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SH-ACLF Ⅱ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黄彤 赵昱博 杨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5-16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CLF合并HE患者,根据随访90 d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n=60)和死亡组(n=74)。分别计算COSSH-ACLFⅡ评分、COSSH-ACLF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和MELD 3.0评分,比较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各模型评分等。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结果 死亡组年龄[(56.09±10.52)岁]明显大于生存组[(49.23±11.57)岁](t=2.720,P=0.007)。死亡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值均<0.05)。死亡组COSSH-ACLFⅡ、COSSH-ACLF、MELD、MELD-Na和MELD 3.0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值均<0.001)。将患者以COSSH-ACLFⅡ评分危险分层的3个区间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发现,COSSH-ACLFⅡ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χ^(2)=44.371,P<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COSSH-ACLFⅡ评分评价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95%CI为0.837~0.919。截断值为7.25时,敏感度90.5%,特异度78.7%,预测准确度85.07%。COSSH-ACLFⅡ的AUC(0.883)优于COSSH-ACLF(0.841)、MELD 3.0(0.733)、MELD-Na(0.723)、MELD(0.716)(P值均<0.05)。结论 采用COSSH-ACLFⅡ评分可提高预测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预后的准确度,COSSH-ACLFⅡ危险分层有助于简化患者病情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2
作者 刘宇馨 张缭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7,共7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强大的自我再生、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特性成为终末期肝病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为晚期肝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受损肝脏中炎症、氧化应激和缺氧等复杂微环境的影响,以及静脉注射后大部分MSC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 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强大的自我再生、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特性成为终末期肝病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为晚期肝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受损肝脏中炎症、氧化应激和缺氧等复杂微环境的影响,以及静脉注射后大部分MSC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且缺乏足够的归巢受体或黏附分子,导致MSC在归巢过程中出现大量凋亡或坏死,只有少数细胞能够成功归巢至肝脏,极大限制了MSC的临床应用。为优化MSC的增殖、迁移及归巢能力,目前已开发多种方法,如预处理、基因修饰及纳米封装技术等。本文将重点阐述影响MSC归巢能力的因素及优化终末期肝病中MSC归巢的措施,并深入分析MSC归巢的机制,以期提高细胞植入效率,促进肝脏修复和再生,为MSC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间质干细胞 归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疾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燕 张缭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3,共5页
HCV感染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肝脏病变,还取决于肝外后遗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作为当前治疗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及临床治愈,但其对肝外疾病转归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就DAAs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 HCV感染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肝脏病变,还取决于肝外后遗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作为当前治疗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及临床治愈,但其对肝外疾病转归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就DAAs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疾病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提示丙型肝炎治愈患者仍需进行长期随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直接抗病毒药物 肝外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布氏杆菌病临床诊断体会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勤英 窦永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 临床诊断 人畜共患传染病 长期发热 关节疼痛 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临床医师 慢性化 不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源性肝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韩瑞 张缭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50-1653,共4页
隐源性肝硬化,又称不明原因肝硬化,是指部分患者难以用目前已知的病因解释的肝硬化,临床上约占所有肝硬化的5%~10%。本文就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结局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病理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扩展临床诊治思... 隐源性肝硬化,又称不明原因肝硬化,是指部分患者难以用目前已知的病因解释的肝硬化,临床上约占所有肝硬化的5%~10%。本文就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结局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病理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扩展临床诊治思维、帮助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肝硬化 流行病学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报告
6
作者 张志伟 刘丰 +2 位作者 张和钊 王勤英 史志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充质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且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因此,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巨型HAML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介绍其病例特点和诊治经过,期望...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充质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且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因此,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巨型HAML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介绍其病例特点和诊治经过,期望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肌脂瘤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5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7
