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中芳 孙晓婷 +5 位作者 陈正浩 高越 张鹏九 杨静 樊建斌 范仁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3-1399,共7页
为研究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2020、2021年在苹果休眠期使用石硫合剂和腐殖酸铜,在生长期选择多种生物农药,包括苦参碱、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大黄素甲醚、枯草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和鱼藤酮等,监测了苹果斑点落叶病... 为研究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2020、2021年在苹果休眠期使用石硫合剂和腐殖酸铜,在生长期选择多种生物农药,包括苦参碱、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大黄素甲醚、枯草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和鱼藤酮等,监测了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苹果黄蚜和苹果小卷叶蛾的发生与为害。结果显示,2020年全程喷施生物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苹果黄蚜和苹果小卷叶蛾的防治效果最低值分别为82.08%、80.07%、86.04%和86.77%;2021年则分别为87.90%、86.90%、89.67%和88.25%,均接近于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区。同时,生物农药防控区未出现任何药害。研究表明苹果全生育期喷施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苹果主要病虫害,对苹果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落叶病 褐斑病 苹果黄蚜 苹果小卷叶蛾 农药减施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花粉摄入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繁殖适度和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
2
作者 李扶林 宋京荣 +6 位作者 郭丽安 张敏 张鹏九 禾丽菲 杨静 高越 刘中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7-1242,共6页
为优化中华通草蛉室内饲养技术和室内种群复壮,研究了不同植物来源的蜂花粉对中华通草蛉繁殖力及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成虫取食茶花蜂花粉后产卵前期延长至6.00 d,平均单雌产卵总量达到228.30粒,与对照相比(5.00 d和... 为优化中华通草蛉室内饲养技术和室内种群复壮,研究了不同植物来源的蜂花粉对中华通草蛉繁殖力及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成虫取食茶花蜂花粉后产卵前期延长至6.00 d,平均单雌产卵总量达到228.30粒,与对照相比(5.00 d和113.90粒)显著增加。取食玉米蜂花粉时,单雌产卵总量平均为216.10粒,与茶花蜂花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油菜蜂花粉处理则导致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至12.20 d。在子代生长发育方面,三种蜂花粉处理下子代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缩短,且茶花和玉米蜂花粉处理下的子代茧重显著大于油菜蜂花粉处理。同时,茶花和玉米蜂花粉显著提升子代成虫的产卵总量和寿命。其中,单雌产卵总量由对照的116.80粒分别增加至275.70粒和253.40粒,而雌成虫寿命则由20.45 d延长至23.35 d和25.70 d。此外,茶花和玉米蜂花粉处理后,子代种群的净繁殖率(R_(0))由对照的29.63显著增加至63.42和61.35,内禀增长力(r_(m))和周限增长率(λ)则由对照的0.09、1.10增加至0.12、1.12和0.11、1.12,而种群加倍时间(D_(t))则分别为5.94 d和6.08 d,显著短于对照组7.25 d。综上所述,中华通草蛉成虫期取食玉米蜂花粉和茶花蜂花粉可以促进其生殖力和子代种群增长。研究结果为提升中华通草蛉室内扩繁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通草蛉 蜂花粉 生长发育 繁殖 寿命 种群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下梨小食心虫种群特征和为害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中芳 张敏 +5 位作者 孙晓婷 张鹏九 杨静 高越 樊建斌 范仁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4-919,共6页
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 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著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迷向 杀虫剂 种群特征 蛀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黄蚜抗药性快速测定方法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封云涛 郭晓君 +2 位作者 李娅 庾琴 张润祥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249-253,共5页
为了探索苹果黄蚜的抗药性快速测定方法,以玻璃管为载体,采用药膜法对苹果黄蚜常用药剂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了抗性诊断剂量的研究。以2种药剂对苹果黄蚜敏感品系的毒力为基础,同时设置了多个备选剂量,通过室内毒力和防治试验进... 为了探索苹果黄蚜的抗药性快速测定方法,以玻璃管为载体,采用药膜法对苹果黄蚜常用药剂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了抗性诊断剂量的研究。以2种药剂对苹果黄蚜敏感品系的毒力为基础,同时设置了多个备选剂量,通过室内毒力和防治试验进行准确性测定,并采用不同田间种群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苹果黄蚜抗药性的快速评估和科学选药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种药剂LC_(90)、LC_(99)、2×LC_(90)、4×LC_(90)4个备选剂量对苹果黄蚜的校正死亡率与理论死亡率均差异较小;室内防治试验的结果是吡虫啉4个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4×LC_(90)剂量2~3 d防治效果分别达89.2%~100%和90.9%~93.9%;以苹果黄蚜敏感品系相应LC_(90)和4×LC_(90)值分别作为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诊断剂量,测得山西运城、山西晋中、陕西咸阳和山东栖霞田间种群死亡率分别为58.2%~89.5%和8.34%~58.73%,获得的死亡率趋势与用浸叶法测定抗性结果趋势一致。以玻璃管药膜法获得的两诊断剂量可以快速评估苹果黄蚜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黄蚜 诊断剂量 玻璃管药膜法 快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对冬小麦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娅 封云涛 +3 位作者 郭晓君 李光玉 庾琴 张润祥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1689-1694,共6页
