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蔬菜Botrytis 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检测及生物学性状
1
作者 王潞伟 魏甜甜 +5 位作者 任潇妍 王春伟 王燕 张作刚 姚艳平 王美琴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为明确山西省设施蔬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12株蔬菜B.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水平,并对抗、敏菌株的SdhB基因突变位点、生物适合度及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和咪... 为明确山西省设施蔬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12株蔬菜B.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水平,并对抗、敏菌株的SdhB基因突变位点、生物适合度及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和咪鲜胺的交互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12株B.cinerea对啶酰菌胺已出现抗药性,抗性频率为46.15%,抗性类型集中表现为低抗;不同地区B.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晋南、吕梁和太原地区抗性频率较高,均超过50%,忻州和阳泉地区抗性频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0.00%和10.81%。抗性机制研究表明,9株抗性菌株均发生单位点突变,抗性突变类型包括P225F、N230I和H272R。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和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产孢量显著低于敏感菌株。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及咪鲜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山西省设施蔬菜B.cinerea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呈上升趋势,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生物适合度相近,建议啶酰菌胺在后期防治灰霉病中,晋南、吕梁和太原地区应限制啶酰菌胺的使用,其余地区谨慎使用,可与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及咪鲜胺轮换或复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rytis cinerea 啶酰菌胺 抗药性 SdhB基因 生物适合度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类高校基础课实验资源跨院系共享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晶 郝玲 +3 位作者 胡永婷 崔绍朋 魏久锋 刘青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3年第6期38-42,共5页
实验教学是农科类高校多数技能型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动物学课程虽不属于农业院校的公共课,但在校内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广泛开设。优质实验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领会。文章通过从平台建设、共享实践、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农科类高校多数技能型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动物学课程虽不属于农业院校的公共课,但在校内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广泛开设。优质实验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领会。文章通过从平台建设、共享实践、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等几方面综述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最新成果,并结合山西农业大学的实践经验,为探索动物学实验室资源跨院系共享提出方略,以期为农业类高校动物学实验资源实现跨院系共享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农业类高校 动物学 实验室资源 跨院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果树食心虫化学防治现状与挑战
3
作者 郭灵 赵飞 +1 位作者 邢鲲 李伟伟 《中国果业信息》 2025年第2期27-28,31,共3页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果产区,果树产业正面临严重的食心虫为害。化学防治作为控制食心虫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食心虫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山西省果树食心虫的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的背景,详细分析了山西省果...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果产区,果树产业正面临严重的食心虫为害。化学防治作为控制食心虫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食心虫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山西省果树食心虫的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的背景,详细分析了山西省果树食心虫的化学防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阐明山西省果树食心虫化学防治的创新应用,并提出山西省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山西省果树食心虫化学防治现状进行总结,为推进山西省果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果树食心虫 化学防治 现状 创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芳香气味植物对有翅桃蚜的驱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宁 蔺元秀 +3 位作者 吴志涛 田卓雅 赵志国 张利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桃蚜是十字花科植物及水果生产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且具有很强的抗药性。为减少农药使用及绿色防控植物上桃蚜为害,为利用芳香气味植物驱避菜田有翅桃蚜提供数据参考,采用驱避活性测定、触角电位反应(EAG)、嗅觉... 桃蚜是十字花科植物及水果生产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且具有很强的抗药性。为减少农药使用及绿色防控植物上桃蚜为害,为利用芳香气味植物驱避菜田有翅桃蚜提供数据参考,采用驱避活性测定、触角电位反应(EAG)、嗅觉行为反应的方法,选用薄荷、芹菜、芫荽和小葱4种常见的芳香气味植物提取物、活体和损伤体,对有翅桃蚜进行驱避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4种植物对有翅桃蚜均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且植株损伤体较植株活体对桃蚜的驱避效果更为显著。芳香气味植物提取物的驱避活性大小表现为薄荷>芹菜>芫荽>小葱;EAG反应值大小表现为薄荷>芹菜>芫荽>小葱;芳香气味植物损伤体和活体的驱避率大小表现为薄荷>芹菜>芫荽>小葱。由此可见,薄荷对有翅桃蚜的驱避效果均强于其他3种植物,其提取物的驱避率最高为57.2%,触角电位反应值为8.64 mV,嗅觉行为活体的驱避率为83.33%;小葱的驱避效果最弱。建议在植物生产中,将十字花科植物与薄荷等芳香气味植物间作套作;在有翅蚜发生高峰期,对芳香气味植物的叶片经常进行切割,可有效减少菜田有翅桃蚜的发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翅桃蚜 趋避活性 触角电位反应 嗅觉行为反应 芳香气味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检疫专业农药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5
