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农业大学小广场环境的微气候模拟分析
1
作者 王斐 刘艳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76-81,共6页
山西农业大学小广场是师生游玩、休憩的重要空间节点,为研究它的微气候以及舒适性,通过Envi-met软件对此空间的小气候进行模拟,选用了空气温度、风速,结合热舒适性分析了此环境。结果表明:小广场的整体温度呈上升到下降的趋势,风速呈先... 山西农业大学小广场是师生游玩、休憩的重要空间节点,为研究它的微气候以及舒适性,通过Envi-met软件对此空间的小气候进行模拟,选用了空气温度、风速,结合热舒适性分析了此环境。结果表明:小广场的整体温度呈上升到下降的趋势,风速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增大的趋势。硬质区域从8∶00到23∶00,环境温度逐渐增大,15∶00左右到达顶峰,之后又逐渐降低。风速从10∶00左右基本呈下降趋势,19∶00之后有缓慢的回升。人体的舒适度在10∶00-20∶00的时间段内基本呈热-炎热-热的状态。小广场环境温度高的时候,风速反而下降,舒适度不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广场 小气候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黄河流域山西段土壤侵蚀变化与驱动因子
2
作者 刘亦涵 王浩天 +1 位作者 甄志磊 张倩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2-460,共9页
本研究基于降水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植被覆盖指数(NDVI),分析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地形因子(D)、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 本研究基于降水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植被覆盖指数(NDVI),分析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地形因子(D)、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识别高侵蚀强度区域的区位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的主要成因以及因素间耦合关系的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土壤侵蚀呈减弱态势,由2000年的31.29 t/(hm^(2)·a)降至2020年的25.67 t/(hm^(2)·a),呈现出东南弱西北强的空间分异特征;(2)栽培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植被类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为草地或未利用地、海拔629~932 m、坡度5°~8°和植被覆盖度30%~45%是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地;(3)驱使黄河流域山西段土壤侵蚀格局形成的多个因素中,植被覆盖度始终起主导作用;两两因素之间交互协同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者非线性增强,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交互作用最大。因此,黄河流域山西段在进行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时,应优先考虑植被覆盖度为30%~45%且坡度在5°~8°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地理探测器 植被覆盖度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用地动态演变与热环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山西中部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夏圣洁 陈慧儒 +1 位作者 张钧韦 刘艳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2-1040,共9页
为探讨城市群尺度下生态用地与热环境的空间相关性,以2010~2022年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态用地及热环境的动态演变的基础上,从热贡献度、用地均衡度和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等方面对二者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为探讨城市群尺度下生态用地与热环境的空间相关性,以2010~2022年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态用地及热环境的动态演变的基础上,从热贡献度、用地均衡度和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等方面对二者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生态用地中基础性生态用地与辅助性生态用地相互转化频繁;(2)2010~2022年间研究区热环境变化复杂:高温区面积增加最多,达11.63%,次高温区面积占比减少5.75%,升温区域占19.40%,降温区域占24.16%;(3)城市群生态用地与热环境有着密切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基于热贡献指数的各类用地对热环境贡献排序为:辅助性生态用地(0.95)>非生态用地(0.33)>基础性生态用地(-1.29),基础性生态用地起显著降温效应;生态用地均衡度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其中2010年最为显著,莫兰指数(Moran'sI)为-0.264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在空间分布上,生态用地类型与温度分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重心迁移轨迹表明二者在动态变化过程上具有一致性.本文在城市群尺度视角下探讨生态用地演变与热环境的空间自相关性,为城市群生态用地的热消减理论研究进行了补充,在实践上为城市群热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部城市群 生态用地 热环境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水理论的功能农业示范区玉米种植水足迹研究——以山西太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鑫 李磊 +1 位作者 于斐 王春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349-1353,共5页
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CLIMWAT和CROP数据库中有关山西太谷的相关气候数据以及《山西省统计年鉴》,借助CROPWAT 8.0模型、运用虚拟水理论对2000—2015年山西太谷玉米种植水足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太谷县玉米生长过程水足迹整体呈波... 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CLIMWAT和CROP数据库中有关山西太谷的相关气候数据以及《山西省统计年鉴》,借助CROPWAT 8.0模型、运用虚拟水理论对2000—2015年山西太谷玉米种植水足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太谷县玉米生长过程水足迹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足迹的平均值为1.04×109 m^3/a,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为1.48×10~ m^3/a,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0.55×10~ m^3/a;玉米水足迹构成中以蓝水足迹为主,占总水足迹的59.54%,绿水足迹占总水足迹的25.68%,灰水足迹占总水足迹的14.78%,三者皆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玉米水足迹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最小值为2004年的0.41元/m^3,最大值为2014年的1.20元/m^3,2014年约为2004年的3倍。