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苗期白羊草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耐盐阈值的界定
1
作者 高守舆 刘文静 +4 位作者 李钰莹 向清源 许佳俊 舒蕾淇 李肇中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4,共11页
土壤盐渍化是我国北方草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开发抗盐碱能力强的乡土草种质资源,是解决盐碱地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苗期白羊草的抗盐机制及其耐盐阈值,本研究以苗期‘太行’白羊草为材料,设置9个NaCl浓度盐胁迫处理,测定... 土壤盐渍化是我国北方草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开发抗盐碱能力强的乡土草种质资源,是解决盐碱地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苗期白羊草的抗盐机制及其耐盐阈值,本研究以苗期‘太行’白羊草为材料,设置9个NaCl浓度盐胁迫处理,测定其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等13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其耐盐阈值。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白羊草地上部生长影响更大,但地下部对Na+、K+的响应更为敏感。在胁迫时间和NaCl浓度两个维度上,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于210 mmol·L^(-1)NaCl处理下的第8和10天分别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高趋势;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分数集前二的指标(根长和干重)建立回归曲线,经验证后发现地上部干重更适合作为评价耐盐阈值的指标,得出白羊草的耐盐阈值为207.53 mmol·L^(-1)。本试验将为禾本科植物耐盐机制研究和后续探究白羊草抗盐机制研究的试验处理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羊草 耐盐阈值 生理生化变化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和聚类分析的汾河上游草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家新 景亚泓 +4 位作者 张俊 净思璞 杨宇星 范博阳 路文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促进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汾河上游81个草原点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土壤化学性质为主要标准的聚类分析将81个地点的表层土壤分为3类。本研究评估了0~10 cm... 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促进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汾河上游81个草原点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土壤化学性质为主要标准的聚类分析将81个地点的表层土壤分为3类。本研究评估了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这3个深度的土壤养分空间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草地土壤健康水平较差,自然含水率较低,全磷及碱解氮含量相对匮乏,土壤pH属弱碱性。各类养分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指标在不同土层中的最佳拟合模型不同,多数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各指标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规律。土壤养分浓度高的地点周围也有土壤养分含量高的地点,即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汾河源头地区。土壤养分浓度低的地点也被土壤养分低的地点包围,即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东部。低-高集聚区域较为分散,高-低集聚区较少,主要分布在汾河上游南部;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指标的集聚特征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退化草地修复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 土壤健康 聚类分析 地统计学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大同市早播饲用燕麦叶部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高鹏 魏江铭 +4 位作者 李瑶 张丽红 赵祥 杜利霞 韩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93,共12页
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饲用燕麦的主产区之一,叶部真菌病害已成为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病害种类及病原。此外,早播燕麦罹患病害产生的侵染源可能增加复种植物病害流行风险,阻碍燕麦可持续生产,迫切需要明确影响早播燕麦病... 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饲用燕麦的主产区之一,叶部真菌病害已成为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病害种类及病原。此外,早播燕麦罹患病害产生的侵染源可能增加复种植物病害流行风险,阻碍燕麦可持续生产,迫切需要明确影响早播燕麦病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鉴于此,利用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对大同市天镇县的早播饲用燕麦种植田发现的叶部真菌病害进行鉴定,并且分析了收获期病情指数和病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播饲用燕麦共发现3种由真菌引致的叶部病害,分别为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ereale)引致的叶枯病,燕麦内脐孺孢(Drechslera avenacea)引致的条斑病和禾柄锈菌燕麦转化型(Puccin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致的秆锈病。