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1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启超 王永峰 +4 位作者 陕楠 刘儒星 赵斌 原杰 徐朝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6-623,共8页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debridement and fusion,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lumbar brucellus spondylitis,LBS)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2022年9月我科采用内镜辅助下TL...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debridement and fusion,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lumbar brucellus spondylitis,LBS)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2022年9月我科采用内镜辅助下TLIDF治疗LBS 11例。C形臂透视下行术前定位:单侧双通道内镜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确定椎弓根体表投影点,内镜辅助下经皮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定位棘突旁开距离。专用套管逐级扩张,内镜下清创、处理椎间隙,置入混有利福平的植骨颗粒,然后放置融合器,最后经皮置钉。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PELIF 3例,UBE-LIF 8例,无中转开放手术者。3例PELIF手术时间分别为140、200、260 min,术后带管时间均为2 d,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70、100、14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5、6、8 d,随访时间分别为6、14、18个月。8例UBE-LIF手术时间(170.0±49.1)min;术后带管时间(2.5±0.5)d;术后总引流量(93.5±55.7)ml;住院时间(8.1±1.1)d;随访时间6~13个月,(8.4±2.3)月。11例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均无复发,无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移位及融合器塌陷。术前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大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时皆恢复至正常范围。腰背部与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0.9%(10/1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术前8例D级,3例E级,末次随访11例均为E级。末次随访椎间植骨依据Eck骨融合分级,6例Ⅰ级融合,5例Ⅱ级融合。结论内镜辅助下TLIDF治疗LBS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脊柱炎 腰椎 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史帆 宋文慧 +3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马日吉 王子奡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患病组,同时选择医院内60例无颈椎及前庭相关疾病者设定为非患病组,其中患病组年龄12~70(46.40±10.91)岁,男25例,女50例;非患病组年龄22~60(43.78±7.75)岁,男19例,女41例。对两组受试者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检查,收集VEMPs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其结果;将颈肌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oked mogenic ptential,cVEMP)异常的患者根据轻中重3级分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VEMPs与颈性眩晕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病组颈性眩晕严重程度:轻度33例,中度34例,重度8例。cVEMP检查:阳性62例,阴性13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33例,重度16例。非患病组cVEMP检查:阳性4例,阴性56例。(2)对两组cVEMP等级比较,患病组等级高于非患病组(P<0.001),可以认为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3)对患病组组内进行cVEMP等级与颈性眩晕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相关性系数为0.68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指标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具有可行性,且对于颈性眩晕的患者,其严重程度越高,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阳性率则越大,进而表明其对前庭功能的影响也越大。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应以颈部康复治疗加前庭功能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前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