作者 任璐 杨春 +2 位作者 张贵森 赵晓军 张宝俊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农药学原理是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通过以学生为主导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及时更新农药学专业知识及研究进展、建立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查阅最新农药学... 农药学原理是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通过以学生为主导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及时更新农药学专业知识及研究进展、建立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查阅最新农药学领域的文献,课堂进行拓展讲授,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及实践,与往年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学原理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荣 郑瑞瑞 +3 位作者 马力 郄杏桃 闫喜中 郝赤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植物源杀虫剂相较于化学农药,具有源于自然易分解、生物活性多样、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为研制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杀虫剂,为开发研究新型植物杀虫剂提供数据基础,从已报道的具有杀虫活性的5个科中选取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 植物源杀虫剂相较于化学农药,具有源于自然易分解、生物活性多样、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为研制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杀虫剂,为开发研究新型植物杀虫剂提供数据基础,从已报道的具有杀虫活性的5个科中选取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5种植物,并在室内测定5种植物水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种虫态的生物活性。采用浸卵法、浸叶法和非选择叶盘法测定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卵触杀、幼虫胃毒、成虫产卵忌避效果;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5种植物提取物处理后小菜蛾卵的外部形态。结果表明,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卵和幼虫均有显著的杀虫活性,对成虫具有产卵忌避活性,生物活性与剂量基本呈正相关;在植物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0 mg/mL时,对小菜蛾卵和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以及成虫产卵忌避率均在85%以上。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提取物对小菜蛾卵的毒力LC50分别为9.57、16.16、20.42、9.00、7.57 mg/mL,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7.46、13.49、21.31、54.67、9.87 mg/mL。其中,丁香提取物对小菜蛾卵和幼虫的毒力最高;5种植物提取物处理后的小菜蛾卵发育受到影响,卵内组织器官发育受阻或虫体畸形。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提取物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虫剂材料来源用于防控小菜蛾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植物提取物 触杀活性 产卵忌避 卵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黄芪籽蜂的危害及田间发生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师文丽 康婕 +2 位作者 郝佳伟 牛颜冰 张仙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黄芪籽蜂是一类为害黄芪(Astragalus)种子的主要害虫,对黄芪种子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明确黄芪籽蜂在山西省黄芪不同种植区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以及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于2021年和... 黄芪籽蜂是一类为害黄芪(Astragalus)种子的主要害虫,对黄芪种子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明确黄芪籽蜂在山西省黄芪不同种植区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以及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于2021年和2022年在山西省不同地区对黄芪籽蜂的发生种类、危害情况及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发生的黄芪籽蜂包括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onchili)、内蒙黄芪籽蜂(B.mongolicus)、圆腹黄芪籽蜂(B.ciriventrious)、北京黄芪籽蜂(B.beijingensis)、拟京黄芪籽蜂(B.pseudobeijingensis)及黄芪种子金小峰(Habrocytus huonchei)共6种,但不同种植区发生的优势种存在一定的差异,太谷区和浑源县的优势种为黄芪种子小蜂,五寨县的优势种为黄芪种子金小蜂;且不同种植区黄芪种荚和种子的被害率不同,其中浑源县的种荚和种子的被害率最高,分别为65.93%和41.36%。此外,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芪不同种植区黄芪籽蜂发生期存在一定差异,晋中太谷区黄芪籽蜂发生期较五寨县和浑源县早,表明随纬度增加,危害时间向后推迟,山西省黄芪籽蜂从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可持续到8月上中旬,但不同地区发生高峰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籽蜂 黄芪 优势种 田间发生规律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鞘腐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楠楠 何贵芬 +1 位作者 刘悦静 姚艳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29-2338,共10页