表明太谷县玉米水足迹效率在明显提高,意味着玉米对太谷县农业总产值作出的贡献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水足迹 绿水 蓝水 灰水 水足迹效率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间伐水平下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以山西关帝山龙兴林场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红炎 陈东莉 +3 位作者 柳杰 赵宇 张芸香 郭晋平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6,共7页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保持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间伐试验和定点观测阐明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保持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间伐试验和定点观测阐明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持续时间和动态变化,对揭示经营活动在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关帝山林区龙兴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强度间伐试验和6年定点观测,采用植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法、群落相似性Sorensen指数分析法,以揭示不同强度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动态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间伐会显著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且间伐强度越大种类增加越多,间伐还能显著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不仅间伐与未间伐之间有显著差异,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差别也很明显,而中度和强度间伐的效应更显著;在伐后6年内林下植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都在持续增加,伐后6年的效应仍然显著。间伐林分与对照林分相比,林下植物共有种和相似性系数显著降低,而且间伐强度差别越大,共有种和相似性系数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间伐效应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效应持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水入渗对粗粒土柱孔隙及渗透性影响试验研究
6
作者 毛海涛 张超 +2 位作者 袁古城 何涛 谷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浑水渗流在水利工程的反滤设计、浑水浇灌、堤坝渗流控制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目前理论多采用稳定渗流计算方法,忽略了渗流过程中粗细颗粒与水力的耦合作用。自制渗流装置,将不同控制粒径浑水、不均匀系数粗粒土柱和水头等作为基本控制因... 浑水渗流在水利工程的反滤设计、浑水浇灌、堤坝渗流控制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目前理论多采用稳定渗流计算方法,忽略了渗流过程中粗细颗粒与水力的耦合作用。自制渗流装置,将不同控制粒径浑水、不均匀系数粗粒土柱和水头等作为基本控制因素,研究不同工况下浑水中悬浮颗粒对粗粒土土柱中的渗透特性影响;推导了变渗透系数浑水渗流计算微分方程,通过对比验证和公式修正,结果表明:粗粒土中颗粒淤积率与控制粒径C_(0.075)含量符合Boltzmann函数关系;C_(0.075)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浑水颗粒在粗粒土柱的运移、沉积和淤堵形态过程大致可分为4种形态:表层堆积淤堵形态(S型);表层-内部双重淤堵形态(S-I型);内部孔隙淤堵形态(I型);暂态孔隙淤堵形态(P型)。土柱C_(u)越大,孔隙度越小,浑水颗粒在粗粒土中运移也越困难,土柱填充性就越差;水头加剧了颗粒在土柱内部运移的速度,但也加速了其在顶部的沉积并封堵;S型时土柱0~2cm渗透系数下降速率最大,封堵时总体渗透系数最小,2cm以下相对孔隙率及随深度逐渐减小;S-I和I型土柱下部渗透系数明显滞后于上部,相对孔隙率存在临界深度(约为4~6cm);P型时土柱整体相对孔隙率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渗流 粗粒土 浑水 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丽君 武小钢 杨秀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1期821-826,共6页
[目的]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活力的精确评价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成功建设的基础,即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要有一个科学、完整、客观、可以定量进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方法]基于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相对于空间使用者活动的必要... [目的]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活力的精确评价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成功建设的基础,即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要有一个科学、完整、客观、可以定量进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方法]基于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相对于空间使用者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及现如今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使用者缺乏、活力缺失的现状,[结果]本研究把可以支撑社会交往活动的活力评价作为基本原则,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表征及活力构成两个方面分别对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并结合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物质属性和具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评价,作为具体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结论]最终构建可定量操作的数据统计及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公共空间 活力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农业区地下水位对灌溉用水响应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慧敏 张光辉 王电龙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0期751-756,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在不同水文年份组合条件下,石家庄农业区地下水位衰变-涵养机制。[方法]基于近50年研究区地下水位及气象实测数据,采用彭曼-蒙蒂斯及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了气候变化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位对灌溉用水的响应特征。[结果... [目的]为了探究在不同水文年份组合条件下,石家庄农业区地下水位衰变-涵养机制。[方法]基于近50年研究区地下水位及气象实测数据,采用彭曼-蒙蒂斯及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了气候变化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位对灌溉用水的响应特征。[结果]在丰-丰水年份组合条件下,农业区地下水位可恢复2.13m;在枯-枯水年份组合条件下,农业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下降幅度可达2.51m;在平-枯水年份组合条件下,农业区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用水与地下水位改变的幅度呈正相关关系:灌溉用水量每增大100mm,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地下水位下降的幅度平均将增大0.26m;灌溉用水量每减少100mm,在夏玉米生育期内,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平均将减少0.26m。[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下水位 农业区 灌溉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中市北洸村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
