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0年血液科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5
1
作者 许莲蓉 冯江芳 +1 位作者 张润梅 康建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5-439,共5页
目的了解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08—2010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细菌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08年、2009年、2010年版进行并判断结果。结果 943株临床分离菌中,革... 目的了解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08—2010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细菌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08年、2009年、2010年版进行并判断结果。结果 943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球菌429株,占45.5%,革兰阴性杆菌514株,占54.5%。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血液科分离菌株的第1位。葡萄球菌属细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CNS(MRCNS)检出率分别为17.6%和64.5%,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未发现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VISA)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菌株。屎肠球菌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为血液科分离菌株的第1位(占12.8%),大肠埃希菌位居第2。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3.2%和11.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对其他测试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20%以上,并呈现多重耐药。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的高度重视,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细菌耐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细菌 细菌耐药性监测 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患者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任娟 卢林娜 +3 位作者 王刚 张睿娟 马艳萍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3-388,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60(47-81...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60(47-81)岁,男性14例,女性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恶性实体瘤至血液肿瘤发生的中位潜伏期为42.5(12-120)个月。治疗相关血液肿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0.5(1-83)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24.3%,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为7(1-83)个月,3年OS率为21.4%。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后其远期并发症治疗相关血液肿瘤预后差,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液肿瘤 化疗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1
3
作者 苏丽萍 乔振华 +10 位作者 许莲蓉 马梁明 姜波 朱秋娟 叶芳 鹿育晋 崔月娥 朱镭 张丽 马香兰 李蓉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了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 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llo 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10例 ,慢性髓性白血病 14例 ,多发性骨髓瘤 2例 )中 14... 为了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 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llo 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10例 ,慢性髓性白血病 14例 ,多发性骨髓瘤 2例 )中 14例采用FAC预处理 (Fludara +ATG +CY) ,12例采用MAC预处理 (马法兰 /马利兰 +ATG +CY) ,用G CSF 6 0 0 μg/d或G CSF 30 0 μg/d +GM CSF 30 0 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开始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 2 - 3次 ;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 ;移植后第 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 ,首剂 1×10 7/kg ,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 ,每 4周 1次 ,剂量逐级递增 ;以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表明 ,植入率 84 .6 2 % ,其中 18例已转为完全供体型 ;aGVHD发生率 11.5 4 % ,cGVHD发生率 2 3 0 7% ;感染、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 ,毒副作用小 ,但相关技术 ,如适应证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线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田芸 李瑞萍(综述) 马艳萍(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28-632,共5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预后。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奥加伊妥珠单抗(inotuzumab ozogamicin,InO)和嵌合抗原受体T...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预后。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奥加伊妥珠单抗(inotuzumab ozogamicin,InO)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cell therapy]是3种主要的免疫治疗药物,均获批用于治疗R/R B-ALL。新的治疗策略是将免疫治疗纳入一线治疗方案,以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并增加老年患者治疗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将免疫治疗纳入一线B-ALL治疗方案的新策略,并探讨了无化疗方案在特定亚组患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 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治疗 贝林妥欧单抗 奥加伊妥珠单抗 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26例(英文)
5
作者 苏丽萍 许莲蓉 +7 位作者 姜波 叶芳 朱秋娟 鹿育晋 崔月娥 朱镭 张丽 马香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73-777,共5页
