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焦虑症状的网络分析
1
作者 宁卓慧 杨光辉 +3 位作者 张辉 翟小利 刘晶晶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7-471,共5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位于面部区域的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剧烈痛感。若该疼痛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即可归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1]。TN被称作痛中之王,是颅面部最常见...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位于面部区域的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剧烈痛感。若该疼痛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即可归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1]。TN被称作痛中之王,是颅面部最常见的神经痛类型[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焦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2
作者 南静静 刘立伟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2-617,共6页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因颈、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入院接受治疗的78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因颈、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入院接受治疗的78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在CT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射频结束后沿穿刺针注射的药物配方中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interferonα-2b,IFNα-2b),对照组除在药物配方中未加用IFNα-2b外,其余药物与联合治疗组相同。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12周评估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并在治疗后第12周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摄取病变部位皮肤的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病变部位与正常部位皮肤的温度差。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及PSQI评分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周红外热成像图的患侧与健侧温差变小,且联合治疗组温差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IFNα-2b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减轻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疼痛缓解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纯脉冲射频治疗,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该联合方案是一种疗效更优且安全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晓东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0-214,共5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广泛存在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等发挥营养支持及损伤修复等作用,维持着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病...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广泛存在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等发挥营养支持及损伤修复等作用,维持着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以往的研究表明GDNF可能参与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GDNF在NP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DNF对NP有着强大的镇痛作用,并且随着其镇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GDNF在治疗NP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GDNF在NP中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作用 镇痛机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联合电针疗法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秋云 薛朝霞 +1 位作者 刘立伟 南静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5-620,629,共7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爆发期后常见的后遗症,通常定义为急性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以上的剧烈神经病理性疼痛[1]。一项系统回顾显示,全球范围内的HZ发病率为3~5/1000人/年,5%~30%的H...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爆发期后常见的后遗症,通常定义为急性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以上的剧烈神经病理性疼痛[1]。一项系统回顾显示,全球范围内的HZ发病率为3~5/1000人/年,5%~30%的HZ病人进展为PHN[2]。PHN病人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自发痛(如疼痛、灼痛、刺痛、射击痛),可能伴有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和其他异常感觉(如麻木、震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脉冲射频 神经病理性疼痛 系统回顾 电针疗法 ZOSTER 痛觉过敏 PH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欢 薛朝霞 +1 位作者 康博闻 杨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1]又称足底筋膜炎,是一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足部疾病,约有1/10的成年人受到PF影响,病程迁延不愈,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当前,PF多采取保守治疗,体外冲击波[2]作为一种非侵入、安全、有效的... 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1]又称足底筋膜炎,是一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足部疾病,约有1/10的成年人受到PF影响,病程迁延不愈,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当前,PF多采取保守治疗,体外冲击波[2]作为一种非侵入、安全、有效的治疗,被认为是PF的优选治疗方法。研究发现[3]在PF病人的腓肠肌上存在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围绕MTrPs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疼痛及足踝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4]。当前,手法触诊是诊断MTrPs的“金标准”[5],然而受临床医师经验的影响,极易产生MTrPs的漏判和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筋膜炎 临床医师 红外热成像技术 激痛点 足底筋膜炎 体外冲击波 腓肠肌 非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关节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1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 冯智英 +10 位作者 郑拥军 许继军 赵长清 贺纯静 关开华 过建国 魏俊 张小梅 薛朝霞 程志祥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3,共7页