玉米鞘腐病是近年来山西省玉米(Zea mays L.)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给玉米产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明确山西省玉米鞘腐病的致病镰孢菌(Fusarium spp.)的种类及其优势病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感病玉米叶鞘进行分离,根据形... 玉米鞘腐病是近年来山西省玉米(Zea mays L.)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给玉米产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明确山西省玉米鞘腐病的致病镰孢菌(Fusarium spp.)的种类及其优势病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感病玉米叶鞘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确定了致病镰孢菌的种类,并对其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致病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和亚粘团镰孢菌(F. subglutinans),优势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菌株TG-3.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碳源为牛肉膏,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铵,金属离子为锌离子,温度为28℃,24 h连续光照,pH值为6。本文明确了山西省玉米鞘腐病的致病菌种类,分析了优势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条件,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鞘腐病 致病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园地被植物与昆虫的多样性及时序动态 被引量:2
9
作者 冀佳悦 马莉 +1 位作者 马瑞燕 赵龙龙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对自然生草果园的地被植物和昆虫构成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地被植物对梨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山西省太谷区自然生草梨园为研究对象,对梨园地被植物和昆虫的种类、数量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对自然生草果园的地被植物和昆虫构成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地被植物对梨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山西省太谷区自然生草梨园为研究对象,对梨园地被植物和昆虫的种类、数量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梨园地被植物上共采集到昆虫7623头,分属10个目51个科,其中植食性昆虫占比最大;地被植物7080株,分属个26科59种,其中以活血丹数量最多,菊科种类最多。昆虫群落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有一定相似性,而不同类别的地被植物对不同昆虫类群发生的作用不同。【结论】梨园地被植物上昆虫种类丰富,植被多样性影响昆虫多样性及类群构成,可通过调整地被植物种类以吸引天敌昆虫并对害虫的发生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境调控 地被植物 昆虫 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彦卿 王鹤 姚艳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8期101-103,共3页
为提高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结合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并不限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健全考... 为提高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结合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并不限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实践结果证明,本次教学改革方案,不仅提高了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三农”热情,也为其他相关涉农实验课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杏中农药残留水平及管控建议
11
作者 邱水霞 刘丰茂 +3 位作者 董惠颖 张苗苗 王映慧 李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2-618,共7页
为评估山西省杏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杏中吡虫啉、苯醚甲环唑等29种农药的分析方法,并对杏中的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9种农药在0.001~0.2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 0.99;... 为评估山西省杏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杏中吡虫啉、苯醚甲环唑等29种农药的分析方法,并对杏中的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9种农药在0.001~0.2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 0.99;在0.005、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63%~11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7.7%;定量限(LOQ)为0.005 mg/kg,符合农药多残留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山西省采集的42个杏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个杏样品中有26个检出农药,检出率为61.9%,其中吡虫啉检出率最高(45.2%);样品检出残留量在<0.005~0.57 mg/kg之间。共检出13种农药,在杏上均未登记,表明作为一种特色小宗作物,杏中病虫害防治存在无药可用和无标可依等问题,影响农产品安全。通过对比国内外杏中有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设情况,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氰霜唑、氟环唑、乙螨唑、多效唑和哒螨灵5种农药进一步考察制定其残留限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小宗作物 农药登记 最大残留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研究
12
作者 陈静 张振华 +2 位作者 魏久锋 赵清 张虎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118,共9页
为明确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的6-9月在该地区开展蝽类昆虫多样性调查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6-9月共采集到蝽类昆虫6 103头,隶属于25科41亚科110属共计189种。不同海拔梯度... 为明确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的6-9月在该地区开展蝽类昆虫多样性调查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6-9月共采集到蝽类昆虫6 103头,隶属于25科41亚科110属共计189种。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蝽类昆虫优势类群不同,海拔段Ⅱ(770~1 140 m)、海拔段Ⅲ(1140~1510 m)、海拔段Ⅴ(1880~2250 m)的优势类群均为盲蝽科,海拔段Ⅰ(400~770 m)的优势类群是蝽科,海拔段Ⅳ(1510~1880 m)的优势类群是龟蝽科;海拔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物种个体数、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不同海拔间蝽类昆虫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相似性系数为0.0408~0.1475,以海拔段Ⅱ和海拔段Ⅲ蝽类昆虫较为相似;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物种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采集地最热季度的降水量(BIO18),相关系数为0.238(P<0.05),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个体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采集地的年降水量(BIO12),相关系数为0.263(P<0.05)。综上,山西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多样,蝽类昆虫资源丰富,低海拔和高海拔区间蝽类昆虫物种丰富度较低,中海拔区间的蝽类昆虫物种丰富,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蝽类昆虫 生物多样性 海拔 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分析