为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选择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1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其中1... 为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选择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1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其中14例采用FAC(fludarabin+ATG+Cy)预处理,12例采用MAC(melfalan/maleran+ATG+Cy)预处理;用G-CSF600μg/d或G-CSF300μg/d+GM-CSF300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于第5天开始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2-3次;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移植后第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首剂1×107/kg,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每4周1次,剂量逐级递增;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植入率84.62%,aGVHD发生率11.54%,cGVHD发生率23.07%;感染和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相关技术,如适应症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6
作者 郭丽萍 董春霞 +2 位作者 王刚 王梅芳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2-1828,共7页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coagulation factor V deficiency,FⅤD)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coagulation factor V deficiency,FⅤD)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FⅫ∶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进行表型鉴定;应用高通量外显子测序筛查全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F5基因可疑变异;利用Mutation-Taster、PolyPhen-2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变异致病性、ClustalX软件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和PyMol软件模拟变异蛋白模型。结果:先证者PT、APTT明显延长,FⅤ∶C仅为5.45%,TT、FIB及其余凝血因子均无明显异常。其母亲、父亲、姐姐的PT、APTT均延长,FⅤ∶C不同程度减低。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F5第3号外显子存在c.286G>C(p.Asp96His)纯合错义变异,其父亲、母亲、姐姐均存在c.286G>C(p.Asp96His)杂合错义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p.Asp96His为致病变异,相关的氨基酸位点在10个物种中高度保守。蛋白模拟显示,Asp96变异为His96后可导致原有氢键消失和距离改变,破坏了原有的氢键相互作用力,影响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结论:F5第3号外显子c.286G>C(p.Asp96His)错义变异可能导致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Ⅴ∶C的减低,也是引起凝血因子Ⅴ缺陷症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凝血因子Ⅴ缺陷症 家系 错义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7
作者 秦小琪 夏玲 +4 位作者 牛园满 谢欣娜 王世芳 郭巧花 马艳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29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血小板计数水平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29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血小板计数水平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9例NDMM患者,血小板减少组108例,占20.42%(108/529)。血小板减少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 PFS)30.64(95%CI:23.43~37.85)个月短于血小板正常组41.39(95%CI:37.37~45.39)个月(P=0.002)。血小板减少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40.59(95%CI:30.61~50.57)个月短于血小板正常组60.92(95%CI:54.54~67.29)个月(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是影响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1.238,95%CI:1.16~1.952,P=0.03)。结论:血小板减少的NDMM患者预后差于血小板正常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可作为NDMM的不良预后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小板减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7+3”方案在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近期疗效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刘霞霞 文晓玲 +7 位作者 黎若祺 张夏林 张恬波 董春霞 王梅芳 张建华 杨林花 张睿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目的:比较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与标准“7+3”方案诱导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接受VEN+AZA方案(41例)或“7+... 目的:比较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与标准“7+3”方案诱导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接受VEN+AZA方案(41例)或“7+3”方案(38例)诱导治疗且资料完整的7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组间缓解率、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VEN+AZA组总反应率(ORR)为68%,“7+3”组为84%,其中复合缓解率(CR+CRi;CRc)分别为64%和72%,两组ORR(P=0.185)及CRc(P=0.544)均无统计学差异。VEN+AZA组的5例未缓解(NR)患者中,4例伴7号染色体异常(7q-/-7),1例伴ETV6基因突变。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和12个月,6个月OS、PFS率均无统计学差异(84%vs 92%,P=0.389;84%vs 92%,P=0.258)。两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Ⅲ-Ⅳ级骨髓抑制,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70)和25(14-61)d(P=0.161),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75)和25(16-50)d(P=0.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N+AZA组感染发生率低于“7+3”方案组(56%vs 88%,P=0.012),两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36%和64%(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N+AZA和标准“7+3”方案治疗新诊断老年AML的近期疗效相近,但VEN+AZA组感染发生率低。