作者 张健康 郭江 +6 位作者 成军 王丹琼 赵龙凤 伦永志 蓝贤勇 洪源 毛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的cD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epG2细胞的cDNA为模板扩增PS1TP5,以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的cD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epG2细胞的cDNA为模板扩增PS1TP5,以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再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进行鉴定,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结果PCR成功扩增出PS1TP5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进pGEM-T和pcDNATM3.1/myc-HisA载体,经PCR、限制性酶切鉴定后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前-S1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前-S1反式激活蛋白5(PS1TP5),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AY427953。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ORF为438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为145个氨基酸残基(aa)。结论发现了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构建了pcDNATM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前-S1蛋白 反式激活 基因 PS1TP5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胺、内毒素对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张素美 李红 +1 位作者 赵龙风 韩德五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9-181,共3页
通过研究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组胺、ET(内毒素)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对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以鲎试剂法测定血浆ET,以荧光法测定血浆组胺水平,分析ET、组胺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 通过研究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组胺、ET(内毒素)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对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以鲎试剂法测定血浆ET,以荧光法测定血浆组胺水平,分析ET、组胺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类细胞因子减少而Th2类细胞因子增加,ET主要影响Th2类细胞因子,组胺影响Th1类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者 组胺 内毒素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接抗病毒药物方案对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及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侯艺辉 刘腾飞 +1 位作者 赵晓青 张缭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对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及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CLC)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的115例基因型1b型CHC(n=91)及CLC(n=24)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不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对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及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CLC)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的115例基因型1b型CHC(n=91)及CLC(n=24)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采用DAAs抗病毒治疗,CHC患者中28例采用索磷布韦联合维帕他韦方案,21例采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方案,16例采用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方案,13例采用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方案,13例采用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方案;CLC患者中15例采用索磷布韦联合维帕他韦方案,4例采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方案,5例采用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方案。分析2组患者的肝功能复常率及病毒学应答率,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0.4%的患者在治疗1周时获得超快速病毒学应答,98.2%的患者在治疗4周时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100%的患者在治疗12周时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10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治疗1周、4周时HCV RNA阴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3、0.07,P值均>0.05)。不同抗病毒方案均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ALT和AST复常率),不同组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3、1.23,P值均>0.05)。DAAs治疗12周后,2组患者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有明显升高或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2、0.56,P值均>0.0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恶心2例(1.74%),头晕、心悸、皮疹、溶血各1例(0.87%)。结论根据病情采用相应DAAs抗病毒方案治疗1b型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改善显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结果 持续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编码基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赟磊 成军 +7 位作者 邢卉春 王琦 李越 张斌 樊万虎 袁菊 张黎颖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3-795,共3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HBEBP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人肝细胞中与HBEBP2相互作用的基因。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HBEBP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BEBP2,转化酵母菌AH109并在其中进行表达。随后与预转化了人肝细胞文库质...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HBEBP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人肝细胞中与HBEBP2相互作用的基因。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HBEBP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BEBP2,转化酵母菌AH109并在其中进行表达。随后与预转化了人肝细胞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和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双重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提取文库质粒pACT2-DNA并与pGBKT7-HBEBP2共同转化AH109酵母菌株,于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筛选以排除假阳性克隆。挑取真阳性克隆送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6种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包括人类线粒体蛋白、人类α-2-糖蛋白1、人类磷酸甘露糖-p-长醇利用缺陷1和人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4个已知功能蛋白及2个未知功能序列。结论筛出人肝细胞中一组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HBEBP2在HB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HBEBP2 双杂交系统技术 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成 杨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08-1713,共6页
