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细颗粒物有机成分在体染毒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反应的影响及其与NO/NOS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涌 吕吉元 +2 位作者 张明升 庞卫乾 孙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有机成分在体染毒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NO/NOS系统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①染毒组:PM2.5染毒溶液1 ml.kg-1.d-1,iv;②对照组:生理盐水1 ml.kg-1.d-1,iv。染毒10 d... 目的探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有机成分在体染毒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NO/NOS系统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①染毒组:PM2.5染毒溶液1 ml.kg-1.d-1,iv;②对照组:生理盐水1 ml.kg-1.d-1,iv。染毒10 d后,击晕大鼠,主动脉采血,用于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分离主动脉,用于离体主动脉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观察主动脉血管反应性和内皮细胞eNOS和iNOS蛋白表达。结果 PM2.5有机成分在体染毒后,可增强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对60 mmol·L-1 KCl及苯肾上腺素(PE,10-5 mol·L-1)的收缩效应,减弱其对乙酰胆碱(ACh,10-9~10-5 mol·L-1)的舒张效应,但主动脉对硝普钠(SNP,10-9~10-5 mol·L-1)的舒张效应则不受影响。PM2.5有机成分在体染毒后,大鼠血清NO含量及iNOS活性增加,但eNOS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iNOS表达增加,eNOS表达减少。结论 PM2.5有机成分可影响大鼠胸主动脉环血管反应性,NO/NOS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动脉血管环 收缩 舒张 免疫组化 NO/N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冠状动脉狭窄风险识别模型
2
作者 吕勇峰 王钰婧 +3 位作者 张乐怡 李一心 原娜 田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目的】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冠状动脉狭窄风险识别模型,分析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两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患者临床资料为自变量,Gensini积分为结局... 【目的】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冠状动脉狭窄风险识别模型,分析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两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患者临床资料为自变量,Gensini积分为结局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和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冠状动脉狭窄风险识别模型。通过灵敏度(TPR)、特异度(TNR)、准确率(ACC)、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进行模型评价。并对最佳模型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Logistic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模型的TPR分别为75.76%、74.30%和93.70%,ACC分别为74.05%、72.30%和79.49%,AUC分别为0.7399、0.7231、0.7522,随机森林模型综合效能表现最佳。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胸痛症状、心电图提示ST段异常、室性早搏、合并高血压、房颤、心脏彩超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是冠脉狭窄的前10位重要变量。【结论】在识别冠状动脉狭窄方面,随机森林模型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冠脉狭窄的程度,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SINI积分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冠状动脉狭窄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皮素通过调控AMPK/NLRP3通路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肌毒性
3
作者 闫爱丽 罗梦瑶 +2 位作者 常晋瑞 李新华 朱娟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50-1858,共9页
目的探讨橙皮素(Hes)通过调控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NOD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阿霉素(DOX)诱导的心肌损伤。方法采用DOX处理C57/bl6小鼠和H9c2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DOX处理组、Hes干预DOX组... 目的探讨橙皮素(Hes)通过调控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NOD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阿霉素(DOX)诱导的心肌损伤。方法采用DOX处理C57/bl6小鼠和H9c2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DOX处理组、Hes干预DOX组(DOX+Hes)以及Hes联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干预DOX组(DOX+Hes+CC)。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超声检测心脏功能,ELISA法检测培养基和心肌组织中LDH活性,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TNF-α、IL-6和IL-1β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Bax、IL-1β、IL-18、p-AMPK、AMPK、p-mTOR、mTOR、NLR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OX组细胞肿胀,活力降低,培养基中LDH活性增加(P<0.01);cleaved caspase-3表达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Bcl2/Bax比值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DOX组心肌纤维肿胀并出现炎性浸润,心脏功能降低,LDH活性增加;同时TNF-α、IL-6和IL-1β的mRNA水平以及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增加(P<0.01),p-AMPK和p-mTOR蛋白表达降低,NLR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增加(P<0.01)。与DOX组相比,DOX+Hes组细胞肿胀减轻,活力增加,培养基中LDH活性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3表达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减少,Bcl2/Bax比值增加(P<0.01);TNF-α、IL-6和IL-1β的mRNA水平以及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降低(P<0.01);p-AMPK和p-mTOR蛋白表达增加,NLR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降低(P<0.01)。与DOX+Hes组相比,Compound C可以阻断Hes对DOX诱导的细胞损伤、心脏功能、炎症反应和AMPK/NLRP3通路的作用。结论Hes通过调控AMPK/NLRP3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DOX诱导的心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素 阿霉素 AMPK/NLRP3 炎症反应 H9C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拉鲁肽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血管舒张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宁 王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研究利拉鲁肽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血管舒张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32只SD雄性大鼠的胸主动脉环,分成去内皮组(n=16)和内皮完整组(n=16)。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方法,经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血管环张力的变化,观察利拉鲁... 目的:研究利拉鲁肽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血管舒张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32只SD雄性大鼠的胸主动脉环,分成去内皮组(n=16)和内皮完整组(n=16)。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方法,经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血管环张力的变化,观察利拉鲁肽(1×10-5 mol/L)对去甲肾上腺素(1×10-6 mol/L)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随后内皮完整组又分为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干预亚组(n=8)和格列苯脲干预亚组(n=8),分别接受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1×10-4 mol/L)和非特异性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抑制剂格列苯脲(1×10-5 mol/L)的预处理,预处理后利拉鲁肽分别作用于预处理过的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观察利拉鲁肽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作用的影响。