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T pull-down联合质谱筛选(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盼盼 闫慧 +1 位作者 袁业锋 冯雅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6-293,共8页
(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dystrobrevin binding protein 1,dysbindin-1)是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 1,BLOC-1)的1个亚基,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然而,其在睾丸... (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dystrobrevin binding protein 1,dysbindin-1)是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 1,BLOC-1)的1个亚基,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然而,其在睾丸组织中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确。为寻找(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以进一步研究(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在Rosetta(DE3)菌种中表达可溶性GST-dysbindin-1融合蛋白,经谷胱甘肽-琼脂糖珠亲和纯化后,与小鼠的睾丸组织蛋白质孵育进行GST pull-down实验,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 MS/MS)分析筛选(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利用Bio GPS数据库聚类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和特异性表达的互作蛋白质,运用DAVID6.8在线分析工具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等方面对筛选出的互作蛋白质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本实验共筛选出108个(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组织中的潜在互作蛋白质,其中98个为尚未报道的(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相互作用蛋白质,7个为睾丸高表达蛋白质,5个为睾丸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这些候选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外泌体等细胞组分中,通过与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合参与蛋白质翻译和转运、囊泡运输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以及氨基酸生物合成、溶酶体及蛋白酶体等生物学通路。我们推测,在睾丸组织中(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可能通过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精子的发生和受精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 睾丸组织 相互作用蛋白 功能分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睾丸、附睾和前列腺组织细胞外囊泡蛋白质组分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欣 袁业锋 +1 位作者 李海雁 冯雅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7,共10页
【目的】对睾丸、附睾和前列腺组织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蛋白质组分进行鉴定,以明确其在精子发生、成熟及功能维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用总外泌体分离试剂盒(total exosome isolation,TEI)分别富集小鼠睾丸、... 【目的】对睾丸、附睾和前列腺组织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蛋白质组分进行鉴定,以明确其在精子发生、成熟及功能维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用总外泌体分离试剂盒(total exosome isolation,TEI)分别富集小鼠睾丸、附睾和前列腺组织的EVs,用免疫印迹法对EVs进行鉴定。用透射电镜观察EVs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分析其直径分布。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EVs的蛋白质组分,运用DAVID 6.8在线分析工具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三方面对筛选出的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用TEI法分离纯化的EVs均可检测到分化抗原63(cluster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63,CD63)和肿瘤易感基因101(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101)标记蛋白,表明EVs分离成功。透射电镜下观察EVs呈凹杯状,睾丸组织来源的EVs以直径30~140 nm的居多,附睾组织EVs直径在105 nm处有峰值,前列腺组织EVs直径在50和90 nm处有峰值。用LC-MS/MS分析3种EVs的蛋白组分,睾丸组织EVs筛选到1148种蛋白,附睾组织EVs筛选到902种蛋白,前列腺组织EVs筛选到651种蛋白。睾丸组织EVs特有蛋白有667种,主要参与RNA加工及剪切、精子发生、DNA损伤应答等生物学过程;附睾组织EVs特有蛋白有311种,主要参与转运、代谢和免疫作用等生物学过程;前列腺组织EVs特有蛋白有142种,主要参与代谢活动等。三者共有蛋白277种,主要发挥蛋白质结合、RNA结合等分子功能,参与蛋白质翻译和运输等生物学过程。【结论】睾丸、附睾和前列腺组织EVs分别在精子发生、精子的睾丸后成熟及功能维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睾丸组织 附睾组织 前列腺组织 小鼠蛋白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8.5-E12.5大鼠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吉霞 蔡玉瑾 +3 位作者 谢耀丽 李海荣 乔从进 崔慧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大鼠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方法。方法:E8.5-E10.5大鼠胚胎4%多聚甲醛固定6 h,不经蛋白酶K消化;E11.5-E12.5胚胎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蛋白酶K系列稀释实验确定消化浓度和时间。E8.5-E12.5胚胎预杂交2 h,地高辛标记... 目的: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大鼠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方法。方法:E8.5-E10.5大鼠胚胎4%多聚甲醛固定6 h,不经蛋白酶K消化;E11.5-E12.5胚胎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蛋白酶K系列稀释实验确定消化浓度和时间。E8.5-E12.5胚胎预杂交2 h,地高辛标记的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寡核苷酸探针杂交24 h,山羊血清封闭2.5~3 h,地高辛抗体4℃过夜,冷TBST和NTMT漂洗1~2 h,NBT/BCIP避光显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DGKζ在E12.5大鼠胚胎组织的表达。结果:DGKζ在不同胚龄大鼠胚胎均有清晰的杂交信号,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E12.5大鼠胚胎脑泡、背根神经节有较强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简便、可行、重复性高的E8.5-E12.5大鼠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原位杂交 寡核苷酸探针 DGKζ 大鼠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二酯激酶ζ参与大鼠胚胎神经管的早期发育
