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机制研究——基于山西省农业领域产学研融合平台的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红玉 程慧 成春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8期156-159,共4页
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是集聚技术、制度、文化的创新协作体,是科技与产业资源、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各产学研融合平台及其协同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了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企业员工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人... 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是集聚技术、制度、文化的创新协作体,是科技与产业资源、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各产学研融合平台及其协同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了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企业员工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人尽其才产学研机制、贡献认可度、意见建议反馈渠道4个方面的认知差异,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双向评价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山西农业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机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领域 产学研融合 人才机制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农业科学》2010—2019年高被引频次论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杜慧平 李素娟 扆锁成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1355-1360,共6页
为了确定《山西农业科学》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找出与同类期刊的差距,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增强期刊在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为组稿和约稿提供一定参考,利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的资料,按照"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逐年... 为了确定《山西农业科学》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找出与同类期刊的差距,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增强期刊在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为组稿和约稿提供一定参考,利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的资料,按照"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逐年检索并遴选2010—2019年《山西农业科学》每年发文的被引频次,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12次为该时段《山西农业科学》高被引频次论文,选取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前5%作为对象进行特征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西农业科学》共刊发论文4338篇,总被引频次22814次,其中,高被引频次论文493篇,占统计时段所有发文量的11.36%,高被引频次论文前5%论文数为29篇(被引频次大于等于44次的论文数),其总被引频次为1933次,篇均被引频次66.66次,是所有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的12.67倍。高被引频次29篇论文中,综述栏目的论文数最多,为9篇,占31.03%,其次是资源与环境栏目,为7篇,占24.14%;来源于研究院所和高校的论文有24篇,占82.76%,其他机构只有零星分布;第一作者为中级职称的论文篇数最多,有11篇,占比为37.93%,为高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论文篇数次之,为9篇,占比为32.03%;3~5位作者共发表了17篇高被引频次论文,占29篇的58.62%。今后要加强与高被引频次论文第一作者的联系,将资源与环境和高质量综述性论文作为重点组稿方向,同时要兼顾对其他栏目文章的组稿力度,培养特色栏目,以提高《山西农业科学》刊发文章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以及学术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引频次 高被引论文 特征分析 组稿 普赖斯定律 《山西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棱柄马鞍菌的生境调查及形态学研究
3
作者 李云霞 李青 +2 位作者 韩鹏远 张锁峰 柴美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43-46,共4页
为了明确棱柄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而为棱柄马鞍菌的驯化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调查了山西岢岚地区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测定了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了马鞍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山西,棱柄马鞍... 为了明确棱柄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而为棱柄马鞍菌的驯化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调查了山西岢岚地区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测定了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了马鞍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山西,棱柄马鞍菌发生在夏末秋初降雨过后的针叶林、次生林中,气温在10~27℃,土壤pH呈中性偏碱性,且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无显著差异。同时,根际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因此,在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更容易发生马鞍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柄马鞍菌 生态环境 土壤养分 形态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不同中晚熟粳糯高粱淀粉结构及糊化特性差异分析
