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过表达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HT-2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宇飞 孙雨晴 +7 位作者 张凯丽 宋美燕 李佳琪 张娟 王磊 吴雪梅 赵虹 刘志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7-936,共10页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一种由细胞增殖凋亡紊乱引起的先天缺陷性疾病。本室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发现小鼠神经管畸形胚胎脑组织中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NA damage-inducible transcript 4,Ddit4)表达水平增加,但其...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一种由细胞增殖凋亡紊乱引起的先天缺陷性疾病。本室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发现小鼠神经管畸形胚胎脑组织中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NA damage-inducible transcript 4,Ddit4)表达水平增加,但其在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拟探索Ddit4过表达对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从而为后续研究Ddit4在小鼠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首先根据小鼠Ddit4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X-3-Ddit4,限制性酶切分析和测序结果表明pEX-3-Ddit4构建成功。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转染pEX-3-Ddit4后,HT-22细胞中DDIT4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CCK-8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Ddit4过表达导致HT-22细胞增殖下降(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转染pEX-3-Ddit4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比例下降(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转染pEX-3-Ddit4能够显著上调切割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水平(P<0.05),表明Ddit4过表达促进HT-22细胞凋亡。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过表达Ddit4显著降低细胞β-联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4、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的表达水平(P<0.05),核内β-联蛋白减少,提示Ddit4过表达抑制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过表达Ddit4的同时加入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动剂LiCl处理细胞可逆转上述现象,表明Ddit4过表达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HT-22细胞发挥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 真核表达载体 HT-22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诱导的小鼠神经管畸形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2
作者 曹睿 卫凯鑫 +2 位作者 张晓娜 刘雨榕 张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870,共12页
目的·探究小鼠胚胎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产生神经管畸形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小鼠神经管闭合阶段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已获得的小鼠胚胎神经管闭合关键期[胚胎发育第8.5日(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 目的·探究小鼠胚胎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产生神经管畸形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小鼠神经管闭合阶段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已获得的小鼠胚胎神经管闭合关键期[胚胎发育第8.5日(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5]高质量脑泡转录组数据,利用短时间序列表达挖掘器(Short Time-series Expression Miner,STEM)软件分别得到RA处理组和正常组在3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趋势数据。对处理组与正常组基因表达趋势不一致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随机筛选候选基因以验证测序数据可靠性。利用RA诱导构建神经管畸形小鼠模型,分为处理组和正常组,每组各9只。处理组和正常组孕鼠在E7.5分别接受28 mg/kg RA和香油灌胃处理,在E8.5、E9.5、E10.5收集胎鼠脑泡组织,对筛选的候选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验证。结果·正常组共检测出18255个基因的表达量数据,处理组共检测出19037个基因的表达量数据;正常组基因可归纳至7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表达模式中,处理组基因可归纳至6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表达模式中;正常组和处理组检测到表达的基因数目足够、表达的模式相似,具有可比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正常组中呈现上升表达趋势但在处理组中呈现下降表达趋势的基因共有46个,在生物学过程层面富集在器官发育、神经元凋亡的正负调控、少突胶质细胞增殖、成纤维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在细胞组分层面,主要参与组成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在分子功能层面,主要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有关。正常组中呈现下降表达趋势而在处理组中呈现上升表达趋势的61个基因,在生物学过程层面富集在细胞溶解、氨基酸/离子转运等功能上;在细胞组分层面,富集在胞内分子、皮质颗粒、胞外区域、细胞间隙等;在分子功能层面,与一系列酶及转运蛋白的活性有关。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结论·RA干预使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表达失调和应激反应,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机体自我保护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维持胚胎正常发育的基因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 神经管畸形 基因表达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作用