9
作者 杨悦 高旭芳 程晓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乡村景观和乡村风貌出现退化和失序的现象,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文旅融合和景观风貌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出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并以晋中市太谷区北洸村为例,分析出北洸村景观...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乡村景观和乡村风貌出现退化和失序的现象,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文旅融合和景观风貌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出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并以晋中市太谷区北洸村为例,分析出北洸村景观风貌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工景观风貌破损严重、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足3个方面,并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以期激发村落的内生动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传统村落 景观风貌 提升策略 山西晋中 北洸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FCE模型的太谷古城景观基因评价与更新研究
10
作者 许畅 贾珊珊 闫晓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以太谷古城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引入景观基因理论,按照识别流程及方法从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文化基因4个方面对古城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构建AHP-FCE综合评价模型对古城景观基因质量进行评估与排序,明确古城景观的更新设计... 以太谷古城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引入景观基因理论,按照识别流程及方法从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文化基因4个方面对古城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构建AHP-FCE综合评价模型对古城景观基因质量进行评估与排序,明确古城景观的更新设计方向。结果表明,太谷古城综合评价得分为3.1177分,景观基因整体评价较为一般;准则层综合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布局基因B2(3.2825分)、环境基因B1(3.2211分)、文化基因B4(3.1019分)、建筑基因B3(2.8652分),表明古城布局基因和环境基因较好,建筑基因与文化基因有待更新提升,其指标层中应注重保护更新建筑风格C15、地方文化C16、传统技艺C20。基于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更新塑造空间基底、活化文化资源、融合区域景观等古城景观基因更新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因 景观评价 更新优化 层次分析法(AHP) 模糊综合评价法 太谷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FCE模型的平遥古城景观基因评价与运用
11
作者 贾珊珊 付胤胤 +1 位作者 李娇蕤 闫晓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以山西省平遥古城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因理论,从环境、布局、建筑和文化4个方面对平遥古城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利用AHP(层次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量化排序,构建平遥古城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明确景观因... 以山西省平遥古城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因理论,从环境、布局、建筑和文化4个方面对平遥古城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利用AHP(层次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量化排序,构建平遥古城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明确景观因子在古城景观风貌提升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平遥古城综合评价得分为3.374 1分,景观基因整体评价较好;准则层综合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布局基因、建筑基因、环境基因、文化基因,表明古城布局基因和建筑基因较好,环境基因与文化基因有待提升。分析指标层表明,水系环境、绿地景观、宗教信仰、地方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6个景观基因能够有效运用于平遥古城景观风貌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因 历史文化古城 景观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平遥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不同海拔更新苗对移栽地海拔的适应性差异
12
作者 冯晓宇 吕世琪 张芸香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为揭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不同海拔更新苗对移栽地海拔的适应性规律,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适应性营造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以关帝山林区同一坡面高海拔(2400 m)和低海拔(1600 m)带4~5年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苗为试... 为揭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不同海拔更新苗对移栽地海拔的适应性规律,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适应性营造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以关帝山林区同一坡面高海拔(2400 m)和低海拔(1600 m)带4~5年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苗为试验材料,将不同海拔更新苗分别移栽至4个海拔带(1600、1900、2100和2400 m);移栽1年后,测定不同海拔更新苗叶形态、光合生理特性、养分利用和积累特性及新生枝生长等指标,分析其随移栽地海拔变化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不同海拔更新苗大部分叶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新生枝长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高海拔苗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及新生枝基部直径均低于低海拔苗,总体表现出光合效率较高、光补偿点较低、水分利用能力较强和可溶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特点;且上述特征总体随移栽地海拔与源海拔差异增大而更明显。华北落叶松高海拔更新苗具有一定叶表型、光合生理、水分和养分利用及抗性生理优势,有利于其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开展高海拔带山地育苗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海拔更新苗 可塑性 海拔梯度 移栽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山西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慧敏 张光辉 王电龙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6年第2期8-11,共4页