4
作者 孙美红 赵雅 +1 位作者 高振峰 白文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8,共13页
[目的]探究山西优势高粱品种资源淀粉结构及其与糊化特性之间的互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淀粉糊化特性的主要结构特征,可为山西优质高粱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个山西不同中晚熟粳糯高粱品种(粳高粱:晋杂22(J... [目的]探究山西优势高粱品种资源淀粉结构及其与糊化特性之间的互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淀粉糊化特性的主要结构特征,可为山西优质高粱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个山西不同中晚熟粳糯高粱品种(粳高粱:晋杂22(JZ22)、黑粱120(HL120)、晋杂2001(JZ2001)、晋杂12(JZ12);糯高粱:晋糯3(JN3)、晋白糯1(BN1)),研究其淀粉的分子量、磷酸化水平、分支度、链长分布、粒度、X-射线衍射图谱、核磁共振图谱、微观结构、糊化特性,并分析不同高粱品种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6个品种中以HL120淀粉糊化焓最小(1.71 J·g^(-1)),且糯高粱淀粉糊化焓高于粳高粱,其相变峰值温度大于70℃;高粱淀粉的磷酸化主要发生在葡萄糖第3号碳位(C3)上,并以BN1、JN3和JZ12在C3处的磷酸化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品种;2个糯高粱品种的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Mw)、z均分子量(Mz)峰值分子量(Mp)、分支度均高于粳高粱,但多分散性指数(Mw/Mn)却较低,说明依据Mw/Mn可明显区分开粳糯高粱,且糯高粱淀粉分子质量分布较为均匀;不同品种淀粉粒径普遍分布在5.92~35.3μm,但JN3的所有粒径表征参数值均明显大于其它品种;X射线衍射图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均表明高粱淀粉属于A型淀粉;高粱淀粉糊化特性与淀粉分子量特征、分支度及23.5°衍射角强度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粳糯高粱品种淀粉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且淀粉分子量特征、分支度和结晶度与其糊化特性密切相关,生产中需根据不同品种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来选择其适宜的加工用途,进而促进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推动加工品种专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淀粉结构 糊化特性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零余子化学诱变体系探索及突变体库构建
5
作者 王耀琴 李俊霖 +3 位作者 张强 韩鹏远 王小兵 张丽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0,共10页
开展山药零余子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技术研究,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突变体材料,而且对丰富山药育种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白玉、晋山药1号、汾阳冀村山药、平遥岳壁山药、山东细毛山药的零余子为材料,采用0(CK)、0.6%、0.8%、1... 开展山药零余子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技术研究,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突变体材料,而且对丰富山药育种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白玉、晋山药1号、汾阳冀村山药、平遥岳壁山药、山东细毛山药的零余子为材料,采用0(CK)、0.6%、0.8%、1.0%、1.2%浓度的EMS处理,研究EMS对不同材料的敏感性,筛选EMS最敏感材料;选用对EMS最敏感的山药进行处理,调查诱变处理后表型的变异情况,并构建该材料的突变体库。结果表明:随着EMS浓度的增加,5种山药的出苗数和成活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山药零余子对EMS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诱变适宜浓度为0.81%~1.20%,平遥岳壁山药为诱变最敏感材料;平遥岳壁山药突变体库中,总变异率为9.36%。代表型变异以主茎变异率最高,为3.86%,占总变异率的41.24%;以叶形变异最为丰富,有12个变异类型,变异率为3.46%,占总变异率的36.97%。由此可知,诱变浓度在0.81%~1.20%,零余子可以产生丰富的表型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零余子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 突变体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皱柄白马鞍菌的生境特点及其对碳氮源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青 李云霞 +4 位作者 柴美清 韩鹏远 张锁峰 张勇 马锋军 《中国食用菌》 2023年第4期10-17,共8页
以山西北部地区菇农喜食的皱柄白马鞍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发生地生态因子,检测土壤pH、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同时开展菌丝碳源、氮源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皱柄白马鞍菌发生时间集中在8月中下旬,发生期平均温度为13~23℃。该... 以山西北部地区菇农喜食的皱柄白马鞍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发生地生态因子,检测土壤pH、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同时开展菌丝碳源、氮源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皱柄白马鞍菌发生时间集中在8月中下旬,发生期平均温度为13~23℃。该菌在弱酸、弱碱的土壤环境下均可生长,在有机质、碱解氮含量高的土壤环境下更容易发生。通过菌丝碳、氮源适应性分析表明,该菌可适应单糖、二糖、多糖、糖醇等碳源,可适应有机氮、无机氮、氨基酸氮等氮源,但对不同的碳、氮源有选择性。在试验中,皱柄白马鞍菌菌丝培养较适合的碳源是乳糖和葡萄糖,氮源是甘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柄白马鞍菌 生境 土壤PH 土壤养分 碳源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区试材料穗腐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广军 王建明 +7 位作者 张作刚 畅引东 贺冰 胡春艳 董海龙 姚宏亮 郑戈文 曹改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489-493,共5页