不同种植和管理方式下,饲用燕麦叶枯病、条斑病和秆锈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情指数均值分别在1.9~5.6,1.0~6.2和0~0.9。相关性分析表明:喷灌是导致条斑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因素,豆禾混播能降低饲用燕麦叶枯病的发生程度。此外,土壤速效N和速效K含量也能影响叶枯病和秆锈病的发生。建议牧草种植者在生产饲用燕麦时,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模式,推广牧草混播等种植技术,使用低毒高效杀菌剂对早播饲用燕麦进行病害防治,保证饲用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燕麦 真菌病害 混播 灌溉方式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苘麻的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的鉴定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4
作者 杜江 马振男 +2 位作者 崔丽艳 王德富 牛颜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为明确引起我国山西晋中地区苘麻叶片表现皱缩和花叶症状的病原物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本研究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经测序、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为明确引起我国山西晋中地区苘麻叶片表现皱缩和花叶症状的病原物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本研究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经测序、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苘麻叶片皱缩、花叶的病原物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将该分离物命名为TYLCV-Abu,GenBank登录号为OP293347,但未扩增到β卫星。该病毒DNA-A基因组全长为2782 bp,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TYLCV-Abu分离物与TYLCV茄子分离物KSQ1-3(GenBank登录号KC428753)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99%,其中C4和V2编码的蛋白变异较大。重组结果分析显示,分离物TYLCV-Abu是由TYLCV-F(GenBank登录号KY971326)和TYLCV-KSQ1-3重组得到,重组区域为其基因组2617-2782 nt区域。这是首次从苘麻样品中扩增到TYLCV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苘麻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MsBBX20基因克隆及耐盐功能分析
5
作者 周昕越 蒋庆雪 +3 位作者 贾会丽 马琳 樊璐 王学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73,共19页
BBX家族转录因子参与光形态建成、成花生理、避荫反应、种子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等植物重要生长发育过程。紫花苜蓿是耐盐性较强的牧草饲料作物,其品质优良,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发掘并探索紫花苜蓿MsBBX20基因... BBX家族转录因子参与光形态建成、成花生理、避荫反应、种子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等植物重要生长发育过程。紫花苜蓿是耐盐性较强的牧草饲料作物,其品质优良,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发掘并探索紫花苜蓿MsBBX20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理,有助于揭示紫花苜蓿抗逆生物学基础,为紫花苜蓿抗逆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通过RT-PCR、3'/5'RACE PCR技术克隆得到MsBBX20基因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CDS全长834 bp,编码278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锌指结构蛋白家族成员。利用qRTPCR技术分析MsBBX20在紫花苜蓿不同组织和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通过基因枪轰击技术,在洋葱表皮瞬时表达MsBBX20进行亚细胞定位。克隆得到大小为1737 bp的MsBBX20启动子序列并分析了顺式作用元件,该启动子可驱动GUS报告基因在烟草的叶、茎和根中高效表达。将MsBBX20启动子序列与包含GUS基因的pCAMBIA-1301载体连接,瞬时转化烟草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对不同组织进行GUS活性分析。构建pCAMBIA3301-MsBBX20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遗传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获得超表达MsBBX20的拟南芥株系。用不同浓度盐溶液(150、200和300 mmol·L^(-1)NaCl)处理拟南芥转基因株系并分析其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进化分析表明紫花苜蓿MsBBX20蛋白与红三叶TpBBX20的亲缘关系最近。MsBBX2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MsBBX20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且MsBBX20可以响应干旱、盐、冷、脱落酸、赤霉素、光照等多种非生物胁迫。遗传转化获得MsBBX20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并选择3个高表达阳性株系进行功能验证。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过量表达MsBBX20的拟南芥株系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克隆获得紫花苜蓿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基因MsBBX20,该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能够响应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表明MsBBX20可能参与紫花苜蓿的多个逆境响应过程。进一步的研究证明MsBBX20可能通过调节植物的抗氧化酶系统,缓解逆境造成的植物细胞氧化损伤,提高转基因拟南芥对盐胁迫的抗性,进而增强植株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MsBBX20 基因克隆 耐盐性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表达偏关苜蓿miR397-5p增强烟草干旱胁迫耐受能力