3
作者 李璐 李建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8-597,共10页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包括心肌壁、瓣膜和主要血管缺陷在内的心脏先天性结构异常疾病。虽然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和异常基因表达等遗传因素会导致CHD,但这些只能解释一部分CHD的发病原因。表观遗传中的组...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包括心肌壁、瓣膜和主要血管缺陷在内的心脏先天性结构异常疾病。虽然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和异常基因表达等遗传因素会导致CHD,但这些只能解释一部分CHD的发病原因。表观遗传中的组蛋白修饰在CHD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提示其在CHD发病机制中愈发重要。随着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一系列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包括琥珀酰化、糖基化、乳酸化和β-羟基丁酰化等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被揭示,而这些新型修饰如何调控C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以及病理进程并不得知。本文将分别从经典组蛋白修饰和新型组蛋白修饰出发阐述不同的组蛋白修饰参与调控心脏发育基因的作用机制,以期揭示组蛋白驱动的表观遗传机制在CHD病因学中的重要性,也为CHD的临床治疗及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修饰 先天性心脏病 表观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与人免疫球蛋白G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波 秦小茹 +3 位作者 AJABKhan 苗兰兰 孙体健 乔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95-2202,共8页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木犀草素(LUTE)与人免疫球蛋白G(hIgG)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UTE对hIgG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理是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形成LUTE/hIgG复合物时LUTE更靠近hIgG分子...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木犀草素(LUTE)与人免疫球蛋白G(hIgG)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UTE对hIgG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理是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形成LUTE/hIgG复合物时LUTE更靠近hIgG分子中的色氨酸残基。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发现,LUTE与hIgG结合时对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影响较大,而对hIgG分子的骨架影响较小。分子模拟与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说明,二者结合是多种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免疫球蛋白 光谱法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AB/Tween 80阳离子脂质体的构建与评价
5
作者 乔华 Ajab Khan 张慧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18-1925,共8页
阳离子脂质体是基因转染中最受关注的一种非病毒类载体。本文以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与聚山梨酯-80(Tween 80)复配构建阳离子脂质体,并评价其使用安全性和DNA压缩性能。结果显示,DDAB与Tween 805∶5复配形成的脂质体,粒径和Zet... 阳离子脂质体是基因转染中最受关注的一种非病毒类载体。本文以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与聚山梨酯-80(Tween 80)复配构建阳离子脂质体,并评价其使用安全性和DNA压缩性能。结果显示,DDAB与Tween 805∶5复配形成的脂质体,粒径和Zeta电位适中,对溴酚蓝产生较强的包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DDAB的细胞毒性,在≤800μM时,红细胞溶血率<5%,表现出优良的使用安全性;当该脂质体与DNA质量比为4时,对DNA显示出较强地结合压缩作用,且形成的复合物带有较高的正电荷(约+40 mV),这为基因转染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脂质体 DDAB/Tween 80复配体系 细胞毒性 红细胞溶血 DNA压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碳点与人体纤维原蛋白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超 谭奎 +5 位作者 葛琳 刘丹 闫丽丽 刘文 乔华 解军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1-648,共8页
以蔗糖和谷氨酸为原料,聚乙烯亚胺为钝化剂,合成一种表面带正电荷的、N掺杂的阳离子碳点;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阳离子碳点的形貌、表面官能团以及光... 以蔗糖和谷氨酸为原料,聚乙烯亚胺为钝化剂,合成一种表面带正电荷的、N掺杂的阳离子碳点;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阳离子碳点的形貌、表面官能团以及光学特性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光谱考察阳离子碳点对人体纤维原蛋白的猝灭机制;联合同步荧光和圆二色谱,研究阳离子碳点对人体纤维原蛋白空间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碳点粒径约为2.2 nm,呈规则圆球形,Zeta电位为+28.7 mV,且表面存在羰基、羧基、羟基和胺基等官能团;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当阳离子碳点浓度为0~2.0μmol/L时,人体纤维原蛋白的荧光随阳离子碳点浓度的增大呈线性静态猝灭,两者以静电作用力结合;阳离子碳点与人体纤维原蛋白的色氨酸残基作用更强,阳离子碳点浓度大于1.0μmol/L时会引起人体纤维原蛋白解螺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碳点 人体纤维原蛋白 光谱法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