13
作者 关亚诗 赵雅琼 +2 位作者 武英鹏 原宗英 刘敏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8,共9页
[目的]小麦叶锈病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已成为制约山西省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特点,为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山西省运城市、晋中市... [目的]小麦叶锈病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已成为制约山西省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特点,为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山西省运城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和晋城市田间自然发病的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获得132个纯化菌株,利用42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材料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分析。[结果]从132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子堆分离物中鉴定得到82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致病类型为THT(4.55%)、PHT(4.55%)、PKJ(4.55%)、PHS(3.03%)、TKT(3.03%)、THS(3.03%)和THK(3.03%)。毒性基因V25、V38和V13+3ka这4年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小于30%,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有效的抗病基因。毒性基因V26、V10、V12、V20和V39这4年中毒性基因频率均大于80%,表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对小麦叶锈菌已经基本失去抗性。运城市和晋中市的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较高,其次为临汾市和晋城市,长治市最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近几年的优势致病类型、毒性基因频率和毒性多态性,为进一步指导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和病害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毒性频率 致病类型 生理小种 毒性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 antagomir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海霞 魏国华 +4 位作者 顾亚欣 吴林源 张云慧 朱勋 李祥瑞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5-784,共10页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一种为害严重的农业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miR-14 antagomir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干扰作用,为其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参考。【方法】以纳米材料/助剂递送系统为载体,以0.2μL 300 nmol/L miR-14 antago...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一种为害严重的农业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miR-14 antagomir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干扰作用,为其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参考。【方法】以纳米材料/助剂递送系统为载体,以0.2μL 300 nmol/L miR-14 antagomir点滴处理初生24 h内的麦长管蚜1龄若蚜,同时设置纳米材料/助剂阴性对照(nanomaterial/adjuvant negative control,NNC)和清水阴性对照(water negative control,WNC)组,计算有翅型率、若蚜历期、成蚜寿命、总发育历期、平均寿命、产蚜期、单雌产蚜量、成蚜前存活率、总产蚜前期和成蚜产蚜前期等参数;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miR-14 antagomir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miR-14 antagomir对麦长管蚜种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NNC和WNC相比,miR-14 antagomir处理后麦长管蚜成蚜前存活率和有翅型率显著降低;1龄若蚜历期分别显著延长了0.17和0.29 d,2龄若蚜历期分别显著延长0.24和0.25 d;平均寿命分别显著缩短了4.05和4.72 d;成蚜产蚜前期分别延长了0.27和0.22 d,总产蚜前期都延长了0.53 d。此外,与对照NNC和WNC相比,miR-14 antagomir处理后麦长管蚜内禀增长率r、净增殖率R_(0)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著下降;种群在60 d后达到33万头,显著低于对照NNC和WNC(分别为324万头和442万头)。【结论】miR-14 antagomir延长了麦长管蚜低龄若蚜历期,降低了其种群有翅型率,同时抑制了其种群的增长,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防治麦长管蚜的基于miRNA的核酸农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miR-14 antagomir 两性生命表 生长发育 种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对小菜蛾致病力及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15
作者 田晶 孟豪 马瑞燕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2,共7页