6
作者 王雨欣 陶佳丽 +3 位作者 朱慧森 许涛 张逸飞 岑慧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134,共12页
偏关苜蓿是山西地方优良种质,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耐瘠薄的特点,挖掘偏关苜蓿抗旱相关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紫花苜蓿遗传改良,对于优异新种质创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iRNA测序从偏关苜蓿中筛选出miR397-5p为潜在的干旱胁迫响应基因,... 偏关苜蓿是山西地方优良种质,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耐瘠薄的特点,挖掘偏关苜蓿抗旱相关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紫花苜蓿遗传改良,对于优异新种质创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iRNA测序从偏关苜蓿中筛选出miR397-5p为潜在的干旱胁迫响应基因,通过转基因烟草验证了偏关苜蓿miR397-5p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并找到其潜在的下游调控因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后,过表达miR397-5p烟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干旱胁迫下,miR397-5p下调其靶基因LAC4的表达;在过表达miR397-5p烟草中,PAL、4CL、CCR、CAD、HCT、F5H、PAO等大部分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仅C4H、CCoAOMT、COMT等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同时,过表达miR397-5p烟草木质素含量降低,大部分基因相对表达量和木质素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推断偏关苜蓿可能通过miR397-5p-LAC4调控木质素积累响应干旱胁迫,但具体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对于优异新种质的创制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关苜蓿 干旱胁迫 miR397-5p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干物料混合时间对苜蓿贮前均匀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7
作者 侯东来 杨子森 +3 位作者 贾镇宁 刘柱 张婷 赵祥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38,44,共6页
为明确混合时间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合青贮均匀度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合理的苜蓿混合青贮工艺。本试验以80%、75%、70%、65%含水量苜蓿(M)为材料,选择玉米粉和麸皮(Y)作为添加剂,根据适宜含水量(60%)共设计7个添加处... 为明确混合时间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合青贮均匀度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合理的苜蓿混合青贮工艺。本试验以80%、75%、70%、65%含水量苜蓿(M)为材料,选择玉米粉和麸皮(Y)作为添加剂,根据适宜含水量(60%)共设计7个添加处理(80%M+10%Y、80%M+15%Y、75%M+10%Y、75%M+15%Y、70%M+10%Y、70%M+15%Y、65%M+5%Y),5个混合时间处理(3、5、7、9、11 min),采用筛分法测定混合均匀度,烘箱烘干法测定苜蓿混合青贮发酵前含水量。结果表明:混合时间为5 min时,各处理的混合均匀度均可达到90%以上,其中70%M+10%Y混合均匀度最佳,为93.47%;混合时间为7 min时,80%M+15%Y混合均匀度最佳,为95.44%;混合青贮发酵前,65%M+5%Y的含水量随着混合时间的延长逐渐接近60%;75%M+15%Y的含水量在混合7 min时最接近60%,为59.41%。因此,合适的混合时间有利于调节苜蓿混合青贮均匀度和含水量,进而改善其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混合青贮 均匀度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贺立恒 郝杰 +2 位作者 史敏莉 贾小云 宋喜娥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25,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烯效唑浸种对2个燕麦品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试验,2个燕麦品种分别为0117-119(V1)和YY11-18(V2),烯效唑设4个质量浓度,分别为0mg/L(U1)、15mg/L(U2)、30mg/L(U3)...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烯效唑浸种对2个燕麦品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试验,2个燕麦品种分别为0117-119(V1)和YY11-18(V2),烯效唑设4个质量浓度,分别为0mg/L(U1)、15mg/L(U2)、30mg/L(U3)和45mg/L(U4)。【结果】V1U1处理的发芽势为52.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V1U2处理的发芽率为72.6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V2U4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最低,分别为18%和36%。苗高、最大根长及冠层干质量均表现为V1U1处理最高,V2U4处理最低。