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护理依赖的概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崔淏怡 康凤英 +2 位作者 田玉玲 郝彬 张爱珍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4,共5页
目的 对老年人护理依赖进行概念分析,阐明老年人护理依赖的概念内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老年人护理依赖相关文献,最终纳入42篇文献,并以Rodgers演化概念分... 目的 对老年人护理依赖进行概念分析,阐明老年人护理依赖的概念内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老年人护理依赖相关文献,最终纳入42篇文献,并以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老年人护理依赖进行深入分析和界定。结果 老年人护理依赖涉及4个定义属性,即功能依赖、自理缺陷、需要、支持性照护;前因包括人口学因素、生理因素、心理认知因素以及外界因素;后果涉及对老年人自身、照顾者以及社会层面的影响。结论 老年人护理依赖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概念,涵盖多个概念属性,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老年人护理依赖进行概念分析,使护理人员清晰了解老年人护理依赖概念和本质,进而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测评量表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老龄化 护理依赖 概念分析 功能依赖 自理缺陷 支持性照护 老年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版DN4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的制定与评估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金 李润芝 牛小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28-631,共4页
在中国社区医疗机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认识不足,并且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缺乏规范,按照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推荐的一线药物使用率低[1],这一现状令人担忧。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辅助诊断工具,... 在中国社区医疗机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认识不足,并且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缺乏规范,按照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推荐的一线药物使用率低[1],这一现状令人担忧。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辅助诊断工具,简单易用,可以提高各级医院医生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认识和诊断率。近15年已有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被制定、评估、翻译、应用,在我国已制定并评价中文版LANSS量表、NPQ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DN4 诊断量表 药物使用率 社区医疗机构 辅助诊断 专家共识 符合率 疼痛评估 约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K抑制剂在中枢神经再生和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辉 张海飞 +4 位作者 李艳花 刘春云 尉杰忠 肖保国 马存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27-1229,F0004,共4页
神经再生是指突触的出芽、生长和延伸,并成功地与周围组织重新建立连接,从而完成支配的正常生理功能的过程[1]。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理状态下的神经损伤难以再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①受损... 神经再生是指突触的出芽、生长和延伸,并成功地与周围组织重新建立连接,从而完成支配的正常生理功能的过程[1]。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理状态下的神经损伤难以再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①受损神经元很不稳定,极易死亡;②神经组织损伤所致微环境抑制神经突触再生;③成熟神经元损伤后本身修复能力很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再生 修复能力 抑制剂 神经元损伤 正常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损伤 神经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与电生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郭军红 蒲传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8-10,共3页
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的最常见的病因,病理和神经电生理是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本文将近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与电生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病理 电生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史洁 杨桂娇 朵振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76-480,共5页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结构简单且有活力的介质.最常见的LPA是1-酰基-sn-甘油-3-磷酸盐,它在细胞膜磷脂生物合成过程中自然产生,也可由活化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并释放到细胞外.其...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结构简单且有活力的介质.最常见的LPA是1-酰基-sn-甘油-3-磷酸盐,它在细胞膜磷脂生物合成过程中自然产生,也可由活化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并释放到细胞外.其他从哺乳动物中分离的LPA包括烯基溶血脂质、烷基溶血脂质和环磷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A 溶血磷脂酸 血脂 脂质 神经系统 受体 常见 产生 活力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梅 王学峰 +1 位作者 马珊珊 席志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z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建立一种较为可靠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选取孕14~16dSD胎鼠和新生1d的SD大鼠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采用单纯机械吹打和机械吹打加酶消化两种方法...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建立一种较为可靠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选取孕14~16dSD胎鼠和新生1d的SD大鼠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采用单纯机械吹打和机械吹打加酶消化两种方法进行消化,对培养出的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用2种来源的大鼠培养出的原代细胞,均表达Nestin,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GFAP和MAP-2。结论: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分离与培养的关键是单细胞悬液的获得,消化液浓度太高或消化时间太长,容易因消化过度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胎鼠来源者神经球形成早,数量多,增殖活力更强,但原代取材过程易被污染。