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患者报告临床结局量表计量心理学特征考核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瑛 杨圆圆 +2 位作者 罗艳虹 李治 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0-403,共4页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肝硬化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M)量表信度、效度、区分度等计量心理学特征。方法使用待评价的量表在山西省8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可行性。结果调查结束回收样本598例,接受率96.45%,其中有...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肝硬化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M)量表信度、效度、区分度等计量心理学特征。方法使用待评价的量表在山西省8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可行性。结果调查结束回收样本598例,接受率96.45%,其中有效例数576例(肝硬化464例,健康对照112例),应答率92.32%,完成量表平均时间为10min,可行性好;克朗巴赫α系数:量表整体0.921,生理领域0.907,心理领域0.885,社会领域0.803,治疗领域0.63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模型拟合指数: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62,均方根残差RMR=0.060,规范拟合指数NFI=0.91,不规范拟合指数NNFI=0.93,比较拟合指数CFI=0.94,增值拟合指数IFI=0.94基本符合评价标准;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组患者比较,量表各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该量表能够很好地区分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结论自行研制的肝硬化患者报告临床结局量表(LC-PROM)信度、效度及可接受性较好,可作为肝硬化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的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PRO量表 信度 效度 可行性 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类别分析在出生缺陷高危人群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金 刘小琴 +1 位作者 曹红艳 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590,共4页
目的 应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对具有不同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分布特征的人群进行分类,识别出出生缺陷高危人群,为采取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近亲结婚、亲属缺陷儿、自然流产史、既往缺陷... 目的 应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对具有不同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分布特征的人群进行分类,识别出出生缺陷高危人群,为采取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近亲结婚、亲属缺陷儿、自然流产史、既往缺陷儿、孕期发热、孕期感冒、居住地存在污染源、孕期用药、育龄9个出生缺陷相关因素作为显变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识别出潜在类别,进而对人群进行分类。结果 当潜在类别数目为4时模型拟合最佳,依据各因素在4个潜在类别中的条件概率的分布特征,将类别1~类别4分别命名为:一般人群组、家族缺陷史组、孕期感冒发热组、单纯用药组。对个体进行聚类后,4类人群的出生缺陷率比较,χ~2值为3099.254,P〈0.001。不同潜在类别人群缺陷率有差别。家族缺陷史组(73.7%),感冒发热组(3.8%),单纯用药组(2.5%),一般人群组(1.0%)缺陷率依次降低,其中家族缺陷史组缺陷率最高,提示家族缺陷史组人群为出生缺陷高危人群,应该有重点有针对地进行干预。结论 潜在类别分析可以应用于出生缺陷高危人群识别中。依据各因素在潜在类别中的条件概率的分布特征进行人群的分型,通过比较不同类别人群的缺陷率的差异,识别出生缺陷高危人群,揭示出生缺陷预防的重点人群和内容,为制定出生缺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类别模型 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在慢性心衰患者生理症状变化轨迹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凤琴 田晶 +4 位作者 孟冰霞 韩琳艾 李靓 韩清华 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2-486,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纵向随访数据,探索不同潜在亚类及个体发展轨迹。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9年6月山西三所三甲医院的286例CHF患者,选取患者住院时、出院后6...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纵向随访数据,探索不同潜在亚类及个体发展轨迹。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9年6月山西三所三甲医院的286例CHF患者,选取患者住院时、出院后6、12、18、24月的CHF-PRO数据,对患者的生理领域及躯体状况、食欲睡眠和身体独立三个维度拟合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识别异质性亚类及个体轨迹变化规律。结果生理领域和各维度变化轨迹存在差异。生理领域中3类二次函数模型最优,第一潜在亚类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第二、三潜在亚类随时间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躯体症状维度中3类非定义曲线模型最优,3个潜在亚类都是先上升后趋于平稳。食欲睡眠维度2类二次函数模型最优,第一、二潜在亚类随时间先上升,之后第二潜在亚类出现下降趋势。身体独立维度2个潜在亚类整体好转,最后均趋于平稳。结论患者出院后CHF-PRO的生理领域及各维度水平变化存在不同亚类及个体发展轨迹,对患者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报告结局 生理症状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心衰患者报告临床结局动态轨迹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若雅 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0-513,518,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纵向随访数据,揭示患者动态变化轨迹规律,为高危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采取个性化干预以及提高重症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心衰患者4个时点生存质量随访数据,分别拟合线性潜变量增长模型、二次函数型潜变...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纵向随访数据,揭示患者动态变化轨迹规律,为高危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采取个性化干预以及提高重症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心衰患者4个时点生存质量随访数据,分别拟合线性潜变量增长模型、二次函数型潜变量增长模型、非定义类型的潜变量增长模型。通过比较模型拟合效果,揭示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分的动态变化轨迹。结果通过在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分的领域水平拟合3种潜在增长模型,结果均表明二次函数型潜在增长模型较其余两种模型为较优模型,其拟合指标更接近可接受限值。在领域水平,个体间的生存质量起始值不同,而个体内的变化趋势差异并不显著。进一步在生理领域的3个维度水平拟合潜在增长模型,在躯体症状、食欲睡眠、独立性维度拟合结果表明最优模型分别为非定义类型、线性、二次函数型潜在增长模型。总体来说患者在出院后的报告临床结局评分呈先升高后平稳的变化趋势。结论通过探究院后患者报告临床结局随时间的变化轨迹规律,了解个体生存质量变化趋势并进一步解释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对患者不同阶段生命历程给予个性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报告临床结局 潜变量增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