V1U2处理的侧根数、根干质量及根冠比均最高,分别为6.30个、4.33 mg和0.34,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V1U2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根系活力和脯氨酸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50.22 U/g、34.83 U/g、387.35 U/g、239.43μg/(g·h)和298.88μg/g,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但是,V1U2处理的丙二醛量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为7.28 nmol/g。V1U4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量最高,分别为1.51、0.58 mg/g和2.12 mg/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适宜质量浓度烯效唑处理可促进燕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并通过调控燕麦植物体内保护酶的活性,有效清除活性氧来降低干旱对植株引起的伤害,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提高燕麦的抗旱能力。【结论】综上可知,燕麦品种0117-119的抗旱能力优于品种YY11-18,15 mg/L烯效唑质量浓度浸种最好,品种0117-119和15 mg/L烯效唑的处理组合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烯效唑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抗旱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佟莉蓉 倪顺刚 +2 位作者 周亚楠 王娟 夏方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在原来的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配方研究基础上,选用杀菌剂(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保水剂(SAP,高吸水性树脂)、填充材料(玉米秸秆粉)等包衣材料对"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研究不同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和... 在原来的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配方研究基础上,选用杀菌剂(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保水剂(SAP,高吸水性树脂)、填充材料(玉米秸秆粉)等包衣材料对"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研究不同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药种比1∶60的多菌灵可以有效解决种子萌发时发霉腐烂、失去种子活力的问题;以不同浓度的SAP作为包衣配方中的保水剂,其中以5%的SAP效果最佳,该浓度下有效地保持住了水分,且各项萌发指标最高,种子活力最强,同时在温室出苗试验中有较高的出苗率、成苗率及出苗数/成苗数,表现出较好的出苗特性;在包衣配方中加入不同粗细程度的玉米秸秆粉,其中细级玉米秸秆粉(过75μm孔径)有较好的萌发状况,并且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累积。最后将包衣后的种子进行质量检验,研究发现,制成的包衣种子千粒重为裸种的2.3倍,种球直径接近裸种的2倍,并且有较高的含籽率、单籽率和合格率,更适合工业生产和机械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里胡枝子 种衣剂 萌发 出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的苜蓿病毒病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江 马振男 +3 位作者 王晨燕 张丽 王德富 牛颜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5-125,共11页
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然而紫花苜蓿病毒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其品质。本研究通过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和RT-PCR/PCR的方法对采自山西农业大学植物园中表现花叶、皱缩、卷曲的紫花苜蓿样品进行病毒病原的鉴定,结果表明病样被苜蓿花叶病毒(A... 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然而紫花苜蓿病毒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其品质。本研究通过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和RT-PCR/PCR的方法对采自山西农业大学植物园中表现花叶、皱缩、卷曲的紫花苜蓿样品进行病毒病原的鉴定,结果表明病样被苜蓿花叶病毒(AMV)、豌豆线条病毒(PeSV)、苜蓿矮化病毒(ADV)和苜蓿卷叶病毒(ALCV)4种病毒复合侵染。PCR扩增获得了ALC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TG(OP74837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ALCV阿根廷紫花苜蓿分离物Colonia Dora(MG792026)的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7.34%。对扩增获得的AMV CP基因(OP748369)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M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与阿根廷紫花苜蓿AMV分离物ACat(MW835977)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24%和99.54%。同样将扩增获得的ADV CP基因序列上传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OP957285,命名为AD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JZ),通过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ADV分离物N1(MZ221810)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43%。进一步对扩增获得的PeSV 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OQ108501)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PeSV山西紫花苜蓿分离物(SXJZ)与其他PeSV分离物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相似性达到100%。这是首次从种植于山西的紫花苜蓿上检测到ALCV、ADV、AMV和PeSV的复合侵染,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侵染紫花苜蓿的病毒病分子进化,为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花叶病毒 苜蓿卷叶病毒 苜蓿矮缩病毒 豌豆线条病毒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个青贮玉米在雁门关地区品种评比试验 被引量:27