新生鼠来源者鼠源易获得,组织取材过程操作简单,但神经干细胞成球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荧光 免疫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神经元自噬水平下降及谷氨酸介导的凋亡增多可导致创伤后癫痫易患性增加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洁 柴晓洋 +1 位作者 李昱晨 陆克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45-1951,共7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潜伏期内的神经组织凋亡水平改变对PTE易患性增加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谷氨酸(glutamate,Glu)及自噬改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Noble-Collip鼓制备轻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 目的:研究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潜伏期内的神经组织凋亡水平改变对PTE易患性增加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谷氨酸(glutamate,Glu)及自噬改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Noble-Collip鼓制备轻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模型,4 d后大脑皮层下注射小剂量FeCl_(2)观察其对PTE发生率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轻型TBI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水平,预先给予凋亡抑制剂zVAD-FMK之后观察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变化及其对大鼠PTE发生率的影响;检测PTE潜伏期内脑组织中Glu含量,通过干预Glu水平观察其对PTE易患性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水平,观察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sham组相比,轻型TBI后大鼠7~90 d内PTE的发生率为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PTE模型制备成功。在造模后4 d向大鼠大脑皮层注射明显低于致痫剂量的FeCl_(2),结果显示TBI+FeCl_(2)组73.2%大鼠出现癫痫发作,提示轻型TBI后PTE易患性增加。TBI后给予FeCl_(2)注射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预先给予凋亡抑制剂zVAD-FMK后,TBI+FeCl_(2)+zVAD-FMK组PTE发生率下降至32.6%,与TBI+FeCl_(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ham+FeCl_(2)组相比,TBI+FeCl_(2)组脑内Glu含量增多(P<0.01);预先给予Glu释放抑制剂riluzole,可以显著减少神经组织凋亡并降低PTE发生率;预先给予线粒体膜稳定剂cyclosporine A可以显著降低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P<0.01);而给予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后,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TBI+FeCl_(2)组大脑皮层组织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LC3-Ⅱ)及beclin-1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预先给予自噬激动剂rapamycin后,自噬水平升高,且caspase-3水平下降。结论:创伤后神经元自噬水平下降及谷氨酸介导的凋亡增多可导致创伤后癫痫易患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癫痫 谷氨酸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神经电生理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郑会晓 张金 +1 位作者 张晶 郭军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41-444,共4页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v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主要包括同心圆针肌电图(concentric needleel ectromyography,CNEMG)和神经传导测定,而诱发电位,单纤维肌电图...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v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主要包括同心圆针肌电图(concentric needleel ectromyography,CNEMG)和神经传导测定,而诱发电位,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重复神经刺激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表型的流式鉴定
9
作者 刘苗苗 管美琪 +3 位作者 余莲 杨小荣 王洁 李艳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7-1973,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优化的方法,从老年大鼠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并对小胶质细胞表面表型进行流式鉴定。方法以年轻大鼠(3月龄)为对照,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的方式制备老年大鼠脑组织单细胞悬液,用30%-37%-70%Percoll分离液分离... 目的建立一种优化的方法,从老年大鼠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并对小胶质细胞表面表型进行流式鉴定。方法以年轻大鼠(3月龄)为对照,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的方式制备老年大鼠脑组织单细胞悬液,用30%-37%-70%Percoll分离液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并对细胞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老年大鼠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表型。结果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并结合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数量的单细胞,且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0%。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与年轻大鼠相比,老年大鼠脑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和MHC II表达均增多(P<0.01),M2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0R表达也增多(P<0.01)。结论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并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是较好的分离纯化成年和老年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分离纯化 流式细胞术 表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旭 赵晓丽 +5 位作者 郑志东 裴婷婷 李继来 杜继臣 李新毅 许贤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患者的危险作用。方法选择69例AT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患者的危险作用。方法选择69例AT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脑卒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病例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vs 63.9%,P=0.56 4);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8)。结论 Hp感染与AT无明确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卒中 危险因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施晓耕 黄如训 +4 位作者 刘春岭 林健雯 廖松洁 李常新 解龙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6-489,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共250只,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30只,实验对照组100只,消旋丁苯酞治疗组90只,所有大鼠均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SP),假...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共250只,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30只,实验对照组100只,消旋丁苯酞治疗组90只,所有大鼠均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SP),假手术组不上银夹,12周后应用人工寒潮引发脑卒中。预防组给予消旋丁苯酞,假手术组和实验对照组用等剂量植物油,连续7d后,置于人工寒潮箱3d。处死前1min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取脑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常规病理HE染色,统计卒中灶数目;石蜡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统计大脑微血管数量,并行血管特异性的标志物vwf免疫组化,经图像分析测定卒中灶体积和统计阳性血管个数。结果人工寒潮后各组卒中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实验对照组(32.99%)、消旋丁苯酞组(23.53%)和假手术组(0)。在脑梗死中消旋丁苯酞组的发生率要低于实验组(P<0.05),脑出血及混合性卒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出血及混合性卒中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微循环病理结构改变为,实验对照组的微血管形态结构受损最严重,血管明显狭窄、变细及管腔内较多沉淀物,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严重;而消旋丁苯酞治疗组的微血管结构基本完整,管腔内有少量红细胞。FITC标记的脑血管数目由多到少依次为假手术组(411.48±96.53)、消旋丁苯酞组(399.87±165.64)及实验对照组(296.47±112.29)。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改善脑微循环而起到减少脑卒中及降低脑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脑卒中 高血压 人工寒潮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家族的临床表现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吕鹤 姚生 +5 位作者 张巍 王朝霞 黄一宁 牛小媛 张茁 袁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6-500,共5页
