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武亚娟 王琦 +3 位作者 武希润 董胜利 刘晓丽 张晓琴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85-587,共3页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癌旁肝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和(或)肝穿刺所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癌旁肝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和(或)肝穿刺所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IDO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在癌旁肝硬变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P<0.01)。IDO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无关(P>0.05);与患者大体病理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浸润型IDO表达强度较块状型明显增高(P<0.05);有血管浸润及癌栓形成患者IDO也呈高表达状态(P<0.05);IDO的表达还与病理组织学分化情况相关,低分化肿瘤组织IDO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IDO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有一定的相关,故IDO拟可以作肝癌预后差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肝癌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2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米变涛 薛刚 +5 位作者 刘春亮 杨洁 申慧琴 王琦 段水竹 王慧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678-681,共4页
目的: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光镜下可视最早期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本研究在2年时间通过结肠镜下动态观察ACF的变化来初步探讨ACF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 目的: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光镜下可视最早期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本研究在2年时间通过结肠镜下动态观察ACF的变化来初步探讨ACF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并排除常见致癌及抑癌因素的100例患者,常规在退镜时进行直肠靛胭脂染色,观察并记录初次结肠镜检查、1年及2年复查肠镜时直肠ACF的数目及单个ACF的自然发展变化过程。结果:初次检查及1年和2年后的AC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F随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继续存在或自行消失,少数发展为息肉、腺瘤,ACF<6枚的病例,以及腺管开口为椭圆形的ACF自行消失率更大,而腺管开口为非椭圆形者更易发展为息肉或腺瘤。结论:ACF变化呈异质性,其中部分可能为大肠癌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病灶 大肠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通过调控Skp2、P21基因的表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敏 孙丽婷 +5 位作者 沈冠彤 秦楠 胡晓玲 杨洁 张永华 师如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4-850,共7页
目的阐明青蒿琥酯在食管鳞癌病理进程中对肿瘤细胞功能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青蒿琥酯的培养基处理KYSE450细胞和TE14细胞,以0 mg·L^(-1)青蒿琥酯处理的细胞作为空白组,以30 mg·L^(-1)青蒿琥酯处理后细胞作... 目的阐明青蒿琥酯在食管鳞癌病理进程中对肿瘤细胞功能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青蒿琥酯的培养基处理KYSE450细胞和TE14细胞,以0 mg·L^(-1)青蒿琥酯处理的细胞作为空白组,以30 mg·L^(-1)青蒿琥酯处理后细胞作为实验组。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去测定细胞的生长情况;以Transwell实验去分别检测青蒿琥酯处理前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基因变化,并利用RT-qPCR验证差异基因以探究青蒿琥酯在ESCC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青蒿琥酯处理后KYSE450、TE14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测序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发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青蒿琥酯处理后KYSE450细胞和TE14细胞G 1期比例明显上升。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的基因Skp2表达降低,其下游靶基因P21升高。结论青蒿琥酯通过调控Skp2、P21的表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发展。本研究以抗疟疾中成药青蒿琥酯的重新应用为创新点,为开发新型安全、有效的ESCC靶向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开发ESCC新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青蒿琥酯 食管鳞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周期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一氧化氮预防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瑞 郭文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时保护胃粘膜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72 只,随机分为4 组,正常对照组,单纯乙醇灌胃(Eth) 组,L- 精氨酸+ 乙醇(L- arg + Eth) 组,L- 硝基精氨酸+ 乙醇(L...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时保护胃粘膜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72 只,随机分为4 组,正常对照组,单纯乙醇灌胃(Eth) 组,L- 精氨酸+ 乙醇(L- arg + Eth) 组,L- 硝基精氨酸+ 乙醇(L- NNA+Eth) 组,观察其血浆NO 含量对胃粘膜的大体及组织学损伤程度、胃粘膜血流量(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 ,GMBF) 和胃粘液分泌量的影响。结果:Eth 组血浆NO 含量,GMBF 和粘液分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 均< 0-05) ,L- arg + Eth 组血浆NO 含量,GMBF 和粘液分泌量明显多于Eth 组( P 均< 0 .05) ,而乙醇对胃粘膜损伤明显减轻( P< 0-05) ,L- NNA + Eth组血浆NO 含量GMBF 和粘液分泌量明显少于前3 组( P 均< 0-05) ,而胃粘膜损伤程度明显较重( P< 0-05) 。结论:内源性NO 保护胃粘膜对抗乙醇引起的损伤,是通过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和促进粘液分泌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胃粘膜损伤 乙醇 酒精中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O对胃癌细胞移植瘤中E-cadherin、N-cadherin及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稳 王改 +5 位作者 申慧琴 刘小丽 武希润 李哲萍 康贵云 王琦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336,共3页