11
作者 吴欣明 方志红 +4 位作者 池惠武 贾会丽 刘建宁 石永红 王学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6,共12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30个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筛选出适合雁门关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测定并分析各品种农艺性状、生物产量、营养品质,同时用聚类分析法将30个供试品种分成4个类群并分析总结每一类群的主要特性。结... 本研究旨在利用30个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筛选出适合雁门关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测定并分析各品种农艺性状、生物产量、营养品质,同时用聚类分析法将30个供试品种分成4个类群并分析总结每一类群的主要特性。结果表明:1)以渝青3号和曲辰9号为代表的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表现为生物产量和干草产量较高,穗位高较高,持绿性表现较好,但营养品质低于粮饲通用型玉米。2)以屯玉661和先玉1225为代表的粮饲通用型玉米表现为干草产量低,但淀粉含量较高,其超过30%。3)生物学产量与绿叶数、绿叶重、株高、茎粗、茎重和穗重呈显著正相关。根据田间表现和综合评价结果,曲辰9号、晋单65、先单405为适宜在雁门关地区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雁门关地区 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羊草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守舆 李钰莹 +2 位作者 杨志青 董宽虎 夏方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95,共11页
叶绿体基因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较慢的进化速率,研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可以明确基因表达效率,确定植物系统发育和物种进化。为解析白羊草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CAIcal和CodonW 1.4. 2等软件分析了白羊草的叶绿体基因组... 叶绿体基因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较慢的进化速率,研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可以明确基因表达效率,确定植物系统发育和物种进化。为解析白羊草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CAIcal和CodonW 1.4. 2等软件分析了白羊草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并利用白羊草及其近缘种的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数据构建了聚类图。结果显示:经筛选后的白羊草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GC的平均含量为38.79%,其中GC1>GC2>GC3;密码子第3位碱基多为A或U;有效密码子数(ENC)的取值为36~61,密码子偏好性较弱;高频率使用的密码子共计26个,其中25个高频密码子以A或U结尾。结合中性绘图、ENC-plot、ENC比值和PR2-plot分析,结果表明白羊草叶绿体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同时受到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的影响,且突变压力的影响较大。RSCU数据分析共筛选出15个最优密码子,均以A或U结尾。RSCU聚类结果显示白羊草在密码子使用模式上与近缘物种有所不同。本结果可为孔颖草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基因组 白羊草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叶片表皮特征、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钱文武 郭鹏 +2 位作者 朱慧森 张士敏 李德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叶片表皮特征、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对施氮量的响应特性,本试验以6份草地早熟禾为材料,分别为3份美国引进品种:Merit、Jackrabbit和Park,2份山西本土野生居群:应县和浑源,1份由山西野生居群选育的‘太行草地早熟禾’品系...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叶片表皮特征、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对施氮量的响应特性,本试验以6份草地早熟禾为材料,分别为3份美国引进品种:Merit、Jackrabbit和Park,2份山西本土野生居群:应县和浑源,1份由山西野生居群选育的‘太行草地早熟禾’品系,按照两个施氮水平N1:10 g·m^(-2)(低氮)和N2:40 g·m^(-2)(正常)进行处理,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下拍照并测定叶片上下表皮厚度、细胞长宽比、细胞密度、气孔指数、气孔长宽比、气孔密度,叶片厚度、厚壁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以及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N1处理下,草地早熟禾叶片的上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厚壁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N2处理,而气孔大小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N2处理下,Jackrabbit和Park的叶片厚度显著高于浑源和应县,其中Park的叶片厚度最大,为173.39μm,Jackrabbit的叶片维管束面积显著高于浑源和Park,Merit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为17.23μmol CO_(2)·m^(-2)·s^(-1),较最小的Park高出45.16%。