酒精性肝病(AL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民的疾病负担日益增加。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是ALD的重要致病机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是人体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在氧化应激作用下,Nrf2被激活并... 酒精性肝病(AL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民的疾病负担日益增加。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是ALD的重要致病机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是人体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在氧化应激作用下,Nrf2被激活并发挥其转录活性诱导HO-1高表达。HO-1是体内重要的氧化应激反应蛋白,与其血红素酶解产物(胆红素、CO、铁)共同发挥着抗炎、抗氧化及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Nrf2/HO-1信号通路在AL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为ALD的发生发展寻找理论依据及治疗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酒精性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高组胺血症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红 韩德五 +1 位作者 张素美 赵龙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9-56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组胺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肝患者80例,根据测定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将其分为内毒素(ET)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12(IL-10、IL-12)、干扰素γ(IFN-...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组胺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肝患者80例,根据测定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将其分为内毒素(ET)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12(IL-10、IL-1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4(IL-2、IL-4)浓度,组胺(HA)水平、类胰蛋白酶(TS)释放和AP50单位。结果:各肝炎患者IL-4与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而IL-12和IFN-γ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按照内毒素分组,阳性组患者IL-4与IL-10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而IL-12和IFN-γ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AP50、HA、TS水平在肝炎患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内毒素阳性组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乙肝患者内毒素分别与IL-4、IL-10、AP50及HA呈显著正相关,而HA分别与IL-12、IFN-γ呈明显负相关,与AP50、TS呈明显正相关。内毒素阳性组患者,内毒素水平分别与IL-4、IL-10、AP50及H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阴性组则无此相关性。结论:AP50可以作为IETM存在的标志物,IETM通过激活补体而导致高组胺血症并且长期持续存在,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肝病非常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肝炎 乙型 组胺 白细胞介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组胺治疗对实验性肝炎大鼠肥大细胞浸润及c-Kit和SC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红 赵龙凤 +3 位作者 郝彦琴 尹镭 赵元昌 韩德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09-1614,共6页
目的:研究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在实验性肝炎大鼠肝脏组织的表达及抗组胺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慢性肝炎组(CH)和抗组胺治疗组(AH)。CH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用40%四氯化碳油溶液皮下注射,... 目的:研究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在实验性肝炎大鼠肝脏组织的表达及抗组胺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慢性肝炎组(CH)和抗组胺治疗组(AH)。CH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用40%四氯化碳油溶液皮下注射,同时辅以低蛋白、低胆碱、高脂肪、高醇饮食),AH组在CH的基础上给予抗组胺治疗(酮替芬)。4周末处死动物,取血分别检测血浆类胰蛋白酶(TS)和组胺(HA)水平,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及肥大细胞形态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脏c-Kit和SCF的表达。用RT-PCR方法观察肝组织c-Kit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组TS、血和肝组织H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经抗组胺治疗后,TS、血和肝组织H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2)光镜下,慢性肝炎组有脂肪变性和纤维化形成,而治疗组肝损伤明显减轻;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慢性肝炎组肝脏血管周围及纤维间隔内大量正在脱颗粒和已经脱颗粒的充满紫色颗粒的肥大细胞。治疗组仅见胞浆中充有少量紫色颗粒。定量统计发现,慢性肝炎组肥大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组胺治疗后,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3)RT-PCR结果显示抗组胺治疗可以下调c-Kit和SCF mRNA表达水平(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慢性肝炎组高表达c-Kit和SCF(均P<0.05),抗组胺治疗可以下调二者的表达(P<0.05),而且二者的表达均与H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肥大细胞参与了实验性肝炎的炎症过程。酮替芬可以通过下调肥大细胞膜受体c-Kit及其配体SCF的表达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减少,从而减轻肝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大鼠 抗组胺药 肥大细胞 C-KIT蛋白 干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磷酸测序法在HBV阿德福韦酯耐药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金梅 赵龙凤 +4 位作者 杨松 王琦 邢卉春 谢雯 成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99-1200,1204,共3页
目的评价焦磷酸测序法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阿德福韦酯(ADV)耐药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DV治疗失败的CHB患者,采用PCR产物焦磷酸测序法检测ADV耐药相关的rtA181V/T和rtN236T变异,并与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进行比较。计算两种方法的... 目的评价焦磷酸测序法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阿德福韦酯(ADV)耐药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DV治疗失败的CHB患者,采用PCR产物焦磷酸测序法检测ADV耐药相关的rtA181V/T和rtN236T变异,并与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进行比较。计算两种方法的耐药检出率及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出的变异株在病毒群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共入选患者210例,经双脱氧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共确认耐药变异患者67例,耐药变异位点92个,其中焦磷酸测序法检出耐药患者64例(95.52%)、变异位点86个(93.48%),双脱氧测序法检出耐药患者52例(77.61%)、变异位点71个(77.17%),两种方法结果符合率为83.8%。焦磷酸测序法检出44例发生单位点变异的患者,其中变异株比例<50%的患者26例,最低耐药株比例为6.5%。