伴有7号染色体异常(7q-/-7)可能是老年AML患者接受VEN+AZA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维奈克拉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丽军 韩孟汝 +5 位作者 董春霞 田卫伟 卢馨怡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成人不适合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开月 范柄汝 +2 位作者 张倩雯 韩孟汝 葛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46,共5页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成人不适合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unfit 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1例接受VEN联合AZA治疗的成人unfit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成人不适合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unfit 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1例接受VEN联合AZA治疗的成人unfit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该联合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unfit AML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治疗1个疗程后,16例达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i),2例达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ORR)为85.7%。16例达CR/CRi的患者中13例微小残留病(MRD)转阴。11例预后不良患者中,8例达CR/CRi。至随访截止日期,21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期未达到,1年的OS率为61.7%。VEN联合AZA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发生3-4级白细胞减少1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贫血7例、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胃肠道反应和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以上不良反应均可控且可耐受。无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生,未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结论:VEN联合AZA方案可使成人unfit AML患者快速获得深度缓解,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阿扎胞苷 不适合强化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BPA突变CN-AML伴不同功能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1
作者 朱静 亢叶芳 +3 位作者 高媛 王宏炜 郝壮辉 王宏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1,共7页
目的:分析CEBPA突变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伴随基因突变发生的情况,及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151例初诊CN-AML患者,通过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3... 目的:分析CEBPA突变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伴随基因突变发生的情况,及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151例初诊CN-AML患者,通过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34种常见血液肿瘤基因突变情况;比较CEBPA^(+)与CEBPA^(-)患者的伴随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功能的基因突变与CEBPA^(+)CN-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151例CN-AML患者中共检测到55例(36.42%)CEBPA^(+)突变(包括36例CEBPA双突变,19例CEBPA单突变),其中41例(74.55%)与其他基因存在共突变,主要突变基因为:GATA214例(25.45%)、TET212例(21.82%)、FLT311例(20.00%)、NRAS 7例(12.73%)和WT15例(9.09%),部分病例同时存在2种及2种以上伴随基因突变。将突变基因按照功能进行分组后发现,CEBPA^(+)组较CEBPA^(-)组具有更低的组蛋白甲基化及染色质修饰基因伴随突变率(P=0.002,P=0.033)、更高的转录因子基因伴随突变率(P=0.037)。55例CEBPA^(+)CN-AML患者中,伴信号通路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低于突变阴性组(P=0.005),伴转录因子基因突变阳性组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突变阴性组(P=0.003),伴DNA甲基化基因和染色质修饰基因突变阳性组的发病年龄均明显大于相应突变阴性组(P=0.002,P=0.008)。伴随信号通路基因突变阳性组CEBPA^(+)CN-AML患者的DFS短于阴性组(12个月vs未达到)(P=0.034)。伴DNA甲基化基因突变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具有更低的CR率(P=0.025),且OS和DFS均显著短于阴性组(中位OS:20个月vs未达到,P=0.006;中位DFS:15个月vs未达到,P=0.049)。伴组蛋白甲基化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的OS显著短于阴性组(中位OS:12个月vs 40个月)(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HR=4.306)、伴DNA甲基化基因突变(HR=9.917)及组蛋白甲基化基因突变(HR=5.764)是影响CN-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BPA^(+)CN-AML患者有其特定的伴随基因表达谱,且伴随不同功能基因突变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BPA 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 伴随基因突变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高思妤 崔倩倩(综述) 马艳萍(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70-1174,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s)、单克隆抗体、嵌合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s)、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和新药物的研发,MM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发生了里程碑式的改变,但仍无法治愈。CAR-T细胞可以特异性地靶向并杀死带有特定抗原的MM细胞,已成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M,R/R MM)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尽管治疗进展显著,但几乎所有MM患者均不可避免地因耐药而复发。本文就CAR-T治疗MM的耐药机制及优化策略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耐药 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n-B联合伊马替尼通过Nur77/Pim-1/Drp1信号通路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13
作者 宫宇心 杨卓婧 +1 位作者 曹济民 刘慧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8-1084,共7页