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上下表皮厚度、厚壁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和气孔导度显著正相关;低氮处理促使草地早熟禾叶片变薄,维管束面积减小,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降低。‘太行草地早熟禾’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在低氮处理下均高于其他各材料,对低氮有较低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草地早熟禾 表皮特征 解剖结构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煤矿复垦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晓东 栗海鹏 +3 位作者 高文俊 张杰 徐明岗 郝鲜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93-2207,共15页
【目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煤矿复垦土壤肥力低、团聚体数量少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低的问题。研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及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的影响,为复垦土壤合理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山西省孝义市... 【目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煤矿复垦土壤肥力低、团聚体数量少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低的问题。研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及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的影响,为复垦土壤合理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山西省孝义市采煤塌陷区进行5年的定位培肥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田间试验设施用鸡粪、猪粪、牛粪、化肥4个处理,另设一个不施肥对照。施肥处理每年养分总投入量为N 200 kg/hm^(2)、P_(2)O_(5)100 kg/hm^(2)、K2O 100 kg/hm^(2),有机肥用量以P_(2)O_(5)100 kg/hm^(2)为标准折算,氮、钾不足部分以化肥补充。在第5年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壤样品,以干筛法将土壤样品分为>2 mm、0.25~2 mm和<0.25 mm 3个粒径组,通过常规化学方法测定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含量,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测定细菌群落及相对丰度。【结果】1)与CK相比,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肥处理则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其中鸡粪处理的增幅达到显著水平。鸡粪、猪粪和牛粪处理较化肥处理>2 mm团聚体比例分别提高了35.56%、22.32%和20.25%。施肥显著增加了各粒径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含量。在>2 mm团聚体中,有机肥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化肥处理平均提升了42%,猪粪处理DOC含量较鸡粪和牛粪处理分别显著提升了28%和40%;在0.25~2 mm团聚体中,有机肥处理的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增幅平均分别为41%、73%、42%和260%(P<0.05),上述各指标的提升幅度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在<0.25 mm团聚体中,有机肥处理对有机碳(SOC)、速效磷(AP)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增幅平均分别为75%、373%和124%,对SOC和SMBC的提升均表现为猪粪>鸡粪≥牛粪,猪粪处理的SOC含量较鸡粪和牛粪分别高24%和23%,SMBC含量分别高23%和21%,而鸡粪对SMBP的提升幅度最大,牛粪最小,鸡粪SMBP含量较牛粪显著增加了41%。2)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为本研究土壤中的优势菌门。连续5年施肥显著增加了0.25~2 mm团聚体中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K相比,施肥处理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17.8%~110.0%,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升了8.98%~43.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提升了19.9%~56.0%,且有机肥处理的提升幅度达到显著水平。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增加了碳氮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丰度,以鸡粪的增幅最大。【结论】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复垦土壤结构,并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含量。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不同,其中猪粪对碳含量的提升幅度最大,鸡粪对磷含量及细菌多样性和丰度的提升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复垦土壤 团聚体 PICRUSt功能预测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对煤矿复垦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晓东 高文俊 +3 位作者 郝鲜俊 徐明岗 张杰 孟会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689,共13页