目的 :报道我国 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家族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 4个通过病理和基因检查确诊为CADASIL的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 ,对 4个先证者做心电图检查 ,2个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 目的 :报道我国 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家族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 4个通过病理和基因检查确诊为CADASIL的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 ,对 4个先证者做心电图检查 ,2个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4个家族共调查 83个家庭成员 ,总共 2 9人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症状。每个家族中连续数代均有发病者 ,男女均受累及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所有患者均无常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为 2 8~ 70岁 ,以 4 0~ 5 0岁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轻偏瘫 ,发病同时或短期内出现智能下降。所有患者均无偏头痛发作。 1个先证者出现手套和袜套样痛觉减退 ,2个先证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所有先证者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我国CADASIL患者早期可以主要表现为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症状 ,智能下降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生 ,偏头痛可能不是我国患者的主要表现。本病可出现周围神经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证者 CADASIL 患者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皮层下梗死 周围神经 中国 结论 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48
13
作者 史宇 杨冬冬 +1 位作者 黄国志 吴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7-869,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前3位的致死病因,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1]。与其他卒中后并发症相比较,目前临床医师对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发病率 致死病因 单病种 抑郁状态 临床医师 影响因素 细胞因子 缺血性卒中 卒中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牛小媛 琚小红 +1 位作者 解龙昌 王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0,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山西地区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89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其中62例无合并疾病,27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冠心病),58例正常...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山西地区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89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其中62例无合并疾病,27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冠心病),58例正常人进行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79·8%,235TT基因型频率为64·5%,对照组分别为73·3%和55·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43,P=0·230;2=1·090,P=0·296)。脑梗死合并疾病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87·0%,235TT基因型频率为1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4·020,P=0·045;2=4·011,P=0·045)。脑梗死合并疾病组与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相比,T235等位基因频率及235TT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22,P=0·250;2=1·534,P=0·215)。3组的235MT、235MM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GT基因M235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山西汉族的中青年人群无合并疾病的脑梗死发病无关,可能与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脑梗死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原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中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临床指南到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任静 王永乐 +1 位作者 刘亭亭 牛小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696-2700,2706,共6页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早期有较高的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过去几年,关于卒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使人们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早期运用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的认识,2019年BMJ指南已推荐...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早期有较高的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过去几年,关于卒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使人们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早期运用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的认识,2019年BMJ指南已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方案用于治疗急性期高危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但双抗的使用指征仍存在争议,尚未在真实世界中更广泛的人群中获得验证。本文结合相关临床指南,分析了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并借助真实世界证据,探讨目前推荐的双抗治疗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的依从性和获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真实世界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相关性Meta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旭 郑志东 +6 位作者 裴婷婷 赵晓丽 李继来 杜继臣 李新毅 牛小媛 许贤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7-632,共6页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探讨Hp感染是否为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及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 995~2009年。