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类手性蜂窝夹芯椎体植入物结构优化设计
1
作者 聂文彬 郭媛 +4 位作者 张绪树 赵轶波 赵斌 徐志康 柯海波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427,共7页
目的提高三手性蜂窝夹芯结构的力学性能,符合椎体植入物结构的设计标准。方法通过添加辅助支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类手性蜂窝夹芯结构,采用有限元法研究辅助支撑结构对类手性蜂窝夹层结构的影响和支撑位置与力学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目的提高三手性蜂窝夹芯结构的力学性能,符合椎体植入物结构的设计标准。方法通过添加辅助支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类手性蜂窝夹芯结构,采用有限元法研究辅助支撑结构对类手性蜂窝夹层结构的影响和支撑位置与力学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不同结构的变形机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与三手性蜂窝夹层结构相比,类手性蜂窝夹层结构都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其中辅助支撑结构垂直于韧带的类手性d_(CW)蜂窝夹层结构的力学性能最优,该位置为最佳的支撑位置。当体积作为控制变量,类手性蜂窝夹层结构在x_(1)方向的压缩刚度、刚度质量比和横向应变与支撑位置的变化显著性相关,且均为正相关。结论作为一种新型类手性蜂窝结构,该结构为蜂窝夹层结构作为椎体植入物结构的优化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手性蜂窝夹层结构 辅助支撑 结构优化 有限元仿真 椎体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NA疗法:过去、现在和未来
2
作者 孙梦泽 李鹏翠 胡晓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信使mRNA(messenger RNA,mRNA)疗法是通过将效应分子以mRNA的形式递送至细胞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mRNA各个部分序列高度可变的特点为高通量药物开发以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本文从mRNA发展历程切入,概述了mRNA的发现发展及... 信使mRNA(messenger RNA,mRNA)疗法是通过将效应分子以mRNA的形式递送至细胞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mRNA各个部分序列高度可变的特点为高通量药物开发以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本文从mRNA发展历程切入,概述了mRNA的发现发展及其递送方法的演进过程。并针对mRNA所递送蛋白质的不同,分类别介绍mRNA在蛋白质替代疗法、癌症治疗、在体基因编辑和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为将mRNA制剂应用于临床,需针对mRNA及其递送载体进行优化十分关键。本文进一步介绍如何通过核苷修饰和序列优化等方法提高mRNA的翻译效率以及稳定性,并系统比较新型环状mRNA与传统线性mRNA在疫苗开发方面的优劣。同时,针对mRNA的不同递送系统,本文总结脂质纳米颗粒等常用的递送手段,并详细阐述各个方法在靶向递送方面的最新进展。针对目前上市和在研的mRNA药物,本文系统总结其治疗的疾病、递送的效应分子以及所处的临床阶段。最后,本文展望了目前mRNA疗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能够潜在治疗的疾病,以期为mRNA疗法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使核糖核酸 mRNA递送 mRNA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全麻下肢手术患者术后超早期拔除尿管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卫转 郭锦丽 +3 位作者 李冰 李佳慧 王翠萍 王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全麻下肢手术患者术后超早期拔除尿管的效果。方法将281例骨科全麻下肢手术患者按病区分为干预组(134例)和对照组(147例)。干预组按指令完成眨眼后实行超早期拔除尿管方案,对照组按常规手术次日拔除尿管。结果干预组尿管留... 目的探讨骨科全麻下肢手术患者术后超早期拔除尿管的效果。方法将281例骨科全麻下肢手术患者按病区分为干预组(134例)和对照组(147例)。干预组按指令完成眨眼后实行超早期拔除尿管方案,对照组按常规手术次日拔除尿管。结果干预组尿管留置时间、留置导尿相关膀胱不适、拔管后首次排尿不适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长(P<0.01),但两组拔管后复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拔除尿管能显著缩短骨科全麻下肢手术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留置导尿相关膀胱不适及拔管后首次排尿不适,不会增加拔管后复插率,拔管后自主排尿时间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 骨科 下肢手术 留置尿管 拔管 超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4
作者 吕嘉 白军军 +4 位作者 秦秀玉 武壮壮 兰彦平 吕智 冯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6-1242,共7页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8.5±11.6岁(27~82岁)。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受...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8.5±11.6岁(27~82岁)。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受累节段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损害。原发肿瘤为肺癌(38例),肾癌(21例),乳腺癌(13例),骨髓瘤15例,淋巴瘤5例,其他来源28例。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14例,脊柱肿瘤分离手术67例,病灶姑息性切除减压手术34例。分别在手术前和术后第5d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系统评估脊髓压迫程度。统计术前ASIA分级为AB级以及C级患者受累平面以下肌力出现障碍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将其记录为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于术前ASIA分级AB级的患者选取术后7d、10d、15d三个时间点,C级的患者选取术后15d和30d两个时间点。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至少改善一级病例数目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进行充分减压以解除神经压迫(除PVP外),术后脊柱稳定性得到恢复。术后全部患者疼痛NRS评分显著降低[术前6.00(2.00)分vs术后3.00(1.00)分,P=0.000]。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在术后早期即刻得到改善,ASIA分级至少改善一级例数术前AB级17例(74%),C级10例(63%),D级18例(47%)。其中术前AB级与C级患者ESCC评分没有差异[3.00(1.00)分vs 3.00(0.00)分,P=0.070]。对于术前ASIA分级AB级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10d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10d组(>10d 57.1%vs≤10d 100%,P=0.048)。对于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30d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30d组(>30d 20.0%vs≤30d 81.8%,P=0.036)。