【目的】石灰性复垦土壤磷素含量极低且易被其他离子吸附固定,严重影响作物的吸收与利用。研究不同有机肥对石灰性复垦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为加速培肥煤矿复垦土壤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山西省孝义市采煤塌陷区进行了4... 【目的】石灰性复垦土壤磷素含量极低且易被其他离子吸附固定,严重影响作物的吸收与利用。研究不同有机肥对石灰性复垦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为加速培肥煤矿复垦土壤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山西省孝义市采煤塌陷区进行了4年的定位培肥试验,共设置了6个处理:不施肥、施鸡粪、施猪粪、施牛粪和氮钾肥、施氮磷钾肥。采集各处理土壤样品进行吸附动力学试验,测定复垦土壤磷最大吸附量、最大缓冲容量、吸附饱和度、解吸率,并分析影响磷吸附解吸的关键因素。【结果】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可以极好地拟合复垦土壤对磷的吸附(R^(2)=0.924~0.992)。复垦年限和施肥处理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复垦土壤磷吸附解吸产生显著影响。随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磷最大吸附量显著降低,而土壤磷吸附饱和度和解吸率显著增加。与复垦第1年相比,复垦第4年各施肥处理的土壤磷最大吸附量降低了12%~26%,土壤磷吸附饱和度增加了218%~885%,土壤磷解吸率增加了86%~118%。与两个化肥处理相比,3种有机肥处理下土壤磷最大吸附量显著降低了30%,最大缓冲容量降低了31%,土壤磷吸附饱和度增加了34%,磷解吸率增加了16%~24%。而且不同有机肥处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对磷吸附的影响表现为猪粪>鸡粪>牛粪,对磷解吸的影响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全磷和有机质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74%和13%(P<0.01)。【结论】施肥可以降低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对磷的吸附,增加磷的解吸能力,同一磷水平下有机肥的影响效果显著好于化肥。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主要受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在增加土壤磷有效性方面,鸡粪的效果优于猪粪和牛粪。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磷吸附饱和度逐渐增加,建议持续监测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以警惕有机肥长期施用引起的环境磷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矿区复垦土壤 磷素最大吸附量 磷吸附饱和度 磷解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发芽阶段物质转化和形态建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士敏 赵娇阳 +2 位作者 朱慧森 卫凯 王永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90,共12页
为了探究外源硒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阶段糖、氮物质转化,发芽指标和形态建成的影响,以甘农3号、DS310FY及中苜5号紫花苜蓿为对象,设置5个亚硒酸钠浓度(0、0.3、0.6、1.2、2.4 mg·L^(-1)),培养10 d后测定苜蓿种子的发芽率,... 为了探究外源硒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阶段糖、氮物质转化,发芽指标和形态建成的影响,以甘农3号、DS310FY及中苜5号紫花苜蓿为对象,设置5个亚硒酸钠浓度(0、0.3、0.6、1.2、2.4 mg·L^(-1)),培养10 d后测定苜蓿种子的发芽率,表型及生理指标和硒含量,并运用综合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各生理指标与表型的关系,以筛选出最适宜的硒浓度和潜在的硒营养强化材料。结果表明:施硒处理4 d,DS310FY和甘农3号苜蓿幼苗的还原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发芽势均在0.6 mg·L^(-1)硒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P<0.05);施硒处理10 d,0.3、0.6 mg·L^(-1)硒处理下DS310FY和甘农3号苜蓿幼苗的还原糖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发芽率及发芽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甘农3号苜蓿幼苗的胚芽长及DS310FY苜蓿幼苗的总氨基酸含量、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及单株鲜重,施硒后的最大值相比对照均显著提高(P<0.05);另外,0.3 mg·L^(-1)硒处理下相比对照也显著提高了中苜5号苜蓿幼苗的蔗糖含量、发芽率及胚根直径(P<0.05)。相关性分析和各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苜蓿幼苗糖的积累和转化主要促进胚根的发育,而氮的积累和转化主要促进胚芽的伸长和单株鲜重的增加。因此,施硒后糖转化效率的提高主要促进苜蓿种子的萌发,而氮转化效率的提高主要促进苜蓿幼苗的形态建成。综上,以0.6 mg·L^(-1)硒处理下DS310FY紫花苜蓿发芽阶段的物质转化和形态建成综合表现最佳,更适宜进行硒的营养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萌发 物质转化 形态建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放牧经历对羊草克隆后代干旱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丰辉 丁勇 +3 位作者 马文静 李贤松 李西良 侯向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9-126,共8页