为指导山西省玉米品种的选育工作,试验采用牙签接种法,对2011—2018年的1578份山西省区试材料进行了穗腐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抗性结构方面,1578份玉米材料中,抗穗腐病材料有1390份,占全部材料的88.09%;复播材料中抗及以上... 为指导山西省玉米品种的选育工作,试验采用牙签接种法,对2011—2018年的1578份山西省区试材料进行了穗腐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抗性结构方面,1578份玉米材料中,抗穗腐病材料有1390份,占全部材料的88.09%;复播材料中抗及以上材料占该类型材料比例最高,为93.91%;特早熟和中晚熟材料次之,早熟材料最低,占比为77.47%。在抗性动态方面,不同类型材料均表现为:高抗和抗材料占比逐年上升,中抗、感和高感材料的占比逐年降低。在山西省玉米抗穗腐病育种中,应加强早熟类型材料抗性选育,同时合理布局玉米材料,以稳定材料高抗和抗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牙签接种法 抗性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虹鳟养殖业转型发展研究
8
作者 原辉 郝丽峰 +2 位作者 李毅 武旭 赵占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387-391,共5页
为探讨山西虹鳟养殖业转型发展之路,采用资料整理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虹鳟养殖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发展条件、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与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山西虹鳟养殖业在国内起步较早,曾是国内... 为探讨山西虹鳟养殖业转型发展之路,采用资料整理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虹鳟养殖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发展条件、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与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山西虹鳟养殖业在国内起步较早,曾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主产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与基础,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山西虹鳟养殖业近年来发展缓慢,与国内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借鉴国内外虹鳟养殖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先进技术及产品营销经验,提出了以强化统筹规划与政策扶持、推进产业转型,建设高标准苗种繁育基地,创新养殖模式与技术、发展生态节水养殖,推进健康养殖体系建设,加快制品研发、提升养殖产品附加值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养殖 转型 发展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H_(2)O_(2)引发对燕麦种胚细胞AsA-GSH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红玉 王雅聪 +3 位作者 曾佳 王聪聪 董宽虎 夏方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68-1674,共7页
为了探究外源H_(2)O_(2)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种胚细胞AsA-GSH循环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以燕麦种子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0,0.96,1.92,3.84和7.68 mol·L^(-1))的H_(2)O_(2)引发燕麦种子0(CK),6,12和18 h,分析其种胚细胞抗... 为了探究外源H_(2)O_(2)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种胚细胞AsA-GSH循环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以燕麦种子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0,0.96,1.92,3.84和7.68 mol·L^(-1))的H_(2)O_(2)引发燕麦种子0(CK),6,12和18 h,分析其种胚细胞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corbic acid-glutathione,AsA-GSH)循环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H_(2)O_(2)引发浓度和时间对燕麦种胚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密切影响,导致其H_(2)O_(2)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浓度越高或引发时间越长则增加越多,而其AsA-GSH循环的抗氧化能力在低浓度(0.96 mol·L^(-1))或短时间(6 h)引发时被提高,而在高浓度(3.84~7.68 mol·L^(^(-1)))或长时间(12~18 h)则会被减弱。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是外源H_(2)O_(2)引发燕麦种胚细胞内维持H_(2)O_(2)平衡所依赖的关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燕麦 种子引发 种胚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H_(2)O_(2)引发对燕麦种胚线粒体AsA-GSH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红玉 王雅聪 +4 位作者 夏方山 李尹琳 王聪聪 王勃 董宽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98-2305,共8页
本试验为了探究外源H_(2)O_(2)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种胚线粒体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corbic acid-glutathione,AsA-GSH)循环的影响,设置浓度为0mol·L^(-1),0.96mol·L^(-1),1.92mol·L^(-1),3.84mol·L^(-1)和7.68... 本试验为了探究外源H_(2)O_(2)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种胚线粒体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corbic acid-glutathione,AsA-GSH)循环的影响,设置浓度为0mol·L^(-1),0.96mol·L^(-1),1.92mol·L^(-1),3.84mol·L^(-1)和7.68 mol·L^(-1)H_(2)O_(2)引发燕麦种子0h(CK),6h,12h和18h后,分析燕麦种胚线粒体AsA-GSH循环抗氧化酶活性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H_(2)O_(2)引发导致了燕麦种胚线粒体H_(2)O_(2)及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升高(P<0.05),其H_(2)O_(2)的清除则由其线粒体AsA-GSH循环来发挥主要作用,但其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与外源H_(2)O_(2)引发的浓度和时间密切相关,低浓度(<0.96mol·L^(-1))外源H_(2)O_(2)引发时间越短对燕麦种胚线粒体AsAGSH循环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就越小,而引发时间越长则其促进效果就越大;相反,高浓度(>3.84 mol·L^(-1))外源H_(2)O_(2)引发时间越短则对其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就越弱,而引发时间越长则其抑制作用就越强。