小麦作为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保证其产量和品质尤为重要,而田间杂草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明确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冬小麦田间杂草的效果及其对作物冬小麦的安全性,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新庄村... 小麦作为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保证其产量和品质尤为重要,而田间杂草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明确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冬小麦田间杂草的效果及其对作物冬小麦的安全性,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新庄村进行了冬小麦田间杂草防治的药效试验,并对用药后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进行测评。结果表明,试验药剂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施用的有效用量为24、27、30、54 g/hm^(2)的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田间杂草播娘蒿、荠菜、离子草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5 d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药后30 d防治效果呈上升趋势,接近或达到100%,说明试验药剂的药效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且持效期长,药效好。综合对药后冬小麦生长发育的观察及对测产结果分析发现,试验药剂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对作物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安全,且使用其防治冬小麦田间杂草可以起到一定增产作用,各处理可增产3.9%~9.1%。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当地杂草发生情况及经济有效的原则,在使用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冬小麦田间杂草时的推荐使用剂量为27~3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草酮 冬小麦 杂草防治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武英鹏 原宗英 +3 位作者 刘敏捷 张治家 侯玉 唐翼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651,共6页
为明确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2018-2019年,在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近免疫品种晋麦104号与感病品种晋麦86号进行了间作和混种防控白粉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感品种间作、混种可以降低感... 为明确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2018-2019年,在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近免疫品种晋麦104号与感病品种晋麦86号进行了间作和混种防控白粉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感品种间作、混种可以降低感病品种晋麦86号对白粉病的严重度。与单作区相比,间作区感病品种的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降低率分别为8.35%、24.69%、20.11%,其中倒二叶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抗、感品种间作对感病品种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4.14%、44.79%、32.97%。抗感品种按抗∶感比1∶1、2∶1、1∶2(m∶m)混种较单作感病品种(0∶1),均降低了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最终相对防效分别为30.25%~74.49%、41.96%~64.67%、36.39%~53.69%。其中倒二叶的相对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抗、感混种比例2∶1较1∶2均降低了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小麦白粉病 间作 混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旱地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思宇 邢鲲 +3 位作者 贺润平 刘骉 孙东宝 赵飞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0-38,共9页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旱地玉米大斑病、穗腐病和玉米螟的发生以及产量的影响,在固定玉米田开展长期定点试验,其中,主区设春还田和秋还田2个处理,副区设3个还田深度(15、30、45 cm)和2个还田量(半量、全量还田),系统评估还田时间...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旱地玉米大斑病、穗腐病和玉米螟的发生以及产量的影响,在固定玉米田开展长期定点试验,其中,主区设春还田和秋还田2个处理,副区设3个还田深度(15、30、45 cm)和2个还田量(半量、全量还田),系统评估还田时间、还田深度和还田量对旱地玉米大斑病、穗腐病和玉米螟发生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而言,秋还田比春还田低12.24%;春还田模式下,半量还田比全量还田低13.32%;秋还田模式下,不同还田量间差异不显著。对于玉米穗腐病病情指数而言,与秋还田相比,春还田穗腐病病情指数降低;还田深度45 cm比还田深度15 cm显著降低30.43%;全量还田比半量还田降低4.29%。对于玉米螟危害率而言,春还田比秋还田降低21.64%;还田深度45 cm比还田深度15 cm显著降低51.82%,还田量对玉米螟危害的玉米被害株率无显著影响。在产量方面,秋还田+全量还田可以提高旱地玉米产量;还田深度为30 cm时的玉米产量较高。因此,依据不同地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差异,可以采用秋还田+半量还田的措施抑制大斑病等气传病害发生,采用春还田+还田深度(30~45 cm)的措施防控穗腐病与玉米螟等土传病害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还田深度 还田时间 还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