结果:利拉鲁肽对基础状态的胸主动脉环无作用。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胸主动脉环后,当利拉鲁肽浓度达到1×10-5 mol/L时,利拉鲁肽对去内皮组和内皮完整组胸主动脉环均有舒张作用,但对内皮完整组舒张作用更强,胸主动脉环最大舒张幅度达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和格列苯脲预处理后,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干预亚组利拉鲁肽对胸主动脉环舒张幅度为4%(P<0.05),与预处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格列苯脲干预亚组利拉鲁肽对胸主动脉环舒张幅度为14%(P>0.05),与预处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拉鲁肽对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有明显的舒张作用,其机制与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有关。而KATP未能阻断利拉鲁肽的血管舒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胸主动脉环 血管舒张 内皮 一氧化氮合酶 ATP敏感性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融指数指导下高功率消融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苗旺 张楠 +1 位作者 郭敏 王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消融指数指导下高功率消融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高功率(45 W)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50例为高功率组,另选常规功率消融(35W)50例患者为常规功率组,2... 目的探讨消融指数指导下高功率消融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高功率(45 W)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50例为高功率组,另选常规功率消融(35W)50例患者为常规功率组,2组相同消融指数指导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2组手术相关参数、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高功率组中阵发性房颤比例明显高于常规功率组(76.0%vs 54.0%,P=0.021)。高功率组较常规功率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阵发性房颤为[(229.6±8.0)min vs(238.5±2.8)min,P=0.006],持续性房颤为[(237.5±12.8)min vs(263.0±22.8)min,P=0.024]。高功率组较常规功率组消融时间明显缩短,阵发性房颤为[(1384.4±78.3)s vs(1695.5±89.1)s,P=0.022],持续性房颤为[(1622.5±122.9)s vs(2037.0±437.9)s,P=0.045]。2组肺静脉隔离率均为100.0%。2组均未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随访3个月时,高功率组与常规功率组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房颤复发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10.5%vs 11.1%,8.3%vs 13.0%,P>0.05)。结论在老年房颤患者中,高功率消融较常规功率消融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消融时间,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不影响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 手术时间 认知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沙坦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付德明 吕吉元 +3 位作者 康玉明 梁建芳 肖虹 刘慧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63-1468,共6页
目的:研究洛沙坦(Los)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将其分为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ISO+Los组、LY294002组和DMSO组,用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 目的:研究洛沙坦(Los)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将其分为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ISO+Los组、LY294002组和DMSO组,用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心肌细胞的凋亡状态,通过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Akt(p-Akt)和总Akt(t-Akt)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cAMP的含量。结果:10μmol/LISO可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并伴有bax/bcl-2和caspase-9表达增高以及cAMP水平升高;加入10μmol/LLos后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bax/bcl-2和caspase-9表达减少,同时p-Akt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cAMP的水平降低;当加入LY294002阻断Akt活化后则可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取消Los对ISO诱导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ISO通过慢性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Los通过干扰β-A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并增加Akt活化,从而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沙坦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 细胞凋亡 H9C2细胞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田晶 吕吉元 牛龙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1252-1256,共5页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记录氯沙坦对血栓素A2(TXA2)类似物U46619、氯化钾(KCl)预收缩的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作用,观察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与吲哚美辛对其作用的影响。结果:氯沙坦(3&#...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记录氯沙坦对血栓素A2(TXA2)类似物U46619、氯化钾(KCl)预收缩的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作用,观察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与吲哚美辛对其作用的影响。结果:氯沙坦(3×10-8~3×10-5 mol/L)对U46619(1μmol/L)预收缩的主动脉环有内皮依赖性的、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L-NAME(0.1mmol/L)可显著抑制氯沙坦的舒血管作用。吲哚美辛(1μmol/L)对氯沙坦的舒血管作用无明显影响。氯沙坦对KCl(60mmol/L)诱发的血管收缩无明显影响。结论:氯沙坦对U46619引起的血管收缩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此作用具有内皮依赖性,与内皮产生的一氧化氮(NO)有关,与前列环素(PGI2)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胸主动脉 血管舒张 U46619 一氧化氮 前列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增加Akt活性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付德明 吕吉元 +1 位作者 康玉明 刘卓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67-871,共5页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腹主动脉结扎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SD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和对照组氯沙坦(20 mg&#...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腹主动脉结扎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SD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和对照组氯沙坦(20 mg·kg^(-1)·d^(-1))干预8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室插管法评估各组大鼠心功能,计算左、右心室质量指数(LVMI),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和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高敏ELISA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状态,通过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心功能和LVMI等指标明显好转(P<0.05),血浆NE和心肌组织AngⅡ水平降低(P<0.05),但血浆AngⅡ水平升高(P<0.05),未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DNA梯度"现象,且凋亡指数减少(P<0.05),Bax/Bcl-2基因表达比例降低(P<0.05),p-Akt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恶化,心肌细胞凋亡较为严重(P<0.05)。结论氯沙坦通过阻断AngⅡ与AngⅡ1型受体结合抑制凋亡通路并可促进Akt信号通路活化,从而保护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肌细胞 心脏 细胞凋亡 超声心动描记术 抗高血压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经验与困惑