因此,利用外源H_(2)O_(2)对燕麦种子进行引发时,H_(2)O_(2)浓度应低于1.92mol·L^(-1)、引发时间应少于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过氧化氢 种子引发 线粒体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坏血酸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红玉 王聪聪 +3 位作者 夏方山 杨轩 李尹琳 张杰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92-2398,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外源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老化种子胚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贮藏种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老化20 d的燕麦种子为材料,用浓度为0.5,1.5和2.5 mmol·L^(-1)的外源AsA引发... 本研究探讨了外源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老化种子胚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贮藏种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老化20 d的燕麦种子为材料,用浓度为0.5,1.5和2.5 mmol·L^(-1)的外源AsA引发0(CK),4,8,16和24 h后,分析其种胚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AsA引发下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P<0.05),而其各抗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CK(P<0.05)。低浓度(0.5 mmol·L^(-1))外源AsA引发24 h时,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内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引发时间(P<0.05),但高浓度(1.5和2.5 mmol·L^(-1))外源AsA引发24 h时,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且其丙二醛含量上升。综上所述,外源AsA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与其浓度和引发时间密切相关,0.5 mmol·L^(-1)的AsA引发24 h是提高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抗氧化性能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种子引发 种子老化 燕麦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N_(2)O通量对短期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燕学东 陈晓鹏 +4 位作者 郝杰 刁华杰 李红玉 董宽虎 王常慧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99-3206,共8页
氮(N)、磷(P)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为探求磷添加和氮、磷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N_(2)O通量及调控机制,本研究设置对照(CK)、氮添加(N:缓释尿素10 g·m^(-2)·a^(-1))、磷添加(P:磷酸二氢... 氮(N)、磷(P)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为探求磷添加和氮、磷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N_(2)O通量及调控机制,本研究设置对照(CK)、氮添加(N:缓释尿素10 g·m^(-2)·a^(-1))、磷添加(P:磷酸二氢钙10 g·m^(-2)·a^(-1))以及氮、磷同时添加(NP)4个处理,通过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2018和2019年生长季N_(2)O通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寻求氮、磷及其互作效应对N_(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降低了2018年生长季N_(2)O排放,而磷添加显著降低了两年生长季N_(2)O排放;氮、磷同时添加削弱了单独氮或磷添加对N_(2)O排放的抑制作用;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含水量是N_(2)O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氮、磷添加对农牧交错带草地N_(2)O通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且受年际间温度和降水的调控,农牧交错带草地养分管理对N_(2)O通量的影响应考虑降水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农牧交错带 N_(2)O排放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瑶 李云霞 +3 位作者 柴美清 李青 韩鹏远 张锁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1期59-61,共3页
以2种马鞍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菌丝颜色、密度、均匀度、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氮源对2种野生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马鞍菌对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氮源均能利用,说明其有较广的氮源谱... 以2种马鞍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菌丝颜色、密度、均匀度、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氮源对2种野生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马鞍菌对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氮源均能利用,说明其有较广的氮源谱,但利用程度有所差异,表现为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优于无机氮源和氨基酸氮源的培养基。2种马鞍菌在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洁白、浓密、均匀,菌丝长势为5分,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生长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5.5和45.0。综合分析马鞍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菌 菌丝生长速率 菌丝生长指数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3个野生马鞍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云霞 柴美清 +2 位作者 李青 韩鹏远 张锁峰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10期35-39,共5页