母体放牧环境可以对后代子株产生遗留效应,同时,放牧可通过改变生态系统蒸散发格局及强度加剧干旱。然而,放牧遗留效应是否影响了植物对干旱的响应,尚知之甚少。从长期围封和放牧样地采集羊草克隆后代进行室内培养,研究了放牧遗留效应... 母体放牧环境可以对后代子株产生遗留效应,同时,放牧可通过改变生态系统蒸散发格局及强度加剧干旱。然而,放牧遗留效应是否影响了植物对干旱的响应,尚知之甚少。从长期围封和放牧样地采集羊草克隆后代进行室内培养,研究了放牧遗留效应对羊草干旱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围封羊草克隆后代(NG),放牧羊草克隆后代(GZ)单株株高、单株生物量的干旱抵抗力更强,材料来源与干旱处理交互作用显著;相反,GZ子株数对干旱的响应比NG更敏感;2)NG与GZ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对干旱具有相同的响应趋势和强度;3)NG总根茎长、总根茎节间数对干旱的响应更敏感,对照处理下NG总根茎长度、总根茎节间数显著大于GZ,而干旱处理下无显著差异;4)NG在干旱下减小根茎和地上分配,提高根系分配;而GZ在干旱下减小根茎分配、提高地上分配,根系分配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放牧遗留效应改变了羊草对干旱的响应模式,为认识放牧生态系统过程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遗留效应 干旱 羊草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个进口饲用燕麦品种炭疽病的抗病性评价及损失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永红 高鹏 +5 位作者 方志红 赵祥 韩伟 魏江铭 刘琳 李锦臻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0-142,共13页
引进国外优质、高产的饲用燕麦品种是促进我国草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在使用进口饲用燕麦品种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连作种植的地区,由禾谷炭疽菌引致的炭疽病呈爆发流行特点。为筛选抗病能力较强的饲用燕麦品种,明确炭疽病造成的危害,本研... 引进国外优质、高产的饲用燕麦品种是促进我国草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在使用进口饲用燕麦品种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连作种植的地区,由禾谷炭疽菌引致的炭疽病呈爆发流行特点。为筛选抗病能力较强的饲用燕麦品种,明确炭疽病造成的危害,本研究选择我国广泛推广种植的15个进口饲用燕麦品种,采用反应型法、病情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其田间抗性,测定了不同发病程度下科纳品种的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了对草产量和饲用价值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鉴定出相同的4个抗病品种,分别为太阳神、爱沃、领袖和蒙特;其余品种黑玫克、大富翁、莫妮卡、摄政王、海威、三星、牧乐思和魅力为低感材料,燕王和梦龙为感病材料,科纳为高感材料;科纳品种饲用燕麦病株的叶片干重、茎秆干重、穗干重和株高均随发病程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草产量损失率(y)为7.5%~28.1%,与病情指数中值(x)的回归方程为y=0.3023x+1.6822(R^(2)=0.9837,P<0.05);与健康植株相比,中度发病植株的粗蛋白、总氨基酸、粗灰分和磷含量分别降低了7.2%、26.5%、9.0%和12.8%(P<0.05),重度发病植株降低了11.1%、44.5%、16.0%、20.8%;与健康植株相比,中度发病植株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了6.4%(P<0.05),重度发病植株的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9%和10.0%(P<0.05);发病植株的饲用价值损失率(y)为3.2%~15.9%,与病情指数中值(x)的回归方程为y=0.1812x+0.5032(R^(2)=0.9963,P<0.05)。建议在使用进口饲用燕麦品种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地区要高度重视炭疽病的问题,在发病严重的地区优先选择太阳神、爱沃、领袖和蒙特品种种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一步亟需从我国地方品种中挖掘抗病能力强的优异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禾谷炭疽菌 抗病评价 产量损失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半干旱草地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对分解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路文杰 齐晋云 +1 位作者 吴聪 景亚泓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57,共11页
半干旱草地凋落物层广泛存在着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为探究其混合分解对草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野外凋落物分解袋法,对晋北半干旱草地3种乡土植物本氏针茅、艾蒿和铁杆蒿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进行单独[新鲜凋落物(L_(Fresh))、... 半干旱草地凋落物层广泛存在着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为探究其混合分解对草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野外凋落物分解袋法,对晋北半干旱草地3种乡土植物本氏针茅、艾蒿和铁杆蒿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进行单独[新鲜凋落物(L_(Fresh))、半分解凋落物(L_(Aged))]或混合分解[新鲜凋落物与半分解凋落物1:1混合凋落物(LMix)],研究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对分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物的干重剩余率随分解时间增加而降低。在分解335 d后,其交互作用强度最大,具体表现为:针茅混合凋落物和铁杆蒿混合凋落物的干重剩余率实测值分别比期望值低5.12%、4.68%,表现为协同效应,而艾蒿混合凋落物表现为加和效应。此外,针茅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可以促进N释放,抑制纤维素分解;铁杆蒿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可以促进C释放和木质素分解。研究表明,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可以改变分解速率,促进养分释放,从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草地 混合效应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