骶髂关节痛(sacroiliac joint pain,SIJP)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腰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1~3]。因其病因和机制复杂,容易被忽视,病人往往得不到精准的诊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脊柱源性... 骶髂关节痛(sacroiliac joint pain,SIJP)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腰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1~3]。因其病因和机制复杂,容易被忽视,病人往往得不到精准的诊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组织本领域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基础上,特撰写本专家共识,以期规范骶髂关节痛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证据 临床诊疗 领域专家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压脉冲射频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大鼠模型下丘脑β-内啡肽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姬高亮 薛朝霞 +1 位作者 耿宝梁 刘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21-42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电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模型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建立CCI疼痛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n=1... 目的:观察不同电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模型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建立CCI疼痛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n=18):假刺激组H0、PRF低电压组H1(45 V)、PRF中电压组H2(55 V),PRF高电压组H3(65 V)。PRF组:制模后7 d对其坐骨神经结扎近端行PRF,脉宽20 ms,频率500 k Hz,脉冲频率2 Hz,持续时间2 min,治疗电压分别为45 V、55 V、65 V。假刺激组:制模后7 d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但无脉冲治疗,持续时间2 min。制模前、制模后7 d、PRF后1、7和14 d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PRF后1、7和14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表达量。结果:脉冲射频组在治疗后1天、7天和14天,与假刺激组比较,热痛阈均明显提高(P<0.01)。其中术后第7日,中、高电压组明显高于低电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实验结束时,与假刺激组大鼠比较,术后第1天,7天和14天,低、中、高电压组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7、14天,与低电压组相比,中、高组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14日,高电压组与中电压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压45 V、55 V、65 V的2 Hz脉冲射频均可引起CCI大鼠热痛阈的升高,可能与其增加下丘脑β-内啡肽的含量有关;脉冲射频电压大于55 V时,治疗效果没有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不同电压 CCI大鼠 神经病理性疼痛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虹桥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HN病人80例,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椎旁神经阻滞药物配方中加用IFN-α,B组...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HN病人80例,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椎旁神经阻滞药物配方中加用IFN-α,B组除在椎旁神经阻滞药物配方中未加用IFN-α外,其余治疗与A组相同。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并统计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次数。结果:A组病人治疗后1、2、3月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B组(P<0.05),治疗次数少于B组(P<0.05);A组病人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PHN病人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椎旁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郭耀耀 薛朝霞 +4 位作者 段丽珍 陈建平 王奇 孙利花 李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8-442,共5页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78例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9例。B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片,静脉给予更昔洛韦,A组在B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医用臭氧...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78例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9例。B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片,静脉给予更昔洛韦,A组在B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10天、20天、30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记录皮损愈合时间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例数,计算其发病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降低,且A组变化较B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病人皮损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 <0.05);A组病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明显低于B组(P <0.05)。结论: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可明显减轻病人的疼痛,有助于皮损修复,降低病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 带状疱疹 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阻滞联合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嘉男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3,共6页
目的:研究神经阻滞联合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 IFN-α)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常规神经阻滞药物相比较的临床疗效有无提高。方法: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连续行间隔时间为5天的3次神经阻... 目的:研究神经阻滞联合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 IFN-α)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常规神经阻滞药物相比较的临床疗效有无提高。方法: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连续行间隔时间为5天的3次神经阻滞治疗,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治疗前后疼痛变化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价病人治疗前后睡眠情况变化,比较两组病人总体疗效和疼痛复发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后,两组病人VAS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5%,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病人PSQI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使用IFN-α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较常规神经阻滞疗效较好,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治疗时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神经阻滞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泪腺神经痛1例
11
作者 王国慧 薄渊鸿 +2 位作者 裴晋锋 杨民卫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相应支配区域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成簇皮肤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相应支配区域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成簇皮肤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节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支配区域 ZOSTER 皮肤疱疹 再激活 泪腺神经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间距及角度双极射频猪肝的热凝物形态分析
12
作者 刘立伟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对双极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在不同针间距及角度时所形成的热凝物进行形态分析,以期为疼痛病人进行RFTC提供参考。方法:两支20 G射频针在针间距10 mm、14 mm、18 mm、22 mm时分别以0°、30... 目的:通过对双极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在不同针间距及角度时所形成的热凝物进行形态分析,以期为疼痛病人进行RFTC提供参考。方法:两支20 G射频针在针间距10 mm、14 mm、18 mm、22 mm时分别以0°、30°、60°、90°、120°排列,在阶跃温度模式下,开始温度65℃、阶跃温度10℃、阶跃时间30 s、最终温度85℃、工作时间180 s对新鲜猪肝进行RFTC,总共4次85℃,180 s循环,每组重复5次。最后对热凝物形态进行分析。结果:两电极在间距10 mm、14 mm时以0°、30°、60°、90°、120°,间距18 mm时以0°、30°、60°,间距22 mm时以0°、30°形成带状热凝物。结论:针间距最大14 mm时角度不超过60°以及针间距18 mm时不超过30°的穿刺参数对临床使用RFTC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射频 猪肝 热凝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