为获得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高毒力的虫生真菌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采用喷雾法测定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观察小菜蛾3龄幼虫的感病症状,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玫烟色虫草IF-1106... 为获得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高毒力的虫生真菌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采用喷雾法测定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观察小菜蛾3龄幼虫的感病症状,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接种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5~7d后,虫体全身被菌丝包被,并缩小且变得干瘪,体色呈黑褐色。不同浓度的玫烟色虫草孢子悬浮液处理小菜蛾2~4龄幼虫后,所有龄期都会感染而发病死亡。在孢子浓度为1.0×10^(8)cfu/mL时,2、3、4龄幼虫处理7d后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12%、88.89%、78.95%。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拟合,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并估计该菌株对小菜蛾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相应的LD50和LD90随之降低,剂量效应逐渐增强,致死时间与剂量对数有关,2龄幼虫的LT50在1.0×10^(6)~1.0×10^(8)孢子/mL范围内由4.77d降到2.89d。由此可见,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对小菜蛾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虫草 小菜蛾 致病力 感病症状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对藜麦黑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抑菌物质鉴定
16
作者 任璐 孙江伟 +3 位作者 吕红 殷辉 秦楠 赵晓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测定;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菌株LS3发酵液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对LS3菌株的非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使用HPLC-MS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S3挥发物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3.47%,发酵液的抑制率为61.45%,发酵液经高温灭菌后抑制率仅为13.08%;不同浓度LS3菌株发酵液均对藜麦黑茎病具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0×10^(6)cfu/mL发酵液的防效达66.81%;对其主要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发现为2-壬醇、苯酚和十三烷醇,其中2-壬醇和苯酚对藜麦黑茎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2.57和1.24μg/mL;将LS3菌株的抗菌粗蛋白分离、纯化后,显示只有一个活性峰,对该峰进行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发现1条较清晰的条带,经HPLC-MS检测后发现该蛋白是分子量大小约为32.6 kDa的鞭毛蛋白。菌株LS3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鉴定其抑菌物质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鉴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黑茎病 枯草芽胞杆菌 抑菌作用 抗菌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触角电位反应、交配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颖 曹炜晔 +5 位作者 刘昌念 牛国飞 王怡 李捷 马瑞燕 孔维娜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目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对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作为一种特异性强、高效、无毒和生态效益高的防治手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性信息素的剂量和迷向丝的悬挂密度。本研究旨在探索性... 【目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对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作为一种特异性强、高效、无毒和生态效益高的防治手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性信息素的剂量和迷向丝的悬挂密度。本研究旨在探索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准确使用方法,为有效提升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水平、实现我国果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将含有4种成分(顺-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醇和十二碳-1-醇)的性信息素,设置5种剂量(0.0131,0.131,1.31,13.1和131 mg)处理梨小食心虫成虫,测试未交配和交配1次雄成虫对不同剂量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通过室内笼罩试验测定雌、雄成虫的交配对数、交配持续时间、交配日龄和单雌产卵量以及卵的孵化量与孵化率的变化特点,并在田间验证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和蛀果防效。【结果】EAG反应结果表明,随着性信息素剂量增加,未交配雄成虫的EAG反应增强,在剂量为13.1 mg时达到最强;而性信息素剂量对交配1次雄成虫的EAG反应无显著影响。在笼罩试验中,性信息素剂量为1.31~131 mg时,雌、雄成虫的交配对数较对照(正己烷)显著降低。尽管性信息素处理组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交配日龄以及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5种剂量性信息素均显著降低了卵孵化量和孵化率。不同剂量性信息素直接对孕卵雌成虫进行刺激时,与对照相比,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变化,但0.131~131 mg性信息素显著降低了卵的孵化量和孵化率。剂量为131 mg的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迷向率和蛀果防效显著高于13.1 mg剂量性信息素,悬挂60和90根/667 m2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和蛀果防效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经济成本,适用于梨小食心虫田间迷向技术的性信息素剂量是131 mg,每667 m2悬挂60根迷向丝。本研究结果为精确使用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嗅觉反应 交配行为 剂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品种萌芽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QTL定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露欢 张晓吉 +8 位作者 刘齐妹 张晓宇 张鑫 薛云云 张蕙琪 田跃霞 李娜 王鹏冬 白冬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6-1808,共13页