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即可缓解疼痛,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外科手术 术后早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下肢不等长及其与脊柱侧凸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席凡辉 薛旭红 +3 位作者 赵胜 张艳东 王世雄 高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定义为左下肢和右下肢长度不一致,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LL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90%,在运动员中的患病率为40%[1、2]。95%的LLD原因尚未明确[3]。大约90%的人肢体长度差异≤10mm,其中50%... 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定义为左下肢和右下肢长度不一致,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LL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90%,在运动员中的患病率为40%[1、2]。95%的LLD原因尚未明确[3]。大约90%的人肢体长度差异≤10mm,其中50%有4mm或更小的差异;仅10%的人双下肢长度完全相等[4]。当LLD<10mm时,患者通常通过下肢肌肉关节来代偿LLD,这也是患者不会感觉到自身存在LLD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肌肉 骨科疾病 肢体长度 下肢长度 普通人群 脊柱侧凸 双下肢不等长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的可视化分析
6
作者 彭博 胡佳豪 +5 位作者 刘儒星 冯毅 王永峰 张洮 游玄军 徐朝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7-873,共7页
目的:对国内外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可视化图谱,比较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中文数据库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3~2023年)为数据来源,使用“3D打印”和“脊柱”为主题词检... 目的:对国内外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可视化图谱,比较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中文数据库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3~2023年)为数据来源,使用“3D打印”和“脊柱”为主题词检索;英文数据库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13~2023年)为数据库来源,检索主题包括“3D printing”“Spine”,检索式为:“TS=(3D printing)AND TS=(Spine)”。除去重复以及与研究内容关联性较低的文献后,最终得到中文文献256篇,英文文献250篇,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对中、英文数据库中文献的年度发表数量、作者、关键词、国家、机构、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显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在2013~2023年,国内与国外每年的发文数量相近。发表中文文献最多的前三位作者是:李超、牛国旗、孙贺;发表英文文献最多的前三位作者是:Clifton William、Damon Aaron、Nottmeier Eric。中文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中出现215个节点,617条连线,密度为0.0273,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3D打印(148次,1.09)、脊柱外科(47次,0.26)、脊柱侧凸(30次,0.10)。英文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中出现282个节点,1359条连线,密度为0.0367,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3D printing(116次,0.07)、surgery(54次,0.12)、accurate(42次,0.18)。CNKI数据库的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中共出现206个节点,100条连线,密度为0.0047;Web of Science的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中共出现216个节点,147条连线,密度为0.0063;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内发表中文文献最多的前三个机构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国外发表文献最多的前三个机构是Mayo Clin、Southern Med Univ、Capital Med Univ。中、英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后,分别得到6个有意义的聚类。中、英文文献中突显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分别是组织工程与patient specific。结论: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每个国家各不相同,国外机构之间联系较为密集,国内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脊柱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关哲 马迅 +4 位作者 梁凯恒 郭媛 赵轶波 牛建鹏 张泓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0-534,共5页
目的:建立上颈椎(C0-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及Ansys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完整的上颈椎模型及单独应... 目的:建立上颈椎(C0-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及Ansys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完整的上颈椎模型及单独应用模型中的寰椎分析头颅位于中立位、屈曲位以及后伸位等条件下寰椎所受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所建上颈椎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110105个节点,91469个单元;(2)应用上颈椎模型(C0-C3)在枕骨上加载面压力,模拟头颅位于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前弓受力最大,其次是后弓及侧块;(3)单独应用寰椎模型,直接在寰椎上关节面加载力,模拟头颅在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最大应力集中于前弓,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侧块及后弓与侧块的交界处;直接在后弓加载力模拟头部过度后伸时,最大应力集中于后弓与侧块交界处。