近40年来,山西省的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为了评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原因,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晋北、晋中和晋南地区的ET0,用t检验法分析了不同区域气候因子及ET0演变趋势,利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各... 近40年来,山西省的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为了评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原因,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晋北、晋中和晋南地区的ET0,用t检验法分析了不同区域气候因子及ET0演变趋势,利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各气候因子与ET0的相关关系及对ET0影响的贡献度。主要结论:晋北、晋中和晋南地区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年均风速和年均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发生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ET0变化趋势不明显,仅呈缓慢下降趋势;ET0与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最高气温和年均风速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晋北地区年均最低气温和年均最高气温引起ET0显著上升,贡献度之和为31.36%;年均日照时数和年均风速导致ET0显著下降,贡献度之和为41%。晋中地区上升因子的贡献度之和为46.34%,下降因子为53.66%。晋南地区上升因子贡献度之和为27.78%,下降因子为5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变化 彭曼公式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花香挥发物释放规律及其提取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书珂 芦瑞 +2 位作者 刘琛琛 杜方 韩美玲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4,共10页
植物的花香挥发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吸引昆虫传粉,还能驱赶天敌。近年来,花香挥发物已在化妆品、食品、香料以及药物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对常见植物的花香挥发物成分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花香挥发... 植物的花香挥发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吸引昆虫传粉,还能驱赶天敌。近年来,花香挥发物已在化妆品、食品、香料以及药物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对常见植物的花香挥发物成分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花香挥发物的释放规律,并总结评价了现有花香挥发物的提取和检测方法。本文为植物香气挥发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香挥发物 释放规律 提取方法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区野生山丹分布、种质特征及花色分析
15
作者 刘鑫如 廖矿矿 +3 位作者 郝渊鹏 韩美玲 贾建伟 杜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58-1870,共13页
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山丹进行深入调查,首次明确了太谷区山丹的分布情况和种质多样性,发现了5种颜色的山丹,并从表型、细胞学、生理学以及分子水平对太谷区野生山丹花色变异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谷区山... 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山丹进行深入调查,首次明确了太谷区山丹的分布情况和种质多样性,发现了5种颜色的山丹,并从表型、细胞学、生理学以及分子水平对太谷区野生山丹花色变异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谷区山丹分布在112°39′50″~112°95′64″E、37°19′12″~37°42′17″N、海拔963~1430 m的范围内;除小白乡未发现山丹外,阳邑乡发现683株,范村镇和侯城乡分别发现394株和246株,共1323株。山丹的表型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株高、茎色、花色、花蕾绒毛及种子颜色等方面。株高的多样性与海拔高度有显著相关性,花色与茎秆颜色的多样性与植物分布的位置有显著相关性。利用比色卡和色差仪,确定了5种山丹花色包括橙色、橙红色、鲜红色、深红、紫红色,其中橙红色最多,占比90.2%。阳邑乡小店村是唯一1个5种花色山丹共存的居群。5种花色色彩差距明显,橙色与橙红色山丹最为鲜艳。类胡萝卜素是山丹中主要的显色物质,其在上、下表皮中的含量可能导致了橙色、橙红色与鲜红色的花色变化;而深红色与紫红色山丹的类胡萝卜素在有色体中的颜色被液泡中的花青素遮盖,这2种颜色山丹可能是类胡萝卜素与花青素共同显色。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LpDFR与LpbHLH2可能是引起山丹花色分化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为山丹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性利用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山丹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潜在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丹 资源调查 色素 QRT-PCR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6
作者 胡雅平 王春玲 +1 位作者 陈小平 甄志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6-73,78,共9页
以2000—2020年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熵权法对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林地为太原市的优势景观类型... 以2000—2020年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熵权法对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林地为太原市的优势景观类型,面积占比大;建设用地面积逐年扩张,且涨幅较大;水域和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占比小,连通性差;整体景观呈均质多样化趋势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太原市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表现出南北优、中部劣的分布格局;2000—2015年,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降至最低值,201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有所上升;城市化、人口密度和人类干扰度与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极显著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典型林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17
作者 程自豪 张嘉玲 +2 位作者 米美霞 王冲宁 徐慧云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21-129,共9页