目的:探讨Nur77特异性激动剂Csn-B联合伊马替尼通过促进Nur77的表达发挥抗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活性,并探讨其信号通路的潜在作用。方法:首先应用CCK-8、Transwell法分别检测单独Csn-B、伊马替尼以及两者联合对K562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Nur77特异性激动剂Csn-B联合伊马替尼通过促进Nur77的表达发挥抗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活性,并探讨其信号通路的潜在作用。方法:首先应用CCK-8、Transwell法分别检测单独Csn-B、伊马替尼以及两者联合对K562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sn-B、伊马替尼以及两者联合处理K562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K562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Nur77、Pim-1、Drp1、p-Drp1 S616、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变化;最后再分别检测Csn-B、伊马替尼以及两者联合处理K562细胞活性氧的表达水平。结果:在GSE43754数据集中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ur77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下降(P<0.001)。Csn-B联合伊马替尼可以显著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均P<0.001),诱导K562细胞凋亡(P<0.001)。Csn-B可以促进K562细胞中Nur77的表达,且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后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伊马替尼的敏感性。Csn-B与伊马替尼联合处理较单药处理更能显著增强K562细胞内及线粒体内的ROS水平(均P<0.001)。结论:Csn-B联合伊马替尼可通过Nur77/Pim-1/Drp1通路增强细胞活性氧的表达,诱导K562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伊马替尼耐药 Csn-B Nur77 线粒体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及凝血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梅芳 杨林花 +3 位作者 杨晓玲 张睿娟 侯丽虹 刘秀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53-756,共4页
本研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 Ⅸ,FⅨ)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炎... 本研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 Ⅸ,FⅨ)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和凝血异常及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在下肢DVT中的作用和机制。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浆CRP浓度,一期法测定FⅧ:C和FⅨ:C水平,凝血法检测血浆Fg含量,将上述指标进行病例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并分析CRP与FⅧ:C、FⅨ:C及Fg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病例组CRP、Fg、FⅧ:C和FⅨ: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RP(2.67±0.91):(0.14±0.08)mg/dl;Fg(4.73±1.36):(2.79±0.66)g/L;FⅧ:C(126.71±28.10):(81.35±20.77)%;FⅨ:C(81.01±23.60):(70.71±11.3)%],p值均小于0.01。病例组CRP与Fg、FⅧ:C和FⅨ:C之间均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2、0.571和0.544,p值均小于0.01。结论:炎症与DVT密切相关,血浆CRP水平升高可能是DVT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血浆Fg、FⅧ:C和FⅨ:C水平升高是DVT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发挥促凝作用,是下肢DVT发生的可能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玙 王梅芳 +3 位作者 程芳芳 申星 赵丽东 杨林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特征 预后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DNA测序技术检测血友病B患者FⅨ基因突变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媛 杨林花 +4 位作者 陆晔玲 丁秋兰 王学锋 刘秀娥 侯丽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76-478,共3页
为了研究3名中国汉族非亲缘系血友病B患者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的类型,常规检测患者血浆APTT及FⅨ∶C,进行表型诊断;抽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分8段扩增FⅨ基因外显子序列,用双脱氧终止法检测核酸序列。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3名中国汉族非亲缘系血友病B患者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的类型,常规检测患者血浆APTT及FⅨ∶C,进行表型诊断;抽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分8段扩增FⅨ基因外显子序列,用双脱氧终止法检测核酸序列。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者相比,HB患者APTT测定值明显升高,FⅨ∶C测定值明显降低,PT测定值正常。测序结果显示3例HB患者均有相应的基因序列改变,患者1有外显子6G22119A点突变,患者2有外显子1G7932C点突变,患者3有外显子T32685C点突变。结论:3例HB患者均检测到相应的基因序列改变,这为HB患者基因缺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B 凝血因子Ⅸ 基因突变 DNA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琨 张建华 +6 位作者 张睿娟 董春霞 马小雯 申星 陈昆 常舒婷 杨林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7-334,共8页
目的探讨初诊时伴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异常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分析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 目的探讨初诊时伴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异常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分析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WBC>10×109/L或<4×109/L)的B-NH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白细胞计数异常程度分为3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组(WBC>30×109/L)、轻度增高组(WBC 10~30×109/L)、减低组(WBC<4×109/L),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案,评价早期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68例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NHL,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3例,轻度增高26例,减低29例;其中位就诊年龄63(19~80)岁,自出现症状至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0.2~120)个月,男女性别比为1.4∶1。病理亚型以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主;分期均为Ⅲ/Ⅳ期或白血病期。有B症状者占57%(39/68)、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者占54%(32/59),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占67.7%(46/68),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者占56.7%(38/68),骨髓侵犯达91.7%(55/60),伴骨髓纤维化者占28%(15/53)。