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上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无论头颅位于屈曲位、中立位或者后伸位,当受纵向作用力时,寰椎前弓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头部过度后伸时,后弓与侧块交界处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上颈椎 寰椎 骨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及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黏弹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维毅 张全有 +2 位作者 卫小春 王小虎 李晓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造骨关节炎(OA)动物模型,并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和标准线性黏弹性固体模型研究正常及OA软骨细胞的黏弹性特性.实验研究表明:OA软骨明显退变,大体评分及Mankin'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软骨.正常软骨细胞直径与OA软... 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造骨关节炎(OA)动物模型,并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和标准线性黏弹性固体模型研究正常及OA软骨细胞的黏弹性特性.实验研究表明:OA软骨明显退变,大体评分及Mankin'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软骨.正常软骨细胞直径与OA软骨细胞直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正常软骨细胞与OA软骨细胞的黏弹性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正常软骨细胞的平衡模量E_∞,瞬间模量E_0及表观黏性μ明显高于OA软骨细胞.除正常软骨细胞平衡模量E_∞仅与细胞直径有微弱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黏弹性参数均与细胞直径以及其直径和微管直径比率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微管吸吮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软骨细胞凋亡诱导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世东 王宇泽 +3 位作者 曾令员 贺冬冬 王春芳 卫小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软骨细胞凋亡在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软骨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实验研究中,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诱导软骨细胞的凋亡,以此建立体外软骨细胞凋亡模型,并进行凋亡检测。本文综述了常用的细胞形... 软骨细胞凋亡在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软骨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实验研究中,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诱导软骨细胞的凋亡,以此建立体外软骨细胞凋亡模型,并进行凋亡检测。本文综述了常用的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DNA断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检测方法的原理,并阐述各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以及局限性。软骨细胞凋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外常用于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方法有多种,原理各异,实验研究中应结合各自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条件等综合考虑。在凋亡检测中,由于各种检测方法作用机制的不同及各自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局限性,需结合多项定量、定性的指标反复加以验证才能得出更为客观、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凋亡 模型 检测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锦丽 刘巧玲 +1 位作者 李佳慧 耿俊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4-555,共2页
选择2004年2月-2005年11月在我院骨科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分为单膝置换组42例,双膝置换组30例。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膝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1
作者 洪珍兰 郭锦丽 贠健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11期7-8,共2页
目的 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 ,以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 6 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比较滴药、雾化交替法和单纯滴药法湿化气道的效果。结果 滴药、雾化交替法每 2 4h所需湿化... 目的 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 ,以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 6 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比较滴药、雾化交替法和单纯滴药法湿化气道的效果。结果 滴药、雾化交替法每 2 4h所需湿化液的量约是单纯滴药法的 4 .5倍 ;前者PaO2 升高、体温控制、痰量减少、痰培养及胸片结果均显著优于后者。结论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滴药、雾化交替法比单纯滴药法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提高血氧分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术 气道湿化 呼吸道感染 滴药法 超声雾化吸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兴宇 尹芸生 +4 位作者 苏晋生 郑振雨 荆波 穆景博 陈晓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7-448,共2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比较,探讨X线断层融合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进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分别于术后3月、6月和12月均行断层融合成像和普通X线成像。评价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股骨颈图像...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比较,探讨X线断层融合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进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分别于术后3月、6月和12月均行断层融合成像和普通X线成像。评价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股骨颈图像质量和对骨折愈合的诊断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断层融合成像和普通X线的优秀图像率分别为91.67%和58.33%(P=0.0001)。结论: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X线平片及CT、MRI检查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愈合 体层摄影术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邢学武 向川 卫小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8期610-617,共8页