9
作者 苗旺 王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5期491-494,共4页
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总体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高功率短时程(HPSD)消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策略,消融功率高,损伤灶浅而宽大,有助于提升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消融时间短,手术效率高并减少卒中发生,减轻心脏负荷。然而,... 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总体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高功率短时程(HPSD)消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策略,消融功率高,损伤灶浅而宽大,有助于提升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消融时间短,手术效率高并减少卒中发生,减轻心脏负荷。然而,高功率消融操作窗口窄,参数的细微变化即可影响损伤灶形成。本文以HPSD消融为中心,系统阐述HPSD消融的理论及其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经验与困惑,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 短时程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风险的遗传关联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一恺 张彦伟 +4 位作者 岳毅 刘彦宏 柳元桢 王洁 张彦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rs264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风险的遗传关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3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年龄、...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rs264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风险的遗传关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3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中心高血压患者260例为对照组。检测LPL基因rs264多态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PL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遗传关联研究。结果2组rs2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64位点GG基因型是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48,95%CI:0.106~0.582,P=0.001)。结论LPL rs264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相关,可能作为其风险预测的有效遗传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脂蛋白脂酶 脑梗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贾思琦 王迪 +1 位作者 鲁燕 贾永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4159-4167,共9页
背景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心脏康复的运动方案之一,对于心肌梗死的作用还存在争议,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HIIT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随机选取3月龄雄性SD大鼠共78只,最终纳入研... 背景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心脏康复的运动方案之一,对于心肌梗死的作用还存在争议,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HIIT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随机选取3月龄雄性SD大鼠共78只,最终纳入研究56只。随机选取14只为假手术组(Sham组),其余大鼠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后随机分为心梗静息组(MI-SED组,n=14)、心梗HIIT组(MI-HIIT组,n=14),心梗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组(MI-MICT组,n=14)。Sham组与MI-SED组不进行训练,MI-HIIT组高强度与中等强度训练交替进行,MI-MICT组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AMI大鼠建模1周后MI-HIIT、MI-MICT组开始进行训练,训练4周后,四组分别随机取7只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测,称量体质量(BW)、心脏质量(HW),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MI),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取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训练8周后对四组剩余7只大鼠采集数据和样本进行相同试验处理。结果训练4周后MI-HIIT组标准化HMI高于Sham组、MI-SED组和MI-MICT组(P<0.05);训练8周后MI-HIIT组最终BW低于Sham组和MI-SED组,HW高于Sham组、MI-SED组和MI-MICT组,标准化HMI高于Sham组和MI-MICT组(P<0.05)。训练4周后,MI-HIIT组和MI-MICT组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低于Sham组,高于MISED组(P<0.05);MI-HIIT组和MI-MICT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低于MI-SED组(P<0.05)。训练8周后,MI-HIIT组EF、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壁厚度(LVAWs)高于Sham组和MI-SED组,FS、LVPWs高于MI-SED组(P<0.05)。HE染色显示,MI-HIIT组训练8周大鼠的心脏组织炎性病变较训练4周大鼠减轻,心肌细胞排列更紧密。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训练8周后MI-HIIT组、MI-MICT组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占比低于MI-SED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训练4、8周后MI-HIIT组、MI-MICT组心肌组织血管新生数高于Sham组、MISED组,训练8周后MI-HIIT组心肌组织血管新生数高于MI-MICT组。训练4周后,MI-HIIT组血清TNF-α高于MI-SED组;训练8周后,MI-HIIT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MI-MICT组。结论AMI早期进行HIIT,可提高HMI、诱导心肌组织早期炎性反应、减轻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室重构,总体效果优于M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大鼠 运动 炎症 心室重构 心脏康复 高强度间歇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凤成 秦纲 +1 位作者 梁法禹 王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1-621,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主因"间断发热1月"入我院。患者2017-01(孕34周)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39℃,入我院急诊给予头孢西汀效果不佳。既往史: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手术、输血、外伤史。查体:体温39℃,心...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主因"间断发热1月"入我院。患者2017-01(孕34周)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39℃,入我院急诊给予头孢西汀效果不佳。既往史: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手术、输血、外伤史。查体:体温39℃,心率85次/min,心律齐,呼吸19次/min,血压118/55 mm Hg(1 mm Hg=0.133 k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 妊娠 间断发热 临床资料 高血压 心脏病 既往史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泪腺神经痛1例
13
作者 王国慧 薄渊鸿 +2 位作者 裴晋锋 杨民卫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相应支配区域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成簇皮肤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相应支配区域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成簇皮肤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节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支配区域 ZOSTER 皮肤疱疹 再激活 泪腺神经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