rtA181T、rtA181V、rtN236T变异的平均变异株比例分别为34.12%、61.23%、59.69%,其中rtA181V与rtN236T的变异株比例无明显差异(P=0.909),但均高于rtA181T的变异株比例(P<0.01,P<0.05)。结论焦磷酸测序法的ADV耐药检出率优于双脱氧测序法,前者可进一步计算患者体内变异株的比例;在大部分患者中检出耐药时变异株不一定是优势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阿德福韦酯 抗药性 病毒 焦磷酸测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17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红 曹姗姗 +1 位作者 赵亚楠 杨中鑫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878-1882,共5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CHB患者(CHB组)8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HC组)20例作为...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CHB患者(CHB组)8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HC组)20例作为对照。根据内毒素(ET)水平将CHB组分为ET阳性组和ET阴性组。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mRNA的表达,Treg和Th17百分比,以及ALT、HBV DNA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CHB组Treg、Th17百分比、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与HC组比较均明显增高[(6.51±1.18)%vs(5.91±1.29)%,(4.99±1.07)%vs(4.18±0.87)%,2.12±0.83 vs 1.60±0.70,1.56±0.77 vs 1.09±0.59],P值均<0.05。ET阳性组Treg、Th17百分比、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Th17/Treg、RORγt/Foxp3、ALT水平与ET阴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6.75±1.17)%vs(6.21±1.14)%,(5.39±1.03)%vs(4.48±0.91)%,2.29±0.90 vs 1.91±0.70,1.84±0.76 vs 1.23±0.64,0.82±0.19 vs 0.74±0.16,0.95±0.38 vs 0.74±0.54,(220.16±115.82)U/L vs(170.86±99.69)U/L],P值均<0.05。ET阳性组HBV DNA载量比ET阴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CHB患者ET水平与Th17、Treg及AL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P值均<0.05),而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体内存在的IETM可能通过调控Foxp3、RORγt mRNA表达增加,导致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升高,进而Treg/Th17比例失衡,使HBV难以清除而导致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内毒素血症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细胞周期素B2启动子DNA的结合蛋白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江 成军 +3 位作者 赵龙凤 高学松 张黎颖 伦永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筛选细胞周期素B2(cyclinB2)启动子DNA结合蛋白,探索cyclinB2的表达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cyclinB2启动子DNA片段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富集过程,噬斑裂解液PCR扩增后,进... 目的筛选细胞周期素B2(cyclinB2)启动子DNA结合蛋白,探索cyclinB2的表达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cyclinB2启动子DNA片段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富集过程,噬斑裂解液PCR扩增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生物信息学搜索。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筛选出20个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了和cyclinB2启动子特异结合的肝细胞蛋白,共编码6种已知蛋白。结论用噬菌体人肝cDNA文库筛选得到cyclinB2启动子DNA结合蛋白,分析了这些蛋白的功能,为研究cyclinB2基因的转录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技术 细胞周期蛋白B 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结合蛋白4剪切体HBeBP4A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研究
17
作者 张健康 成军 +3 位作者 郭江 刘春艳 赵龙凤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4基因剪切体HBeBP4A基因。方法以pcDNATM3.1/myc-HisA-HBeBP4A重组质粒作为模板,经RT-PCR扩增HBeBP4A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 目的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4基因剪切体HBeBP4A基因。方法以pcDNATM3.1/myc-HisA-HBeBP4A重组质粒作为模板,经RT-PCR扩增HBeBP4A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并转化酵母AH109,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蛋白质,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成功扩增出HBeBP4A基因,测序结果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酶切回收的HBeBP4A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并转化入酵母细胞AH109中,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该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为61.37kD。结论成功构建了HBeBP4A酵母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剪切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TP3基因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浩 赵龙凤 +6 位作者 成军 刘秀财 王琦 李国力 洪源 兰孟东 孙成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6-797,800,共3页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TP3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兔抗XTP3蛋白多克隆抗体并检测该抗体在乙肝肝癌、正常肝组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PCR获得XTP3基因片段,插入至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TP3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兔抗XTP3蛋白多克隆抗体并检测该抗体在乙肝肝癌、正常肝组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PCR获得XTP3基因片段,插入至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XTP3,测序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Ni+亲和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及柱上复性。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ELISA、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验证。结果成功构建pET-32a(+)-XTP3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出高水平表达的XTP3融合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为52kD,SDS-PAGE分析表明为包涵体表达。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成功获得融合蛋白及兔抗XTP3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明多克隆抗体效价>1:128000。免疫组化证实本实验中XTP3多克隆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细胞膜阳性,特异性良好。结论成功表达、纯化了XTP3基因融合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XTP3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XTP3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原核表达 基因 XT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