 0 和大黄素 ;正常组不加入任何药物。观察 4组培养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存活数 ,测定标记Annexin V FITC的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 ①给药组和对照组大鼠比模型组大鼠更容易找到实验平台的位置。给药组和对照组到达平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 (15 19± 2 2 4)、(14 48± 1 99)s ,均比模型组大鼠到达平台所用的平均时间 [(2 2 45± 2 42 )s]短 (P <0 .0 1) ;给药组和对照组到达平台的游泳距离分别为 (4 3 2 91± 2 99)、(4 2 6 5 8±2 66)cm ,均比模型组到达平台的游泳距离 [(766 66± 3 5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行为学实验 神经元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中高浓度锌诱导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样行为及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琳 吴建梁 +1 位作者 靳峥 张志华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研究脑脊液锌浓度增高诱发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D)样行为学、病理学特征性改变。方法注射氯化锌溶液(ZnCl2)到大鼠脑室,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行为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 目的研究脑脊液锌浓度增高诱发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D)样行为学、病理学特征性改变。方法注射氯化锌溶液(ZnCl2)到大鼠脑室,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行为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病理改变。结果锌处理大鼠有严重的行为损害;凋亡细胞增加;大脑皮层及海马区有散在黄褐色的Aβ免疫染色斑块;电镜下可见核溶解和微管紊乱等超微病理变化。结论大鼠脑脊液中锌浓度的增高会导致类似人类AD的智力和病理学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水迷宫 动物模型 Aβ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脊液中高浓度铁诱导的Alzheimer病样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琳 吴建梁 +1 位作者 靳峥 窦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258,共7页
为研究铁与Alzheimer病的关系,将FeCl3注入大鼠脑室后,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经铁处理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时间逃避潜... 为研究铁与Alzheimer病的关系,将FeCl3注入大鼠脑室后,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经铁处理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时间逃避潜伏期和距离逃避潜伏期均有显著差别。经铁处理的大鼠,AnnexinVFITC标记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和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大鼠。在铁处理后的大鼠还观察到棕色β淀粉样染色广泛地分散在脑皮层和海马。电镜下可见铁处理大鼠神经突起空泡变性,空泡化的细胞核周线粒体变性及微管堆积。结果表明,脑局部铁离子浓度增高可能诱导Alzheimer病样智能损伤和病理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脊液 ALZHEIMER病 行为学 病理变化 细胞凋亡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高浓度铁诱导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样行为学和病理学的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琳 张志华 +1 位作者 吴建梁 靳峥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脑脊液铁离子浓度增高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样行为学、病理学特征性变化。方法 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给予苯巴比妥 40mg·kg 1,ip,大鼠麻醉后,实验组 10只大鼠给予含三氯化铁 52μg...  目的 研究大鼠脑脊液铁离子浓度增高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样行为学、病理学特征性变化。方法 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给予苯巴比妥 40mg·kg 1,ip,大鼠麻醉后,实验组 10只大鼠给予含三氯化铁 52μg·μL 1的人工脑脊液 10μL,icv,对照组 6只大鼠给予等体积的人工脑脊液,icv,第 5, 10天重复注射。用Marri水迷宫测定行为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Aβ免疫斑块,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时间为 (34 67±2 82)s,对照组为 (17 79±2 04)s(P<0 01),实验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距离 ( 1 122 00±3 34 )cm,对照组为 ( 617 00±2 51 )cm(P< 0 01 )。实验组凋亡细胞为 ( 14 27±0 40)%,对照组为(3 20±0 19)% (P<0. 01)。淡褐色的Aβ免疫斑块广泛散布于实验组大鼠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实验组大鼠神经元突起空泡变性,并伴有线粒体变性形成的致密体。结论 大脑局部铁浓度增高可引起AD样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浓度 阿尔茨海默病 凋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和机器学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分类预测 被引量:9
6
作者 姚丽丽 范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25,135,共5页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分类模型进行优化,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AD)病程的分类预测。资料与方法纳入543例研究对象,根据疾病发展病程分为认知功能正常(CN)组、早期轻度认知功能下降(EMCI)组、晚期轻度认知功能下降(LMCI)组和AD组。收集...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分类模型进行优化,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AD)病程的分类预测。资料与方法纳入543例研究对象,根据疾病发展病程分为认知功能正常(CN)组、早期轻度认知功能下降(EMCI)组、晚期轻度认知功能下降(LMCI)组和AD组。收集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和人口统计学指标共276项数据。将正则化惩罚项L1与逻辑回归模型(LR)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分别融合进行特征选择和学习器训练,获取表征性强的特征集合;同时对AD的病程进行两两分类,以十折交叉验证评估两种模型的分类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L1-LR和L1-SVM模型在AD病程转化时均表现出较好的分类效果。其中,L1-SVM模型区分CN组与LMCI组、CN组与AD组、EMCI组与AD组的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3.63%、100.00%和99.32%。L1-SVM模型区分CN组和AD组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均为1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1.00。L1-SVM整体平均准确率为91.49%,略高于L1-LR的90.81%。结论L1-SVM和L1-LR两种模型在不同的病程分类组中分类效果不同,均可作为AD的早期辅助诊断工具,其中L1-SVM模型的预测效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成像 机器学习 正则化 逻辑回归 支持向量机 分类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