目的:检测转染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MFC胃癌细胞移植瘤中E-cadherin、N-cadherin及IL-6的表达水平。方法:建立MFC胃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分为MFC胃癌细胞组、pcDNA3.1-MFC细胞(空质粒)组、pcDNA3.1-IDO-MFC细胞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 目的:检测转染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MFC胃癌细胞移植瘤中E-cadherin、N-cadherin及IL-6的表达水平。方法:建立MFC胃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分为MFC胃癌细胞组、pcDNA3.1-MFC细胞(空质粒)组、pcDNA3.1-IDO-MFC细胞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的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组荷瘤小鼠血清液中IL-6的表达水平。结果:pcDNA3.1-IDO-MFC组移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较空质粒组和MFC细胞组明显减少(P<0.05),N-cadherin的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P<0.05)。pcDNA3.1-IDO-MFC细胞组荷瘤小鼠血清IL-6水平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IDO转染导致胃癌细胞移植瘤中E-cadherin水平下调、N-cadherin和IL-6水平上调,该结果为IDO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E-CADHERIN N-CADHERIN IL-6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上皮-间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雅斐 邓志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6-1468,共3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以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BEC)凋亡性坏死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阐述了PBC时B淋巴细胞、巨噬、自然杀伤(NK)、NKT和T淋巴细胞等对BEC的免疫损伤作用,为PBC免疫靶向治疗提...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以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BEC)凋亡性坏死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阐述了PBC时B淋巴细胞、巨噬、自然杀伤(NK)、NKT和T淋巴细胞等对BEC的免疫损伤作用,为PBC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管上皮细胞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特类药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7
作者 卫晶 武希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2-445,共4页
目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不能耐受奥贝胆酸瘙痒副作用的患者亟需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贝特类药物对PBC疗... 目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不能耐受奥贝胆酸瘙痒副作用的患者亟需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贝特类药物对PBC疗效显著。就贝特类药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机制进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纤维酸类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应用奥贝胆酸和贝特类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帅俊芳 韩子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3-917,共5页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会发生应答不佳或不耐受,更换为奥贝胆酸或贝特类单药或联合治疗后,部分治疗方案也会出现应答不佳或不耐受。近年奥贝胆酸和贝特类药物临床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奥贝胆酸/贝特类药物与熊去氧胆酸的联...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会发生应答不佳或不耐受,更换为奥贝胆酸或贝特类单药或联合治疗后,部分治疗方案也会出现应答不佳或不耐受。近年奥贝胆酸和贝特类药物临床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奥贝胆酸/贝特类药物与熊去氧胆酸的联合治疗对非晚期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脱氧胆酸 奥贝胆酸 非诺贝特 苯扎贝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免疫遗传研究现状 被引量:3
9
作者 马伟煜 邓志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2-935,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病理特征是免疫介导的小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性坏死所导致的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具有进展为胆管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PBC具有免疫遗传特性,PBC患者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异常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病理特征是免疫介导的小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性坏死所导致的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具有进展为胆管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PBC具有免疫遗传特性,PBC患者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异常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非HLA基因参与的、以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基为抗原的T、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异常。超过3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反应差,因此明确PBC免疫调控异常的机制对PBC免疫治疗具有广泛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基因 免疫 HLA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孟昱希 霍丽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24-2927,共4页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过程中持续的炎症反应和慢性瘢痕愈合反应的结果。肝纤维化进展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衰竭,最终只能进行肝移植。IL-22属于IL-10家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免疫细胞产生但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可通过...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过程中持续的炎症反应和慢性瘢痕愈合反应的结果。肝纤维化进展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衰竭,最终只能进行肝移植。IL-22属于IL-10家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免疫细胞产生但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可通过与其受体IL-22R1/IL-10R2结合而发挥作用,近年来在肝病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IL-22在肝脏疾病中既有抗炎、促进肝再生和组织修复的作用,又有促炎作用。在某些致病条件下,IL-22通过减少纤维化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然而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其作用及相关机制也不相同。现就IL-22在病毒感染(HBV、HCV)、酒精、高脂和自身免疫等原因所致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22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