4
作者 陶云 侯必婧 +1 位作者 谢建山 崔慧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目的:观察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在大鼠胚胎神经管的表达变化,探讨DGKζ与神经管早期发育的关系。方法:取胎龄E9.75~E12大鼠胚胎各6只,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GK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 目的:观察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在大鼠胚胎神经管的表达变化,探讨DGKζ与神经管早期发育的关系。方法:取胎龄E9.75~E12大鼠胚胎各6只,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GK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神经上皮的表达,并对GFAP和nestin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免疫荧光双标检测DGKζ、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和磷酸化蛋白激酶Cδ(p-PKCδ)在神经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DGKζ在E9.75~E12胚胎神经上皮均呈阳性甚至强阳性表达,表达强度和细胞内定位随胎龄和部位发生变化,动态表达于神经上皮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actin表达在神经上皮的胞核和胞浆,DGKζ、p-PKCδ均与F-actin共表达。GFAP于E9.75表达在神经上皮,表达强度在E10.5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弱,阳性细胞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Nestin于E10.25出现弱阳性表达,随着胎龄增加阳性逐渐增强,阳性细胞数也逐渐增多。结论:在大鼠神经管发育过程中,NSCs的增殖速度加快,DGKζ持续表达在神经上皮细胞内,核内DGKζ可能通过DAG/PKCδ途径来调节F-actin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激酶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巢蛋白 神经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59949对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大鼠炎性痛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侯必婧 高洁 +3 位作者 崔扬帆 谢建山 张宇 崔慧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目的:探究甘油二酯激酶(DGK)参与大鼠持续性炎性痛调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左侧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大鼠炎性痛模型,并给予DGK抑制剂R59949进行干预。通过热缩足潜伏期(PWTL)和机械缩足阈值(PWMT)行为学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痛... 目的:探究甘油二酯激酶(DGK)参与大鼠持续性炎性痛调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左侧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大鼠炎性痛模型,并给予DGK抑制剂R59949进行干预。通过热缩足潜伏期(PWTL)和机械缩足阈值(PWMT)行为学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痛行为变化,RT-qPCR检测大鼠脊髓背角DGKα、DGKβ和DGKγ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和IL-6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DGKα的表达与细胞定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炎性痛大鼠PWTL和PWMT显著降低(均P<0.001),并且脊髓中DGKαmRNA(P<0.001)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01)。炎性痛大鼠给予R59949处理后,PWTL和PWMT明显降低(均P<0.01),TNF-α和IL-6在脊髓的表达显著增多(P<0.05,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DGKα在炎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元出现表达。结论:DGK抑制剂R59949增强大鼠的炎症性痛并促进TNF-α和IL-6的表达,DGKα参与炎症性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59949 甘油二酯激酶α 炎性痛 炎性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浩 师亮 +3 位作者 成志勇 姚丽 杨营营 潘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68-371,共4页
为了研究β-榄香烯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用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术检测β-榄香烯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 为了研究β-榄香烯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用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术检测β-榄香烯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榄香烯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BCL-2、caspase-3、D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影响。结果表明:β-榄香烯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0-80μmol/Lβ-榄香烯作用48小时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凋亡率随药物浓度而递增;β-榄香烯以时间依赖方式上调caspase-3、DR-4蛋白表达,并可下调BCL-2、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β-榄香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其诱导细胞凋亡与细胞内、外凋亡通路激活、抗凋亡机制被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可的松对小鼠胃及小肠肥大细胞的影响
7
作者 王彤 乔从进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8年第4期238-238,共1页
关键词 肥大细胞 氢化可的松 小鼠 小肠 结缔组织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粘膜 哺乳类动物 消化管 人发
全文增补中