以0、50、75、85、100、125、150 mmol/L 7个浓度的NaCl溶液对12个花生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筛选出85 mmol/L为花生萌芽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使用85 mmol/L浓度对88份黄淮海区花生品种进行耐盐性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 以0、50、75、85、100、125、150 mmol/L 7个浓度的NaCl溶液对12个花生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筛选出85 mmol/L为花生萌芽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使用85 mmol/L浓度对88份黄淮海区花生品种进行耐盐性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相对芽重作为耐盐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8个花生品种萌芽期耐盐性可分为5大类群,分别为高度耐盐型、耐盐型、中间型、盐敏感型、高度盐敏感型,筛选出2份高度耐盐种质(汾花13和花育910),2份高度盐敏感种质(花育9144和龙花7号)。对花育44(耐盐)×DF12(盐敏感)杂交构建的包含全基因组重测序的200个家系的遗传群体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基于20个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在盐胁迫条件下共定位到4个QTL,分别位于A10和B10两条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解释率为4.49%~4.81%。研究结果为耐盐花生品种鉴定、培育和耐盐基因挖掘提供了宝贵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萌发期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蜂卵比下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的寄生效能和选择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慧娟 程雨蒙 +5 位作者 顾子豪 蒋骏 李克斌 贾栋 范佳 陈巨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2-649,共8页
草地贪夜蛾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夜蛾黑卵蜂是夜蛾科害虫的卵寄生蜂,而斜纹夜蛾是其最适寄主之一。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为寄主,开展不同蜂卵比下夜蛾黑卵蜂的寄生效能和寄生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蜂卵比从1:1... 草地贪夜蛾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夜蛾黑卵蜂是夜蛾科害虫的卵寄生蜂,而斜纹夜蛾是其最适寄主之一。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为寄主,开展不同蜂卵比下夜蛾黑卵蜂的寄生效能和寄生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蜂卵比从1:10降至1:100时,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和羽化率显著下降,分别从97.58%、76.41%下降至74.50%、33.94%,雌性比从61.74%升高至82.16%;蜂卵比从1:30降至1:140时,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卵的寄生率和羽化率分别从97.67%、79.29%下降至53.11%、24.99%;同一蜂卵比下,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羽化率显著低于斜纹夜蛾卵;当同时提供两种卵,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24 h寄生卵粒数为136.60粒,显著高于对草地贪夜蛾的寄生卵粒数(100.00粒)。综上所述,不同蜂卵比对夜蛾黑卵蜂在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上的寄生效能均有显著影响,夜蛾黑卵蜂单一寄生不同寄主卵时,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具有更高的寄生效能。两种卵共存时,夜蛾黑卵蜂明显偏好斜纹夜蛾卵。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夜蛾黑卵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易受其他寄主害虫干扰,寄生效能仍有提升空间。当草地贪夜蛾与其他害虫同时发生时,通过提高释放夜蛾黑卵蜂的蜂卵比或辅以天敌引诱剂,可为提高其对草地贪夜蛾防效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夜蛾黑卵蜂 斜纹夜蛾 蜂卵比 寄生偏好性 寄生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种子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康婕 薛赵卓 +3 位作者 师文丽 郑海霞 牛颜冰 张仙红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8,共14页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在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onchili Liao et Fan识别并为害中药材黄芪种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明黄芪种子小蜂的嗅觉识别机理,本研究建立了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库...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在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onchili Liao et Fan识别并为害中药材黄芪种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明黄芪种子小蜂的嗅觉识别机理,本研究建立了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和鉴定嗅觉识别相关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进行分析,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TrEMBL、eggNOG、Nr等公共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根据注释信息筛选黄芪种子小蜂OBP基因;利用DNAMAN和MEGA 11.0软件分析OBP基因结构特点及进化关系;通过RT-qPCR技术检测黄芪种子小蜂雌、雄成虫触角中OBP基因的表达量及被不同挥发物诱导后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从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中共获得98655条unigenes,其中54670条unigenes在公共数据库被注释到,从注释结果中筛选到25个BhuoOBP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除BhuoOBP14、BhuoOBP19外,其余23个BhuoOBPs均包含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属于classic OBPs。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部分BhuoOBPs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等小蜂总科昆虫的OBPs氨基酸序列聚到一起,表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较近。RT-qPCR结果显示,在10μg/μL的引诱剂罗勒烯诱导下,雌虫触角中BhuoOBP18和雄虫触角中BhuoOBP21表达上调最显著,分别为对照的147.4倍和615.6倍;在100μg/μL的驱避剂4-萜烯醇诱导下,雌虫触角中BhuoOBP22和雄虫触角中BhuoOBP10上调最显著,分别为对照的742.4倍和1684.4倍。本研究建立了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并分析了BhuoOBPs基因在不同挥发物诱导下触角中的表达量,为进一步研究黄芪种子小蜂嗅觉识别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种子小蜂 转录组测序 气味结合蛋白 触角 RT-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