以太原市10种代表性林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环刀和土钻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饱和导水率(K_(S)),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土壤K_(S)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刺槐纯林的土壤K_(S)最高,与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 以太原市10种代表性林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环刀和土钻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饱和导水率(K_(S)),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土壤K_(S)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刺槐纯林的土壤K_(S)最高,与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白皮松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其它林地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K_(S)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70),与土壤含水量(r=0.491)、有机质含量(r=0.827)、毛管孔隙度(r=0.673)、总孔隙度(r=0.769)、全氮含量(r=0.604)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是影响土壤K_(S)的主导因素,土壤颗粒组成为次要因素;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导水性能的排名最高,刺槐×白皮松混交林和刺槐纯林次之,建议在太原市森林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营造这3种林地,同时减少人为干扰,以达到降低径流量和涵养水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饱和导水率(K_(S)) 土壤理化性质 林地类型 土壤入渗性能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下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探究
18
作者 王晋芳 吕志宏 《现代园艺》 2025年第5期203-206,162,共5页
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逐渐向文化传承、文化认同转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形势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以文化自信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生、... 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逐渐向文化传承、文化认同转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形势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以文化自信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与研讨座谈结合的方式,就课堂教学、文化自信融入、人才培养等效果广泛征求意见并整合梳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4个层面入手,提出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教学活动的相关策略和课程改革路径,以期为文化自信培养及其他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评价 文化自信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改革 风景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GARP家族鉴定和鳞片发育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19
作者 刘佳鑫 武琼 +2 位作者 韩美玲 李超 杜方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GARP是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全面了解百合GARP转录因子提供基础资料,为探索百合鳞片的生长发育机制奠定一定基础,基于二代、三代百合转录组数据,对其GARP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表达分... GARP是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全面了解百合GARP转录因子提供基础资料,为探索百合鳞片的生长发育机制奠定一定基础,基于二代、三代百合转录组数据,对其GARP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转录组数据中共鉴定出34个GARP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68%为酸性蛋白,94%为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树将百合GARPs分为5个亚家族:ARR-B、GLK、NIGT1/HRS1/HHO、PHR1/PHL1和KAN,进化分析发现,百合GARPs可能参与生长发育、生物钟调节、开花转化、激素运输、非生物胁迫等过程。对鳞片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的ARR-B亚家族成员进行qRT-PCR分析,结果发现,LhGARP33、LhGARP30和LhGARP3可能对鳞茎发育起重要作用。LhGARP3和LhGARP30被成功克隆,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ARR-Bs磷酸受体结构域(REC)及金属和磷酸化结合位点。空间表达分析了ARR-B I亚组在花、叶和鳞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LhGARP5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而LhGARP31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LhGARP33、LhGARP30和LhGARP3的表达特征基本一致,均在鳞片中高表达,其可能作为关键基因在鳞片发育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GARP家族 鳞片发育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城市街道微气候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
作者 韩萌 陈小平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为探究城市街道微气候领域的发展情况,更加精准把握其研究前景,采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 6.2.R4和VOSviewer 1.6.19软件,基于2009-2022年度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发表的文献信息,对城市街道微气候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 为探究城市街道微气候领域的发展情况,更加精准把握其研究前景,采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 6.2.R4和VOSviewer 1.6.19软件,基于2009-2022年度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发表的文献信息,对城市街道微气候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研究热点和趋势前沿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在各个学科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整体发文量呈波动式增长;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有关南半球城市街道微气候研究较少且不具有代表性;中国的作者和机构在国际领域的地位日渐提高,但仍需加强国际及国内交流合作;研究内容以数值模拟、热岛效应缓解策略、微气候影响因子等为主;研究前沿包括参数化设计与耦合模拟、气候适应性、绿色基础设施热舒适等。未来可在不同人居环境与微气候耦合机理和基于人体热舒适进行城市更新方面加强国际、机构以及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分析 街道微气候 研究热点 趋势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