基于Vgg16-Unet模型的MRI图像下前列腺分区智能分割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呼延若曦 吴哲 +5 位作者 许杉杉 崔慧林 曹锡梅 马晋锋 吴毅 顾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基于前列腺核磁共振图像(MRI),构建深度学习智能分割模型,展开MRI图像下前列腺分区的智能分割研究。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33例经MRI扫描的前列腺癌患者T2WI本地数据,包括T1期6例,T2期15例,T3期9例,T4期3例... 目的基于前列腺核磁共振图像(MRI),构建深度学习智能分割模型,展开MRI图像下前列腺分区的智能分割研究。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33例经MRI扫描的前列腺癌患者T2WI本地数据,包括T1期6例,T2期15例,T3期9例,T4期3例。选取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提供的前列腺MRI公开数据集中前列腺癌患者的T2WI序列数据,共379例数据,所有数据按照7∶1∶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265例、验证集38例和测试集76例。在Unet模型基础上以Vgg16模型为编码器,使用多层卷积层的同时利用迁移学习策略,构建Vgg16-Unet模型,以医师手工勾画和标注的前列腺分区(前纤维基质带、中央带、外周带、移形带)为金标准,在测试集上,采用Dice相似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95%豪斯多夫距离(95%Hausdorff surface Distance,HD95)评估模型对前列腺分区的分割精度。结果模型在测试集上对前纤维基质带、中央带、外周带、移形带实现了较为准确的分割,其平均DSC分别为56.95%、47.28%、80.78%、90.63%,平均HD95分别为20.84、20.02、15.39、11.20 mm。模型智能分割与手工标注测量的体积一致性较好,其差值均位于95%一致性区间内。结论构建的Vgg16-Unet模型分割精度优于Unet、Unet++、ResUnet++3个Unet经典变种网络,能够显著提高前列腺癌MRI图像分割效率,减轻医师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前列腺肿瘤 智能分割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MRI图像下前列腺癌T分期诊断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许杉杉 呼延若曦 +6 位作者 吴哲 刘小兵 姚洁 崔慧林 马晋峰 吴毅 曹锡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9-1236,共8页
目的通过与Dense-Net、Res-Net和Vision-Transformer(ViT)网络比较,探讨Swin-Transformer(SwinT)网络在前列腺癌MRI图像T分期诊断中的优势。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间山西省肿瘤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152例经病理活... 目的通过与Dense-Net、Res-Net和Vision-Transformer(ViT)网络比较,探讨Swin-Transformer(SwinT)网络在前列腺癌MRI图像T分期诊断中的优势。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间山西省肿瘤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152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图像,包括T2WI和fT2WI两种序列共计3017幅。依据临床T分期报告,将患者图像分为2类:低中危组(T≤T2c)和高危组(T≥T3a),并将所有患者按照7∶1∶2的比例简单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07)、验证集(n=15)和测试集(n=30)用于训练智能T分期诊断模型。采用准确度、精确度、混淆矩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等参数评估各网络的诊断效能。结果在低中危组和高危组的二分类中,Dense-Net、Res-Net、ViT以及SwinT网络模型训练集中精确率分别为0.587、0.410、0.600、0.680,以及AUC分别为0.630、0.477、0.648、0.708。SwinT网络模型热力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列腺区域,特征提取效果最好。结论相比Dense-Net、Res-Net及ViT网络,SwinT网络在前列腺癌MRI图像分类任务中取得了最优的预测性能,可用于前列腺癌T分期的智能诊断,提高诊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前列腺癌 T分期诊断 分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精子形成过程中顶体发生的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姝 杨琳 冯雅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顶体是精子头部覆盖在细胞核前面的一个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在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逐步形成,精卵结合时发挥重要作用。顶体形态异常是男性不育常见的原因之一。关于顶体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缺少系统性观察报道。本研究以小鼠睾丸为研究... 顶体是精子头部覆盖在细胞核前面的一个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在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逐步形成,精卵结合时发挥重要作用。顶体形态异常是男性不育常见的原因之一。关于顶体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缺少系统性观察报道。本研究以小鼠睾丸为研究对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精子细胞顶体形成过程中的形态演变,为深入研究顶体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体发生 超微结构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二酯激酶ζ在发育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11
作者 杜家政 靳宁 +1 位作者 曹锡梅 崔慧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探讨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及其在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取不同胎龄和出生时间的Wistar大鼠,用DGKζ-c、DGKζ-n抗体对其脊髓及DRG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DGKζ-c和DGK... 目的:探讨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及其在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取不同胎龄和出生时间的Wistar大鼠,用DGKζ-c、DGKζ-n抗体对其脊髓及DRG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DGKζ-c和DGKζ-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E15.5时DGKζ呈较强阳性广泛表达,神经上皮、基板腹侧、基板和翼板交界处的细胞胞浆中等阳性、胞核强阳性;E18.5时表达阴性;出生后P0.5-P3,DGKζ再次广泛表达在灰质和白质,灰质内细胞多为胞核表达强于胞浆;P5-P8,DGKζ的表达再次明显降低,在前角和后角细胞的胞核呈弱阳性;P14时,DGKζ在后角细胞胞核的表达增强。在DRG,E15.5时DGKζ在神经元胞浆和胞核表达,多数细胞胞核表达强于胞浆;E18.5时,仅少量神经元胞浆呈阳性表达;出生后P0.5-P3,DGKζ的表达多样,阴性细胞、胞核弱阳性细胞、胞浆或胞核阳性细胞、胞核和胞浆强阳性细胞共存;P5时,DGKζ主要表达在中型神经元胞浆、或胞浆与胞核;P8-P14,DGKζ主要表达在小型神经元胞浆、或胞浆与胞核。结论:DGKζ在大鼠发育中脊髓和DRG的表达不完全同步,核内和胞浆内定位的DGKζ可能在DRG内神经元分化和脊髓内细胞增殖时发挥作用,核内定位的DGKζ可能参与脊髓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激酶ζ 发育 脊髓 背根神经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