骨重建是一个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而该过程中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分别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介导。骨转换加速是骨代谢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胞活动耦联的中断伴随骨转换加速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对可以反映骨转换的生化标志... 骨重建是一个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而该过程中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分别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介导。骨转换加速是骨代谢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胞活动耦联的中断伴随骨转换加速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对可以反映骨转换的生化标志物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血清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与骨丢失率和骨折风险相关,这对于高风险患者的确定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近年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关注其在药物功效的临床试验和骨量测量的补充这两方面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运用生化标志物可以进一步优化高风险患者的确定、药物开发的过程以及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的临床监测。虽然生化标志物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性,但必将以其无创性、易重复性和及时性的优点而被广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标志物 骨吸收标志物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检测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细胞黏弹性及恢复变形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全有 陈维毅 +2 位作者 卫小春 李春江 刘琳琳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6-912,共7页
本文旨在表征年龄对软骨细胞在自然生长过程中的黏弹性和恢复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对软骨细胞黏弹性及其恢复变形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老年组软骨细胞各项黏弹性参数值均明显高于幼年和中年组软骨细胞(p<0.000 1),而后两组无... 本文旨在表征年龄对软骨细胞在自然生长过程中的黏弹性和恢复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对软骨细胞黏弹性及其恢复变形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老年组软骨细胞各项黏弹性参数值均明显高于幼年和中年组软骨细胞(p<0.000 1),而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软骨细胞蠕变达到平衡态所需时间t_E显著小于幼年和中年组(p<0.05),而幼年和中年组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软骨细胞最大蠕变位移L_M显著大于幼年和中年组(p<0.005),而幼年和中年组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软骨细胞恢复变形时间t_R显著大于幼年和中年组(p<0.005),而幼年和中年组无显著差异(p>0.05)。恢复变形前8s的分析发现,幼年组软骨细胞恢复变形率K_y显著高于中年和老年组(p<0.005),而中年组(K_a)和老年组(K_o)软骨细胞的恢复变形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实验发现老年组软骨细胞的残余变形L_R比幼年和中年组显著增大(p<0.005),而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工作对于软骨组织工程、软骨细胞与支架材料相互作用以及探讨OA发生过程中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年龄 微管吸吮 黏弹性 恢复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被引量:34
15
作者 程宏 张娟芳 任庆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6期431-432,435,共3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自编评估表及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价表,对62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疼痛是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自编评估表及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价表,对62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疼痛是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重要因素(P<0.01),睡眠差、自理能力降低、抑郁情绪也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痛功能锻炼及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功能锻炼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同种异体骨笼椎间融合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文慧 李宝兴 +2 位作者 马迅 周劲松 王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59,570,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融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12只绵羊行C3,4,C4,5椎间盘摘除后,分别植入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笼,于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同种... 目的:研究颈椎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融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12只绵羊行C3,4,C4,5椎间盘摘除后,分别植入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笼,于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同种骨笼植入后4周骨笼轮廓完整,周边出现吸收腔,腔壁表面有薄层新骨形成。12周,笼壁与椎体之间界线消失,大部分的骨陷窝中有骨细胞,新骨与死骨交织,成骨活动仍在进行,爬行替代尚未结束。24周时,上、下椎体完全骨性连接,骨笼被新骨代替,完成骨性融合。结论:同种异体骨笼充填自体松质骨植入颈椎间后能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效果,并可以逐步被新骨取代,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入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骨 椎间融合 CAGE 组织学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一期人工韧带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 被引量:2