由2名评...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探讨Hp感染是否为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及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 995~2009年。由2名评价者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纳入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11篇相关文献,其中与IS相关9篇(病例组1575例,对照组1 720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相关7篇(病例组510例,对照组944例)。异质性检验提示,Hp与IS及LAA的研究间均存在异质性(I^2=58%,I^2=60%)。病例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57,95%CI:1.23~1.99);Hp感染与LAA亦存在相关性(OR=2.24,95%CI:1.46~3.43)。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漏斗图表明存在发表偏倚,提示缺少小样本的阴性结果文献。结论 Hp感染是IS的危险因素,且与LAA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病例对照研究论证强度较低,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以证实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脑缺血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衣原体 肺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 META分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中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舒婷 虞希祥 +5 位作者 乔彬彬 李成 柳玉芳 施振静 施昌盛 朱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果 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Raymond分级评估显示32例患者为1级,2例为2级,2例3级。5例患者(13.89%)动脉瘤复发(随访0.5年1例,2年1例,3年1例,5年2例),复发后再次破裂1例(2.78%),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定期影像学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再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其继续加重和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术 后交通动脉瘤 疗效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附1例报道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军红 牛小媛 +1 位作者 吴晓巍 张美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2期1120-1123,F0003,共5页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常常发生于年轻产妇正常妊娠和产后的1周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血管收缩可逆性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本文就1例经反复DSA检查证实的RCVS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可能的病理...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常常发生于年轻产妇正常妊娠和产后的1周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血管收缩可逆性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本文就1例经反复DSA检查证实的RCVS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临床表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照射增加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洁 陆克义 +1 位作者 周军涛 李险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9-422,共4页
目的:观察胸部X线放射治疗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方法:用胸部单次照射X线20 Gy构建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损伤组、损伤组、假损伤+假手术组、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损伤+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胸部X线放射治疗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方法:用胸部单次照射X线20 Gy构建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损伤组、损伤组、假损伤+假手术组、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损伤+假手术组和损伤+缺血/再灌注组,于创伤后2周行心肌缺血/再灌注。通过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各组大鼠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用BI200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损伤+缺血/再灌注组离体心功能明显低于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损伤+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显著高于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损伤+缺血/再灌注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大于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X线照射增加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心脏损伤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巴曲酶对寒潮促发大鼠卒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如训 陈立云 +4 位作者 李常新 温红梅 刘冰 解龙昌 卢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6-27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巴曲酶(Batroxobin)对寒潮促发大鼠卒中的影响。方法取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制备后16周的SD大鼠240只,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巴曲酶组又分为单次用药组和两次用药组。根据气象预报,单次...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巴曲酶(Batroxobin)对寒潮促发大鼠卒中的影响。方法取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制备后16周的SD大鼠240只,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巴曲酶组又分为单次用药组和两次用药组。根据气象预报,单次用药组在寒潮前1d经股静脉注射巴曲酶1BU/kg、3BU/kg、5BU/kg及7BU/kg;两次给药组在寒潮前2d注射巴曲酶,1次/d,一组每次3BU/kg,另一组每次5BU/kg。对照组分单次及两次等渗盐水对照组,剂量及给药方法同巴曲酶组。每组大鼠均为30只。用药后3h内持续观察死亡情况,其后在6、12、18及24h观察死亡情况。观察期内对死亡大鼠立即进行解剖检查,其余均于最后一次用药24h后处死,取脑组织,观察卒中发生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3BU/kg、7BU/kg组及5BU/kg两次给药组用药后2h大鼠死亡率分别为0%、16.7%和20.0%,后两组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卒中发生率3BU/kg和5BU/kg两次给药组分别为6.9%、4.2%,与对照组的36.7%、23.3%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巴曲酶预防寒潮促发的大鼠高血压性卒中发生的效果不同,3BU/kg为最佳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 巴曲酶 寒潮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实验研究 死亡情况 股静脉注射 病理学改变 对照组 SD大鼠 模型制备 气象预报 给药方法 持续观察 发生情况 高血压性 最佳剂量 用药后 24h 药组 单次 观察期 脑组织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