评价早期疗效40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17.5%(7/40),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55.0%(22/40);ORR与LDH、血小板计数、首次治疗后骨髓改善情况相关(P=0.028,P=0.048,P=0.031)。随访截至2018年1月31日,有效随访43例,中位随访时间22(1~70)个月,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4个月(95%CI:8.722~39.278),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3个月(95%CI:2.721~23.279),轻度增高组PFS优于其他两组(P1=0.017,P2=0.026)。单因素分析,侵袭性组织学、B症状、贫血、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案、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是OS的预后因素;LDH、白细胞分组、是否治疗、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为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B症状为OS的影响因素,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是OS、PFS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NHL患者早期就诊率高,但分期均晚,大多数患者出现骨髓侵犯,常合并贫血、血小板减少。该类患者早期ORR低、整体PFS短,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患者的PFS较好,OS有待进一步观察;早期ORR是OS、PFS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期患者接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强化方案治疗可获得较高的O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白细胞计数 骨髓侵犯 无进展生存 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及白介素17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段晓娟 杨林花 +5 位作者 张丽 任方刚 张睿娟 陈剑芳 秦秀玉 梁弘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4-1157,共4页
本研究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48例ITP患者及28例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结果显示,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 本研究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48例ITP患者及28例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结果显示,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为(1.40±1.35)%,较对照组升高(P<0.05),Th17细胞比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低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0.05)。ITP患者Th17分泌的IL-17量为(19.624±5.187)pg/ml,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但IL-17水平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h17细胞在ITP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Th17细胞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H17细胞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抗性及凝血因子Ⅴ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韩轩茂 任景芳 +8 位作者 郝斌 曹文东 刘秀娥 侯丽虹 郭志萍 于斌 王学峰 丁秋兰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12-616,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Ⅴ基因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Ⅴ基因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ⅤCambridge和FⅤ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ⅤAsp79His、FⅤ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V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Ⅴ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活化蛋白C抵抗 凝血因子Ⅴ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号染色体四体、三体共存的t(15;17)(q22;q1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慧萍 李国霞 +2 位作者 乔振华 任文英 王宏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6-410,共5页
本研究报道首例伴有 8号染色体四体 (四体 8)、8号染色体三体 (三体 8)异常的t(15 ;17)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AML M3 a) ,并探讨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临床特点。用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直接涂片观察形态学改变 ;采用骨... 本研究报道首例伴有 8号染色体四体 (四体 8)、8号染色体三体 (三体 8)异常的t(15 ;17)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AML M3 a) ,并探讨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临床特点。用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直接涂片观察形态学改变 ;采用骨髓细胞 2 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以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技术检测PML 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 ;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 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 ;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结果表明 :外周血涂片早幼粒细胞占 6 5 % ,可见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粒系 83.6 % ,其中早幼粒细胞占 72 .4 % ,胞浆内可见大量紫红色颗粒。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核型为 4 8,XY ,+8,+8,t(15 ;17) (q2 2 ;q12 ) [16 ]/47,XY ,+8,t(15 ;17) (q2 2 ;q12 ) [3]/46 ,XY ,t(15 ;17) (q2 2 ;q12 ) [1]。RT PCR检测PML RARa(+)。FISH检测显示具有 1,2 ,3,4 ,5 ,6个绿色荧光信号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 0 .5 ,7,19,5 5 ,18和 0 .5。这不但证实了三体 8和四体 8克隆的存在 ,还发现存在一个较小的五体 8克隆。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3(96 .2 % )、CD33(5 5 .9% )、CYMPO(93.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核型分析 染色体畸变 8号染色体四体 8号染色体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