17
作者 焦强 张志强 +3 位作者 杨自权 尹崑 石俊俊 王智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32-735,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SchenckⅢ型)19例资料。手术距受伤时间6~18 d,平均11.6 d。均一期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Ligament Advanced Re...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SchenckⅢ型)19例资料。手术距受伤时间6~18 d,平均11.6 d。均一期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重建前和(或)后交叉韧带。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19例术后随访22~28个月,平均24.5月。无膝关节感染、韧带断裂、韧带松弛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85.6±2.2)分,Tegner评分(5.4±1.1)分,均较术前(33.2±2.3)分及(2.4±0.9)分明显提高(配对t检验,t=-22.422、-24.312,P均=0.000)。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多发韧带损伤 关节镜 人工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骨质疏松对骨缺损自然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段王平 张民 +1 位作者 李刚 卫小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0-84,94,共6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骨缺损自然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选用8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摘除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2w两组大鼠双侧股骨外侧髁上造成直径3mm骨缺损,其深度为一侧骨皮质和髓腔宽度之和。...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骨缺损自然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选用8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摘除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2w两组大鼠双侧股骨外侧髁上造成直径3mm骨缺损,其深度为一侧骨皮质和髓腔宽度之和。缺损术后4、8、12w取双侧股骨标本,进行组织学、X线、骨密度、透射电镜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切除卵巢后3个月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两组骨缺损到12w时都未能完全愈合,实验组新生骨痂少,成骨过程延缓,破骨细胞功能活跃,4、8w时实验组缺损部位X线灰度、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股骨髁上直径3mm缺损到12w时未能完全愈合,同时,特别是在早期,骨质疏松更加延缓了该缺损自然修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DCE-MRI和瘤组织内乏氧及血管生成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甄俊平 卫小春 +5 位作者 王晨 李立志 胥毅 杨宇 樊鹏 聂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613-617,共5页
目的对骨肉瘤患者行磁共振动态增扫描,探讨MR动态增强诸参数与穿刺骨组织内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骨肉瘤初诊患者,经肘静脉注射钆双胺后行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骨肉瘤动态增强参数,然后对相关区域进行穿刺活检,测... 目的对骨肉瘤患者行磁共振动态增扫描,探讨MR动态增强诸参数与穿刺骨组织内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骨肉瘤初诊患者,经肘静脉注射钆双胺后行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骨肉瘤动态增强参数,然后对相关区域进行穿刺活检,测定活检组织的HIF-1α、MVD和VEGF表达水平。对增强参数和免疫组化因子进行对比和相关研究。结果活检部位Slope、Smax、SImax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894、0.832、0.681,P<0.05),与MVD也呈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629、0.739、0.663,P<0.05),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876、0.829、0.627,P<0.05);T1 onset、TP与HIF-1α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分别为-0.692、-0.667,P<0.05),与MVD也呈负相关关系(γ分别为-0.574、-0.835,P<0.05),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分别为-0.907、-0.830,P<0.05)。结论穿刺活检部位骨肉瘤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免疫组化三因子表达有统计学相关性,与组织乏氧因子明显相关,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能为检测骨肉瘤组织内乏氧与血管生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磁共振成像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脊柱姿势及预负荷对颈椎间盘扭转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麟 马迅 +2 位作者 赵斌 李满 牛建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00-1903,共4页
目的:研究颈脊柱姿势及预负荷对颈椎间盘扭转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解剖出C3~4、C5~6共20个运动单位(包括上下两个椎骨和椎间盘),仅保留完整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模拟颈脊柱两种姿势(中立位和屈曲位)和... 目的:研究颈脊柱姿势及预负荷对颈椎间盘扭转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解剖出C3~4、C5~6共20个运动单位(包括上下两个椎骨和椎间盘),仅保留完整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模拟颈脊柱两种姿势(中立位和屈曲位)和两种预负荷状态(晨起高度水化和劳作后脱水状态),施以扭转载荷,测量颈椎间盘的极限扭转强度。分离颈椎间盘并制备组织学切片,观察颈椎间盘的损伤情况。结果:水化状态下,颈脊柱中立位时颈椎间盘极限扭转强度比屈曲位时低(P<0.01);而脱水状态下,颈脊柱中立位时颈椎间盘极限扭转强度高于屈曲位时(P<0.01)。中立位和屈曲位时,水化状态下颈椎间盘极限扭转强度均比脱水状态下低(P<0.01)。可明显观察到软骨终板和纤维环处损伤。结论:水化状态下颈脊柱中立位时较屈曲位时颈椎间盘易受扭转暴力损伤,而脱水状态下相反;不同姿势下晨起颈椎间盘高度水化状态下受到扭转暴力时颈椎间盘均更易损伤。扭转暴力作用后损伤以软骨终板和纤维环处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颈椎间盘 扭转载荷 极限强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