以3个马鞍菌(Helvella elastica)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菌丝颜色、密度、均匀程度、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碳源对3个野生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马鞍菌均能利用单糖、二糖、多糖及糖醇,说明... 以3个马鞍菌(Helvella elastica)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菌丝颜色、密度、均匀程度、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碳源对3个野生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马鞍菌均能利用单糖、二糖、多糖及糖醇,说明马鞍菌的碳源利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马鞍菌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各不相同,说明马鞍菌对碳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马鞍菌菌株M2和菌株M7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株M6的最适碳源为乳糖。从碳源利用情况看,在马鞍菌菌株驯化栽培中,优先选择菌株M2和菌株M7作为生产菌种,可选择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菌 菌丝生长速率 菌丝生长指数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粉虫粪发酵物浸提液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15
作者 何媛媛 王宇楠 +3 位作者 贺冰 胡春艳 杨宏斌 张作刚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1290-1296,共7页
为探讨添加枯草芽孢杆菌、EM菌剂、虫生真菌、哈茨木霉NF9菌种和不加菌种的黄粉虫粪发酵物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比较不同虫粪发酵物浸提液不同体积分数下西瓜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芽长、整株鲜质量等... 为探讨添加枯草芽孢杆菌、EM菌剂、虫生真菌、哈茨木霉NF9菌种和不加菌种的黄粉虫粪发酵物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比较不同虫粪发酵物浸提液不同体积分数下西瓜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芽长、整株鲜质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添加菌种的虫粪自然发酵物浸提液促进西瓜种子萌发作用最明显,其中,体积分数在2%时西瓜活力指数、根质量和根长均最大,分别比对照(蒸馏水处理)增加了90.4%、89.2%和82.7%,体积分数在4%时西瓜整株鲜质量、芽质量、胚芽长度均最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2.1%、51.7%和42.5%;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虫生真菌、哈茨木霉NF9菌种的虫粪发酵物浸提液对西瓜种子萌发也有促进作用;添加EM菌剂的虫粪发酵物浸提液对西瓜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西瓜的活力指数、整株鲜质量、芽质量、根长、胚芽长度均小于对照。因此,添加不同菌种、不同体积分数的黄粉虫粪发酵物浸提液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自然发酵的虫粪浸提液体积分数为2%时对西瓜种子萌发和促进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粪 发酵物提取液 纸上发芽法 西瓜种子 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顶羊肚菌原基形成期菌丝指环结构的发现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建森 郭明慧 +3 位作者 李云霞 杨杰 凌亮 武旭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3期68-70,78,共4页
通过对羊肚菌原基发生期菌丝结构显微观察发现,羊肚菌原基几乎都是在原生单根菌丝的某一点发生,一根菌丝上可发生多个原基,且发生的时间不同。从初期原基的形状和质地分析,原基并非由菌丝扭结而形成,推测可能是在菌丝上发生了两性作用... 通过对羊肚菌原基发生期菌丝结构显微观察发现,羊肚菌原基几乎都是在原生单根菌丝的某一点发生,一根菌丝上可发生多个原基,且发生的时间不同。从初期原基的形状和质地分析,原基并非由菌丝扭结而形成,推测可能是在菌丝上发生了两性作用与有丝分裂过程。此外,还观察到了一种菌丝形成的特殊结构,新生成的致密的菌丝环包围在原生单根菌丝周围,形成一个菌丝指环结构,而原生单根菌丝的延伸角度与方向没有变化,进一步排除了菌丝扭结形成原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顶羊肚菌 原基形成 菌丝结构 原生单根菌丝 菌丝指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马鞍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分析
17
作者 李云霞 柴美清 +4 位作者 李青 孙瑶 韩鹏远 张锁峰 陈金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64-67,74,共5页
为了明确野生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便于驯化栽培,对山西岢岚地区野生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测定并分析了该地野生马鞍菌发生处不同土层(0,5和10 cm)不同距离(0,50和100 cm)的土壤pH和土壤养... 为了明确野生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便于驯化栽培,对山西岢岚地区野生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测定并分析了该地野生马鞍菌发生处不同土层(0,5和10 cm)不同距离(0,50和100 cm)的土壤pH和土壤养分含量(包括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猛)。结果表明,野生马鞍菌发生地土壤pH在7.89~8.23之间,呈碱性,土壤中有机质26.37 g·kg^(-1),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猛含量分别为129.61,9.16,157.8,0.82,6.12,4.86和15.25 mg·kg^(-1)。马鞍菌发生处表层土壤中养分含量高于深层土壤,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含量在逐渐降低;同时,马鞍菌发生处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含量高于未发生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含量低于未发生处土壤。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可知,在有机质含量中等、缺磷、富钾的碱性土壤中更容易发生野生马鞍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菌 土壤PH 土壤养分 不同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